台灣人,絕大部分,真的都對海洋很陌生。在上次採訪過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柯主任之後,PanSci覺得應該更重視「海洋」,因此除了「館長列傳」、「作者列傳」等持續進行中的專訪規劃之外,PanSci也同步啟動了「海人列傳」,希望藉由採訪國內的海洋研究者,了解海洋科學跟科技的最新趨勢。
海人列傳首發團來到台大的工程科學與海洋工程研究所,我們的目標是陳琪芳教授。雖然Z編先前就認識陳教授,但進入海工系暨研究所的網頁一看,這才發現在專任師資中只有陳教授一位女性。這也更讓我們好奇陳教授是如何走上這條路的。
Z:台大成立「海洋中心」的緣起是什麼?
陳:台大有很多院所在研究海洋議題,像是工學院、理學院、海洋工程所、漁業科學所、生態演化所、海洋研究所……但是四散各處,需要有個整合的組織。
另 一個原因是,台灣這樣一個海島國家,卻非常缺乏長期的海洋發展計畫、以海洋為中心的戰略架構,規劃制度的官員對海洋的了解也不夠。舉例來說,海洋保育議題 -中華白海豚卻是歸屬在農委會–林務局的業務,還有像是海岸線的發展雖由地方政府規劃,但是河口、漂沙、洋流並不受行政區的限制,缺乏一個整合管理海洋的機關。再舉個例子,現在研究「可燃冰」的業務,被歸在中央地調所,雖然他們在地質研究上非常頂尖,但缺乏海洋經驗。鄰國日本甚至是半島型的韓國、大陸型的中國,都開始重視海洋發展,那台灣呢?台大對政策有一定的影響力,不少官員也都從台大的畢業,如果「海洋」成為台大的重要研究領域,或許能間接讓政府更有海洋觀念。
Z:台大有哪些海洋研究的重要議題?台灣又有什麼海洋研究的優勢和亮點領域?
陳:目前有幾個大的研究議題像是能源主軸計畫中的黑潮發電、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離岸風力發電,還有水下監測系統、無人水下載具,另外就是和國土保護有關的研究,像是漂沙、河口還有海岸變遷。
台灣鄰近海域的地形多樣,有深有淺,而且還有一些特殊地質,像是龜山島的熱泉,研究題目就可以很廣泛。很多國外的團隊非常想來台灣研究,但這樣的資料有軍事敏感性,所以也不是那麼容易。
Z:現在國內的海研船有幾艘?使用情形大概如何?
陳: 現在有四艘海研船,海研一、二、三號-因為我們不喜歡「四」,所以最新的就是今年才下水的海研五號。一號歸台大海洋所管,二號是海洋大學,三號歸中山大學,五號是國內設計製造,2700噸級,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底下的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管理。不過因為五號的噸位比前三艘都大上很多,出航的成本很高,連國家級的地調所都說吃不消。
這也顯示出國家投注在海洋研究的預算不足。海洋可以算是「內太空」,規模相當,但是海洋研究預算比起太空研究卻少上好幾倍。當然這牽扯的原因也很多,包括我們的院士中海洋學者也比較少。
Z: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出海的經驗嗎?
陳:我第一次出海大概是二十年前,那時候剛從MIT(麻省理工學院)回台灣,執行一個中科院的計畫,就在東北角,研究聲吶。規劃由中科院派大船發出一系列的聲源,然後我在小漁船上接收資料。
出海的那天,天還沒亮,而且我三個月大的女兒還在發燒,我就來到基隆和平島搭15噸的漁船出海。出海之後我就覺得自己幹嘛自討苦吃-小漁船用四節的速度,離港之後花了四個鐘頭才到了研究的地點(大家都笑了……)。然後小漁船又不能自己放錨,所以得先由海軍大船放錨,再把線給我們(小船)。
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大船不能太靠近小船,不然被撞倒。白天還好,過程很順利,到了晚上要起錨,小船得先把線交給大船,哇…那就很麻煩了。風浪大,視線又不好,光是從大船上射繩子給小船,綁在錨繩上,就花了三個小時!
我印象很深,大船射繩子過來的時候要躲,不然會被打到呀!(XD)那時候我就在想「天啊,我做了什麼?」大家就在那邊為了一個實驗忙東忙西,我又是主要規劃的人,大家是來配合我的。一群很有航海經驗的大男生,就這樣聽一個完全沒經驗的小女生的話,大概是想說「尊重專業」吧?(還真是尷尬)
後來終於把錨回收,漁船再開四小時回岸邊,我到家都已經是凌晨一點鐘了。從那時候收到珍貴的第一筆資料,我就一直持續作到現在,20年了-不過船有越坐越大啦。
P:怎麼看百慕達三角洲之謎、還有亞特蘭提斯大陸、穆大陸的古文明?
陳:我上次去愛琴海的聖托里尼,希臘風格的藍色屋頂一路延伸到海邊去,其實那海就是一個陷落的地形。從地質的角度來看,像亞特蘭堤斯大陸這類的古文明,可能就位在正向斷層上,突然之間就沉下去了。
在大洋航行,感官就是雷達、無線電…等等的電訊號顯示在儀表上,透過儀表才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周圍的環境如何。百慕達三角洲迷航的事件,其實就是這些感官被干擾、儀表失靈,所以飛機、船經過就會像是眼瞎了一樣迷失了。不只百慕達三角洲,日本、台灣附近也有類似的危險海域(福爾摩沙三角),像是「花蓮一號」礦砂船一出海就消失了。
這也顯示我們對海洋了解很少,對海洋的狀況掌握非常有限。
陳:如果永久經營,應該是可以宣稱主權。但是很多島嶼,其實只能勉強算得上是暗礁,只有在低潮線才露出來,漲潮就消失了。不過還是要參考國際海洋法,裡面有比較明確的規定怎樣可以聲稱主權。另外就是像填海造陸的工程,像是一些國際機場還有杜拜的人造島也算是國土。不過我覺得現在不應該再發展這類「人定勝天」的工程,對海洋的傷害太大,而且海水很powerful,要爭贏得花上很大的代價。
P:身為女性,走在海洋研究這條路上有什麼影響?
陳: 因為研究的關係,我經常會和海軍相處,也被幾位熟識的海軍封為「first lady」。儘管獲得許多幫助,但這二十年的經驗讓我體認到,如果我不是女生,一些事情的推動應該可以有更好的成果。我大學四年班上只有我一個女生,但不認為男女有什麼差別。 直到開始工作之後,覺得在一個主要由男性組成的社群裡,有些事情男生只要兩三下就彼此談成了,但是女生可能就要很辛苦證明自己的能力才會受到認同,而且也比較少被交付任務,得自己爭取。
訪問後,陳老師也帶小編參觀海洋工程研究所的一些設備,真是大開眼界呀!
▲這是「風洞」的水流版。注水之後透過玻璃窗,可以觀察螺旋槳在水中運動的情形。
▲這黑漆漆的空間還堆了些沙,是工地嗎?這是測試飄沙的工程水槽,堆好模擬的地形之後,就可以注入大量的水,測試飄沙的動向。
▲這是退役的水下被動聲納陣列,就是水下麥克風。其實這只展示了四分之一,原來的陣列能排成圓柱體。這套陣列雖然退役上岸了,不過仍然可以使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