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19
4

文字

分享

4
19
4

「心情不好都是因為天氣啦」科學家:欸都,甘安捏?

PanSci_96
・2021/01/06 ・3951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22 ・七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沒太陽、天色暗,又讓你心情不好了嗎?

「最討厭陰鬱濕冷的臺北了,每天都是這種天氣,心情怎麼可能會變好!」

壞天氣會導致壞心情?對於許多人而言,這可能是非常理所當然的「常識」。

你的心情會隨著天氣起伏嗎?圖/Pixabay

畢竟我們從小到大聽過各式各樣「季節變化會讓人憂鬱」的傳言,網路上也有許多關於季節性情緒失調/季節性憂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的介紹。近年更有研究指出1,無論是台灣的自殺率,還是精神疾病的住院率,兩者都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趨勢。

這些資訊似乎都在告訴我們,隨著季節變化,陰鬱、失去陽光的天氣,會讓你我的心情變低落。

但讓人困惑的是,最近卻出現了一則完全相反的報導標題:〈研究指「冬季憂鬱」無根據 日照時間短不會產生負面情緒2,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少曬點太陽,到底會不會讓我陷入憂鬱?

這則報導源自於一篇來自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的研究,在這份文獻中,由溫特羅斯特(Wim Winthorst)帶領著他的研究團隊,共調查了 5282 位受試者的自我評估情緒資料。

研究的分析結果指出,整體而言,季節對情緒的影響非常小,也就是說,對大部分人而言,天氣對於心情的影響可能並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嚴重。

調查顯示,天氣對大部分人的影響,其實很小。圖/Pixabay

同時,該研究也顯示,情緒的季節性變化可能主要出現在有特定人格特質的人們——高神經質(high-neuroticism)的受試者身上3

由此可知,這一篇研究的結論跟新聞標題相去甚遠,研究團隊想說明的並不是「冬季憂鬱完全沒有根據」,也不是「日照時間短不會產生任何負面情緒」,大家別被過度簡化的標題呼嚨啦!

研究想要表達,天氣對於大眾並沒有強烈的影響力,但少曬太陽,對神經質的人來說,的確比較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人格特質屬於高神經質的朋友們,平時的情緒會比較不穩定,心情起伏也比較大。圖/Unsplash

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蔡宇哲指出,季節或光照的變化對每個人的影響力本來就不同,比起一般人,高神經質的人情緒比較不穩定,也比較容易有情感型疾患,因此對於神經質的人來說,季節與情緒是有關係的。

為什麼有人容易被影響,又有人不會?

為什麼情緒不穩定的人、季節性憂鬱症患比較容易被天氣影響呢?他們跟健康族群的差別在哪裡?

蔡宇哲表示,有研究表明神經質的人與一般人體內的血清素運作機制可能不太一樣4,5,另一篇 2016 年針對季節性憂鬱症的研究也發現,季節性憂鬱症與血清素運作機制有關6,由此可知,神經質、憂鬱、血清素這三者可能彼此相關。

血清素(Serotonin)與我們的情緒息息相關。圖/Wikiedia

咦?那麼高神經質的人就會變成季節性憂鬱症患者嗎?

大家先別擔心!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信謙表示,即使高神經質者容易憂鬱,神經質與憂鬱又都跟血清素有關。不過,蔡宇哲補充道:「但也有研究表明,高神經質的人與季節性憂鬱的人,血清素回收機制並不相同7,因此並不能說神經質高的人就一定會有季節性憂鬱的現象。」

找出季節性憂鬱症的原因!

李信謙指出,在關注季節與情緒波動的醫學報告中,季節性的情緒症狀比較容易出現在秋天、冬天,那些專門探討季節性憂鬱症病因的研究,也著重在光照變化個體生理節律的關聯,以及血清素褪黑激素等內在物質濃度的改變。

李信謙說:「研究認為,秋冬季節光照量減少,會影響生理節律的恆定,也會減少維持情緒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分泌,更影響時間調節物質:褪黑激素的釋放,讓生理節律更加紊亂。」

目前已知的科學知識告訴我們,大腦的血清素可以改善我們的情緒,也就是說,若能增加大腦裡的血清素含量,就可以讓我們的心情變得更穩定、更愉快。

季節性憂鬱症(簡稱 SAD)又稱為「冬季憂鬱症」,患者在特定季節或季節交替時,容易落入負面的情緒。圖/Pixabay

血清素除了會被光照量影響,恐怕也跟相關蛋白有關係!

2016 年有一群來自丹麥的研究團隊,想要了解季節性憂鬱症患者的腦部,因此透過正子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檢查了 11 位季節性憂鬱症患者、23 位健康者的大腦,結果發現,在冬天的時候,季節性憂鬱症患者腦中的 SERT 蛋白含量比健康者更高8

SERT 蛋白的全名是:血清素轉運子蛋白(serotonin transporter protein,SERT protein),這種 SERT 蛋白會「回收、清除血清素」,使得我們的心情變低落。

在這篇研究中,患者無論在夏天還是冬天, SERT 蛋白含量都差不多高,而健康者到了冬天時,SERT 蛋白含量有明顯的下降,因此,相較之下,患者們的情緒可能比較容易陷入低潮。

面對不可控的季節變化,患者該怎麼辦?

既然光照量不夠會讓某些人心情很差,那就多照一點吧!

「光照治療」是季節性憂鬱症的其中一種治療方式,科學家透過光照,重新調整患者在秋天、冬天的生理節律,並且想盡辦法減少血清素的回收量,讓患者體內有更多血清素可以運作10,目前已經有研究證實,當我們給予患者特殊波長、特殊照度的光照治療後,可以有效改善季節性發作的憂鬱症11,12

找時間一起出門曬曬太陽,放鬆身心吧!圖/Pixabay

此外,平時帶著季節性憂鬱患者外出曬曬早晨的太陽,或是安排白天的戶外運動,都會有很不錯的效果。

除了季節性憂鬱症的患者之外,在預防醫學的觀點中,如果親友平時就情緒不穩定,甚至有相關病史的話,李信謙提醒,在季節變化的時候,請務必特別關心他們以及身邊的照顧者,才能盡量減少壞心情以及帶來的負面衝擊。

說了那麼多,結論是?

從前面的段落中,我們可以看見天氣對於情緒不穩定、季節性憂鬱症患者的影響和可能運作機制。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詢問最簡單的一個問題:天氣對於普羅大眾到底有沒有影響力?健康族群究竟會不會發生季節性的情緒變化呢?

針對這個問題,李信謙回答:「目前仍未有定論」

雖然前面我們回顧了那麼多文獻,但事實上,學界並沒有完全搞清楚季節變化與情緒症狀之間的關係,現有的研究也通常存在著生態謬誤9

宅宅:什麼?外面在下雨!?

什麼是生態謬誤呢?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以全蓋偏」,例如:當科學家調查出了全臺灣的光照變化後,就認為全體臺灣人的光照量可以代表每個臺灣人實際生活中的光照量。上述這樣的邏輯與結論,就犯下了所謂的生態謬誤。

宅宅表示,可是我都不出門欸,流汗會臭啦。圖/Unsplash

大家想想看,倘若你是怕流汗、永遠窩在房間吹冷氣的宅宅,即使太陽高掛一整個夏天,你在夏天曬到的太陽真的會比冬天多嗎?(說不定反而比冬天還少)

此外,會隨著季節改變的因素,可不只有「光照量」而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仍有許多其他環境因素、社會因素、人類活動會產生季節性變化,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你我的心情。

總而言之,我們目前仍然無法立下「天氣會影響大部分人類心情」這樣的結論!

參考資料

  1. 陳秀育(2000)。《台灣地區自殺率和季節,氣候及重要節日之長期趨勢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蘋果日報(2020)。〈研究指「冬季憂鬱」無根據 日照時間短不會產生負面情緒〉。2020/11/17檢索
  3. Winthorst, W. H., Bos, E. H., Roest, A. M., & de Jonge, P. (2020).“Seasonality of mood and affect in a large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Plos one, 15(9), e0239033.
  4. Tuominen, L., Miettunen, J., Cannon, D. M., Drevets, W. C., Frokjaer, V. G., Hirvonen, J., Ichise, M., Jensen, P. S., Keltikangas-Järvinen, L., Klaver, J. M., Knudsen, G. M., Takano, A., Suhara, T., & Hietala, J. (2017). Neuroticism Associates with Cerebral in Vivo Serotonin Transporter Binding Differently in Males and Femal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2), 963–970.
  5. Ward, R., Sreenivas, S., Read, J., Saunders, K., & Rogers, R. D. (2017). The role of serotonin in personality inference: tryptophan depletion impairs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uroticism in the face.Psychopharmacology, 234(14), 2139–2147.
  6. Murray, G. W., Hay, D. A., & Armstrong, S. M. (1995). Personality factors in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Is seasonality an aspect of neuroticism?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5), 613–617.
  7. Gordon, T., Keel, J., Hardin, T. A., & Rosenthal, N. E. (1999). Seasonal mood change and neuroticism: the same construct?.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40(6), 415–417.
  8. Mc Mahon, B., Andersen, S. B., Madsen, M. K., et al. (2016). Seasonal difference in brain serotonin transporter binding predicts symptom severity in patients with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Brain, 139(5), 1605-1614.
  9. 是一種在分析統計資料時,以全概偏的錯誤。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資料庫」釋義:以團體為單位進行生態相關性研究時,當團體的經驗不能反應個人的經驗時,所產生研究推論的誤導。
  10. Campbell, P. D., Miller, A. M., & Woesner, M. E. (2017). Bright Light Therapy: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nd Beyond.The Einstein journal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 EJBM, 32, E13–E25.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4
PanSci_96
1164 篇文章 ・ 1500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科學實證「心情不佳真的會造成消化、皮膚發炎、心血管健康問題」,但為什麼?
PanSci_96
・2023/05/28 ・315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一定聽過安慰劑效應,但到底為什麼會有呢?這個謎團難倒了好幾個世代的科學家,超過百年依舊未解,直到最近,終於揭開了一部分謎底。

生醫圈非常振奮,認為一旦破解祕密,就能知道壓力為什麼會讓人生病!更棒的是,還有機會打造出嶄新療法,治療困擾無數人的疾病和癌症!?難道可以靠「轉念」來治病嗎?

安慰劑效應,指的是患者即使吃到或注射的不是真正的藥,對於外來病原體或體內病變的抵抗力竟然也會變好,讓身體好轉。有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家對這個現象背後的原理一無所知。

有兩個問題和解開安慰劑效應之謎有直接關係,乍聽之下都是非常不起眼的問題,可是只要多想兩三秒鐘,就會發現居然回答不出來。

小感冒、腸躁症、安慰劑,藏著同一個答案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感冒以後沒食慾、提不起勁、只想攤平在沙發上,為什麼會這樣?不就是因為病原體攻進身體裡才造成我們「覺得」不舒服嗎?但是再仔細想想,細菌或病毒根本沒有直接攻擊到腦部,那為什麼會冒出這些討厭的感覺?

再來,不少人一緊張就容易拉肚子,或是肚子痛、脹氣,也有人相反,一緊張就便祕,這些都是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腸躁症的常見症狀。但是,為什麼發生在大腦裡面的情緒會直接刺激遠在腹腔裡的腸子呢?

針對第一個問題,2022 年 6 月《Nature》一項研究發現,只要刺激腦部下視丘的特定區域,即使體內沒有病菌,小鼠也會發燒和食慾不振。換句話說,感染會引發免疫細胞攻擊病原體,導致體內發炎,腦部不必碰觸到病原體,只要透過血液等途徑感知到發炎的刺激,就會出現不舒服症狀。

感冒時沒食慾、提不起勁、只想攤平在沙發上。圖/Envato Elements

至於第二個,發表在 2021 年 11 月《Cell》期刊的研究指出,小鼠如果腸道曾經發炎,刺激腦島皮質(insular cortex)就可以使發炎狀態重現;也就是說,大腦會保有免疫系統活動的記憶,以後只要活化同一群神經細胞,就能在腸道重啟一樣的免疫反應。

2023 年 2 月底《Nature》一篇評論文章說,科學家懷疑這種神經機制是身體為了抵抗可能發生的威脅,事先做好準備,但也會聰明反被聰明誤,在沒有原始觸發因素的時候自行啟動,例如壓力使腸躁症的症狀惡化,說不定就屬於這類情況。

這些發現透露了什麼線索呢?

病得輕重、多快復原,是腦在掌控

安慰劑效應和前面這兩個問題都指向一個方向,三個現象裡不斷出沒的——免疫系統。

科學家發現,目前所有的證據都指出,大腦和遍佈全身的神經,實際上是用一種還不太清楚的方式和免疫系統綁在一起。

也可以換一種說法:喜怒哀樂的情緒及正負面心態究竟是如何和身體連結,已經發現至少有一條路徑是透過神經系統和免疫細胞的緊密互動。

2022 年 5 月底,《Nature》刊登一篇報告,介紹了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利用「光遺傳學」和其他技術,畫出小鼠腦部和全身的白血球如何「互動」的地圖,這讓我們有機會進一步揣測人體裡發生的事。

所謂的光遺傳學,可以簡單想像成把設計好的蛋白質基因植入想要觀察的神經元細胞裡,這種蛋白質一旦照到特定波長的光就會啟動,刺激神經細胞跟著活化,這樣就可以非常精細地一次只操作單一種神經細胞,畫出解析度相當高的大腦圖譜。

身心透過神經系統和免疫細胞緊密互動。圖/Envato Elements

團隊很驚訝地發現,腦部透過兩種方式指揮免疫系統,一種是大腦控制身體動作的運動迴路(motor circuits)發出訊號刺激骨骼肌,釋出能吸引嗜中性白血球這種免疫細胞的細胞因子,誘導原本在骨髓裡的嗜中性白血球快速移動到感染或受傷的部位。另一個則是腦部的下視丘腦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us)會分泌特定的化學分子,命令腎上腺分泌激素,快速引導單核球和淋巴球從淋巴結、脾臟、血管等位置移動到骨髓。

無獨有偶,2022 年 4 月底,德國和其他歐洲科學家組成的跨國團隊也在《Nature》上發表研究結果,直接表明動脈發生粥狀硬化的過程可能部分受腦部控制;也就是說,他們發現了神經、免疫和血液循環這三個系統是怎麼樣融合在一起的。

動脈粥狀硬化是血液裡的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內側,形成斑塊,在局部區域會有慢性發炎,血管也會愈來愈窄。斑塊一旦剝落就變成血栓,是造成中風、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的關鍵因素,目前還沒有醫療技術可以逆轉病人的動脈硬化。

研究團隊發現,小鼠動脈血管壁外層的神經纖維會傳訊號到腦部,也會接收腦部發來的訊號,免疫細胞會大量聚集在神經末梢周圍,人體也有類似的現象。他們以小鼠做試驗,用化學方法或手術切斷神經聯繫,免疫細胞迅速就地解散,血管斑塊的堆積速度也跟著減慢。

懂得向大腦求助

大腦能指揮身體抵抗病痛,這合理的解釋了你我大概都有過的切身之痛,那就是當滿腦子塞滿消極的情緒如壓力、焦慮的時候,特別容易生病,例如感冒、腸胃炎、皮膚癢等等。

更有趣的是,反過來說,如果創造出積極的情緒,對於抵禦疾病是不是也有用呢?答案可能也是肯定的。

積極的情緒有利於對抗疾病。圖/Envato Elements

過去就有報告指出,加入支持團體和接受一些心理療法的乳癌患者,可以延長存活時間,在其他幾種癌症像是肺癌、惡性黑色素瘤、胃腸道癌症研究上也有提出類似的現象。

因此,現在世界各地有多個研究團隊正在鑽研如何善用「身」和「心」的力量,結合起來一起治好病痛。

例如癌症腫瘤會以釋放神經訊號、分泌化學物質等方式,造成患者的新陳代謝機制和睡眠大亂,美國紐約冷泉港實驗室的團隊發現刺激罹癌小鼠下視丘的特定區塊,可以把代謝和睡眠週期「喬」回來,有助於幫助癌症病人的復原過程變舒服。

而以色列理工學院團隊則把焦點放在位於中腦的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VTA 是腦部的獎勵中心,含有分泌多巴胺的細胞,和期望、動機、喜好等情緒有關,也就是讓我們會感到快樂、振奮而去做出實際行動的腦部區域。該團隊發現,刺激 VTA 可以驅動免疫系統,使小鼠肺部和皮膚的腫瘤縮小,他們現在要把成果從小鼠用到人身上。

也有一個團隊是從迷走神經(vagus nerve)下手。迷走神經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主要成員,從腦一路向下走過心、肺、胃,一直延伸到大腸,已知和調節免疫反應有關。有一家新創企業 SetPoint Medical 運用他們的技術,研發一種大小像膠囊的神經刺激裝置,植入脖子的迷走神經旁邊,可以無線充電、還可以用 iPad 的程式調整刺激強度,目標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等自體免疫疾病。

「身心一體」除了個人感受,也有生理學上的意義。圖/Envato Elements

「身心一體」,用比較感性的話來說就是:心靈受苦,身體也受苦。原來,這件事不只是主觀的個人感受,其實它有生理學上的道理。

或許,更重要的是,讓明明覺得不舒服卻一直檢查不出病因的人知道,自己的感受並非無病呻吟,也不是想逃避壓力或做錯事情,而是一體的身心真的在發出警報,或許這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精神個案系列:虛擬實境的海景,療癒退伍軍人的心
胡中行_96
・2023/05/25 ・176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丹麥西海岸的景緻環繞,潮水聲一波一波,輕柔地觸動著神經。[1]人類有三大情緒調節系統:自我保護的威脅系統(threat system)、賦予動力的驅動系統(drive system)以及放鬆身心的舒緩系統(soothing system)。[1, 2]前二者跟自律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有關;最末者則與它旗下的副交感神經系統連結。[1]經年累月侵蝕、沉積,形塑著沙岸面貌的浪濤,[3]正透過副交感神經系統,減慢他的呼吸和心跳。[1]彷彿戰爭的傷痛,都將順水流去。

10 分鐘的體驗結束,45 歲的退伍軍人摘下虛擬實境頭盔。[1]

丹麥西海岸沙灘。圖/Datingjungle on Unsplash

波士尼亞戰爭

1995 年,這名丹麥男子加入聯合國軍隊,前往波士尼亞半年。在當地面臨槍林彈雨,砲火攻擊,還曾被挾持數天,當作人質兼人肉盾牌。返鄉後,他失業7個月,又加入丹麥國軍,服役 4 年。接著做過保全、門房、工廠和屠宰場工人,最終一個職業是卡車司機,每份工作為期 4 個月至 2 年不等。[1]

戰爭經歷改變了男子的個性:他失去對人和外在世界的信任,總是處於警戒狀態。內心焦慮、憤怒、沮喪、無助、空虛,夜間的夢靨揮之不去。凡能勾起回憶的景況,都令他不適。置身人群之中的慌張,更伴隨心悸、胸悶與頭疼等自律神經症狀。他別無選擇地獨處。酗酒、嗑藥、離婚,與孩子疏遠。儘管 2001 年就開始尋求醫療協助,男子自 2012 年起便不再工作。2019 年因精神問題,獲准領取提前退休金。[1][註]

抗憂鬱劑

多年來,男子用過的數種藥物,主要分屬下列兩類:[1]

  •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縮寫 SSRI):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在神經元間傳遞訊號。SSRI 阻斷血清素的再吸收,使後者在腦中的濃度上升,以改善憂鬱。名稱裡的「選擇性」,指的是單純影響血清素,而不干預其他神經傳導物質。[4]
  • 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erotonin and noradrenaline reuptake inhibitors,簡稱 SNRI):SNRI 阻斷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的再吸收,增加二者在腦部的濃度,進而達到抗憂鬱的效果。[5]
丹麥 Aarhus 大學附設醫院。圖/Nils Jepsen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4.0)

延長暴露療法

男子初到 Aarhus 大學附設醫院,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及憂鬱症(depression)的時候,除了 SSRI 抗憂鬱劑 Sertraline,醫師也採用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中的延長暴露療法(prolonged exposure therapy)。[1]與其一再逃避,徒增恐懼,漸進地接觸與創傷相關的記憶、感受和情境,[6]明顯減輕了男子的症狀。不過,他依然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診斷標準。[1]

虛擬實境精神衛生

於是,醫師邀請男子參與虛擬實境精神衛生(Virtual Reality Mental Hygiene)的臨床試驗。期間他的用藥不變,每天下午體驗 10 分鐘的虛擬實境,並每週去見心理師,以防有副作用需要處理。男子選擇的影像及音效主題,是能帶來平靜的丹麥西海岸。雖然虛擬實境使他頭暈,偶爾還感到噁心;但是 2 個月下來,焦慮、警戒、憤怒及悲傷的程度,都大幅下降。[1]

Aarhus 大學附設醫院的醫師,於 2021 年發表上述結果時,坦承這僅是初步的嘗試,且缺乏長期追蹤。更好的作法,其實是在運用虛擬實境時,同步測量膚電反應(galvanic skin response),也就是流汗的自律神經反應,再搭配訪談或問卷等資料,分析相對應的情緒。另外,也可以一邊觀察心跳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由心跳的間距,瞭解個案面對身心刺激時,調適壓力的能力。[1]

  

備註

根據丹麥政府的網站,依國民出生年份而定,一般至少要 61 到 63 歲以上,且工作 42 到 46 年,才能申請提前退休。[7]

參考資料

  1. Jensen BS, Andersen N, Petersen J, et al. (2021) ‘Enhanced Mental Health with Virtual Reality Mental Hygiene by a Veteran Suffering from PTSD’. Case Reports in Psychiatry, 5576233.
  2. Applying the 3 Circles Model of Emotion to Help Clients Heal Shame [Infographic]’. U.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ehavioral Medicine. (Accessed on 19 MAY 2023)
  3. Divinsky BV, Ryabchuk DV, Kosyan RD, et al. (2021) ‘Development of the sandy coast: Hydrodynamic and morphodynamic conditions (on the example of the Eastern Gulf of Finland)’. Oceanologia, 63(2): 214-226.
  4.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17 SEP 2019) Mayo Clinic.
  5. Serotonin and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NRIs)’. (05 OCT 2019) Mayo Clinic.
  6. Prolonged Exposure (PE)’. (JUN 2020)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7. Denmark’s Agency for Digital Government. (25 JAN 2023) ‘Early retirement pension’. Lifeindenmark.dk.
胡中行_96
115 篇文章 ・ 39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憂鬱時在想什麼?有沒有併發症?可以治療嗎?——《與你相鬱的日子》
商鼎數位出版
・2023/05/20 ・329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常常伴隨著憂鬱症的「焦慮症」又是什麼?

憂鬱症的診斷經常伴隨著焦慮症。可能因為病症造成日常生活上面許多障礙,很多事情做不好或做不完,也讓一個人擁有很多負面感受卻遲遲無法好轉,就可能形成比較嚴重的焦慮。日常與焦慮感覺的關係可能就很不一樣。

有時候有焦慮的感覺是很正常的,但是焦慮的感覺跟「焦慮症」又是不一樣的事情。一般的焦慮感覺通常有發作原因,而隨著讓人感到焦慮的事情結束,焦慮感覺也會跟著消失。焦慮程度也通常會跟引發事件成比例。

譬如說,考試沒有準備可能會有一點焦慮;如果家人送急診,可能會非常的焦慮。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焦慮症則是疾病,焦慮感覺已經頻繁或嚴重到影響生活品質,難以控制,不一定有發作原因,而有發作原因的話,焦慮反應可能會比一般人還大。

令人焦慮的事情結束的時候,焦慮感覺可能還是會持續。有時候也會有不切實際的焦慮想法,像是極度害怕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即將發生。

呼吸緊促、胸痛、噁心等症狀可能比一般人來得反應大又持續更久。不同種焦慮症會有不一樣的情況,但是在評估上,區分只是一般的「會緊張/容易擔心」跟「焦慮症」的其中一個關鍵是是否影響到生活品質與功能。

分類在焦慮症下的疾病也不少,所以還是需要有專業人士的診斷為主。

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感覺 (1) 。圖/與你相鬱的日子
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感覺 (2) 。圖/與你相鬱的日子

心理創傷是什麼?

「心理創傷」可以想作是對於心理的單次或是多次打擊事件,而不同人對於不一樣的事情會有不同反應。心理創傷也可能跟發生憂鬱症有關係。

心理創傷模樣有千百種,可能是一次性、重複性、或是各種原因形成的一些創傷。這些打擊超越一般能夠負荷壓力的程度,留下陰影。事件對一個人的打擊多大,只有當事人知道,不應該由別人判定應該有多痛。若心理創傷沒有好好處理,可能會有很嚴重的長期影響!

很多很多種狀況都能夠造成心理創傷,像是居住在不安全的環境中,接受嚴重疾病的痛苦治療,被長期冷落,處在逃不開的情緒勒索、恐嚇威脅環境下,遇到恐怖情人、親友自殺,以及更多。

受創傷影響的症狀包括恐懼、焦慮、情緒不穩、覺得沒有希望、退縮、愧疚與自責、 感覺與世界脫軌、或是感覺麻木。創傷也可能會負面影響我們的生理健康,即使過了很久很久也可能還是會影響。

很多事情都可能引發心理創傷。圖/giphy

「都過了那麼久,該放下了吧」其實是一句很傷人的話,因為時間不會撫平一切的傷口,只是將它們埋在深處而已。心裡的傷,即使想不起來,身體會記住,過了很久也可能有症狀。

有心理創傷的人也不一定會得到心理疾病,也不代表一個人抗壓性差,只是擁有心理創傷的人可能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其中一個可能性也包含憂鬱症。

憂鬱症的形成可能有一些先天因素,但是後天因素也是會有影響,而其中一種後天因素可能就是心理創傷。

即使過了很久,一個東西、一件事情、一個人、一個味道,還是能夠「觸發」創傷回憶,鮮明還原當時的畫面與心情。即使現在已經不在那個痛苦的回憶中,被觸發的時候,當時的感覺可能會重新體驗一次,回憶可能不受控制地一直湧入腦海裡。有時候可能連自己會被什麼觸發都可能不知道。

即便心理治療的過程可能很辛苦,但我們仍需要正視它。圖/envatoelements

對他人、對自己要有耐心,畢竟每個人正想克服的事情可能都不一樣。你會常常有惡夢或是不禁想起過去的沈重回憶嗎?或是哪裡好像斷片、想不太起來?或是感覺心裡麻木無感,好像自己不是真正的活著?面對某些事情,莫名其妙感到激動、生氣、焦慮等等,然後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

那你或許有一些心理創傷需要去正視與面對。無論是大傷口、小傷口、舊傷口、新傷口,都值得被認真看待,也不應該覺得「因為別人好像比自己慘」所以不認真看待自己的疼痛。

憂鬱症可以治療嗎?

憂鬱症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去治療。恢復的情況會因人而異,但是在壓力或是生活變化下復發是常見的事情,在生活中來了又走,走了又來。至於能不能夠根治,在專業領域內的意見也不一致,但是可以同意的是大部分的病情可以透過藥物與諮商持之以恆地控制症狀。持續接受治療依然是有機會活出有品質的生活。

治療的方法有很多種,適合每個人的也都不一樣。應該與精神科醫師多多討論自己的症狀與對於不同治療的一些反應,進而調整最適合自己的治療規劃。不同的治療方式也有不同的適合時機,也會因人而異,所以跟醫生討論是極為重要的環節。

很多情況不只是需要看精神科醫師,搭配跟心理師的合作去做心理治療可能可以帶來更好的效果。心理治療絕對不單純是「付錢跟別人聊天」,而是心理師使用專業技術協助病患探討經驗、治療創傷、培養情緒調適技巧、挑戰思考模式,以及幫助病患變成更理想的自己等等。

這是需要修練幾年加上實習才能夠得到專業的心理師執照,並不是一般朋友、家人聊聊天就能夠扮演的角色。

憂鬱症需要長期的心理治療。圖/envatoelements

每個人治療的規劃都不一樣,適合的藥物、心理治療方法也都不一樣,所以一個人生病的過程需要什麼樣的治療應該交由專業人士判定。

為什麼要尋求專業幫助?

為什麼不能夠自己解決?憂鬱症可能自己好起來嗎?

相信很多人都是想要自己解決,覺得這樣才是堅強又成熟,但是我們往往忘記憂鬱症是一種病,尋找專業人士協助自己的康復是最有效率的方式。疾病嚴重程度會隨著時間變化,但是很多很多時候,沒有接受治療的話是會惡化的。用身體有巨大傷口去比喻,沒有給醫生治療的話,隨著時間可能會發炎、潰爛,以及影響其他部位的功能等等。

對於很多人,心理治療可能是藥物搭配著諮商,但是每個人的情況都有差異。有些人可能對藥物有許多顧慮,像是擔心長期服用會不會不適或是依賴,而這些擔憂都可以跟醫生反應。而對有些人的情況而言,諮商可能幫助有限。什麼樣的治療方案最適合自己可以跟專業人士討論。

破碎的心也需要治療。圖/giphy

社會當中,精神疾病常常被汙名化,憂鬱症患者也會被貼上很多標籤,所以尋求幫助可能是一件很困難、讓人感受到羞恥的事情。但其實,不顧他人的批評然後積極地處理自己的憂鬱症,對自己的心理健康很負責任,是很勇敢的行為。

復發很常見,這不代表失敗

進步常常不是直線前進的。心理治療的過程不是付出多少努力就會得到等比例的收穫。前進幾步然後倒退幾步是發生在許多人身上的。每一次的復發可以看作是練習對自己溫柔的一個機會。

要練習進步的時候肯定自己,然後感覺退步的時候也要練習安撫自己、好好休息。這樣的自我調適其實有時候才是最難的課題!

憂鬱症復發很常見。圖/與你相鬱的日子

——本文摘自《與你相鬱的日子:給患者與陪伴者的憂鬱症基礎指南》,2023 年 3 月,商鼎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