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文寧|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法律博士
食安意識興起,「海洋永續」不可缺席!
日前政府開放美豬美牛進口引發國內激烈討論,消費者對於含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的美豬、30個月齡以上的進口美牛戒慎恐懼,誓言以不消費抵制,而行政院農委會也順勢推出「台灣豬標章」讓消費者能識別無瘦肉精國產豬。
這場進口肉品爭執激起國內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的關注以及產品進口來源的重視,筆者反向思考的是:如果標章能反應消費者的食安意識,並透過產品選購形成市場壓力進一步影響政策,那麼標章能不能同樣運用在海鮮,用以保護海洋生態、拯救受到過度捕撈的魚種?國人吃的魚能不能比照國產豬標章的方式,讓民眾能安心選購好魚?
其實面對漁源枯竭的問題,國際社會相當重視海洋永續捕撈的概念,從加重船旗國、沿海國到港口國責任的規範下手之外,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市場機制達到漁業資源永續使用的目的,因此各國實踐早已採行「生態標章」(ecolabelling)制度,藉由推廣漁貨標章認證來鼓勵消費者買有認證的合法捕撈漁產品,進而促進海洋永續利用。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 2009 年修訂的《海洋捕撈漁業之魚和漁產品生態標章凖則》(Guidelines for the Ecolabelling of Fish and Fishery Products from Marine Capture Fisheries; FAO)為生態標章制度的指導凖則,而生態標章有三大原則,即:建立永續漁業的認定標準、評鑑獨立認證機構、和認證漁業和產銷監管鏈符合所需之標準和程序。換言之,生態標章需要依循科學證據來評估可捕撈的漁業資源量,並由認證機構檢視漁產品的捕撈過程有無符合國際漁業規範,例如合法的捕魚方式、可追溯漁產品來源等等。
看看國外作法,現行海洋永續標章有哪些?
這個知名速食店的鱈魚堡外盒上有個藍色魚標章特別醒目。這是由非營利組織「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 MSC)所認證發給的標章。MSC是目前國際上最大的國際認證組織,由漁業海產公司、科學家和保育團體共同推動成立。MSC評估的標準主要依照三大原則:確保目標魚種的永續、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化、和有效的漁業管理制度,而評估內容則包括漁業資源量評估、環境影響評估、驗證漁產品案例、漁場排他性證明等等。簡單來說,要取得MSC的藍色認證標章就必須符合嚴格的規範,確保該魚群目前處於健康的狀態,且在經認證的漁場從事合乎國際規定的漁捕程序以及管理。
由大型速食店領頭採取MSC生態標章,經過國際組織認證標示其使用的魚片為野生捕撈的阿拉斯加鱈魚,不僅有助提升企業形象,也引領消費者環保意識,帶動海洋永續議題之關注。
在美國大型量販賣場販售之鮪魚罐頭也標示「海豚安全標章」(dolphin safe)、「海龜安全標章」(turtle safe)、非延繩釣法圖示(no long lines)、及非魚網捕撈圖示(no nets)。消費者便能明白其購買的鮪魚罐頭,在捕撈鮪魚的過程中並沒有傷及無辜—捕獲非目標魚種,如海豚、海龜、海鳥等。在從事特定魚種的捕撈作業中,意外捕捉其他物種的現象又稱為「混獲」(bycatch),「混獲」對於海洋生態有相當大程度的影響,因為這些意外捕獲的魚種往往被丟棄而死亡,而研究也指出混獲對海豚、海龜、海鳥的生態族群有很大的威脅,因此,實踐上往往要求漁船加裝特殊裝置,例如裝設鳥繩防止海鳥驅逐海鳥、裝設「海龜逃脫器」(Turtle Excluder Device; TED)由逃生口處逃脫。
反思台灣情況,標章認證有難度
我國目前漁產品僅見政府力推的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制度(TAP),而野生捕撈漁產品則未有 MSC 認證或國內自訂生態標章。
台灣漁產品要獲得國際認證標章的議題涉及兩大層面,一為我國漁船是否符合國際漁業管理規範;二是申請國際生態標章有驗證評估的成本。前者無庸多說是台灣漁船在國際上常遭各國點名的問題,然而在我國法規與執法日益嚴峻之下,近年來已有大幅改善。而後者才是國際生態標章要在台灣推行面臨最困難的原因,有多少漁船公司或業者自願負擔額外的成本僅為彰顯對環境生態的供獻,而市場機制又能形成多大的箝制讓業者願意承擔,則是目前的難題。
至於我國是否能建立一套國內的生態標章證明消費該漁產品對海洋環境永續無虞?要知道授予生態標章最重要的前題就是要有科學方法為依據,評估漁業資源後才能授與標章。然而目前我國目前科學研究魚種有限,而台灣周遭海域魚種豐富,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科學資源評估以推行標章也是個問題。
在台灣如何當個聰明的吃魚消費者?
生態標章要在台灣推行恐有層層障礙與困難,但海洋生態已汲汲可危,亟需人類共同維護。除了仰賴國際漁業管理規範給捕撈業者限制之外,作為有海洋永續意識的消費者也可以為海洋盡一分心力,從消費端給予市場壓力,唯有減少違法捕撈才能提升海洋永續。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推行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列出三類建議食用、斟酌食用與避免食用的海鮮,並提供鮮挑選指南,包括購買永續漁業捕撈的漁獲、選擇洄游種優於定棲種、不買長壽的大型掠常魚種等選擇依據,給予台灣消費者參考。透過挑選「好的」海鮮讓消費者也能對海洋的未來做出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