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你到底愛不愛我?談愛情裡的安全感匱乏——《為什麼我們愛的如此不安?》

商周出版_96
・2019/05/20 ・328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99 ・六年級

  • 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如何證明你愛我?

「如果你愛我,現在就陪我去吃宵夜好不好?」

「你為什麼不陪我去看電影,你真的愛我嗎?」

「如果他在乎我,為什麼經常已讀不回呢?」

圖/pxhere

在關係裡,這是你經常問的問題嗎?你不懂為何你這麼擔心失去,也不懂你怎麼這麼需要陪伴,更不懂你付出這麼多,怎麼還是不能肯定對方是愛你的,於是你問了不下數百次的:「你愛我嗎?」並且更深入地確認:「你愛我哪一點?」但怎麼樣你都很難滿意對方的回答,甚至在對方的不耐煩中更加懷疑對方的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討厭自己的患得患失,但你控制不了不時察看手機的衝動,害怕失去愛的自己也失去價值。你不懂自己的不安全感為何這麼強,強到你總是需要用分手或傷害自己的方式考驗對方,或者大哭、或者冷戰,去要對方聽從順服。然後你開始越來越不安,因為你發現在這些查勤、擔憂與控制後,對方對你失去耐性,回應越來越慢、也越來越冷淡,你開始深信你不被愛了,因為你再也找不到愛的證明,你多麼希望回到當初甜蜜、緊密的狀態裡。

正是你的不安,創造了你不被愛的證明,即使你不斷努力地付出或掌控亦然。

關於這反覆確認與安全感匱乏的狀態,我將用兩個層次來說明這個現象:一個是自體和客體的概念;一個是童年陰影的概念。

自體感發展受阻 + 客體恆存的經驗挫折

有非常多人需要反覆確認愛是否存在,其實與客體恆存的經驗挫折和自體感的發展受阻有關。

什麼是客體恆存呢?其實是嬰兒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約八到十二個月會發展出物體恆存概念,也就是認知上,當他看到眼前的東西不見的時候,他會開始尋找,因為他思維裡已經知道這東西應該不會無緣無故消失,所以你會發現嬰兒在六個月的時候,你跟他玩躲貓貓時,他會特別興奮,因為他覺得這個現象很神奇。而這裡我們談到的客體恆存,則是比較偏向情緒層次的,當照顧者不在身邊時,孩子並不會覺得天崩地裂,因為他信任照顧者會回到自己身邊,因此能夠安心等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當照顧者給了不舒服的感受,意味著我是不好的,就會產生挫折的經驗、阻礙自我整合。圖/pixnio

所以照顧者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成為我們認識自我與發展安全感很重要的過程,它會形塑我們對外界的看法。照顧者在我們小時候會是「全世界」般的存在,而當「全世界」給了我們舒服的感受,除了會讓我們感覺安全之外,也會幫助我們認識「我」是好的,讓我們整合自我時順利許多;但是當「全世界」給了不舒服的感受,也意味著「我」是不好的,就會產生挫折的經驗,阻礙我們整合自我。

因此,全世界、他者或照顧者的代稱,都泛指「客體」的存在,像是一面鏡子,在孩童的「自體感」發展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要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自體感,就是要讓孩子在逐漸與照顧者分離的過程中體認到:

「我」跟「他」是分開的,但我依舊可以在「他」身上獲得安全感

如此孩子才有辦法安心地做自己,在擁有自體感的過程中,也允許他人擁有自體感,清楚人與人的疆界。

在擁有自體感的過程中,也允許他人擁有自體感,清楚人與人的疆界。圖/publicdomainpictures

當我們的內在需求被好好滿足,外在客體對待我們的方式,會被我們的自我吸收消化,進而內化成我們自己的心理功能,因而我們有辦法具備成熟的獨立性,並且有辦法安撫自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反之,倘若你小時候所知覺到的環境,並沒有讓你感覺安全,或者你成長的許多需求沒有被好好滿足,就會對外在世界感覺不安全,在成年後的關係中,不斷用以下三種方式,來確認自我的存在:

1. 需要不斷被讚賞,感到被肯定

2. 不論在生活裡或情感中,都要不斷尋求肯定,也容易為了肯定,而委屈或掏空自己

3. 需要與人融合,感受到安全與支持

因為缺乏客體恆存的認知,導致在看不到人時會容易不安,甚至要到了全面掌控的狀態,才能稍微安心或感覺被愛,但這種與人融合的方式會讓伴侶感到窒息。

從一段安全穩定的關係中,獲得修復與替代性的安全感

圖/pxhere

我相信所有人都希望是用這個方式,期待出現夠穩定的伴侶或關係,移除自己的不安全感,畢竟前兩個非常困難。因此在我許多情感諮商的經驗裡,都是要不到愛的一方,一直跑來問我「怎麼改變另一半、讓另一半成長」,因為他們身上的匱乏感太過強烈,一直渴望別人愛他,因此會將目光執著地放在另一半身上,等著另一半變好之後能更穩定地愛他。

然而,擁有成熟自體感的人會具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尊的調整能力:不會因為別人一句話或一個行為而失去自信。

能享受生活樂趣:不需要透過他人來豐富自己的生活。

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不會因為他人的離開就感覺生命變得索然無味。

因此我們要練習「將目光回到自己身上,給自己讚賞和肯定,向內探索自己、與自己在一起」,並且「練習給自己安全和支持的力量」,如此,我們就能逐漸成為擁有自體感的成熟個體。不過,除了嬰孩時期這些不可考的記憶外,也可以探索幼年時期我們還記得的事件,看看它們對我們的安全感造成了什麼影響。

童年陰影:被拋棄的內在小孩事件及情緒激發

現在,請回到你的內在,開始去感受你哪裡受了傷,是什麼讓你如此缺乏安全感?你可以透過幾個問句開始問自己:

為什麼懷疑自己沒有被愛著?
為什麼覺得自己要很努力才會被愛?
為什麼你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允許自己靜下心來去感受這幾個問題打在心上的感覺,越是你害怕接觸的問題,可能背後的答案有越深刻的寶藏。這些答案牽引出來的,很可能是曾經有段讓你痛徹心扉的情感傷痛,也許是你經常看見母親牽著哥哥的背影,或者是爸爸跟弟弟一起打棒球,又或者是你經常自己一個人坐在家中走廊,看著天色逐漸變暗的孤單與落寞。

圖/pxhere

所以,你要幫自己找到那個觸發你情緒的關鍵,可能是「不在」、「不夠」、「不對」等等,而這通常是我們幫自己腦補出來的想像,接著讓我們陷入恐慌,又回溯到小時候那個「被丟下」的經歷裡。但因這股「被丟下」的傷痛與恐懼,對孩子而言是巨大且難以排解的,使他長大以後在面對關係時,只要面臨相似的場景,大至他人轉身離開、突然消失,小至發現與身旁的人意見不合,都容易引發「被丟下」的陰影,讓自己陷入傷心與恐懼中,就像小時候那樣手足無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接下來,我們要學會自我安撫的步驟:

了解自己的傷痛與不安

究竟我們被觸發的情緒是什麼事件?是什麼情緒?讓你回溯到小時候那手足無措的狀態又是什麼?

當你勇敢地看見自己的不安,看見那一幕幕令你心痛或心碎的畫面時,請試著讓自己停下來,去陪伴自己的傷痛、自己內在的孤單與渴望愛的孩子,去和他說說話、安撫他,當你感覺自己越排拒他,也意味著你越需要他人陪伴,越容易創造讓你感覺再次被排拒或受傷的關係,因為人際關係與愛情,向來都是自我關係的延伸。

當我們把自己愛回來,當我們感覺安適和安定,就會在關係裡感覺穩定,就可以給出愛和發自內心的關懷,而不是搜尋愛來填補自己的孤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愛,是可以不證自明的。

用正念呼吸進行深度的自我陪伴

深度陪伴,也就是在面臨了傷痛與不安的此時此刻,跟自己在一起。例如:當你經歷已讀不回、或者情緒被觸發時,你可以跟隨這樣的引導語:

吸氣,我看到我內心的擔憂
呼氣,我呼出我內心的擔憂
吸氣,我看到我內心的恐懼
呼氣,我呼出我內心的恐懼

在吸與吐之間,不斷與自己同在,不斷靠近難以忍受的情緒,你就會逐漸增加面對與承受情緒的能力,漸漸就能安撫那個需要反覆確認、經常不安的自己了。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愛的如此不安?》,2019 年 2 月,商周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商周出版_96
123 篇文章 ・ 364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1

2
0

文字

分享

1
2
0
「殺意」與「愛意」只有一線之隔!——《戰爭憑什麼:從靈長類到機器人的衝突與文明進程》
黑體文化_96
・2022/11/30 ・220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貢貝黑猩猩戰爭

就在你讀這本書之際,從西非的象牙海岸共和國到東非的烏干達,到處都有成群的公黑猩猩在地盤邊界來回巡邏,有組織地追捕並攻擊外來的黑猩猩。牠們小心、安靜地移動,甚至不會花時間停下來吃東西。在烏干達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衛星定位裝置來追蹤努迦(Ngogo)黑猩猩族群,觀察牠們在一九九八到二○○八年之間進行的數十起突襲和二十一起殺戮行動,這些攻擊以吞併鄰近族群告終。

一九九八到二○○九年之間,努迦戰爭。努迦黑猩猩侵入鄰近黑猩猩群的地盤發動數十起突襲(左側地圖上的黑線),殺害了二十一隻黑猩猩,更在前所未有激烈的戰鬥後併吞該地區(右側地圖的陰影部分)。(黑體文化提供)

這些黑猩猩僅有的武器是拳頭和牙齒,偶爾也會用石頭和樹枝,但即使是年老的黑猩猩,隨便出手也勝過重量級的人類拳擊手,鋒利的犬齒更可長達四英寸。牠們一旦發現敵人就會拚個你死我活,啃咬對方的手指和腳趾,打斷骨頭、撕爛臉。有一回,靈長類動物學家驚駭地目睹攻擊者扯裂受害者的喉嚨,把氣管拉了出來。

《蒼蠅王》似乎說對了:「獸性就是我們的一部分,離我們很近、很近、很近。」

嬉皮猿愛情派對

但就像所有新的科學領域,大家很快就發現事情更加複雜。我在第一章提到《蒼蠅王》的觀點時,也立刻補充美國人類學家米德在南太平洋島嶼薩摩亞的見聞,她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視角。

米德相信自己偶然遇見了太平洋上的和平天堂;同樣的,如果我們飛越六百英里,越過遼闊的剛果河,從貢貝來到另一區叫作萬巴(Wamba)的非洲雨林,也彷彿是跟著愛麗絲穿越鏡子,夢遊仙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日本靈長類動物學家伊谷原一在森林中的空地邊緣等待一群猩猩經過,但他驚奇地發現兩群猩猩同時出現了。如果這裡是貢貝,可能五分鐘內就會大事不妙,兩群猩猩互相發出威脅的吼聲,作勢攻擊並揮動樹枝,情況更糟的話甚至會打鬥喪命。

然而,萬巴這裡不是那樣。兩群猩猩只是隔著幾碼坐了下來,互相瞪視。半小時後,其中一群(P群)的一隻母猩猩起身,緩緩走到另一群(E群)的一隻母猩猩面前。過了一會兒,兩隻母猩猩面對面躺下來,張開腿貼緊對方的陰部,並加速來回移動屁股,互相摩擦陰蒂而發出低吟。過不了幾分鐘,兩隻猩猩都狂喘尖叫,緊抱在一起抽搐著。一時之間,兩隻猩猩都歸於安靜,注視著彼此的眼睛,然後精疲力盡地癱軟下來。

此時,兩群猩猩之間的距離也消失了。幾乎所有猩猩都在分享食物、理毛和交配。牠們公配母、母配母或公配公,不分老少地任意交纏著手、嘴與生殖器。牠們「做愛不作戰」[註1]

嬉皮黑猩猩:在剛果盆地,兩隻母的倭黑猩猩正在進行科學家所稱的陰部摩擦。(黑體文化提供)

接下來的兩個月裡,伊谷和同事們看到這兩群猩猩再度上演這幕三十多次。他們一次都沒看到貢貝黑猩猩那種暴力行為。不過,這是因為萬巴猩猩不是黑猩猩,至少與貢巴的不是同一種。嚴格說來,兩者同屬不同種,萬巴猩猩是倭黑猩猩(Pan paniscus),而貢貝猩猩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那種黑猩猩(Pan troglodytes)。

在外行人眼裡,兩種猩猩根本一模一樣。倭黑猩猩只是體型稍小,四肢較為瘦長,嘴巴和牙齒較小,臉也比較黑,毛髮中分(靈長類動物學家到一九二八年才把倭黑猩猩列為獨立物種)。然而,兩種猩猩的差異有助於解答戰爭有何好處,以及人類在二十一世紀會發生什麼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避免混淆,科學家通常稱倭黑猩猩為巴諾布猿(bonobo),記者則稱牠們為「嬉皮猿」(hippie chimp),一般黑猩猩就只稱為黑猩猩(chimpanzee),不加特別的形容詞。巴諾布猿和黑猩猩的DNA幾乎一樣,兩者有共同祖先,僅在一億三千萬年前才開始分化。更驚人的是,兩種猩猩與人類DNA的相近程度也一樣。

如果黑猩猩戰爭代表人類可能天生就是殺手,巴諾布猿的雜交派對則顯示我們可能也是天生的歡愛之徒。

除了在格勞庇烏山拔劍相向,兩個陣營的領袖阿古利可拉和卡爾加庫斯搞不好也可能扯掉袍子,互相摩擦下體。

族譜樹狀圖:一千五百萬年前,類人猿從我們最近的共同祖先中分化(divergence)出來。(黑體文化提供)

但西元八三年的這幕還是以拔劍相向收場。在我們爬梳背後原因的同時,也將理解人類為何在動手不動口的整整一萬年後,竟然沒有繼續大動干戈,在二十世紀晚期轟掉全世界。背後的解釋也暗示我們將在二十一世紀保持和平紀錄。但這事說來話長,事實上,有三十八億年那麼長。

註釋

註1:作者此處刻意化用美國反越戰時期的著名口號「做愛不作戰」(make love, not war)。後面作者用特別用「嬉皮黑猩猩」這個常見別稱來指涉倭黑猩猩,顯然也與嬉皮是反戰人士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戰爭憑什麼:從靈長類到機器人的衝突與文明進程》,2022 年 11 月,黑體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閨蜜怎麼會決裂?——透視《華燈初上》影響蘇媽媽與蘿絲媽媽友情的因素
雞湯來了
・2022/04/05 ・255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文/雞湯來了特約作者吳心予
  •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翁欣容
  •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電視劇《華燈初上》以日式酒店為背景,描述劇中人物的愛恨情仇。其中最受到關注的是劇中兩位女主角:蘿絲跟蘇之間發生的故事。蘿絲和蘇在高中時期成為好姐妹,一路以來發生了蘿絲離家出走、蘇未婚懷孕、蘿絲因為前夫的債務坐牢、兩人共同經營「光」酒店、各自面對不同的愛情煩惱等等人生轉折的時候,蘿絲跟蘇都一直陪伴在彼此身邊、不離不棄。

「就像我和蘇一樣,有人在背後支撐妳,不管發生什麼事,只要有她在就心安」
-《華燈初上》蘿絲

然而,在第二季的劇情裡,蘇跟蘿絲親密的情感卻出現裂痕,發生激烈的爭吵。在爭吵之中,蘇頻頻說出傷人的話,甚至讓蘿絲拿起煙灰缸想要砸向蘇。是什麼原因讓原本要好的閨蜜決裂?原生家庭的溝通模式,如何影響她們的相處?

「同情就像一把刀子,一刀刺死我,這種你最擅長,

又假裝一副清高溫柔、與世無爭的樣子,妳就是要證明妳是最優秀、贏的那個。」
-《華燈初上》蘇

圖/《華燈初上》

女生的感情為什麼這麼好?獨特性的閨蜜情感

從蘿絲跟蘇的感情互動中,可以看到女性親密情感關係的獨特性,它自成一格,獨立於女同志以及異性戀關係框架之外。相較常見女性的人生規劃以原生家庭或另一半為主,劇中蘇跟與蘿絲都把對方當作人生規劃的重心,事業跟養育子女的計畫都與彼此相關。不論是生活安排或者情緒感受,蘇跟蘿絲的狀態緊緊相連,除了考慮對方的感受與處境,也將對方視為生命中重要的夥伴。

甚至當蘿絲跟蘇兩人在面對「情人跟閨蜜」二選一的情境時,都選擇了彼此。蘿絲跟江瀚在一起之後,蘇選擇隱忍自己對江瀚的情愫,支持好姊妹的感情。蘿絲與江瀚分手後,蘇與江瀚無縫接軌的戀情曝光,一開始蘿絲非常憤怒,但是蘿絲在蘇與他人衝突或遇到人生困境的時候,都站在蘇的立場處理事情,可見閨蜜情感對蘇跟蘿絲來說都勝過愛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華燈初上》的劇情,讓我們不只看見愛情如何影響閨蜜情感,而是兩個原生家庭及婚姻破裂的異性戀女生,如何成為互相支持的角色,以及緊密的關係如何受到兩人的自我價值感、成長背景以及戀愛經驗影響,發生劇烈的爭吵與誤會。

閨蜜情感總是脆弱?3大因素影響友情

蘇跟蘿絲在學生時期跟成年後曾經歷強烈的爭吵,在吵架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兩人面對衝突時的不知所措。她們看待友誼跟處理衝突的方式,都受到家庭關係、自我價值感跟戀愛經驗的影響。

因素1|家庭關係影響溝通習慣

原生家庭的互動方式,大幅影響蘇跟蘿絲看待自我與人際關係的角度。蘇的媽媽與蘇之前沒有良好的溝通與照顧關係,導致蘇缺乏與親近的人溝通的能力。蘿絲的爸爸用權威的方式教育子女,所以蘿絲沒有機會跟父母表達內心想法,也無法被父母理解,年少的時候就離家出走。

因為兩人都生在缺乏良好溝通的家庭,每當蘇跟蘿絲的關係出現矛盾,都是用大聲爭吵的方式跟對方互動,無法順暢面對衝突。不管青少年時期或者成年後的蘿絲跟蘇,對於關係都缺乏安全感與溝通能力,無法坦誠對人際關係中的對象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期望,只會習慣性地用傷害對方或自己的形式,期望情感關係朝向理想的方向發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素2|自我價值影響自尊與安全感

青少年時期形塑的自我價值,也進一步影響蘇與蘿絲的閨蜜感情。當青少年的自我價值感低落,認為自己不值得獲得友情支持,就不容易感受到身邊朋友的情感支持。

蘇從小被母親拋棄,在學校除了蘿絲沒有其他朋友,在戀愛關係中用激烈的手段離開或者挽留關係,對於人際關係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與不自信,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低落的自我價值感影響蘇從蘿絲身上感受到的支持,讓蘇認為「蘿絲跟其他人一樣可能會背叛自己」,難以獲得關係中的安全感。

因素3|戀愛經驗影響自我覺察深度

戀愛關係的結束,可能引爆原本隱藏的感受,以及對閨蜜情感進一步的覺察,也可能因此動搖原本的姐妹情誼。蘿絲因為跟江瀚分手,發現堅強的內心也有脆弱的地方;蘇也在跟江瀚分手之後,發現自己面對感情沒有想像中理性,一旦面對破裂的關係,沒有復原的能力與勇氣。

蘇與蘿絲激烈爭吵後,無法面對蘿絲可能傷心的情緒,同時出於對於現有生活的逃避,離開與蘿絲共同經營的日式酒店,連股份也劃分得一乾二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閨蜜吵架怎麼辦?2個方法梳理過去、尋找關係共識

蘿絲跟蘇因為長期在生活上跟情感上互相扶持,累積了深厚的情誼,但感情在突發事件爆發後,引爆過去的家庭、自尊與戀愛經驗議題帶來的影響,尤其兩人跟原生家庭成員溝通不良的經驗,持續影響她們的友情發展,難以維持像是學生時期一樣的單純互動。

面對閨蜜情感中的爭吵,可以透過自我覺察與表達感受兩個方式,找到能夠一起長期經營閨蜜關係的模式。

  • 自我覺察|
    回顧過往的家庭關係與人際關係(戀愛經驗),思考過去與家人溝通的方式,能不能對家人說出內心的想法?心裡的想法有沒有被聆聽?跟家人互動的時候,能不能感受到愛和支持的正向感受?
  • 表達感受|
    從過去的人際互動經驗中,找到順利溝通的方式,用來與閨蜜表達內心想法。或者從過去不愉快人際經驗中,反思自己不適應的互動模式,以及期望的互動方式,並嘗試與閨密討論兩人對關係的期待,一起尋找共識。

參考資料

張晏榛(2011)。「非標準親密關係」的女性友「情」:以異性戀女性為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皓宜(2004)。姊妹情誼的舊曲與新調~戀愛經驗對成年前期女性友誼影響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Niobe Way & Melissa L. Greene(2006)。Trajectories of Perceived Friendship Quality During

Adolescence: The Patterns and Contextual Predictors。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16(2),293–32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5

15
6

文字

分享

5
15
6
「貴古賤今」不是病,只是大腦美化記憶的濾鏡——為何我們需要「懷舊」的心理機制?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1/08/30 ・340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編按:你曾經因為在臉書河道上,看到某張老照片或影片,而驟然陷入回憶構築的時光長廊中嗎?在那個瞬間,好像穿越了時空、變回了年幼的自己,並重新體驗了當時在那個情節中所經驗過的感覺。別擔心!這只是一種「急性懷舊」的情感衝擊。不是你有病,只是因為你老到有足夠的記憶可以觸發大腦中的「懷舊」機制,畢竟社會也對你挺殘酷的…不是嗎?

《咒術迴戰》中的七海健人有云:「枕邊掉的頭髮越來越多,喜歡的夾菜麵包從便利商店消失,這些微小的絕望不斷積累,才會使人長大。」——泛科《童年崩壞》專題邀請各位讀者重新檢視童年時期的產物,讓你的童年持續崩壞不停歇 ψ(`∇´)ψ。

你自認是個「念舊的人」嗎?

不管這個答案是肯定或否定,我們多少都曾在人生的某些時刻經驗到「懷舊」的情緒。特別是童年的種種,總會在奇特的時刻跳出來、用回憶跑馬燈提醒自己已經長大的事實。

這也使得懷舊成為十分複雜的情緒,在快樂、溫暖中還會帶上些微感傷與空虛,因為我們知道「往日不再」,只能下意識地追逐只存在於腦海中的幻影。

但是人為什麼會感到「懷舊」?我們常常看到老一輩的人在緬懷過去的美好,甚至推崇讓新生代匪夷所思的價值觀,又或者過度美化某些灰暗的歷史片段,讓人不禁懷疑這些長輩是不是來自某個平行宇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先別急著批判這些長者,好好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你是否有「童年的最愛」?它可能是一道菜、一個糖果的品牌、一部卡通,甚至是一位朋友,是在你記憶深處佔據特殊地位的存在。你或許不記得太多細節了,只知道每次想到它(或是他)心中都會浮現幸福的暖意,不由自主地重溫你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

然而在某個契機下,你們重逢了。但是說也奇怪,明明是一樣的東西,但感覺起來就是少了些什麼。

你沒辦法在食物中嚐到那像是施了魔法的美味,或者難以從古早卡通的粗糙線條中獲得感動,甚至是在面對老朋友時感受到疏遠與尷尬。

「童年」破碎了,你覺得受騙,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或許是食品配方改了,卡通失真了,人心也跟著變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很遺憾地,我得在這裡告訴你一個壞消息:變得不是那些東西,而是你的記憶。

「懷舊」是一種溫暖中夾帶些許感傷的情懷,有時候重溫了兒時的美味,卻覺得無法與當年的感動相提並論。

無法客觀的「情節記憶」

懷舊(nostalgic)是心理學常見的研究題材。因為相較於一些比較單純的喜怒哀樂,懷舊是個非常複雜、甚至可以說「並不單純」的情緒反應。因為就本質來說,外界刺激僅是懷舊感的引子,它仍是以回憶為基礎的心理活動,也給了它與眾不同的可能性。

人的記憶大多都不是準確的。這不是在說大家都該去吃銀杏,而是記憶機制本就複雜,除了日常生活與工作會用到的「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以及「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還有以情節與情感為主的「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

舉例來說,今天你因為在開會時講錯話,被上司狠狠教育了一番。你所學到的「教訓」,以及下次遇到同樣情境時該如何應對的反思,會被大腦歸類為語意記憶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而被罵時心裡感受到的不悅、上司的嘴臉、背景裡對著你指指點點的同事,以及當下你胃痛的生理不適,這些則會被存放在情節記憶當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現關鍵了嗎?情節記憶,是跟「情緒」綁在一起的。這也表示情節記憶很難做到完全客觀,多少會受到當下情緒的影響。情緒越是強烈,情節記憶在腦迴路的刻痕就越深、被主觀判斷扭曲的程度也越強。這也是為什麼現代提倡「愛的教育」、「零體罰」,避免小孩子在還不懂事時就因為體罰產生心理創傷,造成往後親子、師生關係出現無法彌補的裂痕。

不愉快的回憶中的情緒,會被大腦歸類為「情節記憶」,情緒越是強烈,情節記憶在腦迴路的刻痕就越深。

這樣把情節記憶跟情感綁在一起,有壞處當然也有好處。在心理治療中我們常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人雖然會因為負面經驗產生心理創傷,但也同樣能受惠於正向經驗,讓這些愉快的記憶成為往後人生重要的抗壓資本。

而這份來自過往美好的療癒效果,正是源自於「懷舊」最核心的機制。

無限美好的懷舊濾鏡

根據近年來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懷舊」情緒其實跟我們大腦的獎勵迴路(reward system)有關。單純啟動某些記憶就只是在「回憶」,必須要同時活化獎勵迴路、為這份記憶增添額外的「意義」,我們才能經驗到那份既複雜又美好的懷舊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言之,就算是再平淡的早年記憶,在獎勵系統渲染下都能引發懷舊感的正向回饋。這可是比任何濾鏡都還要厲害的特效,直接從認知層面美化記憶。

雖然我們還沒辦法真正釐清獎勵系統與懷舊感之間的因果關係,卻可以從實徵研究中摸索出這類情緒的「存在意義」。雖然可能不太直觀,但「懷舊」其實是大腦的自保機制,特別是在認知到重大威脅、感到徬徨時,適時的懷舊感能幫助我們減輕壓力,甚至是降低當下經驗到的焦慮感。

適時的懷舊感,可幫助人減輕壓力。圖/Pixabay

特別是在面對重大轉變,如學校畢業、公司離職、情侶分手,或甚至是生離死別的時候,因為我們對於不可逆的新生活感到不安,大腦會將相關回憶提取出來、搭配獎賞系統的正向情緒來安撫心緒。這些跑馬燈能提醒我們「自己並不孤單」、「人生還是有很多值得開心的事」,最終起到定心凝神、自我培力的功效。

——不過,並不是每次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在數百年前的三十年戰爭中,這份懷舊的「療效」便被視為好發於戰場的精神疾病。起因是有許多瑞士士兵在戰場上聽到家鄉歌曲後戰意全失,逼得指揮官不得不把這些毫無鬥志的累贅送離前線,或是動用暴力脅迫他們拿起槍繼續衝鋒。

然而,這些士兵並不是真的生病,只是遇上「急性懷舊」的情感衝擊。他們沒有被壓力擊垮、失去活下去的動力,事實恰好相反:正因為回想起生命能有多麽美好,才更不願意在這毫無意義的戰爭中平白死去。這顯示,懷舊感也有幫助我們「否定現實」的效果。不是否定它的存在,而是否定當前這個現實的「價值」,維護記憶中那些美好的「正當性」。

家鄉歌曲引起的「懷舊」情感衝擊,曾被認為是好發於戰場的精神疾病。圖/Pexels

恐怕舊愛不是最美,只是現實太不友善…

當你看到有人在感慨「以前還是比較好」,要記得這份評價除了不客觀,它更是展現了這個人「適應不良」的事實。或許並不是客觀環境變差,而是他主觀的經驗不斷在惡化,讓這些人在面對現實世界時需要仰賴懷舊情緒的止痛效果度日。

懷舊作為大腦的自保機制,它本身的存在是中性的。用在適當的地方可以救人一命,依賴過度也可能造成人生停滯、難以成長。這其中的取捨,到頭來還是要回到我們對待「改變」的態度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改變代表離開舒適圈,駛向充滿不確定性與機緣的汪洋。在航行的過程中,懷舊感就像是身後的燈塔,雖然不一定能照亮前路,卻可以成為重要的錨點、為我們指出家的方向。但若過度依賴燈塔,不敢走出它燈火照耀的範圍,那我們終究哪裡都不去了,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打轉。

所以說,該懷舊時就盡量懷舊,但也別忘了我們回首,是為了讓腳下踩得更穩、走得更遠。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5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32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