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如何逃離港版《國安法》?英國提供替代選擇:BNO 護照

活躍星系核_96
・2020/07/06 ・251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53 ・八年級

  • by:山謬

編按:本文為授權轉載自地球圖輯隊「英國提供香港人的「替代選擇」:BNO護照成逃離港版《國安法》的關鍵?」,受限於圖片版權,配圖抽換為相關事件之新聞照片。

港版《國安法》草案通過後香港怎麼辦?最近,英國首相強生給出答案,打算藉由修改移民規則,讓香港人可以到英國,甚至有機會成為英國公民。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英國提供的「替代選擇」

在中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港版《國安法》草案後,世界各國紛紛採取各式各樣的動作希望能挽回香港即將失去的自由,而英國首相強生 (Boris Johnson) 率先挺身而出,拒絕「聳肩離去」、決定「承擔義務、提供香港人替代選擇」。

周三 (6/3),強生在《南華早報》上發表文章,表示打算藉由修改移民法規,延長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 (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passport,BNO) 香港人居留英國的期限至 12 個月,讓他們未來有機會成為英國公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是BNO?

這裡強生所說的「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是一種特殊的旅行文件,但並不代表持有人就是英國公民。

在香港,BNO 護照是專門發給在 1997 年香港回歸中國前出生的香港人,根據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 (British Consulate General) 的統計,目前有近 35 萬香港人持有 BNO,另外有近 290 萬人有資格申請。

使用這種護照進入英國的人,可以享有免簽待在英國 6 個月的待遇,不過這種護照並不提供永久居留權,持有人也不能領取政府的補助,BNO 身分也無法傳給子女。

強生在今年三月英國脫歐時,於班機上手持新護照。圖/By Number 10 @flickr

從民調上來看,英國民意大致支持強生的作法,但未來移民進入英國後,支持度是否能持續保持則有待觀察。

「英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簽證規則變動」

根據英國首相強生的規劃,他打算延長 BNO 持有人待在英國的期限至 12 個月,並賦予他們更多包括工作權在內的移民權利,未來也有望藉此成為英國公民。

強生表示,如果有必要,英國政府十分樂意進行這項「英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簽證規則變動」,展現對香港的支持。

民調支持,持續多久不清楚

《紐約時報》表示,消息公開後英國國內大致成支持態勢,然而目前尚無法確定民意走向會持續多久,特別是考量到大量移民在英國經濟受 COVID-19(武漢肺炎)打擊之際進入英國,屆時民意是否仍能支持強生的作法猶未可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政府可能增加取得公民身分限制

除此之外,英國國內也有聲音質疑即便政府開放港人進入英國,可能也會透過修改取得公民身分的法規,增加取得公民身分的難度。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投票表決是否通過港版《國安法》草案。

中國會讓人離開嗎?

另一派人則擔心,如果屆時中國政府拒絕讓香港人離開香港,那麼英國政府又該怎麼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所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China Institute) 所長曾銳生說道:「在習近平的統治之下,我們不能排除中國不讓任何一個人離開的可能性。」

「英國可沒有派遣軍艦到香港接香港人離開的打算。」

港人有支持、有懷疑

對於這項消息,香港內部也是支持、懷疑的聲音皆有。除了表示對該消息的支持,香港反政府抗爭的其中一位領袖黃之鋒進一步表示:「我呼籲英國政府對中國採取必要制裁及限制手段。」

一名 33 歲的社工斐尼克斯 (Phoenix Wong) 也和黃之鋒立場相近,他說道:「我十分擔心香港的未來,但英國的支持讓我稍微安心一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 25 歲的游泳教練佩里 (Perrie Tsui) 卻沒有上述兩人這麼肯定,他表示:「我不認為英國政府會將政治擺在國內經濟表現之前。」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上圖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他曾多次於記者會上表達對外國勢力不斷介入香港問題的不滿。

五眼聯盟共同分擔責任

在英國是否修改移民法規之外,英國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拉布 (Dominic Raab) 周二 (6/2) 在英國下議院中表示,目前英國已經邀請五眼聯盟 (Five Eyes) 中的另外四位成員──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在萬一發生香港人大規模撤離時,一同「分擔責任」,提供簽證給香港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英國應懸崖勒馬、認清現實

英國的種種舉動也引發中國高度不滿,在周三 (6/3) 的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重新聲明中國對香港問題的立場:香港問題是中國內政,外國無權干涉,要求英國「尊重香港已經回歸、是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的現實」。

他說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做出的決定完全屬於中國內政,外國無權干涉……我們倒要奉勸英方懸崖勒馬,立即停止干預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否則必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延伸閱讀

  1. 港版《國安法》草案通過前夕 美國國務卿:香港失去高度自治地位
  2. 說好的香港一國兩制?港版《國安法》草案送中國人大討論
  3. 香港《禁蒙面法》正式上路 怎樣才算蒙面?

參考資料

  1. For Hongkongers fearing for their way of life, Britain will provide an alternative
  2. Boris Johnson Pledges to Admit 3 Million From Hong Kong to U.K.
  3. British PM Johnson tells China: We’ll not walk away from Hong Kong people
  4. China warns the UK to ‘step back from the brink’ after Boris Johnson offers 3 million Hong Kong citizens refuge in Britain
  5. Hong Kong: What is the BNO and what does the UK move mean?
  6. 2020年6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

本文授權轉載自地球圖輯隊,原文標題「英國提供香港人的「替代選擇」:BNO護照成逃離港版《國安法》的關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4
2

文字

分享

1
4
2
人口有限的古代社會,依然盡量避免近親配對?
寒波_96
・2023/03/28 ・4848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現代台灣社會中,像是堂兄弟姊妹之間的近親結婚,直接受到法律禁止。不過台灣法律的標準並非舉世通用,當今世上許多人的父母,可謂血緣上的親上加親。

近親結婚與近親繁殖,是人類的「常態」嗎?近年蓬勃發展的古代 DNA 研究,讓我們有機會深入探索這些問題。

公元 2010 年時,世界各地近親婚姻的分布狀況。「大中東地區」的比例非常高。圖/Consanguineous marriages, pearls and perils: Geneva International Consanguinity Workshop Report

每個人的遺傳組成都大同小異,兩個人的血緣關係愈近,彼此 DNA 的差異愈小。例如街上隨便找兩位台灣人,即使非親非故,台灣人彼此間的血緣差異,要比台灣人與非洲人更小。

一個人的基因組,源自父母各一半。例如第十一號染色體,各有一條來自父母。父母間的血緣關係愈近,小孩的一對染色體之間也愈相似;因此,要判斷一個人的父母是否為近親,不用知道兩人各自的遺傳訊息,只需要小孩的基因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就是說,假如有幸獲得一位三萬年前古人的基因組,只要這個古代基因組殘留的 DNA 訊息夠多,即使完全缺乏其餘的考古脈絡,我們也能判斷他父母的血緣親疏。

最近十年來,各路科學家獲得愈來愈多古代基因組。儘管數量有限,不過目前應該足以做出初步推論:近親繁殖不是智人的天性。

尼安德塔人的父親母親,親上加親?

討論智人以前,先來看看我們的近親尼安德塔人。兩群人的祖先超過 50 萬年前分家後,各自在非洲與歐洲發展,總人口應該都不多。

這兒要先澄清一個概念:「族群人口少」和「近親繁殖」是兩回事。即使全體族群只有兩千人,整群人的遺傳變異加起來很有限,只要每一次配對時刻意選擇,依然能完全避免近親繁殖。相對地,就算總共有 20 萬人,還是有機會大量近親生寶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重現尼安德塔人 DNA 是智人的重大成就,可惜目前為止累積的基因組樣本很少,只有 30 人左右,分散在不同時間點,廣大的地理範圍。

尼安德塔人的古代基因組,地點與數量。圖/參考資料3

如今了解最透徹的尼安德塔人,位於中亞的 Chagyrskaya 洞穴(現今的俄羅斯南部,知名的丹尼索瓦洞穴在附近),估計年代為 5 萬多年。這群人中有 8 位的遺傳訊息比較齊全,比對得知,所有人的父母都是近親!

尼安德塔人主要住在歐洲,中亞的人口極少。近親生寶寶如此普遍,或許是由於能選擇的對象有限。然而也有可能,這就是尼安德塔人一般的習慣。也許尼安德塔人不會刻意避免近親繁殖,不過程度如何並不清楚。

流動的人,流動的DNA

智人約一萬年前開始定居種田以前,生活方式和尼安德塔人一樣,也習慣分為一小群一小群人活動,不長期定居在一個地點。有意思的是,舊石器時代已知少少的智人基因組,都不存在近親繁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賴採集、狩獵的生產方式下,每一群的人數都不多,近親配對好像很難避免。不過移動性高的人群,應該也常有機會互相交換人口,增加配對選項。從古代 DNA 看來,這是古早智人的普遍行為。

現有證據似乎告訴我們,遠比文明誕生更早以前,智人已經習慣刻意和血親以外的對象配對,或許可稱之為智人的「天性」,但是不清楚能追溯到多早。

智人如今僅有尼安德塔人一種比較對象,而尼安德塔人好像不排斥近親繁殖。有可能兩者的共同祖先已經會避免近親配對,尼安德塔人卻不再在意;也有可能這是智人較新的性擇模式,與尼安德塔人分家以後的某個時候才形成。

捷克的 Moravia 的 Dolní Věstonice 遺址,2.6 萬年前想像畫面。當時智人人口有限,卻會避免近親配對。圖/Dolní Věstonice in Central Europe

這也可以澄清一個疑惑。有個說法是,原始人只知道媽媽,不知道爸爸,因為小孩明確由媽媽生出,爸爸的功能卻不直接。根據古代 DNA 的證據判斷,此說很顯然錯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隨機配對,一群人中勢必會有一定比例的人,父母為血緣近親。由結果反推,倘若都沒有的話,表示這群人都會刻意避免近親配對。

假如多數人都不知道爸爸是誰,實在難以想像要怎麼如此徹底的避免近親繁殖。反過來則合理得多: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爸爸媽媽是誰,擇偶時才能避開。

定居的人,設法讓 DNA 流動

一萬多年前開始,世界許多地方陸續有人定居下來,改為依靠種田營生。從流動性高的採集狩獵小群體,變成長期住在一處的小農村,人類的生活方式改變很大,這會影響配對習慣嗎?

人人採集狩獵的時期,每一群的人數都不多,但是習慣跑來跑去,有不少機會交換人口。新石器時代定居下來以後,初期的人口還是不多,卻失去流動性,只能從住在附近的有限對象中擇偶。如此一來,近親配對的機率應該會提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對此問題的探討不多。資訊比較多的案例,來自安那托利亞(現今的土耳其)一萬多年前,人口頂多數百的小農村遺址 Boncuklu、Pınarbaşı。這兒新石器時代初期的居民,多數在本地長大;可是遺傳上看來,都會避免近親繁殖。

新石器時代小型農村,概念圖。圖/Paint The Past

具體狀況不明,本地與否是透過「鍶」的穩定同位素判斷,涵蓋的地理範圍不算太小。幾十公里遠的隔壁村,只要鍶同位素仍屬同一範圍,仍然會辨識為本地人。

不過我想這些線索應該足以支持,安那托利亞的人們邁入定居時代後,依然保持舊日的擇偶習慣,在有限的選項中盡量避免血親。但是近親繁殖也出現了。肥沃月灣西側的 Ba’ja 遺址(現今的約旦),至少有 1 位居民的父母為近親。

要提醒各位讀者,不同地方邁入定居的年代與狀況都不一樣,有時候差異很大,不可一概而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城市到文明

隨著人口增長加上工作分化,漸漸有大型聚落誕生,有些或許可稱之為城市。人類發展可謂來到另一階段。

例如前述 Boncuklu、Pınarbaşı 遺址附近,就形成知名的加泰土丘(Çatalhöyük),數千年來都有數千人口居住。由鍶穩定同位素判斷,這兒多數人是土生土長,也有少量外來移民。

加泰土丘和我們習慣的「城市」有不少差異,卻昭示人類進入大量人口群聚的階段,各地一座又一座城市興起又衰落。長期保持數千人口的城市生活圈中,即使一輩子不出遠門,似乎也不難找到近親以外的異性配對。

大城市人口多,即使一輩子留在一個地方,也有不少機會找到血親以外的結婚對象。圖/IMDB

當然在現代以前,世界各地的大部分人類並不住在人擠人的城市,而是人口密度更低的郊區與鄉村。不過倘若有心避免近親配對,應該不難達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為止重現於世的古代基因組,不論何時何地,大部分不是近親繁殖的產物。某文化的眾多樣本中,有時候能見到零星幾位,甚至是兄弟姊妹或親子間的極近親,但是都不普遍。

人口有限的海島,近親繁殖好像更容易發生。義大利南方的馬爾他島,在新石器時代確實如此;但是不列顛北部的奧克尼島,青銅時代僅管人口很少,依然能幾乎避免。

是人性的扭曲,還是財富的累積?

至今所知近親繁殖最常見的古代社會,是青銅時代的愛琴世界,也就是希臘及其外島,距今 3000 到 5000 多年前,愛琴海一帶的米諾斯等文化。薩拉米斯島(Salamis)等小島的比例較高,希臘大陸相對低,整體比例約 30% 之高。

取樣一定有偏差,真正的近親比例不好說,但是大概足以判斷青銅時代的愛琴世界,堂表兄弟姊妹等級的近親婚配習以為常,不只少量統治家族,而是全民普及的現象。

愛琴在青銅時代的橄欖種植。圖/Marriage rules in Minoan Crete revealed by ancient DNA analysis

有史以來智人都會避免近親繁殖,為什麼愛琴人改變婚配方式?目前沒有答案。考古學家提出一個可能,種植橄欖之類的經濟作物,最好不要分割土地,而近親配對有助於保留土地,讓產業留在大家族內傳承。這聽起來合理,可惜缺乏更直接的證據。

社會中有人累積土地等資產,是人類發展的趨勢之一,而不論王公貴族或小地主,時常都有集中資產的需求。目前缺乏古代基因組的其他文化,是否也會見到類似愛琴世界的現象?我猜頗有可能,應該是有趣的探索方向。

隨著不同時空的樣本累積,加上容易操作的父母親緣分析軟體,未來「父母是否為近親」也許能成為古代基因組的標準化分析步驟,讓我們更方便認識人類的性擇。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Scott, E. M., Halees, A., Itan, Y., Spencer, E. G., He, Y., Azab, M. A., … & Gleeson, J. G. (2016). Characterization of Greater Middle Eastern genetic variation for enhanced disease gene discovery. Nature genetics, 48(9), 1071-1076.
  2. Genomic landscape of the Greater Middle East
  3. Skov, L., Peyrégne, S., Popli, D., Iasi, L. N., Devièse, T., Slon, V., … & Peter, B. M. (2022). Genetic insights into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Neanderthals. Nature, 610(7932), 519-525.
  4. Sikora, M., Seguin-Orlando, A., Sousa, V. C., Albrechtsen, A., Korneliussen, T., Ko, A., … & Willerslev, E. (2017). Ancient genomes show social and reproductive behavior of early Upper Paleolithic foragers. Science, 358(6363), 659-662.
  5. Svensson, E., Günther, T., Hoischen, A., Hervella, M., Munters, A. R., Ioana, M., … & Jakobsson, M. (2021). Genome of Peştera Muierii skull shows high diversity and low mutational load in pre-glacial Europe. Current Biology, 31(14), 2973-2983.
  6. Pearson, J., Evans, J., Lamb, A., Baird, D., Hodder, I., Marciniak, A., … & Fernández-Domínguez, E. (2023). Mobility and kinship in the world’s first village societ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0(4), e2209480119.
  7. Yaka, R., Mapelli, I., Kaptan, D., Doğu, A., Chyleński, M., Erdal, Ö. D., … & Somel, M. (2021). Variable kinship patterns in Neolithic Anatolia revealed by ancient genomes. Current Biology, 31(11), 2455-2468.
  8. Wang, X., Skourtanioti, E., Benz, M., Gresky, J., Ilgner, J., Lucas, M., … & Stockhammer, P. W. (2023). Isotopic and DNA analyses reveal multiscale PPNB mobility and migration across Southeastern Anatolia and the Southern Leva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0(4), e2210611120.
  9. Cassidy, L. M., Maoldúin, R. Ó., Kador, T., Lynch, A., Jones, C., Woodman, P. C., … & Bradley, D. G. (2020). A dynastic elite in monumental Neolithic society. Nature, 582(7812), 384-388.
  10. Fowler, C., Olalde, I., Cummings, V., Armit, I., Büster, L., Cuthbert, S., … & Reich, D. (2022). A high-resolution picture of kinship practices in an Early Neolithic tomb. Nature, 601(7894), 584-587.
  11. Rivollat, M., Thomas, A., Ghesquière, E., Rohrlach, A. B., Späth, E., Pemonge, M. H., … & Deguilloux, M. F. (2022). Ancient DNA gives new insights into a Norman Neolithic monumental cemetery dedicated to male elit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9(18), e2120786119.
  12. Dulias, K., Foody, M. G. B., Justeau, P., Silva, M., Martiniano, R., Oteo-García, G., … & Richards, M. B. (2022). Ancient DNA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Continental immigra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Neolithic male lineages in Bronze Age Orkne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9(8), e2108001119.
  13. Ariano, B., Mattiangeli, V., Breslin, E. M., Parkinson, E. W., McLaughlin, T. R., Thompson, J. E., … & Bradley, D. G. (2022). Ancient Maltese genomes and the genetic geography of Neolithic Europe. Current Biology, 32(12), 2668-2680.
  14. Freilich, S., Ringbauer, H., Los, D., Novak, M., Pavičić, D. T., Schiffels, S., & Pinhasi, R. (2021). Reconstructing genetic histories and social organisation in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Croatia. Scientific Reports, 11(1), 16729.
  15. Gnecchi-Ruscone, G. A., Szecsenyi-Nagy, A., Koncz, I., Csiky, G., Racz, Z., Rohrlach, A. B., … & Krause, J. (2022). Ancient genomes reveal origin and rapid trans-Eurasian migration of 7th century Avar elites. Cell, 185(8), 1402-1413.
  16. Fernandes, D. M., Sirak, K. A., Ringbauer, H., Sedig, J., Rohland, N., Cheronet, O., … & Reich, D. (2021). A genetic history of the pre-contact Caribbean. Nature, 590(7844), 103-110.
  17. Zhang, F., Ning, C., Scott, A., Fu, Q., Bjørn, R., Li, W., … & Cui, Y. (2021). The genomic origins of the Bronze Age Tarim Basin mummies. Nature, 599(7884), 256-261.
  18. Skourtanioti, E., Ringbauer, H., Gnecchi Ruscone, G. A., Bianco, R. A., Burri, M., Freund, C., … & Stockhammer, P. W. (2023). Ancient DNA reveals admixture history and endogamy in the prehistoric Aegean.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1-14.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82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如何逃離港版《國安法》?英國提供替代選擇:BNO 護照
活躍星系核_96
・2020/07/06 ・251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53 ・八年級

  • by:山謬

編按:本文為授權轉載自地球圖輯隊「英國提供香港人的「替代選擇」:BNO護照成逃離港版《國安法》的關鍵?」,受限於圖片版權,配圖抽換為相關事件之新聞照片。

港版《國安法》草案通過後香港怎麼辦?最近,英國首相強生給出答案,打算藉由修改移民規則,讓香港人可以到英國,甚至有機會成為英國公民。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英國提供的「替代選擇」

在中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港版《國安法》草案後,世界各國紛紛採取各式各樣的動作希望能挽回香港即將失去的自由,而英國首相強生 (Boris Johnson) 率先挺身而出,拒絕「聳肩離去」、決定「承擔義務、提供香港人替代選擇」。

周三 (6/3),強生在《南華早報》上發表文章,表示打算藉由修改移民法規,延長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 (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passport,BNO) 香港人居留英國的期限至 12 個月,讓他們未來有機會成為英國公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是BNO?

這裡強生所說的「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是一種特殊的旅行文件,但並不代表持有人就是英國公民。

在香港,BNO 護照是專門發給在 1997 年香港回歸中國前出生的香港人,根據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 (British Consulate General) 的統計,目前有近 35 萬香港人持有 BNO,另外有近 290 萬人有資格申請。

使用這種護照進入英國的人,可以享有免簽待在英國 6 個月的待遇,不過這種護照並不提供永久居留權,持有人也不能領取政府的補助,BNO 身分也無法傳給子女。

強生在今年三月英國脫歐時,於班機上手持新護照。圖/By Number 10 @flickr

從民調上來看,英國民意大致支持強生的作法,但未來移民進入英國後,支持度是否能持續保持則有待觀察。

「英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簽證規則變動」

根據英國首相強生的規劃,他打算延長 BNO 持有人待在英國的期限至 12 個月,並賦予他們更多包括工作權在內的移民權利,未來也有望藉此成為英國公民。

強生表示,如果有必要,英國政府十分樂意進行這項「英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簽證規則變動」,展現對香港的支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調支持,持續多久不清楚

《紐約時報》表示,消息公開後英國國內大致成支持態勢,然而目前尚無法確定民意走向會持續多久,特別是考量到大量移民在英國經濟受 COVID-19(武漢肺炎)打擊之際進入英國,屆時民意是否仍能支持強生的作法猶未可知。

政府可能增加取得公民身分限制

除此之外,英國國內也有聲音質疑即便政府開放港人進入英國,可能也會透過修改取得公民身分的法規,增加取得公民身分的難度。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投票表決是否通過港版《國安法》草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會讓人離開嗎?

另一派人則擔心,如果屆時中國政府拒絕讓香港人離開香港,那麼英國政府又該怎麼辦?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所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China Institute) 所長曾銳生說道:「在習近平的統治之下,我們不能排除中國不讓任何一個人離開的可能性。」

「英國可沒有派遣軍艦到香港接香港人離開的打算。」

港人有支持、有懷疑

對於這項消息,香港內部也是支持、懷疑的聲音皆有。除了表示對該消息的支持,香港反政府抗爭的其中一位領袖黃之鋒進一步表示:「我呼籲英國政府對中國採取必要制裁及限制手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名 33 歲的社工斐尼克斯 (Phoenix Wong) 也和黃之鋒立場相近,他說道:「我十分擔心香港的未來,但英國的支持讓我稍微安心一點。」

但 25 歲的游泳教練佩里 (Perrie Tsui) 卻沒有上述兩人這麼肯定,他表示:「我不認為英國政府會將政治擺在國內經濟表現之前。」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上圖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他曾多次於記者會上表達對外國勢力不斷介入香港問題的不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五眼聯盟共同分擔責任

在英國是否修改移民法規之外,英國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拉布 (Dominic Raab) 周二 (6/2) 在英國下議院中表示,目前英國已經邀請五眼聯盟 (Five Eyes) 中的另外四位成員──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在萬一發生香港人大規模撤離時,一同「分擔責任」,提供簽證給香港人。

中國:英國應懸崖勒馬、認清現實

英國的種種舉動也引發中國高度不滿,在周三 (6/3) 的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重新聲明中國對香港問題的立場:香港問題是中國內政,外國無權干涉,要求英國「尊重香港已經回歸、是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的現實」。

他說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做出的決定完全屬於中國內政,外國無權干涉……我們倒要奉勸英方懸崖勒馬,立即停止干預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否則必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延伸閱讀

  1. 港版《國安法》草案通過前夕 美國國務卿:香港失去高度自治地位
  2. 說好的香港一國兩制?港版《國安法》草案送中國人大討論
  3. 香港《禁蒙面法》正式上路 怎樣才算蒙面?

參考資料

  1. For Hongkongers fearing for their way of life, Britain will provide an alternative
  2. Boris Johnson Pledges to Admit 3 Million From Hong Kong to U.K.
  3. British PM Johnson tells China: We’ll not walk away from Hong Kong people
  4. China warns the UK to ‘step back from the brink’ after Boris Johnson offers 3 million Hong Kong citizens refuge in Britain
  5. Hong Kong: What is the BNO and what does the UK move mean?
  6. 2020年6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

本文授權轉載自地球圖輯隊,原文標題「英國提供香港人的「替代選擇」:BNO護照成逃離港版《國安法》的關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為什麼烏魚子是冬天的食物?關於「烏金」帶來的海產文化!——《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貓頭鷹出版社_96
・2023/03/01 ・181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位朋友大概是想到「墨」和「烏」都是黑的意思,就問我:墨魚也叫烏魚?

我說,不是啦!墨魚是烏賊,烏魚是烏魚子的媽。

我這樣說,他就聽懂了!為什麼呢?因為在台灣,很常看到烏魚子,卻較少看到烏魚。

先民以來的傳統名餚

烏魚最有價值的部位是母魚的卵巢,可鹽漬、曬乾做成名貴的「烏魚子」(台語音oo-hî-tsí)。公魚的精囊則稱為「烏魚鰾」(台語音oo-hî-piō,鰾也寫作膘),一般是直接生煮,也是高貴的食材。

烏魚取出卵巢、精囊後,稱之「烏魚殼」,價值就低了,可煮成烏魚米粉、麻油烏魚等。以前的野生烏魚非常美味,成為很多人童年的美食回憶,但現在大多是養殖烏魚,魚腥味較重。

台灣先民很早就知道烏魚子的美味。台灣清代方志:「子成片,下鹽曬乾,味更佳。」「其子整片下鹽,以石壓之,曬乾,可焙為酒品。」

日本時代台南文人連橫《臺灣通史》說得最清楚:「烏魚之卵,結為一胎,略分為二,長及尺,重十餘兩。漬鹽曝乾,以石壓之至堅,可久藏。食時濡酒,文火烤之,皮起細胞,不可過焦,切為薄片,味極甘香,為臺南之珍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烏魚子是常見的高貴食材。圖/wikipedia

日本也有烏魚子,但產量少而較小。日本人一樣視烏魚子為珍貴的禮物和食物,日文稱之カラスミ(karasumi),這是「唐墨」二字的訓讀音:「唐」訓讀から(kara),「 墨」訓讀すみ(sumi)。日本人覺得烏魚子的形狀很像從中國傳來日本的墨,所以稱之「唐墨」。

根據中研院《臺灣魚類資料庫》,「鯔科」的「鯔」俗稱烏魚、信魚,最大體長可達一公尺。

「鯔」是什麼意思?「鯔」本指江河之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鯔,色緇黑,故名。」緇是黑色的意思,因此鯔魚的本意就是烏魚,以魚背烏黑而得名。

《噶瑪蘭廳志》(一八五二年):「烏魚,鯔魚也,本草作烏魚.產於溪池者曰溪烏、池烏,產於海者曰海烏。臺地冬港俱有,冬至前到,味甘嫩;冬至後散子回頭,則瘦而味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的「烏金」產業

這段話也解釋了何以烏魚又叫「信魚」,守信的魚。烏魚是洄游性魚類,每年冬季隨北方的大陸沿岸流(親潮)從台灣海峽南下避冬,並在南台灣海域產卵。根據台灣文獻記載,烏魚一般在冬至前十日至台南,稱「正頭烏」,魚肥而味美,魚卵和魚鰾飽滿;產卵後自恆春北返,稱「回頭烏」,魚變瘦、味道也差了。

所以有一句台語俚諺:「冬節烏,較肥豬脚箍。」冬至(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的台語叫「冬節」,冬至的烏魚比豬腳還要肥美。還有一句「鹹水烏,較贏雞肉箍」,意思是海裡的烏魚比雞肉還要好吃。

早在十七世紀荷蘭人統治台灣之前,就有閩、粵沿海漁民前來台灣本島和澎湖捕捉烏魚,最早只在冬天作季節性停留,後來又兼農作,才逐漸定居下來。所以有人說,台灣漢人移民最早是被烏魚吸引來的,烏魚就是「烏金」。

冬天的烏魚子較肥美,因此通常會在冬季收成。圖/wikipedia

台灣的烏魚產業,從荷蘭時代就開始對漁民徵什一稅(十分之一),後來明鄭、大清時代也都跟進。清代方志記載:「官徵稅,給烏魚旗,始許採捕。」清唐贊袞《臺陽見聞錄》(一八九一年):「旗以白布為之,書『烏魚旗』字,並船戶姓名,鈐蓋縣印,插於船首,出海採捕,土人謂之『討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一九九〇年代以來,由於氣候暖化、海水溫度升高,烏魚南下台灣海峽時間變晚,加上中國東南沿岸漁民搶先在台灣海峽北方攔截,造成台灣野生烏魚捕獲量日漸減少,卻因此帶動了台灣烏魚養殖業的興起。現在台灣的烏魚子大都來自養殖烏魚,產量和品質都很穩定,頗受歡迎。

今天台灣市面上的烏魚子,有野生、進口、養殖之分,仍屬高價禮品,一樣是台灣料理的名菜。

——本文摘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2023 年 2 月,貓頭鷹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貓頭鷹出版社_96
65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貓頭鷹自 1992 年創立,初期以單卷式主題工具書為出版重心,逐步成為各類知識的展演舞台,尤其著力於科學科技、歷史人文與整理台灣物種等非虛構主題。以下分四項簡介:一、引介國際知名經典作品如西蒙.德.波娃《第二性》(法文譯家邱瑞鑾全文翻譯)、達爾文傳世經典《物種源始》、國際科技趨勢大師KK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必然》與《釋控》、法國史學大師巴森《從黎明到衰頹》、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等。二、開發優秀中文創作品如腦科學家謝伯讓《大腦簡史》、羅一鈞《心之谷》、張隆志組織新生代未來史家撰寫《跨越世紀的信號》大系、婦運先驅顧燕翎《女性主義經典選讀》、翁佳音暨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等。三、也售出版權及翻譯稿至全世界。四、同時長期投入資源整理台灣物種,並以圖鑑形式陸續出版,如《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計八卷九巨冊、《台灣蛇類圖鑑》、《台灣行道樹圖鑑》等,叫好又叫座。冀望讀者在愉悅中閱讀並感受知識的美好是貓頭鷹永續經營的宗旨。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如何逃離港版《國安法》?英國提供替代選擇:BNO 護照
活躍星系核_96
・2020/07/06 ・251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53 ・八年級

  • by:山謬

編按:本文為授權轉載自地球圖輯隊「英國提供香港人的「替代選擇」:BNO護照成逃離港版《國安法》的關鍵?」,受限於圖片版權,配圖抽換為相關事件之新聞照片。

港版《國安法》草案通過後香港怎麼辦?最近,英國首相強生給出答案,打算藉由修改移民規則,讓香港人可以到英國,甚至有機會成為英國公民。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英國提供的「替代選擇」

在中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港版《國安法》草案後,世界各國紛紛採取各式各樣的動作希望能挽回香港即將失去的自由,而英國首相強生 (Boris Johnson) 率先挺身而出,拒絕「聳肩離去」、決定「承擔義務、提供香港人替代選擇」。

周三 (6/3),強生在《南華早報》上發表文章,表示打算藉由修改移民法規,延長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 (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passport,BNO) 香港人居留英國的期限至 12 個月,讓他們未來有機會成為英國公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是BNO?

這裡強生所說的「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是一種特殊的旅行文件,但並不代表持有人就是英國公民。

在香港,BNO 護照是專門發給在 1997 年香港回歸中國前出生的香港人,根據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 (British Consulate General) 的統計,目前有近 35 萬香港人持有 BNO,另外有近 290 萬人有資格申請。

使用這種護照進入英國的人,可以享有免簽待在英國 6 個月的待遇,不過這種護照並不提供永久居留權,持有人也不能領取政府的補助,BNO 身分也無法傳給子女。

強生在今年三月英國脫歐時,於班機上手持新護照。圖/By Number 10 @flickr

從民調上來看,英國民意大致支持強生的作法,但未來移民進入英國後,支持度是否能持續保持則有待觀察。

「英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簽證規則變動」

根據英國首相強生的規劃,他打算延長 BNO 持有人待在英國的期限至 12 個月,並賦予他們更多包括工作權在內的移民權利,未來也有望藉此成為英國公民。

強生表示,如果有必要,英國政府十分樂意進行這項「英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簽證規則變動」,展現對香港的支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調支持,持續多久不清楚

《紐約時報》表示,消息公開後英國國內大致成支持態勢,然而目前尚無法確定民意走向會持續多久,特別是考量到大量移民在英國經濟受 COVID-19(武漢肺炎)打擊之際進入英國,屆時民意是否仍能支持強生的作法猶未可知。

政府可能增加取得公民身分限制

除此之外,英國國內也有聲音質疑即便政府開放港人進入英國,可能也會透過修改取得公民身分的法規,增加取得公民身分的難度。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投票表決是否通過港版《國安法》草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會讓人離開嗎?

另一派人則擔心,如果屆時中國政府拒絕讓香港人離開香港,那麼英國政府又該怎麼辦?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所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China Institute) 所長曾銳生說道:「在習近平的統治之下,我們不能排除中國不讓任何一個人離開的可能性。」

「英國可沒有派遣軍艦到香港接香港人離開的打算。」

港人有支持、有懷疑

對於這項消息,香港內部也是支持、懷疑的聲音皆有。除了表示對該消息的支持,香港反政府抗爭的其中一位領袖黃之鋒進一步表示:「我呼籲英國政府對中國採取必要制裁及限制手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名 33 歲的社工斐尼克斯 (Phoenix Wong) 也和黃之鋒立場相近,他說道:「我十分擔心香港的未來,但英國的支持讓我稍微安心一點。」

但 25 歲的游泳教練佩里 (Perrie Tsui) 卻沒有上述兩人這麼肯定,他表示:「我不認為英國政府會將政治擺在國內經濟表現之前。」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上圖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他曾多次於記者會上表達對外國勢力不斷介入香港問題的不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五眼聯盟共同分擔責任

在英國是否修改移民法規之外,英國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拉布 (Dominic Raab) 周二 (6/2) 在英國下議院中表示,目前英國已經邀請五眼聯盟 (Five Eyes) 中的另外四位成員──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在萬一發生香港人大規模撤離時,一同「分擔責任」,提供簽證給香港人。

中國:英國應懸崖勒馬、認清現實

英國的種種舉動也引發中國高度不滿,在周三 (6/3) 的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重新聲明中國對香港問題的立場:香港問題是中國內政,外國無權干涉,要求英國「尊重香港已經回歸、是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的現實」。

他說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做出的決定完全屬於中國內政,外國無權干涉……我們倒要奉勸英方懸崖勒馬,立即停止干預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否則必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延伸閱讀

  1. 港版《國安法》草案通過前夕 美國國務卿:香港失去高度自治地位
  2. 說好的香港一國兩制?港版《國安法》草案送中國人大討論
  3. 香港《禁蒙面法》正式上路 怎樣才算蒙面?

參考資料

  1. For Hongkongers fearing for their way of life, Britain will provide an alternative
  2. Boris Johnson Pledges to Admit 3 Million From Hong Kong to U.K.
  3. British PM Johnson tells China: We’ll not walk away from Hong Kong people
  4. China warns the UK to ‘step back from the brink’ after Boris Johnson offers 3 million Hong Kong citizens refuge in Britain
  5. Hong Kong: What is the BNO and what does the UK move mean?
  6. 2020年6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

本文授權轉載自地球圖輯隊,原文標題「英國提供香港人的「替代選擇」:BNO護照成逃離港版《國安法》的關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