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曾經懼怕的 SARS,即便到今日仍然沒有有效的藥物和疫苗,多數採支持性療法控制病情。那……當時 SARS 是如何銷聲匿跡的呢?
回顧 SARS 疫情,當時主要發生在北半球,其中 2006 年的一篇研究指出 SARS 每日發生數在「氣溫低時」比「氣溫高時」多 18.18 倍,但細究其原因,除了氣溫有影響外,也與流行日變長較多人具 SARS 抗體;醫院內重症患者比例;以及醫院內疾病管制措施成效有關。隨後 2011 年也有一篇研究用實驗的方法佐證 SARS 病毒在低溫且低濕度的環境下具有高度的穩定性,相對來說,處於高溫且高濕度的亞洲國家較無較嚴重的疫情。
所以說除了 WHO 及時且縝密的防疫措施,多虧還有氣溫和環境變化的「加持」,才能有效地終止疫情持續擴散,人類也不能因此掉以輕心阿!
參考資料:
- SARS病患治療原則
-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infection control of SARS: lessons learned./2013
-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SARS epidemic: air temperature, passage of time and multiplicative effect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6
-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n the Viability of the SARS Coronavirus./2011
你最近也有看到關於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的謠言嗎?歡迎填寫這個表格回報給泛科學,我們會整理問題,連同解答一起更新到謠言專區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