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3

文字

分享

0
0
3

歡慶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你知道元素週期表幾歲了嗎?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2019/12/06 ・3978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56 ・八年級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之推動化學物質綠色生活知識教育平臺計畫企劃,泛科學執行

  • 文/楊朝源

說起元素週期表,大概是每位學生們念書時,最怕遇到的惡夢之一吧。從氫鋰鈉鉀銣銫,一路背到氦氖氬氪氙氡,除了元素常常名字看不懂,整個元素週期表的形狀還非常奇怪,讓記憶難度提高。生吞活剝背完中文後,還有元素符號、原子序、等大魔王在後面摩拳擦掌,根本讓人背到懷疑人生。

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圖:SIF

雖然元素週期表很可怕,但你可知道今年,也就是西元 2019 年,正是元素週期表誕生的第 150 年,被聯合國設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在這大喜之年,就讓我們放下以前的恩恩怨怨(?)了解一下元素週期表這 150 年來經歷的風風雨雨吧。

誕生於俄國科學家之手,北境永不遺忘

元素(elements),也就是組成物質的基本單位,自古以來每個文明都有各自的敘述與想像來說明,例如古代中國的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希臘的四大元素(水火氣土)等等。從這些學問中,不難想像古人對於物質的好奇。然而究竟是什麼東西構成了我們的世界?在近代科學中,法國科學家拉瓦節(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跨出了第一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十八世紀末,被後世譽為「現代化學之父」的拉瓦節發起了一場革命,給予世人對於元素的新理解,而後十九世紀初有了英國科學家道爾吞(John Dalton)的原子說,原子量成為分辨元素時的一大利器。在這之後,各個元素開始陸陸續續地被發現,但是面對越來越多的元素種類,學者們試過各式各樣的排列方式,卻沒有一個令大家都信服的結果,來為這些元素分類與排序。

門德列夫。圖/ wikimedia commons

就在所有科學家都摸不著頭緒的時候,俄國科學家門德列夫 (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於 1869 年提出了他的元素週期表。

他將化學相似的元素分為七個家族(當時尚未發現第八族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進行排列,並且預測了四個元素的存在。然而,門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並沒有在發表時就一炮而紅,讓人們高喊元素週期表元年到來,而是成為眾多元素週期表中的其中一個,競爭正確答案的寶座。

之後過了六年,也就是 1875 年,法國科學家布瓦伯德朗(Paul Émile Lecoq de Boisbaudran)從鋅礦中提煉出了一種新的元素,被命名為鎵(G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發現的驚人之處不僅僅是因為發現了新的元素,更因為鎵的原子量、化學性質以及比重等等特性,都與門德列夫的「類鋁」預測幾乎一致,這樣精準的預測結果讓世人開始注意到門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

接著科學家陸陸續續在 1879 年發現了鈧(Sc),1886 年發現了鍺(Ge),更是讓世人對門德列夫的想法更加信服。因為他的洞見,150 年後,我們仍然敬佩這位俄國的科學家,他的貢獻將不會被世界所遺忘。

鎵可以被人的體溫融化。圖/Newton desk

瞭解原子,揭開元素週期表的規則

剛剛說到,元素週期表是為了讓科學家將元素排序所產生的,因此元素週期表的背後必然有一定規則存在,才能使各式各樣的元素按照規律排列。而這些背後的祕密,卻是在門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問世以後,才一點點的被揭開。

西元 1897 年,英國化學家湯姆森(Joseph Thomson)透過陰極射線發現電子,這個發現打破長期以來科學界認為原子不可分割的理論。在 1913 與 1932 年,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和查兌克(James Chadwick)分別發現了質子與中子,對於原子構造的認識終於有了初步的進展。而帶有負電的電子、帶正電的質子與不帶電的中子,正是瞭解元素週期表規則的起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元素週期表。圖: Life 生活化學,CC BY-NC-ND 3.0,禁止使用商業用途、修改

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了原子,其中質子的數量代表了原子序,也就是上圖中元素左上的數字,因此從只有一個質子的氫為首,開始由左向右讀,元素的順序便是一氫二氦三鋰四鈹……,直到目前編號最後一個元素,也就是編號 118 的 Og,擁有 118 個質子。(編按:編號 117 的元素 Ts(石田)以及編號 118 的元素 Og(气奧)為新造字,多數電腦系統尚無法顯示這兩個字元,所以後面提到這兩個元素時一律以英文元素符號表示。)

為了保持原子的電中性,帶負電的電子必須要和帶正電的質子是相同的數量。電子在原子核週圍環繞,其運動的位置被稱為軌域。當目前的軌域被填滿後,電子就會排到下一層的軌域,也就是新的週期。目前的元素週期表有七個週期,由上而下每個週期的元素數量分別是 2, 8, 8, 18, 18, 32, 32。

在原子最外層的價電子,則大大決定了原子的化學性質。因為當電子的數量可以填滿軌域的時候,原子就會趨於穩定,也就是不容易產生化學反應,反之原子為了填滿軌域,會進行化學反應來得失電子,以達到安定的狀態。換句話說,具有相同價電子的元素,也就是在元素週期表上同一行(族)的元素,通常會具有類似的化學性質。

舉例來說,8A 族的氦、氖、氬、氪、氙等元素,因為電子的數量剛好可以填滿電子軌域,故都是不容易起反應的穩定氣體,又被稱為惰性氣體。而 1A 族的氫、鋰、鈉、鉀等元素,則是因為剛好多了這麼一顆價電子,所以容易失去價電子,反應後會成為少了一顆電子的帶正電離子,如鈉離子(Na+)。2A 族則有類似情形,只是會變成帶有正 2 價的離子,例如鈣離子(Ca2+)。7A 族的情形則反之,氟、氯、溴等元素需要獲得電子來滿足電子組態,因此常見帶一個負電的離子,如氯離子(Cl-)。(編按:前述元素相關化合物的化學屬性,可上化學知識地圖查找資訊,如氰化銅次氯酸鈉全氟辛酸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述元素相關化合物的化學屬性,可上化學知識地圖查找資訊,如氰化銅次氯酸鈉全氟辛酸等。

最後來說說中文的符號有什麼玄機吧,事實上你可以看到中文的元素就只有四個部首,分別是金、石、水、气。這四個部首就代表了該元素在常溫常壓下的狀態,若是固態金屬,就是金部,固態非金屬則用石部,液態的話就用水部,氣態當然就是气部。

說了這麼多,當你下次要記元素週期表的時候,想想這些背後的原因和規則,或許可以幫你省下不少功夫喔。

元素週期表的下一個 150 年,關於未知的新元素

雖然今年已經是元素週期表發表後的第 150 年,但事實上,科學家到今天為止,仍然在嘗試找出新的元素。2009 年,元素週期表上的元素只有到第 111 號的錀(Rg),到了 2010 年,112 號元素鎶(Cn)正式被命名,兩年後,編號 114 的鈇(Fl)和 116 的鉝(Lv)也加入。

最終在 2016 年,113 鉨(Nh)、115 鏌(Mc)、117(Ts)與 118(Og)正式加入元素週期表,也就是元素週期表誕生第 147 年後,科學家們終於成功填滿了一到七週期中所有的空格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十年之前,元素週期表上只有111個元素。圖/修改自GDCH

但是第七週期是找到所有元素的最後一塊拼圖嗎?德國化學家杜爾曼(Christoph E Düllmann)就說過:

「我不知道任何懷疑元素 119 與 120 存在的人。(I know of nobody who doubts that elements 119 and 120 can exist.)」也就是說,科學家們都相信第八週期元素的存在,只是目前為止尚未發現而已。

事實上,與其說是「發現」新元素,這些年倒不如說科學家「製造」出新元素還貼切一些,因為目前為止在自然界發現的元素只有約 90 幾種,其他的元素都是在實驗室裡面製造出來的。尤其是那些原子量超過 104 的超重元素們(superheavy elements),幾乎都是使用加速器使輕元素相互碰撞後產生的。

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可是困難重重,先不說每次的碰撞實驗都需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去準備,成功合成出想要的元素後,這些重元素又會很快就衰退消失成其他元素,壽命從千分之一秒至一兩秒都有,根本就是實驗室裡的煙火秀。

位於俄羅斯杜布納(Dubna)的超重元素研究室。圖:JINR

在這短暫的時間中,還要想辦法從各種粒子中找到並去確定新元素的性質,這就像是要幫閃電拍照一樣困難的任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元素 114 鈇(Fl)為例,當時部分的學者推測鈇是一個活性很低的元素,甚至與惰性氣態相近。但又因為鈇在元素週期表的位置在鉛之下,所以照元素週期表的規則來說,鈇的化學性質應該類似於重金屬。為了找出答案,科學家們設計了一場實驗:

他們讓鈇原子通過一個狹窄的黃金隧道,隧道一開始是熱的,但出口端的溫度會低至攝氏 -170 度。若鈇的性質與鉛相似,一開始就會被隧道所吸收,反之如果比較像惰性氣體,那就會移動到接近出口時才被吸收。然而等到實驗結果出爐後,兩組研究人員卻得到了相反的結果,也意味著學者們仍需要更多的實驗,來了解鈇這個元素。

這個故事向我們展現了研究超重元素的困難,即便如此,科學家們仍會努力地去找出下一個新的元素。

在 119 號元素以後的元素週期表,會有哪些神奇的元素?會在何時結束?又是否會一直保有週期性呢?回首元素週期表誕生 150 周年,讓我們預祝下一個 150 年一樣充滿發現與驚喜。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之推動化學物質綠色生活知識教育平臺計畫企劃,泛科學執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Düllmann, C. E. (2019). 118 and Counting… The Periodic Table on its 150th Anniversar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58(13), 4070-4072.
  2. 環保署化學局「化學知識地圖網站」—列管毒化物簡表

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52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落實毒物及化學物質之源頭管理及勾稽查核,從源頭預防管控食安風險,追蹤有害化學物質,維護國民健康。 網站:https://www.tcsb.gov.tw/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寫在起司工廠邀請函背面的曠世巨作:元素週期表出現的這一天——《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日出出版
・2023/06/09 ・112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雖然門得列夫一直思考著元素、原子量、分類,但是足足想了十年之久,才終於迎來「我發現了!」這個時刻,就是一八六九年二月十七日這一天,也許可以訂為「我發現了!」紀念日。這一天,他取消了以顧問身分視察起司工廠的行程,決定投入研究他日後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元素週期表

真正的發現

首先,他在起司工廠邀請函的背後,把幾個元素的符號列成兩行:

接著,他列出一個稍微更大的陣列,包括十六個元素:

當天晚上,門得列夫就把整個元素週期表都畫了出來,包括六十三個已知元素。此外,這張表還留了幾個空格給當時未知的元素,甚至預測這些未知元素的原子量。

他將這張表複印兩百份,寄給整個歐洲的化學家。同年三月六日,門得列夫的同事在俄羅斯化學學會一場會議上宣布這項發現。一個月內,這個新成立的學會就在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另一篇更長的則在德國發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數關於門得列夫的大眾讀物和紀錄片會說他在夢中想到他的元素週期表,或在玩紙牌接龍時把牌當成一個個元素。這兩個故事,尤其後者,現在已經被許多門得列夫的傳記作者視為是杜撰的,例如科學史家麥克.戈爾丁(Michael Gordin)。

原則的堅持

還是回來討論門得列夫的科學方法吧。他和對手洛塔爾.邁耶爾很大的不同是,他不相信所有物質的統一性,也不支持普洛特關於元素具有複合性質的假說。門得列夫也刻意與三元素組的想法保持距離。例如,他提出氟應該和氯、溴、碘放在一起,形成一個至少四個元素的族。

洛塔爾.邁耶爾專注於物理原則,主要關注元素的物理性質,而門得列夫則非常熟悉元素的化學性質。然而,說到分類元素最重要的標準時,門得列夫堅持以原子量排序,不容許有任何例外。當然,許多在門得列夫之前的人,例如尚古多、紐蘭茲、奧德林,以及洛塔爾.邁耶爾都承認原子量的重要性,儘管程度不一。但是門得列夫對原子量與元素的本質有更深層的哲學理解,得以一探尚未被人發現的元素,進入這個未知領域

——本文摘自《【牛津通識課10】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2023 年 4 月,日出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出出版
13 篇文章 ・ 7 位粉絲

0

0
3

文字

分享

0
0
3
歡慶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你知道元素週期表幾歲了嗎?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2019/12/06 ・3978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56 ・八年級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之推動化學物質綠色生活知識教育平臺計畫企劃,泛科學執行

  • 文/楊朝源

說起元素週期表,大概是每位學生們念書時,最怕遇到的惡夢之一吧。從氫鋰鈉鉀銣銫,一路背到氦氖氬氪氙氡,除了元素常常名字看不懂,整個元素週期表的形狀還非常奇怪,讓記憶難度提高。生吞活剝背完中文後,還有元素符號、原子序、等大魔王在後面摩拳擦掌,根本讓人背到懷疑人生。

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圖:SIF

雖然元素週期表很可怕,但你可知道今年,也就是西元 2019 年,正是元素週期表誕生的第 150 年,被聯合國設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在這大喜之年,就讓我們放下以前的恩恩怨怨(?)了解一下元素週期表這 150 年來經歷的風風雨雨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誕生於俄國科學家之手,北境永不遺忘

元素(elements),也就是組成物質的基本單位,自古以來每個文明都有各自的敘述與想像來說明,例如古代中國的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希臘的四大元素(水火氣土)等等。從這些學問中,不難想像古人對於物質的好奇。然而究竟是什麼東西構成了我們的世界?在近代科學中,法國科學家拉瓦節(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跨出了第一步。

十八世紀末,被後世譽為「現代化學之父」的拉瓦節發起了一場革命,給予世人對於元素的新理解,而後十九世紀初有了英國科學家道爾吞(John Dalton)的原子說,原子量成為分辨元素時的一大利器。在這之後,各個元素開始陸陸續續地被發現,但是面對越來越多的元素種類,學者們試過各式各樣的排列方式,卻沒有一個令大家都信服的結果,來為這些元素分類與排序。

門德列夫。圖/ wikimedia commons

就在所有科學家都摸不著頭緒的時候,俄國科學家門德列夫 (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於 1869 年提出了他的元素週期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將化學相似的元素分為七個家族(當時尚未發現第八族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進行排列,並且預測了四個元素的存在。然而,門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並沒有在發表時就一炮而紅,讓人們高喊元素週期表元年到來,而是成為眾多元素週期表中的其中一個,競爭正確答案的寶座。

之後過了六年,也就是 1875 年,法國科學家布瓦伯德朗(Paul Émile Lecoq de Boisbaudran)從鋅礦中提煉出了一種新的元素,被命名為鎵(Ga)。

這個發現的驚人之處不僅僅是因為發現了新的元素,更因為鎵的原子量、化學性質以及比重等等特性,都與門德列夫的「類鋁」預測幾乎一致,這樣精準的預測結果讓世人開始注意到門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

接著科學家陸陸續續在 1879 年發現了鈧(Sc),1886 年發現了鍺(Ge),更是讓世人對門德列夫的想法更加信服。因為他的洞見,150 年後,我們仍然敬佩這位俄國的科學家,他的貢獻將不會被世界所遺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鎵可以被人的體溫融化。圖/Newton desk

瞭解原子,揭開元素週期表的規則

剛剛說到,元素週期表是為了讓科學家將元素排序所產生的,因此元素週期表的背後必然有一定規則存在,才能使各式各樣的元素按照規律排列。而這些背後的祕密,卻是在門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問世以後,才一點點的被揭開。

西元 1897 年,英國化學家湯姆森(Joseph Thomson)透過陰極射線發現電子,這個發現打破長期以來科學界認為原子不可分割的理論。在 1913 與 1932 年,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和查兌克(James Chadwick)分別發現了質子與中子,對於原子構造的認識終於有了初步的進展。而帶有負電的電子、帶正電的質子與不帶電的中子,正是瞭解元素週期表規則的起點。

元素週期表。圖: Life 生活化學,CC BY-NC-ND 3.0,禁止使用商業用途、修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了原子,其中質子的數量代表了原子序,也就是上圖中元素左上的數字,因此從只有一個質子的氫為首,開始由左向右讀,元素的順序便是一氫二氦三鋰四鈹……,直到目前編號最後一個元素,也就是編號 118 的 Og,擁有 118 個質子。(編按:編號 117 的元素 Ts(石田)以及編號 118 的元素 Og(气奧)為新造字,多數電腦系統尚無法顯示這兩個字元,所以後面提到這兩個元素時一律以英文元素符號表示。)

為了保持原子的電中性,帶負電的電子必須要和帶正電的質子是相同的數量。電子在原子核週圍環繞,其運動的位置被稱為軌域。當目前的軌域被填滿後,電子就會排到下一層的軌域,也就是新的週期。目前的元素週期表有七個週期,由上而下每個週期的元素數量分別是 2, 8, 8, 18, 18, 32, 32。

在原子最外層的價電子,則大大決定了原子的化學性質。因為當電子的數量可以填滿軌域的時候,原子就會趨於穩定,也就是不容易產生化學反應,反之原子為了填滿軌域,會進行化學反應來得失電子,以達到安定的狀態。換句話說,具有相同價電子的元素,也就是在元素週期表上同一行(族)的元素,通常會具有類似的化學性質。

舉例來說,8A 族的氦、氖、氬、氪、氙等元素,因為電子的數量剛好可以填滿電子軌域,故都是不容易起反應的穩定氣體,又被稱為惰性氣體。而 1A 族的氫、鋰、鈉、鉀等元素,則是因為剛好多了這麼一顆價電子,所以容易失去價電子,反應後會成為少了一顆電子的帶正電離子,如鈉離子(Na+)。2A 族則有類似情形,只是會變成帶有正 2 價的離子,例如鈣離子(Ca2+)。7A 族的情形則反之,氟、氯、溴等元素需要獲得電子來滿足電子組態,因此常見帶一個負電的離子,如氯離子(Cl-)。(編按:前述元素相關化合物的化學屬性,可上化學知識地圖查找資訊,如氰化銅次氯酸鈉全氟辛酸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述元素相關化合物的化學屬性,可上化學知識地圖查找資訊,如氰化銅次氯酸鈉全氟辛酸等。

最後來說說中文的符號有什麼玄機吧,事實上你可以看到中文的元素就只有四個部首,分別是金、石、水、气。這四個部首就代表了該元素在常溫常壓下的狀態,若是固態金屬,就是金部,固態非金屬則用石部,液態的話就用水部,氣態當然就是气部。

說了這麼多,當你下次要記元素週期表的時候,想想這些背後的原因和規則,或許可以幫你省下不少功夫喔。

元素週期表的下一個 150 年,關於未知的新元素

雖然今年已經是元素週期表發表後的第 150 年,但事實上,科學家到今天為止,仍然在嘗試找出新的元素。2009 年,元素週期表上的元素只有到第 111 號的錀(Rg),到了 2010 年,112 號元素鎶(Cn)正式被命名,兩年後,編號 114 的鈇(Fl)和 116 的鉝(Lv)也加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終在 2016 年,113 鉨(Nh)、115 鏌(Mc)、117(Ts)與 118(Og)正式加入元素週期表,也就是元素週期表誕生第 147 年後,科學家們終於成功填滿了一到七週期中所有的空格了!

十年之前,元素週期表上只有111個元素。圖/修改自GDCH

但是第七週期是找到所有元素的最後一塊拼圖嗎?德國化學家杜爾曼(Christoph E Düllmann)就說過:

「我不知道任何懷疑元素 119 與 120 存在的人。(I know of nobody who doubts that elements 119 and 120 can exist.)」也就是說,科學家們都相信第八週期元素的存在,只是目前為止尚未發現而已。

事實上,與其說是「發現」新元素,這些年倒不如說科學家「製造」出新元素還貼切一些,因為目前為止在自然界發現的元素只有約 90 幾種,其他的元素都是在實驗室裡面製造出來的。尤其是那些原子量超過 104 的超重元素們(superheavy elements),幾乎都是使用加速器使輕元素相互碰撞後產生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可是困難重重,先不說每次的碰撞實驗都需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去準備,成功合成出想要的元素後,這些重元素又會很快就衰退消失成其他元素,壽命從千分之一秒至一兩秒都有,根本就是實驗室裡的煙火秀。

位於俄羅斯杜布納(Dubna)的超重元素研究室。圖:JINR

在這短暫的時間中,還要想辦法從各種粒子中找到並去確定新元素的性質,這就像是要幫閃電拍照一樣困難的任務!

以元素 114 鈇(Fl)為例,當時部分的學者推測鈇是一個活性很低的元素,甚至與惰性氣態相近。但又因為鈇在元素週期表的位置在鉛之下,所以照元素週期表的規則來說,鈇的化學性質應該類似於重金屬。為了找出答案,科學家們設計了一場實驗:

他們讓鈇原子通過一個狹窄的黃金隧道,隧道一開始是熱的,但出口端的溫度會低至攝氏 -170 度。若鈇的性質與鉛相似,一開始就會被隧道所吸收,反之如果比較像惰性氣體,那就會移動到接近出口時才被吸收。然而等到實驗結果出爐後,兩組研究人員卻得到了相反的結果,也意味著學者們仍需要更多的實驗,來了解鈇這個元素。

這個故事向我們展現了研究超重元素的困難,即便如此,科學家們仍會努力地去找出下一個新的元素。

在 119 號元素以後的元素週期表,會有哪些神奇的元素?會在何時結束?又是否會一直保有週期性呢?回首元素週期表誕生 150 周年,讓我們預祝下一個 150 年一樣充滿發現與驚喜。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之推動化學物質綠色生活知識教育平臺計畫企劃,泛科學執行

參考資料

  1. Düllmann, C. E. (2019). 118 and Counting… The Periodic Table on its 150th Anniversar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58(13), 4070-4072.
  2. 環保署化學局「化學知識地圖網站」—列管毒化物簡表

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52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落實毒物及化學物質之源頭管理及勾稽查核,從源頭預防管控食安風險,追蹤有害化學物質,維護國民健康。 網站:https://www.tcsb.gov.tw/

0

21
2

文字

分享

0
21
2
原子彈的發明原理,從一個被說荒謬的假設開始(上)——《科學大師的失誤》
時報出版_96
・2021/05/01 ・241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8 ・六年級

  • 作者 / 楊建鄴

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並不是壞事,更不是什麼恥辱,要在實踐中勇於承認錯誤和改正錯誤。──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哈恩被徵入伍,改換了身分,於是所有的研究工作都被迫中斷了。哈恩被派到哈伯那兒服役。1905 年,哈伯發明了將空氣中的氮合成氨的方法。我們知道,氨可以用來合成高效化肥,這一發明有極其重大的價值,為德國氮肥工業的興起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1915 年年初,哈伯、哈恩與其他一些科學家被政府指令研究毒氣。哈伯是「毒氣計畫」的負責人。哈伯對哈恩說:「我們的任務是建立一支毒氣戰鬥特別部隊,我們要研製新的、殺傷力更大的毒氣。」

哈伯、哈恩與其他一些科學家被政府指令研究毒氣。圖/Pexels

哈恩聽了,嚇了一跳,不由倒抽一口涼氣。

接著,哈伯說了一堆大「道理」,這些「道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明原子彈時,又被一些科學家再次利用。哈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德國可說是建立了卓偉功勛,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位無比忠於德國政府的人,因為是猶太人,受到希特勒的迫害,不得不逃離德國,最後暴病身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哈恩和邁特納又在凱薩.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繼續已經中斷了四年多的合作研究。很快,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元素,其原子序數是 91。他們給新元素取名為「鏷」(Pa)。接著,哈恩又做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工作,因此他被認為是歐洲最權威的分析化學家,尤其在放射化學方面,更有著不同凡響的聲譽。

正在他學術上日見輝煌時,卻捲入了一場學術爭論之中。與他爭論的對手是很有威望的科學家,法國居禮夫人的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禮 (Irene Joliot-Curie,1897−1956)

伊雷娜–約里奧–居禮。圖/Wikipedia

事情的起因和過程,這兒只簡單地介紹一下。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用慢中子轟擊 92 號元素鈾時,以為得到了 93 號元素。由於科學家在自然界只見過 92 號元素,從來沒有人見過 92 號之後的元素,所以,如果費米真的得到了 93 號元素,那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現。

費米開始還比較小心,不敢說自己真的發現了 93 號元素,只是說「有可能發現」新元素。但後來由於沒有人懷疑他的結果,於是費米也開始相信自己是真的發現了 93 號元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有一位叫伊達.諾達克 (Ida Norddack,1896−1978) 的德國女科學家曾經提出過批評。她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發表了一封信,對費米提出了批評。在信中她寫道:現在費米還沒有把握說,中子撞擊了鈾以後反應的生成物是什麼,在這種情形下談論什麼「超鈾元素」是不合適的。

諾達克大膽假設,像原子量為 238 的鈾這樣的重原子核,當中子撞擊它時,它有可能分裂成幾大塊碎片,成為幾種比較輕的原子核。

諾達克的批評沒有受到費米和大家的重視,這有三個原因。一是諾達克不是很出名的科學家,刊登她的信的刊物也不是一流刊物。二是她的大膽假設,沒有任何人相信,因為中子的能量很小,「根本不可能」把堅固的原子核撞得分裂開來。舉個例子,一顆手槍子彈最多只能在牆上敲下幾塊碎片;如果說這顆子彈能把這座牆打倒,分裂成兩三大塊,恐怕你也不會相信的。三是哈恩同意了費米的意見,認為費米真的製出了超鈾元素;哈恩是公認的化學權威,這當然使費米相信自己對了。因此,費米拒絕了諾達克的意見。

諾達克與哈恩相識,哈恩也曾經關心過諾達克的研究。因此,在 1936 年一次見面時,諾達克向哈恩建議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哈恩教授,您是否可以在您講課中,或者在著作中,提到我對費米的批評?」

哈恩嚴肅地拒絕了,並且說:

「我不想使您成為人們的笑柄!您認為鈾核會分成幾塊大碎片,依我看,純粹是謬論!」

哈恩認為諾達克對於鈾核會分裂成幾塊大碎片的研究是謬論。圖/GIPHY

但過了兩年之後,哈恩自己卻證明了這個「謬論」是真理;而且在 8 年之後,哈恩還因為這個發現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世界上有一些事情就這麼奇怪!

正當哈恩否定了諾達克意見之後,法國著名的化學家伊雷娜卻指出,諾達克的意見很可能是對的。伊雷娜在實驗中發現,用中子撞擊鈾以後,在反應產物中找到了比鈾輕得多的產物,其原子量只有鈾的一半。如果伊雷娜的實驗是真的,那鈾原子核就真的被中子撞成兩大塊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哈恩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都不相信伊雷娜的實驗結果,一些人嘲笑伊雷娜:

「伊雷娜還指望利用從她光榮的母親那兒學到一點化學知識,其實這早已經過時了。」

哈恩訓斥了說諷刺話的人,但他也不同意伊雷娜的意見。因此他以私人名義寫了一封信給伊雷娜,建議她更細緻地重做一次實驗。哈恩認為自己夠客氣的了,否則他會在刊物上提出批評,那伊雷娜就會出大醜了!

但是伊雷娜一點也不領哈恩的情,她在前一篇文章的基礎上,又發表了第二篇文章,進一步肯定了第一篇文章的結果。哈恩生氣了,覺得伊雷娜太不自量,竟然完全不聽一下他的善意勸告,一意孤行。他氣惱地對助手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1902−1980)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不會再讀這位法國太太的文章!」

繼續閱讀:原子彈的發明原理,從一個被說荒謬的假設開始(下)

——本文摘自《科學大師的失誤》,2021年4月,時報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5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