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新元素的發現很重要嗎?從113號元素Nihonium談基礎科研

活躍星系核_96
・2017/04/01 ・300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40 ・八年級

  • 文/Ryan Tang
    出生香港的80後,在東京大學成為核子物理博士。現在於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工作。經常要向親朋好友解釋核子物理不是關於核電廠而煩惱。

最近不少教科書要重寫了,因為科學家發現和人工合成了 4 個新元素。它們分別是第 113 號元素 Nihonium(Nh)、第 115 號元素 Moscovium(Mc)、第 117 號元素 Tennessine(Ts)和第 118 號元素 Oganesson(Og)。我有幸能於元素 113 的發現之地,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和大家淺淡元素,發現 Nihonium 的過程及其意義,最後討論基礎科研對社會的關係與貢獻。

source:Engineersonline

原子是由外層電子和中心原子核組成。原子核又分別由質子和中子組成。不同數目的質子構成不同的元素。例如氫是最輕的元素,只由一粒質子組成。生命所必須的元素-炭是由六粒質子組成,加上不同數目的中子組成不同的炭同位素。有些同位素比較穩定,可是更多是不穩定,且有放射性,衰變成另一元素或同位素。

例如穩定的碳-12 是由 6 粒質子和 6 粒中子組成;相反,碳-14 則多了 2 粒中子,變得輕微不穩定了,其半衰期為 5,400 年。另一種同位素碳-10,因少 了 2 粒中子,也是不穩定的。實驗室人工合成的碳-20,質子對中子比例為 6:14,差不多有 2 倍之多,屬於極不穩定的同位素,其半衰期只有十萬分之二秒——就算在宇宙中自然產生也會立即衰變。我們看看核素圖(圖 1),縱軸是中子數,橫軸是質子數。其中黑色的是穩定原子核,其他顏色是不穩定原子核(帶放射性)。可見,只有適當質子數和中子數的原子核才會穩定。越重的穩定原子核就需要越多的中子以維持穩定,讀者不妨想想為什麼(註 1)。

只有適當質子數和中子數的原子核才會穩定。圖/wikimedia

概念上,任何元素(原子核)只是不同數目的質子和中子的組合,好像任何人只要願意也可以合成任何新元素,發現新元素好像只是技術的問題,跟理論無關。現實比想像中複雜,有理論也有技術的限制。簡單的想法是,把兩粒自然界最重的鈾原子核放在一起,不就可以像泥膠混合般得出更重的原子核,不是嗎?神奇的大自然告訴我們不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上圖中,越重的穩定原子核,就需要更多中子才會穩定。若把兩粒鈾原子核合成,就沒有足夠中子束縛整個新原子核,只要一合成就會裂解,分散成數個原子核。而且,要把兩粒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合在一起,就需高速碰撞以抵抗靜電斥力。可是,太高速又會把原子核撞散,太低又不足以其中抵抗靜電斥力。再者,原子核很小,要增加碰撞機會就要加強原子核流束流量,打中後又要再偵測確認,涉及大量尖端科技。

在 2004 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森田浩介研究組1,以大約十份之一光速(剛剛可抵抗靜電斥力),讓鋅- 70(註 2)碰撞鉍- 209(註 3)做的環形標靶。標靶同時高速轉動,散發打擊時產生的熱量。當鋅- 70 和鉍- 209 碰撞後,有些融合,有些分裂,產生很多不同原子核。這些原子核會注入一個由大型雙極磁鐵為主的分離器2以分離出元素 113。為了確認是元素 113,分離器後放置多個探測器, 以偵測出元素 113 衰變出的一連串氦-4 (註 4)。實驗總共發現了 4 粒元素 113 ,其合成機率為 1020 分之 1。從實驗可知道元素 113 的物理性質,例如結合能量,半衰期,衰變過程等等,把科學知識界線往前推進。

森田浩介教授(左)。source:Wikimedia

核子物理發展以來,人類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地球上的元素會如此分佈、為什麼黃金那麼稀少,為什麼稀土元素又那麼稀有。這只是地球獨有現象,還是其他行星,甚至其他星系也一樣呢?現在已知原子核有三千多種,只有 278 種是穩定。其它原子核雖不穩定,但也是受束縛(註 5)。那麼究竟邊界在哪裏(註 6)?為什麼邊界在那裏?現今的核力理解仍不足以作準確而一致的預測,而所有預測也必須有實驗證據支持。其中一項預測指元素 126 附近存在一個「穩定島」,有一些未發現的極重穩定元素,若然是真,那就跟希格斯粒子發現一樣有重大意義。由此可見,合成新元素的意義不只合成,還驗證我們對核力理解。嚴格來說,合成新元素和預測未來本質上是沒有太大分別,都是驗證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人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地球上的元素是這樣分布,這只是在地球上,還是火星金星水星以及其他星系也是這樣呢?圖/By NASA,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通過合成新元素,我們可以更了解束縛原子核的核力,解開太陽系組成,前世和今生的秘密,從而推論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在應用方面,了解原子力有助我們處理核廢料,研發更可靠的反應堆。不少科技也可同步發展,例如冶金、新材料研究、低溫技術、真空技術、超導、新型雷射、高速晶片、資訊處理等。實驗設備和檢測器設計建造都需要和工業合作。有時研究所需的科技未必存在,「迫使」工業(或夥同其他研究所)研發新技術。例如建造大型超導磁鐵,因而開發的低溫、真空、治金、冷卻、測量等技術,為以後建造性能更優越的磁鐵打下基礎。而這些技術均可以廣泛應用於不同領域,例如醫療、災難拯救、交通、輸電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此可見,科研和社會是息息相關,而香港人以為做科研是很「離地」,只是管中窺豹。我以為是因為香港沒有成熟科研體系,很少跨學科研究和合作,缺乏本土工業作為科研與社會的橋樑,知識要很久才能走出研究所。而大眾也誤解「IT」就是科研,身邊很少朋友是研究員,也無從知道科研為何物,就更加不明白科研對社會的關係及貢獻。科研、工業和社會,三者其實是互相支持的。科研帶領工業技術的發展,工業令社會進步,而社會進步又能支持科研。或者反過來,社會的需要推動工業,工業促進科學的發展,科學又培養人材以貢獻社會。其實全球化之下,各國的科研一直為香港帶來好處。例如電腦電信等科技,沒有多少是來自香港的,但香港在售賣和應用這些技術是領先世界。

  • 編按:本文作者為香港人,因此此段以作者的角度看香港的科學研究。

總括來說,發現新元素除了需要匯聚頂尖技術與頭腦,也會有助社會發展。合成元素 113雖然是小發現,沒有即時的應用,但是其成功是集合整個日本科學、工業及社會力量,取名為 Nihonium 是當之無愧。縱觀科學發展史,很多科學發展並非憑空誕生,科學進步不是跳躍式,而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由無數發現累積而成。合成新元素正如當年太空人阿姆斯壯在月球上說:「這是我一小步,卻是人類一大步。」

參考資料:

  • K. Morita ​et al. ​: J. Phys. Soc. Jpn. 73(2004) 2593-2596
  • K. Morita ​et al. :  J. Phys. Soc. Jpn. 73(2004) 1738

註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註​ 1​:質子帶正電荷,會產生強大的靜電斥力,只靠質子和質子間的強核力不足以束縛整個原子核。而且靜電斥力是長程力,整個原子核都感受到,但強核力則為短程力,只有附近的核子才能感受到。所以,需要更多的中子,加強強核力的強度和分布,才能維持原子核穩定。不過,太多中子又會令原子核變得不穩定。這是因為 中子和中子之間的強核力也不足以束縛這兩粒中子。原子核複雜及神奇之處可由此可略知。
  • 註 2:鋅(Zn),30 粒質子,又稱亞鉛。穩定同位素是鋅-66,鋅-67,和鋅-68。鋅廣泛應用於工 業,也是很多合金不可或缺的元素。
  • 註 3:鉍(Bi),音必,83 粒質子。鉍-209是穩定的。由於化學特性跟鉛相似,而又不像鉛般傷害人體,所以經常替代鉛。例如在很多化妝品和藥物中。
  • 註 4:氦(He),由兩粒質子組成。氦-4 是穩定的原子核。其結合能為所有原子核中最高。
  • 註 5:就如在一口井中,在井底是穩定。在井中間是不穩定,會掉落井底。在井中,沒有外力下不能離開井,所以是受束縛的。在井外,就沒有受井的束縛。
  • 註 6:以註 5 的比喻,即井口有多大,形狀如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21
2

文字

分享

0
21
2
原子彈的發明原理,從一個被說荒謬的假設開始(上)——《科學大師的失誤》
時報出版_96
・2021/05/01 ・241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8 ・六年級

  • 作者 / 楊建鄴

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並不是壞事,更不是什麼恥辱,要在實踐中勇於承認錯誤和改正錯誤。──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哈恩被徵入伍,改換了身分,於是所有的研究工作都被迫中斷了。哈恩被派到哈伯那兒服役。1905 年,哈伯發明了將空氣中的氮合成氨的方法。我們知道,氨可以用來合成高效化肥,這一發明有極其重大的價值,為德國氮肥工業的興起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1915 年年初,哈伯、哈恩與其他一些科學家被政府指令研究毒氣。哈伯是「毒氣計畫」的負責人。哈伯對哈恩說:「我們的任務是建立一支毒氣戰鬥特別部隊,我們要研製新的、殺傷力更大的毒氣。」

哈伯、哈恩與其他一些科學家被政府指令研究毒氣。圖/Pexels

哈恩聽了,嚇了一跳,不由倒抽一口涼氣。

接著,哈伯說了一堆大「道理」,這些「道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明原子彈時,又被一些科學家再次利用。哈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德國可說是建立了卓偉功勛,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位無比忠於德國政府的人,因為是猶太人,受到希特勒的迫害,不得不逃離德國,最後暴病身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哈恩和邁特納又在凱薩.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繼續已經中斷了四年多的合作研究。很快,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元素,其原子序數是 91。他們給新元素取名為「鏷」(Pa)。接著,哈恩又做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工作,因此他被認為是歐洲最權威的分析化學家,尤其在放射化學方面,更有著不同凡響的聲譽。

正在他學術上日見輝煌時,卻捲入了一場學術爭論之中。與他爭論的對手是很有威望的科學家,法國居禮夫人的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禮 (Irene Joliot-Curie,1897−1956)

伊雷娜–約里奧–居禮。圖/Wikipedia

事情的起因和過程,這兒只簡單地介紹一下。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用慢中子轟擊 92 號元素鈾時,以為得到了 93 號元素。由於科學家在自然界只見過 92 號元素,從來沒有人見過 92 號之後的元素,所以,如果費米真的得到了 93 號元素,那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現。

費米開始還比較小心,不敢說自己真的發現了 93 號元素,只是說「有可能發現」新元素。但後來由於沒有人懷疑他的結果,於是費米也開始相信自己是真的發現了 93 號元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有一位叫伊達.諾達克 (Ida Norddack,1896−1978) 的德國女科學家曾經提出過批評。她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發表了一封信,對費米提出了批評。在信中她寫道:現在費米還沒有把握說,中子撞擊了鈾以後反應的生成物是什麼,在這種情形下談論什麼「超鈾元素」是不合適的。

諾達克大膽假設,像原子量為 238 的鈾這樣的重原子核,當中子撞擊它時,它有可能分裂成幾大塊碎片,成為幾種比較輕的原子核。

諾達克的批評沒有受到費米和大家的重視,這有三個原因。一是諾達克不是很出名的科學家,刊登她的信的刊物也不是一流刊物。二是她的大膽假設,沒有任何人相信,因為中子的能量很小,「根本不可能」把堅固的原子核撞得分裂開來。舉個例子,一顆手槍子彈最多只能在牆上敲下幾塊碎片;如果說這顆子彈能把這座牆打倒,分裂成兩三大塊,恐怕你也不會相信的。三是哈恩同意了費米的意見,認為費米真的製出了超鈾元素;哈恩是公認的化學權威,這當然使費米相信自己對了。因此,費米拒絕了諾達克的意見。

諾達克與哈恩相識,哈恩也曾經關心過諾達克的研究。因此,在 1936 年一次見面時,諾達克向哈恩建議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哈恩教授,您是否可以在您講課中,或者在著作中,提到我對費米的批評?」

哈恩嚴肅地拒絕了,並且說:

「我不想使您成為人們的笑柄!您認為鈾核會分成幾塊大碎片,依我看,純粹是謬論!」

哈恩認為諾達克對於鈾核會分裂成幾塊大碎片的研究是謬論。圖/GIPHY

但過了兩年之後,哈恩自己卻證明了這個「謬論」是真理;而且在 8 年之後,哈恩還因為這個發現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世界上有一些事情就這麼奇怪!

正當哈恩否定了諾達克意見之後,法國著名的化學家伊雷娜卻指出,諾達克的意見很可能是對的。伊雷娜在實驗中發現,用中子撞擊鈾以後,在反應產物中找到了比鈾輕得多的產物,其原子量只有鈾的一半。如果伊雷娜的實驗是真的,那鈾原子核就真的被中子撞成兩大塊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哈恩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都不相信伊雷娜的實驗結果,一些人嘲笑伊雷娜:

「伊雷娜還指望利用從她光榮的母親那兒學到一點化學知識,其實這早已經過時了。」

哈恩訓斥了說諷刺話的人,但他也不同意伊雷娜的意見。因此他以私人名義寫了一封信給伊雷娜,建議她更細緻地重做一次實驗。哈恩認為自己夠客氣的了,否則他會在刊物上提出批評,那伊雷娜就會出大醜了!

但是伊雷娜一點也不領哈恩的情,她在前一篇文章的基礎上,又發表了第二篇文章,進一步肯定了第一篇文章的結果。哈恩生氣了,覺得伊雷娜太不自量,竟然完全不聽一下他的善意勸告,一意孤行。他氣惱地對助手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1902−1980)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不會再讀這位法國太太的文章!」

繼續閱讀:原子彈的發明原理,從一個被說荒謬的假設開始(下)

——本文摘自《科學大師的失誤》,2021年4月,時報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5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沒有二分法,就沒辦法分類?把多樣性放在哪裡了?——《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商周出版_96
・2020/05/19 ・319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39 ・八年級

  • 作者/史坦利.萊斯 (Stanley A. Rice);譯者/李延輝

月亮上,全部都是黑色和白色。晚上是晚上,白天是白天,沒有灰色地帶。但在地球上,因為大氣層分散了日光,所以會出現晨光與暮光的灰色陰影。地球具有多樣性,科學也在研究多樣性,上述只是幾乎無數種呈現方式中的第一種。

不是白天也不是黑夜的黃昏之時。圖/IMDb

但人類心靈並不是一直輕易就接受多樣性。人類心靈有二元偏見,我們看待事物非黑即白,但科學必須抗拒這種偏見,就像抗拒其他許多偏見一樣。

即使人類心靈並未以二元的方式看待世界,也會以分類的方式看待:即使現實往往包含連續體而非各自獨立的類別,我們仍喜歡將所有事物分類。二元思考是分類思考的兩類別子集合。想知道一些分類和連續思考的例子嗎?這就是本章涵蓋的內容。

分類思考就是只能分兩類?

或許人類偏向分類思考是因為我們是兩兩對稱的生物。我們有左右手、腳和很多其他東西,也有上和下、前和後。相較之下,水母就是放射對稱,它有前和後,但除此之外其他部分都從中心點放射而出對稱。假如水母可以思考,它可能會將世界看成充滿各種可能性,而不只是「這個」相對於「那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動物和人類祖先必須迅速決定是否該採取行動,例如是否要逃離老虎,是否要吃某種食物,這可能是我們演化出二元思考的原因。生死交關的決定往往是二元對立的,甚至對水母來說也是如此。

不是「這個」就是「那個」?圖/giphy

一方面,人類往往會將世界視為非黑即白,不是這個就是那個,非左即右,不是這裡就是那裡,非上即下,不是我們就是他們。另一方面(延續我二元對立的隱喻),我們也承認有許多多樣性無法納入分類思考的框架中。(世界上有兩種人:會將事物分類的人和不會將事物分類的人。)人類常常努力在分類思考和連續思考間取得平衡,但這是假設我們能將所有思考分類為分類或連續思考。

再者,二元對立也符合我們的公平感。記者就有強烈的偏見要「平衡雙方報導」,即使有兩方以上或其中一方顯然行事荒唐也是如此。

微世界中的多樣性

在科學家研究的物理、化學、生物和人類世界中,少有事物在分類上是絕對的。極少數二元對立的事物之一就是原子粒子的電荷。電子具有負電荷,而質子具有正電荷。但連電荷都是一種夸克的衍生特性,而夸克就構成了電子和質子粒子。其他事物無論是可分類或連續的,都以許多不同可能性的形式存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元素符號都一樣,中子、電子數目不一樣

縱使元素符號相同,性質也有可能不同。圖/pixabay

以原子為例,「原子」一詞代表不可分割的事物。原子會分裂,但一旦發生分裂,原子就會喪失其特性,所以「它們」不可能分裂但仍維持原樣。

我們可能會認為所有的碳原子都很類似,全都屬於一種類別。但並不是這樣。它們的原子核都有六個質子。大多數也會有六個中子(使它們成為 12C 或碳-12)。但少數碳原子多了一個中子,重量更重(13C 或碳-13)。再更少數的碳原子多了兩個中子,原子核變得不穩定,因此具有放射性(14C 或碳-14)。不同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數目的質子,但中子的數目不同。

同樣地,純粹的鐵原子具有 26 個質子和 26 個電子。但許多鐵原子已經失去了它們的電子。亞鐵離子失去了兩個電子,而三價鐵離子則失去了三個。這讓它們具有不同的電荷。同一元素的不同離子具有相同數目的質子,但電子數目則不同。因此,每一種元素組成的類型都不同。

拉著電子不放的氧,讓水分子也「黏」在一起

我們可能會想,在這些類別中,原子都很相似。但連這也不是完全正確,因為原子絕對不會獨立存在。

舉例來說,思考一下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了水分子(H2O)。分子內的原子都自由分享它們的電子,但也不能說完全自由。氧分子就是出了名的渴求電子。在水分子內,自由移動的電子時間大多花在氧原子上,而較少花在出了名軟弱的氫原子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氫鍵。圖/giphy

水分子具有一個中性電荷,電荷中共有 18 個質子和 18 個電子,但它有三極:兩個正氫極和一個負氧極。一個水分子的正極會吸引其他水分子的負極,讓水分子稍微黏在一起。

水分子的黏性是造成冰會漂浮的重要特性,也會使液態水最後煮沸前保留許多熱度,並在蒸散作用時透過植物將水往上拉,還有其他許多事物,少了這些事物,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這些「氫鍵」也將 DNA 的股鏈結合在一起,強韌到足以保存分子完整性,但又寬鬆到足以讓各股鏈分解再重新聚集。(DNA 是細胞內儲存遺傳訊息的分子。為了讓這些資訊可以供細胞使用或是傳給下一代,股鏈必須能夠彼此分離,顯示出其隱藏的訊息。)因此,一個原子的特性取決於哪個或哪些其他的原子與其結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壁虎不貼牆也能爬牆,也是原子搞的鬼?

一個原子或分子可以互相改變,甚至不必結合也可以做到。用個隱喻來說,一個分子的電子可以嚇跑其他鄰近分子的電子,造成電荷差異,讓分子可以互相吸引。

在哪種平面都能爬行的壁虎。圖/wikimedia

這種「凡得瓦力」(Van der Waals forces)也讓壁虎不用真的黏在牆上就可以爬上牆。2014 年,國防高等研究計畫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dministration, DARPA)宣布要發展壁虎裝,使用這樣的力量讓軍人可以爬牆,就算不像壁虎一樣輕而易舉,也可以勝過其他軍人。在每個原子的離子或同位素類別中,有一整個可能特性的連續體,這取決於其他可能與其結合的原子,甚至是那些恰好接近它的原子。

向左旋,向右旋,性質大不同!

許多分子可以以一種以上的構造存在,例如就像彼此的鏡像一樣。(這種分子只有兩種可能的鏡像,這可能是宇宙中除了電荷外,少數二元對立的性質之一。)這會造成很大的差異。

「左旋」的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讓我們維持生命,「右旋」的蛋白質則常有毒。左旋和右旋的胺基酸混合起來造成不穩定的蛋白質。因此,自然淘汰已經排除任何結合左旋和右旋型態的蛋白質。地球上的生命恰好是以左旋胺基酸開始,右旋胺基酸只好扮演壞人的角色。在火星的生命非線性死亡之前,火星上如果有蛋白質,或許就是由右旋胺基酸組成。

溫度也來參一咖

變化越來越多了。想一下有一堆同樣種類的分子,電荷和左右旋都沒有差異。分子集合在一起會具有特定溫度。溫度來自於移動的能量,或分子的動能。但沒有任何兩個分子具有一模一樣的動能。每個分子都有自已獨特的能量狀態,有些移動得多,有些移動得少。你可以把溫度想成是分子的平均動能,但這不是嚴格數學定義下的平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溫度也會讓原子或分子帶來多樣的表現。圖/giphy

水一煮沸,平均動能就足以造成分子在液體中不再彼此黏合,自由地以氣態移動飛散。但早在水煮沸之前,許多水分子就已有足夠的能量可以蒸發。連冰都有一些水分子,可以進入氣態,以美麗的科學術語來說,這種過程稱為昇華,但這種例子很罕見。所以甚至連一杯水裡的水分子也有多樣性,而且是連續的多樣性。分子並不是屬於動能的類別。

可能存在的分子種類數目理論上是無窮無盡。在真實世界中,這並非無窮無盡,但當然也超越人類心靈所能理解的範圍,至少我無法理解。1976 年,我在有機化學拿了 C,後來每況愈下。

所以這就是多樣性、多樣性、多樣性,且常是連續而非可分類——而且我們還只是在講分子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泛科學 2020 年 5 月選書《像科學家一樣思考》,2020 年 4 月,商周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2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新元素的發現很重要嗎?從113號元素Nihonium談基礎科研
活躍星系核_96
・2017/04/01 ・300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40 ・八年級

  • 文/Ryan Tang
    出生香港的80後,在東京大學成為核子物理博士。現在於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工作。經常要向親朋好友解釋核子物理不是關於核電廠而煩惱。

最近不少教科書要重寫了,因為科學家發現和人工合成了 4 個新元素。它們分別是第 113 號元素 Nihonium(Nh)、第 115 號元素 Moscovium(Mc)、第 117 號元素 Tennessine(Ts)和第 118 號元素 Oganesson(Og)。我有幸能於元素 113 的發現之地,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和大家淺淡元素,發現 Nihonium 的過程及其意義,最後討論基礎科研對社會的關係與貢獻。

source:Engineersonline

原子是由外層電子和中心原子核組成。原子核又分別由質子和中子組成。不同數目的質子構成不同的元素。例如氫是最輕的元素,只由一粒質子組成。生命所必須的元素-炭是由六粒質子組成,加上不同數目的中子組成不同的炭同位素。有些同位素比較穩定,可是更多是不穩定,且有放射性,衰變成另一元素或同位素。

例如穩定的碳-12 是由 6 粒質子和 6 粒中子組成;相反,碳-14 則多了 2 粒中子,變得輕微不穩定了,其半衰期為 5,400 年。另一種同位素碳-10,因少 了 2 粒中子,也是不穩定的。實驗室人工合成的碳-20,質子對中子比例為 6:14,差不多有 2 倍之多,屬於極不穩定的同位素,其半衰期只有十萬分之二秒——就算在宇宙中自然產生也會立即衰變。我們看看核素圖(圖 1),縱軸是中子數,橫軸是質子數。其中黑色的是穩定原子核,其他顏色是不穩定原子核(帶放射性)。可見,只有適當質子數和中子數的原子核才會穩定。越重的穩定原子核就需要越多的中子以維持穩定,讀者不妨想想為什麼(註 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只有適當質子數和中子數的原子核才會穩定。圖/wikimedia

概念上,任何元素(原子核)只是不同數目的質子和中子的組合,好像任何人只要願意也可以合成任何新元素,發現新元素好像只是技術的問題,跟理論無關。現實比想像中複雜,有理論也有技術的限制。簡單的想法是,把兩粒自然界最重的鈾原子核放在一起,不就可以像泥膠混合般得出更重的原子核,不是嗎?神奇的大自然告訴我們不是。

在上圖中,越重的穩定原子核,就需要更多中子才會穩定。若把兩粒鈾原子核合成,就沒有足夠中子束縛整個新原子核,只要一合成就會裂解,分散成數個原子核。而且,要把兩粒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合在一起,就需高速碰撞以抵抗靜電斥力。可是,太高速又會把原子核撞散,太低又不足以其中抵抗靜電斥力。再者,原子核很小,要增加碰撞機會就要加強原子核流束流量,打中後又要再偵測確認,涉及大量尖端科技。

在 2004 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森田浩介研究組1,以大約十份之一光速(剛剛可抵抗靜電斥力),讓鋅- 70(註 2)碰撞鉍- 209(註 3)做的環形標靶。標靶同時高速轉動,散發打擊時產生的熱量。當鋅- 70 和鉍- 209 碰撞後,有些融合,有些分裂,產生很多不同原子核。這些原子核會注入一個由大型雙極磁鐵為主的分離器2以分離出元素 113。為了確認是元素 113,分離器後放置多個探測器, 以偵測出元素 113 衰變出的一連串氦-4 (註 4)。實驗總共發現了 4 粒元素 113 ,其合成機率為 1020 分之 1。從實驗可知道元素 113 的物理性質,例如結合能量,半衰期,衰變過程等等,把科學知識界線往前推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森田浩介教授(左)。source:Wikimedia

核子物理發展以來,人類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地球上的元素會如此分佈、為什麼黃金那麼稀少,為什麼稀土元素又那麼稀有。這只是地球獨有現象,還是其他行星,甚至其他星系也一樣呢?現在已知原子核有三千多種,只有 278 種是穩定。其它原子核雖不穩定,但也是受束縛(註 5)。那麼究竟邊界在哪裏(註 6)?為什麼邊界在那裏?現今的核力理解仍不足以作準確而一致的預測,而所有預測也必須有實驗證據支持。其中一項預測指元素 126 附近存在一個「穩定島」,有一些未發現的極重穩定元素,若然是真,那就跟希格斯粒子發現一樣有重大意義。由此可見,合成新元素的意義不只合成,還驗證我們對核力理解。嚴格來說,合成新元素和預測未來本質上是沒有太大分別,都是驗證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人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地球上的元素是這樣分布,這只是在地球上,還是火星金星水星以及其他星系也是這樣呢?圖/By NASA,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通過合成新元素,我們可以更了解束縛原子核的核力,解開太陽系組成,前世和今生的秘密,從而推論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在應用方面,了解原子力有助我們處理核廢料,研發更可靠的反應堆。不少科技也可同步發展,例如冶金、新材料研究、低溫技術、真空技術、超導、新型雷射、高速晶片、資訊處理等。實驗設備和檢測器設計建造都需要和工業合作。有時研究所需的科技未必存在,「迫使」工業(或夥同其他研究所)研發新技術。例如建造大型超導磁鐵,因而開發的低溫、真空、治金、冷卻、測量等技術,為以後建造性能更優越的磁鐵打下基礎。而這些技術均可以廣泛應用於不同領域,例如醫療、災難拯救、交通、輸電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此可見,科研和社會是息息相關,而香港人以為做科研是很「離地」,只是管中窺豹。我以為是因為香港沒有成熟科研體系,很少跨學科研究和合作,缺乏本土工業作為科研與社會的橋樑,知識要很久才能走出研究所。而大眾也誤解「IT」就是科研,身邊很少朋友是研究員,也無從知道科研為何物,就更加不明白科研對社會的關係及貢獻。科研、工業和社會,三者其實是互相支持的。科研帶領工業技術的發展,工業令社會進步,而社會進步又能支持科研。或者反過來,社會的需要推動工業,工業促進科學的發展,科學又培養人材以貢獻社會。其實全球化之下,各國的科研一直為香港帶來好處。例如電腦電信等科技,沒有多少是來自香港的,但香港在售賣和應用這些技術是領先世界。

  • 編按:本文作者為香港人,因此此段以作者的角度看香港的科學研究。

總括來說,發現新元素除了需要匯聚頂尖技術與頭腦,也會有助社會發展。合成元素 113雖然是小發現,沒有即時的應用,但是其成功是集合整個日本科學、工業及社會力量,取名為 Nihonium 是當之無愧。縱觀科學發展史,很多科學發展並非憑空誕生,科學進步不是跳躍式,而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由無數發現累積而成。合成新元素正如當年太空人阿姆斯壯在月球上說:「這是我一小步,卻是人類一大步。」

參考資料:

  • K. Morita ​et al. ​: J. Phys. Soc. Jpn. 73(2004) 2593-2596
  • K. Morita ​et al. :  J. Phys. Soc. Jpn. 73(2004) 1738

註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註​ 1​:質子帶正電荷,會產生強大的靜電斥力,只靠質子和質子間的強核力不足以束縛整個原子核。而且靜電斥力是長程力,整個原子核都感受到,但強核力則為短程力,只有附近的核子才能感受到。所以,需要更多的中子,加強強核力的強度和分布,才能維持原子核穩定。不過,太多中子又會令原子核變得不穩定。這是因為 中子和中子之間的強核力也不足以束縛這兩粒中子。原子核複雜及神奇之處可由此可略知。
  • 註 2:鋅(Zn),30 粒質子,又稱亞鉛。穩定同位素是鋅-66,鋅-67,和鋅-68。鋅廣泛應用於工 業,也是很多合金不可或缺的元素。
  • 註 3:鉍(Bi),音必,83 粒質子。鉍-209是穩定的。由於化學特性跟鉛相似,而又不像鉛般傷害人體,所以經常替代鉛。例如在很多化妝品和藥物中。
  • 註 4:氦(He),由兩粒質子組成。氦-4 是穩定的原子核。其結合能為所有原子核中最高。
  • 註 5:就如在一口井中,在井底是穩定。在井中間是不穩定,會掉落井底。在井中,沒有外力下不能離開井,所以是受束縛的。在井外,就沒有受井的束縛。
  • 註 6:以註 5 的比喻,即井口有多大,形狀如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