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4
2

文字

分享

6
14
2

看完《天氣之子》後,你可能會想知識+一下的那些事

雷雅淇 / y編_96
・2019/09/23 ・331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09 ・六年級

「等等就會放晴了喔。」語畢,陽菜低頭祈禱,然後帆高看到了:光亮撥開了厚厚的雲層、烏雲散去、陽光灑落一地的耀眼。

寶具前導動畫(不對)。source:IMDb

天氣之子最令人驚艷的,莫過於陰鬱的雨天頃刻轉為天晴的美景。陽菜用她「100% 晴女」的寶具……我是說屬性,讓因為東京久雨不停而感到困擾的人們,因那隙漏出的陽光而露出笑容。

source:IMDb

天氣是怎樣左右人心的?地球上有沒有雨不停國?積雨雲裡面又長什麼樣子呢?讓我們來一起聊聊,看完天氣之子後,你可能會跟帆高一樣、忍不住想 Yahoo!知識+一下的那些事吧!

在你Yahoo!知識+前,和大姐姐聊一聊吧(咦)XD source:IMDb

———- 本文有雷!還沒看電影的快左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壞天氣讓心情也跟著陰鬱?

或許我們會在日記上標註天氣(我在墾丁天氣晴?),不是沒有道理的。

雨天的話煙火大會就難以舉辦,晴天的青空市集買氣更好、賽馬更容易贏、Cos 起來更有勁,也才能跟患有氣喘的女兒出去一直玩一直玩XD。天氣除了會影響人們實際的活動與行為,在天氣之子裡我們也看到電影利用社群網站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SNS) 的推文,營造出了天氣的好壞與人們的心情息息相關的氛圍。

真的是很會架網站(X source:IMDb

而有趣的是,實際上真的有研究者用海量的 SNS 推文,嘗試了解天氣與心情是否有關。

這篇 2018 年在 PLOS ONE 上發表的研究,搜集了從 2009 年到 2016 年間,24 億則 Facebook、11 億則 Twitter 的貼文(範圍為美國境內),利用工具分析每一則貼文內容的正負向情緒。研究人員發現:溫度、降雨、濕度以及雲層覆蓋都會與貼文的情緒表達有關。當天氣太冷、太熱、多雨、多雲、濕度 80% 以上時,貼文中的負面情緒都會增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壞天氣所引起的集體「負能量」,與研究團隊分析 2014 年 8 月奧克蘭和舊金山大地震、以及 2015 年聖伯納迪諾恐怖攻擊事件時的幅度相似。這個結果顯示出:雖然我們的貼文當中不一定會提到天氣,但天氣會造成普遍存在且大範圍的影響。

關於天氣與情緒相關的研究當然不只一個,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支持同樣的結果。早在 1984 年就有心理學研究發現,較高的濕度與較低的氣壓使人的專注度下降,濕濕的天氣同時還會令人睡意增加。不過也有研究發現,並不是所有人的情緒都會被天氣所影響:2011 年  Klimstra 等人研究了 415 位青少年後發現,他們其中一半不太受天氣影響,另外一半則可以被分為:夏季愛好者、討厭夏天的人和討厭下雨的人。

source:IMDb

那為何天氣會影響心情呢?或許我們可以從季節性抑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簡稱 SAD)來一探端倪。

SAD 在冬季時日照較短的北歐國間較為普遍,2014 年,曾有研究探討 SAD 患者的腦部結構是否與一般人有差異。研究發現,SAD 患者大腦中,與血清素回收、清除有關的「SERT 蛋白質」在冬天時含量較高。血清素 (serotonin) 是一種會影響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也作為治療憂鬱症、焦慮症的抗憂鬱藥物;當 SERT 蛋白質較多時,血清素會更快地被回收清除,當大腦的血清素較低時,情緒也比較容易低落;相比之下沒有季節性憂鬱的人,不論四季怎麼更迭,他們的 SERT 蛋白含量都沒什麼變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是容易受到天氣影響的人嗎?如果從沒注意過,或許你可以試試看統計一下自己的 IG、Facebook 推文正負向情緒與天氣的關係。

關於天氣之子裡面的天氣

天氣之子裡的東京,是在舉辦完 2020 東京奧運後,飽受極端天氣影響的 2021 年近未來。這個東京不只人很冷酷,還有一直一直下的雨和消散不去的積雨雲(不是雞與牛)。但如果陽菜在積雨雲裡面翻滾,真的還能維持這麼美麗的髮型嗎?此外,世界上有沒有大雨大雨一直下的地方呢? 讓我們來簡單聊聊關於天氣の子の天氣(並沒有這種說法)的那些事吧。

積雨雲裡面自有一場小風暴

你看那還是很美麗的雙馬尾(喂)source:IMDb

陽菜的雙馬尾賽高,尤其是在積雨雲裡面翻滾後還能維持的雙馬尾更是令人肅然起敬;為何會這麼說?面對雲朵,我們都曾想幻想過它的觸感就像綿羊,然後能在上面滾啊滾啊滾。但面對積雨雲,這想法就跟相信牙醫說拔牙不會痛就像蚊子咬一樣,太天真了。

能為地面帶來猛烈暴雨、冰雹、暴風雪、強風、龍捲風以及閃電打雷的「雲中之王」積雨雲,它可以從地面六百公尺一路長到一萬八千公尺那樣高聳巨大,其所蘊含的能量更是相當驚人,可想而知:積雨雲的裡面一點都不平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海誠版本的積雨雲。source:IMDb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飛行員藍欽 (William Rankin),便曾經因為一連串的意外,不得不從約一萬四千公尺的高空緊急彈射逃生,穿過了積雨雲最後幸運地生還。根據他的形容,裡面不只一片黑,還被氣流吹得上上下下,冰雹也不斷猛烈地砸在他身上,耳邊還會不斷傳來嚇人的閃電與雷聲。「那裡簡直是大自然的瘋人院,」他是這麼形容積雨雲的。

所以要在你面美美的手牽手墜落⋯⋯有點太不切實際了啦。

source:IMDb

有些地方真的會大雨大雨一直下

失去你,贏了世界又如何!所以東京就這樣下雨下了三年(哎)

居然還笑得出來(╬゚д゚) source:IMDb

我們可以看到電影裡空想了東京雨不停三年後的場景,有些地方被淹沒,空氣相當氤氳,綠色的植物似乎比較多,不如電影開場時繁華,反而有些末世的氛圍。實際上「現世」的東京年雨量大概為 1528 毫米,梅雨季在 6 月,而降雨量最高則是在 9 月、10 月颱風季,但其月平均雨量大概也就 200 毫米左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麽地表上最濕的地方在哪裡呢?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世界上年累積雨量最多的地方在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 (Cherrapunji, India),年雨量累積多達 26470 毫米 (1860 年 8 月至 1861 年 7 月共 12 個月的累積雨量)。

乞拉朋齊。source:Wikimedia

但年均雨量最高的地方則是距離乞拉朋齊 16 公里遠的 Mawsynram,它的年均雨量比乞拉朋齊的 11777 毫米還要多一些,高達 11871 毫米。不過,跟電影中總是在下雨的狀況有些不同,Mawsynram 的多雨是因為每年 5~10 月的季風,在這短短的 6 個月裡,便累積了大部分的年均降雨。而這兩個地區都位於梅加拉亞邦 (Meghalaya),意思是「雲的居所」。

那麼台灣呢?台灣從 1951 年後,最長的連續降雨日為 37 天──發生在 1947 年的宜蘭,其次是 33 天──發生在基隆 (2011/1/2~2/3)。而短時強降雨量則大多發生在像是颱風這類的劇烈天氣系統。

果然是雨港基隆。source:Erotes studio

天氣之子裡,近未來的東京頗有警世的意味,暗示著人類的肆意妄為讓極端天候現象一去不復返。而根據 IPCC AR5 的報告,人為影響可能改變了 1960 年以來的全球水循環。在觀測資料充足的地區,陸地上的大豪雨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增加,在本世紀末,高緯度地區以及赤道的年平均降水量將會增多,而中緯度和副熱帶的乾燥地區則可能會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頻繁的極端天氣是否將成為現代生活的日常,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及觀察才能判斷,但人類對地球環境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且無論如何,犧牲再多的天氣巫女都回不去了啊。

關於天氣之子你還有什麼忍不住想知識+的問題呢?(比如說泡麵到底要泡兩分鐘還是一分鐘?又或者放什麼書會讓泡麵比較好吃?)召喚你的好奇心,跟我們一起討論吧!

原來是要放麥田捕手日文版!?source:IMDb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6
雷雅淇 / y編_96
38 篇文章 ・ 1297 位粉絲
之前是總編輯,代號是(y.),是會在每年4、7、10、1月密切追新番的那種宅。中興生技學程畢業,台師大科教所沒畢業,對科學花心的這個也喜歡那個也愛,彷徨地不知道該追誰,索性決定要不見笑的通吃,因此正在科學傳播裡打怪練功衝裝備。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地震之島的生存法則!921地震教育園區揭開台灣的防災祕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9/20 ・4553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台灣會像坐在搖搖椅上,總是時不時地晃動?這個問題或許有些令人不安,但卻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現實。根據氣象署統計,台灣每年有 40,000 次以上的地震,其中有感地震超過 1,000 次。2024年4月3日,花蓮的大地震發生後,台灣就經歷了超過 1,000 次餘震,這些數據被視覺化後形成的圖像,宛如台北101大樓般高聳穿雲,再次引發了全球對台灣地震頻繁性的關注。

地震發生後,許多外國媒體擔心半導體產業會受影響,但更讓他們稱奇的是,台灣竟然能在這麼大的地震之下,將傷害降到這麼低,並迅速恢復。不禁讓人想問,自從 25 年前的 921大地震以來,台灣經歷了哪些改變?哪些地方可能再發生大地震?如果只是遲早,我們該如何做好更萬全的準備?

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最合適的地點就在一座從地震遺跡中冒出的主題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 921地震教育園區。

圖:跑道捕捉了地震的瞬間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下一個大地震在哪、何時?先聽斷層說了什麼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發生了一場規模7.3的大地震,震央在南投縣集集鎮,全台 5 萬棟房子遭震垮,罹難人數超過 2,400 人。其中,台中霧峰光復國中校區因車籠埔斷層通過,地面隆起2.6公尺,多棟校舍損毀。政府決定在此設立921地震教育園區,保留這段震撼人心的歷史,並作為防災教育的重要基地。園區內兩處地震遺跡依特性設置為「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和「地震工程教育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建於原操場位置,為了保存地表破裂及巨大抬升,所以整體設計不採用樑柱結構,而是由82根長12公尺、寬2.4公尺、重約10噸的預鑄預力混凝板組成,外觀為曲線造型,技術難度極高,屬國內外首見,並榮獲多項建築獎。而地震工程教育館保留了原光復國中受損校舍,讓民眾親眼見證地震的驚人破壞力,進一步強調建築結構與安全的重要性。毀損教室旁設有由園區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策劃的展示館,透過互動展示,讓參觀者親手操作,學習地震工程相關知識。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蔣正興博士表示,面積上,台灣是一個狹長的小島,卻擁有高達近4000公尺的山脈,彰顯了板塊激烈擠壓、地質活動極為活躍的背景。回顧過去一百年的地震歷史,從1906年的梅山地震、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到1999年的921大地震,都發生在台灣西部,與西部的活動斷層有密切關聯,震源位於淺層,加上人口密度較高,因此對台灣西部造成了嚴重的災情。

而台灣東部是板塊劇烈擠壓的區域,地震震源分佈更廣。與西部相比,雖然東部地震更頻繁,但由於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災情相對較少。此外,台灣東北部和外海也是地震多發區,尤其是菲律賓海板塊往北隱沒至歐亞板塊的隱沒地震帶,至沖繩海槽向北延伸,甚至可能影響到台北下方,發生直下型地震,這種地震因震源位於城市正下方,危害特別大,加上台北市房屋非常老舊,若發生直下型地震,災情將非常嚴重。

除了台北市,蔣正興博士指出在台灣西部,我們特別需要關注的就是彰化斷層的影響,該斷層曾於1848年發生巨大錯動。此外,我們也需要留意西南部的地震風險,如 1906 年的梅山地震。此兩條活動斷層距今皆已超過 100 年沒活動了。至於東部,因為存在眾多活動斷層,當然也需要持續注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之所以擔心某些斷層,是因為這些區域可能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能量,一旦達到臨界點,就會釋放,進而引發地震。地質學家通常會沿著斷層挖掘,尋找過去地震的證據,如受構造擾動沉積物的變化,然後透過定年技術來確定地震發生的時間點,估算出斷層的地震週期,然而,這些數字的計算過程非常複雜,需要綜合大量數據。

挑戰在於,有些斷層的活動時間非常久遠,要找到活動證據並不容易。例如,1906年的梅山地震,即使不算久遠,但挖掘出相關斷層的具體位置仍然困難,更不用說那些數百年才活動一次的斷層,如台北的山腳斷層,因為上頭覆蓋了大量沉積物,要找到並研究這些斷層更加困難。

儘管我們很難預測哪個斷層會再次活動,我們仍然可以預先對這些構造做風險評估,從過往地震事件中找到應變之道。而 921 地震教育園區,就是那個可以發現應變之道的地方。

圖:北棟教室毀損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921 後的 25 年

在園區服務已 11 年的黃英哲擔任志工輔導員,常代表園區到各地進行地震防災宣導。他細數 921 之後,台灣進行的六大改革。制定災害防救法,取代了總統緊急命令。修訂了建築法規,推動斷層帶禁限建與傳統校舍建築改建。組建災難搜救隊伍,在面對未來災害時能更加自主應對。為保存文化資產,增設了歷史建築類別,確保具有保存價值的建築物得到妥善照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則是推行防災教育。黃英哲表示,除了在學校定期進行防災演練,提升防災意識外,更建立了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作為教育場所,也是跨部門合作的平台,例如與交通部氣象署、災害防救辦公室、教育部等單位合作,進行全面的防災教育。園區內保留了斷層線的舊址,讓遊客能夠直觀地了解地震的破壞力,最具可看性;然而除此之外,園區也是 921 地震相關文物和資料的重要儲存地,為未來的地震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堪稱園區元老,在園區服務將近 19 年,主要負責日語解說工作的陳婉茹認為,園區最大的特色是保存了斷層造成的地景變化,如抬升的操場和毀壞的教室場景,讓造訪的每個人直觀地感受地震的威力,尤其是對於年輕的小朋友,即使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過,也能透過這些真實的展示認識到地震帶來的危險與影響。

陳婉茹回憶,之前有爸媽帶著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來參觀,原本小朋友並不認真聽講,到處跑來跑去,但當他看到隆起的操場,立刻大聲說這他在課本看過,後來便聚精會神地聽完 40 分鐘的解說。

圖:陳婉茹在第一線負責解說工作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除了每看必震撼的地景,園區也透過持續更新策展,邀請大家深入地震跟防災的各個面向。策展人黃惠瑛負責展示設計、活動規劃、教具設計等工作。她提到,去年推出的搜救犬特展和今年的「921震災啓示展」與她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921 大地震時的她還是一名台中女中的住宿生,當時她儘管驚恐,依舊背著腿軟的學姊下樓,讓她在策劃這些展覽時充滿了反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體驗平臺的設計中,黃惠瑛強調不僅要讓觀眾了解災害的破壞力,更希望觀眾能從中學到防災知識。她與設計師合作,一樓展示區採用了時光機的概念,運用輕鬆、童趣的風格,希望遊客保持積極心態。二樓的地震體驗平臺結合六軸震動臺和影片,讓遊客真實感受921地震的情境。她強調,這次展覽的目標是全民,設計上避免了血腥和悲傷的元素,旨在讓觀眾帶著正向的感受離開,並重視防災意識。

圖:地震體驗劇場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籌備今年展覽的最大挑戰是緊迫的時間。從五月開始,九月完成,為了迅速而有效地與設計師溝通,黃惠瑛使用了AI工具如ChatGPT與生成圖像工具,來加快與設計師溝通的過程。

圖:黃惠瑛與設計師於文件中討論設計/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蔣正興博士說,當初學界建議在此設立地震教育園區,其中一位重要推手是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他曾在台灣指導十位台灣博士生,這些博士後來成為地質研究的中堅力量。1999年921大地震後,安朔葉教授立刻趕到台灣,認為光復國中是全球研究斷層和地震的最佳觀察點,建議必須保存。為紀念園區今年成立20週年,在斷層館的展示更新中,便特別強調安朔葉的貢獻與當時的操場圖。

此外,作為 20 週年的相關活動,今年九月也將與日本野島斷層保存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強化合作並展示台日合作歷史。另一重頭戲則是向日本兵庫縣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致贈感謝狀,感謝他不遺餘力,長期協助園區斷層保存館的剖面展品保存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右圖:法國巴黎居禮大學安朔葉教授。左圖:兵庫縣立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盡力保存斷層跟受創校舍,只因不想再重蹈覆徹。蔣正興博士表示,921地震發生在車籠埔斷層,其錯動形式成為全球地質研究的典範,尤其是在研究斷層帶災害方面。統計數據顯示,距離車籠埔斷層約100公尺內,住在上盤的罹難率約為1%,而下盤則約為0.6%。這說明住在斷層附近,特別是上盤,是非常危險的。由於台灣主要是逆斷層活動,這一數據清楚告訴我們,在上盤區域建設居住區應特別小心。

2018年花蓮米崙斷層地震就是一個例證。

在921地震後,政府在斷層帶兩側劃設了「地質敏感區」。因為斷層活動週期較長,全球大部分地區難以測試劃設敏感區的有效性,但台灣不同,斷層活動十分頻繁。例如 1951 年,米崙斷層造成縱谷地震,規模達 7.3,僅隔 67 年後,在 2018 年再次發生花蓮地震,這在全球是罕見的,也因此 2016 年劃設的地質敏感區,在 2018 年的地震中便發現,的確更容易發生地表破裂與建築受損,驗證了地質敏感區劃設的有效性。

圖:黃英哲表示曾來園區參訪的兒童寄來的問候信,是他認真工作的動力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在過去的20年裡,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見證了台灣在防災教育上的進步,也承載著無數來訪者的情感與記憶。每一處地震遺跡,每一項展示,都在默默提醒我們,那段傷痛歷史並未走遠。然而,我們對抗自然的力量,並非源自恐懼,而是源自對生命的尊重與守護。當你走進這座園區,感受那因地震而隆起的操場,或是走過曾經遭受重創的教室,你會發現,這不僅僅是歷史的展示,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與使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吧,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一起在這裡找尋對未來的啓示,為台灣的下一代共同築起一個更堅固、更安全的家園。

圖: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延伸閱讀:
高風險? 家踩「斷層帶、地質敏感區」買房留意
「我摸到台灣的心臟!」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讓「池上斷層」揚名國際
百年驚奇-霧峰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天下雜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8
4

文字

分享

0
8
4
天氣學家看《天氣之子》:雨災不只是淹水,是極端氣候下的慢性死亡
Y.-S. Lu
・2022/03/29 ・4824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海誠,對大家來說是這五年高品質動畫電影的代表,不管是《你的名字》、《天氣之子》,都讓大家耳熟能詳,而其中的災害主題則扣住了他的愛情主題,不論隕石來時的避難,或是氣候異常的降雨,都是非常值得討論的主題。

筆者做為大氣科學從業人員,本篇文章,想要從《天氣之子》來討論極端氣候,因為極端氣候不僅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主要議題,也在近年來深深地影響人們生活。

天氣之子的氣候狀況

這次新海誠用了一個很大膽的主題,也就是主角再也不是為了地球飛去宇宙深處作戰的女高中生(《星之聲》),也不是挽救過去將被隕石毀滅的村子的男高中生(《你的名字》),而是在犯罪邊緣的少年少女,而他們並未為了日本跟地球,而犧牲自己成為人柱。

從某個角度來說,人都有年輕不懂事過,為了愛犧牲理性也非意想不到,但是主角在「拯救世界」與「拯救戀人」之間,選擇戀人而放棄世界,也算是少有的故事情節,因此開映之後,的確造成了一些話題性。

不過,筆者比較有興趣的,是其中的降雨情節。日本降雨從 2021 年持續到 2024 年,的確是不可能的,除了要有足夠的水氣,以及足夠的對流將氣團推往較冷的高空外,還須要足夠的氣溶膠來形成足夠大的水滴,才有機會造成降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電影中的「神」希望靠物理作用,讓日本持續下雨三年,那我想這不會是對流造成的雨:因為在連續降雨而缺乏晴天的日本,潛熱(單純的水蒸發與植物的發散作用)與顯熱(因為地表與空氣溫差造成的熱量傳播)都將成歷史。在夏天時,缺乏地面形成低氣壓的情況下,也無法產生梅雨所需要的對流作用。

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在太平洋上,生成一個熱帶性低氣壓造成的風暴,但又因為氣壓帶的影響,讓此風暴持續盤旋在日本外海,替日本帶來大量的水氣。

要造成三年的連續降雨,最可能的情況就是在太平洋上,生成一個熱帶性低氣壓造成的風暴。圖/envato elements

這樣的風暴若持續一整年不停歇,即使粗估每小時不到 2mm 的降雨量,一年下來也會帶給日本超過 10000mm 的降雨。日本年均降雨約在 1500mm 到 1800mm 左右,此風暴將造成四到五倍的年降雨量,這可能會對日本造成破壞力僅次於《日本沉沒》的最大自然災害。也就是說,光是一直下雨,的確有可能淹沒整個日本的都會區。實際上,2021 年的夏天,德國西部與比利時東部大小城鎮,就在低氣壓氣旋 Bernd[1] 帶來的豪雨下,受到了重大的打擊。

但可惜的是新海誠對於日本淹沒這個概念有點誇大,在影片結尾,日本的「彩虹大橋」被淹沒,彩虹大橋塔高 126 公尺[2],動畫中大約被淹沒超過一半,這邊就先估僅 63 公尺高。

這應該是天氣之子的Bug,因為要淹到 63 公尺的高度,唯一合理的解釋只有全球氣候異常,造成冰河融解。在《自然》科學期刊中,Gregory & Oerlemans (1998) 估算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考量到冰河區的融化量,海平面到 2100 年將會上升「數公尺」;而美國地理調查所( USGS) 在網頁簡略提到,如果全球冰層溶解,大約會是 76 公尺高[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就是說,在《天氣之子》中,全球極度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 63 公尺,這已經是勘比《2012》的世紀災難了。

另外一點,兩年半中經歷氣候變化(真的如主角講的:「我們改變了世界」)後的日本,在海平面上升 63 公尺的情況下,造成將近有 17.41% 的國土面積喪失,而情況最嚴重的則在大東京都地區。

左:災前日本。右:災後日本淹水地區。圖/
Y.-S. Lu. Data Source: Derived from GTOPO-30 tiles, https://lta.cr.usgs.gov/GTOPO30 by CC 4.0

豪雨造成的問題

豪雨可以說是地球上最容易觸發災難的關鍵氣象要素。相較於需要板塊交界的地震、需要大氣運動才能造成的颱風/颶風,以及只有高緯度地區才有的雪災,任何地方只要「會下雨」,就有可能豪雨成災。對土木界而言,水一直是問題也是重點防治對象之一。

所以,撇除不合理的海平面上升之外,這邊還可以再淺談一些《天氣之子》中可能會出現的豪雨災害。

在豪雨的侵害下,日本平地的地下水位應該會保持在地面,而山區的地下水水位也可能會偏高,土壤含水量偏高後,不僅會造成土壤重量上升,亦導致側向土壓上升,再加上日本與台灣一樣,是造山運動強烈的地方,所以坡沙土堆積淺,土石流、泥石流的情況將會十分強烈。

在日本持續降水期間,山區會有許多因為崩坍造成的堰塞湖,山區居民應全數徹離以保全生命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山區道路除了會因為坍方造成道路中斷,高水位也會超過道路上擋土牆的設計。擋土牆原本就是根據地區水位做估算與設計,但是在連年降雨下,水位高度將超過一般設計的強度,所以道路上的擋土牆也會有坍塌的危險。

豪雨侵襲將帶來嚴重土石流、泥沙淤積與堰塞湖。圖/台灣農委會林務局網頁

而岩層區也會因為岩隙間的水壓上升、破壞岩體,導致挖穿山間的隧道開始因為水壓,而坍塌阻塞。

由於山區的降水無法被土壤吸收保留,所以大多數的水將會匯流到平地,平地的淹水狀況將比往常更嚴重,都市內的排洪系統將完全失效;而河道的防洪牆雖然阻擋了河道暴漲,但都市內的淹水也將難以排除。

都市中的高樓雖然提供了居民可用的居住環境,但是因為大多數的高樓機房都設在地下層,所以樓房機能將損失殆盡,除了電梯無法使用,污水與糞水也將漂滿都市內部,好在連年下雨,所以這些污水早已成為龐大水體的分子,所以也不是真的很「污染」(但感性上不能接受),另外從山區湧入的人口,可能會因為人口擁擠,造成更大的社會與治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此之外,伴隨降雨而來的,還有厚重的雲層。雲層阻擋了陽光,也阻擋了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可想而知,日本的農業也會隨之被破壞,菌類養植可以繼續,也就是日本在沒有被核戰爭攻擊的情況下,卻可能必須過著有如《地鐵 (Metro2033)》的生活。

同時,在缺乏陽光的基礎下,人類無法自然產生維他命 D,兒童也將因此生長不良,更惶論因為長期陰天導至人們憂鬱症比例上升。

連日下雨缺乏陽光,容易導致人們憂鬱。圖/envato elements

在豪雨不斷的氣候異常下,原本就存在的極端天氣狀況只會更甚,日本連年降雨,就有可能是某處連年乾旱。在動畫中,日本的異常降雨,代表人類的世界可能只是將更快速地步向滅亡。畢竟現今為了減低溫室效應造成的危機,各國正在提出方法來淨零,但《天氣之子》一口氣就造成了更嚴重的氣候影響。

總而言之,《天氣之子》與其說是放棄日本拯救少女,其實更有可能是放棄全世界整救少女。

當德國遇上「天氣之子」

近年最大的洪災,便發生在 2021 年,從美洲到歐亞洲,各國都遭遇到了前所未見的洪災。

2021 年,當德國還正因為 COVID-19 感染人數下降,逐步微解封之時,七月發生的大水災,造成了人命與財物[4]的重大損失。除了高達 70 億歐元的保險賠償外,德國西部的 Ahweiler、Erftstadt、Hagen 等城鎮被淹沒、房屋被沖毀,許多河道旁的居民,也在雨災過後丟出許多被洪水泡毀的家具電器,損失慘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部份民眾將炮火轉向預警系統的失敗[5],但預警系統並非毫無作用。在德國可以裝 NINA app 做為推播使用,某些城市也會有警報廣播系統,但即便已發出手機 app 的警報,以及俗稱 Siren 的警報,民眾不一定會意識到災難的到來並進行疏散,也有民眾忽略警報選擇不避災,甚至有民眾說從未能想像德國發生「有如第三世界」的洪災,但事實上,德國大河(如萊茵河、易北河)在近 10 年內,就有過類似洪災的紀錄。

德國7月洪災淹沒了城鎮。圖/德國之聲 新聞截圖

2016 年時,德國酒鄉之一的阿爾魏勒(Ahweiler),其周邊的阿爾河(Ahr)就氾濫過一次,當年低氣壓帶來連日的綿綿大雨,造成了小部份地區被水淹沒;但是當 2021 年的洪災再次來臨,居民還是覺得很震驚,可見該地區的居民對洪災是缺乏想像的。

2021 年的這場洪災,德國城鎮的管理層級並非沒有作為,筆者居住的小鎮,在洪峰來臨前十二小時就已封閉橋樑,許多志工開始投入疏散河提居民的工作,將居民安置在大賣場,且有志工開車接送。然而,在河水暴漲的岸邊,不僅有路人無視路障通過,有更多人在岸邊拍照,紀錄淹水狀況。受災區域亦同。

但是話說回來,居民與當地警消的這種反應可能也是非戰之罪,因為許多的測站都遭遇到破紀錄的水位高,如阿爾魏勒的測站阿爾特納爾(Altenahr)在資料中寫下了「最高紀錄」[6],但是因為測站毀損,沒有具體數字;有學者則提出,這是 200 年洪災的規模。但是防災等級的提升,也意謂著公共工程經費的支出。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共識,一直是防災工程的大哉問。

德國的氣象預警也並非無作為,但並不是所有的預告都能說服人,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ECMWF) 的叢集預策系統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利用了氣象模擬中的不確定性,以多重運行結果進行機率預測,來替代傳統的單一運行的單一結果。然而,即便用上機率預測方法,也只能在極端的機率 (第 99 percentile) 下預測到德國西部會有 122mm/day 的最大降雨,而德國氣象中心 (DWD) 的在當日所量測到的是 144mm/day 最大降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嚴格說來 ,即便使用了叢集系統亦無法補捉到雨量的最大值,實屬可惜。所以氣象預報並非完全有效,加上只有 1% 的機率可以達到四分之一的年均雨量,這個機率很難說服一般人馬上進行避險。

ECMWF與DWD雨量比較。圖/Luis Samaniego @twitter

這樣一次性的暴雨時期,德國遭受了超過七十億歐元的保險賠償,並有將近 200 人死亡,可見當災難超過預測時,人類的應對是遠遠不足的。同時,德國因為二戰時期與冷戰的陰影,對政府集權相當的反感,也間接導致無法使用如台灣的細胞簡訊的方法,來廣範地疏導民眾。如何增強防民眾對災難的因應意識,有可能將也是德國接下來的課題了。

在極端氣候之下,要更有防災意識

天氣之子因為對治安黑暗面的描寫,以及主角的選擇,造成了不少的爭議,也造成觀影程度與《你的名字》有所相差,雖然對筆者而言,其氣象的狀況算是超現實,且對社會重建的描寫不夠深入,但是在氣候變遷下,人們必須思考並建立對防災的概念與意識,在降雨強度變強、極端溫度更高的情況下,災難是有可能會更嚴重的。

台灣的讀者可以多參考水土保持局的相關防災宣導與資料,建立與更新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應該是隨時有防災意識,才能保護自己,以及保護別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Y.-S. Lu
4 篇文章 ・ 6 位粉絲
自從來到學界後,便展開了一段從土木人到氣象人的水文之旅。主要專業是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地下水與地表模式的耦合系統,以及大氣氣象模擬。目前是于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GmbH)超級電腦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

1

14
2

文字

分享

1
14
2
早上起床是晴是雨,竟會影響一整天工作滿意度?
Te-Yi Hsieh_96
・2022/03/02 ・4825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人心真的很神奇,就比如說,

早上只要窗外放晴,就變得很有精神,

只因一片晴空,有時就覺得,活著真好!」 (節錄自《天氣之子》台詞)

你是一個心情容易受天氣影響的人嗎?你相信好天氣真能帶給人快樂嗎?

新海誠 2019 上映的動畫電影《天氣之子》中,因母親離世而獨自照顧弟弟的女主角陽菜,擁有操控天氣的能力,可以使局部的大雨馬上放晴,被稱作「100% 晴女」。而男主角帆高則是一位逃家、逃學來到東京求生存的少年,偶然目睹了陽菜的超能力之後,便開始鼓勵陽菜使用這項操控天氣的能力幫助人(賺錢),像是,讓新人在豔陽中完成一生一次的婚禮、讓幼兒園孩子在運動會盡情奔跑、讓眾人期盼的煙火大會順利舉行……。

「是你找到了我存在的意義,我很高興能給別人帶來笑容,所以一直做著晴女的工作,遇見你真是太好了。」身體因「干預自然」而逐漸消失的陽菜,笑著對帆高說。人心與天空的緊密連結、晴女的宿命,延續了數百年。陽菜犧牲自己的未來,那個與帆高、弟弟一起生活的未來,以換來眾人引頸期盼的藍天,值得嗎?

新海誠 2019 年電影《天氣之子》。圖/IMDb

關於是否該犧牲少數人利益以換來大眾利益的問題,想必已有非常多影評討論過了,電影上映到現在約已時過三年,這邊便不再重複劇情的討論(還沒看過的也推薦去找來看!)。然而劇中令我特別印象深的,其實是男主角帆高所說的那句「人心與天空是相連的」。片中「晴天」與「快樂」幾乎是劃上了等號,「晴女」這一角色也是藉由控制天氣、帶給人們希望與幸福的象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也是個愛看天空的人,甚至買了《雲圖鑑》(田中達也所著)來仔細研究天空的不同樣貌。然而對於現代人來說,有閒能靜下心來欣賞雲的流動,實是個奢侈的享受,就算抬頭望天也僅是目的性地看會不會下雨。人心與天空的連結,是否也隨世代逐漸變遷?對於更仰賴老天臉色生存的古人來說,農作、外出等生活大小事都要看天氣、看季節,天氣好壞會大大地影響他們的生活、幸福感,似乎是非常合情合理。

那對於這個世代的我們呢?首先,建築物、汽車、雨具等的發明,讓我們不像遠古人類一樣,完全拿老天爺的臉色沒辦法,加上現代科技的發展,過去需要仰賴自然的產業,多數也脫離了「靠天吃飯」的狀況,許多農產品都能在非當季生產。在這樣的生活型態中,時刻變化的晴、陰、雨,還能如《天氣之子》所描繪,能馬上決定人們心中的幸福感嗎?

現實中,我們的心情真的那麼容易隨放晴的天空一掃陰霾嗎?圖/IMDb

先不論現代人的生活到底多大程度仰賴變化莫測的天氣,直觀來說,好天氣帶來好心情似乎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我們常聽到的「季節性憂鬱症」也是季節性天氣影響心理,最常被提到的例子[註1]。晴朗的天空使人心情舒爽;陰雨的日子讓人陰鬱煩悶。若是天氣真能多少影響到我們的心理狀態,影響的範圍有多廣?日常的天氣變化會連帶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其他面向,例如,工作滿意度上嗎?

近期刊登於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 的一篇德國研究[1]正是探討了這樣的議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刻變化的陰晴雨,究竟多大程度會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圖/ Giphy

日常天氣變化會影響職場上的幸福感 (well-being)?

為釐清日常天氣變化與職場幸福感(well-being)之間是否有關聯,Venz 與 Pundt(2021) [1] 邀請了 115 在職人員(47.8% 女性;平均年齡 32.8 歲;平均就業年資 8.8 年)參與實驗,每位受試者在參與研究的連續五天中,每天都必須記錄當日早上的天氣(好天氣定義為大晴天;壞天氣定義為大雨),並於一天工作結束後,填答關於工作方面幸福感 (well-being)的四大面向問題:

  • 當日活力狀況(day-specific vigor):體能上活力的高低
  • 當日工作滿意度(day-specific job satisfaction):對一天的工作是否滿意
  • 當下負面情緒(negative affect):根據十個負面情緒形容詞(例如:緊張)回答一天當中有多常感受到該負面情緒
  • 當日過勞程度(day-specific burnout):尤指情緒上的精疲力竭

為控制個人層面的調節變項,研究人員還測量了參與者的「情感性特質」(trait affectivity)[註2],以及自覺對天氣變化的敏感程度(weather sensitivity)。

他們預測,有正向情感性特質(positive affectivity)的人,職場幸福感的四個面向較會受好天氣影響;而有負向情感性特質(negative affectivity)的人,職場幸福感則容易因壞天氣產生波動。此外,研究人員也假定,天氣變化敏感的人,每天的職場幸福感有較大程度取決於當日早上的天氣,反之,對天氣不敏感的人則較不受早上天氣影響。

(表 1)預測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早上天氣好壞確實與一天的「活力」、「工作滿意度」相關,但卻跟一日工作後的「負面情緒」或「過勞程度」無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言之,早晨天氣的好壞,僅在正向層面的職場幸福感(活力、工作滿意度)上造成波動:好天氣伴隨高活力、高工作滿意;壞天氣導致低活力、低工作滿意。

晴朗的早晨使人活力、工作滿意度都提升!(圖/ Giphy

令人有些驚訝的是,早上的天氣並不會對負向層面的幸福感(負面情緒、過勞程度)有所影響:天氣好壞,都與一天工作後的負面情緒與過勞程度無關。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慶幸,壞天氣的日子僅會讓人「不那麼正面」,而非增加更多負面情緒,或使你下班後更加心累、精疲力竭。

此外,Venz 與 Pundt(2021)也發現,正向情感性特質的人確實更會受益於好天氣的影響,但負向情感性特質卻不會因壞天氣而承受更多負面效應,他們推測,擁有負向情感性特質的人,已經經常在感知生活中各種大大小小的負面情緒,也傾向不斷為這些情緒尋找立即可見的可能來源、不斷為負面情緒做出各種歸因,因此,即使天氣狀況對他們的心情有所影響,也不一定會反映在整體的工作幸福感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對於天氣變化較敏感的人,他們一天的活力較可能受到早上天氣的影響,也就是說,好天氣活力會較高,壞天氣活力會較低。然而對於天氣敏感度低的人來說,晴天、雨天對於他們工作上的活力都沒有影響。

(表 2)研究結果。

這樣的研究結果代表什麼?

首先,根據 Venz 與 Pundt(2021)的研究結果,早上起來若是看到晴朗的藍天白雲,我們一天的活力、工作滿意度也會較好,然而就算是雨天也別太擔心,雖然活力與工作滿意度可能會較低,但並不會因此有額外的負面情緒。然而該研究的作者也強調,天氣對心情的影響多半是潛移默化的,即使心情因晴天、雨天而有所轉變,我們仍傾向於將好(壞)心情歸因於當下事件或其他眼前的可能因素[1]

至於此研究在學術上的意義,Venz 與 Pundt(2021)認為,在測量職場幸福感時,當日天氣可能是一個混淆變項需要加以控制。

等等,我們可以就此下定論了嗎?

要用此單一研究蓋棺論定天氣與人們心理狀態的關係當然稍嫌過早[註3]。雖然此研究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證據,我們不得不謹記,此研究證據來自於單一國家「德國」,實驗進行於 2013 的四月、資料收集僅維持五天。對此,Venz 與 Pundt(2021)也提醒,他們的研究結果可能受到季節性偏誤。人們在其他季節(例如,較冷的冬天),是否也會因早晨的天氣而有更高或更低的活力?目前尚無法確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Venz 與 Pundt(2021)的研究並沒有對受試者的職業性質進行詳細的測量與分析,我們無法得知這些受試者是戶外或是室內工作者,以及此因素是否影響天氣與職場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最後,對於「好」天氣的定義,個體之間也可能有差異,例如,有人喜歡豔陽高照、有人喜歡陰天、有人喜歡下雨。也許,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主觀定義的好天氣」對於人們心理狀態的影響,而非直接預期晴天為好天氣、會對心理狀態帶來好的影響,雨天為壞天氣、會帶來負面影響。

在類似議題上,其他研究人員也有不一樣的發現,例如,Lee、Gino 以及Staats(2014)[2]就發現,人們在好天氣時的生產力其實是較低的,因為晴朗的天氣容易讓人想從事戶外活動,在工作上就容易分心,相對地,陰雨天時工作專注力會較高。然而,Lucas 和 Lawless(2013)[3] 的研究則顯示,天氣與人們的生活滿意度是沒有關聯的,此結果卻與Kämpfer與Mütz(2013)[4]的研究相斥。在 Kämpfer 與 Mütz 的研究中,晴朗有陽光的日子,人們普遍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

然而也有證據顯示,晴天讓人更不想工作、生產力降低[2](圖/ Giphy

總地來說,天氣的變化對我們的心理狀態的影響還存在著爭議以及不一致的證據,就算有影響,研究人員也尚未一致認同晴天、雨天具體會對工作方面的心理感受帶來怎樣的影響,因爲有太多可能的混淆因子尚未釐清,例如,實驗實行的季節、地區、受試者個體差異、職業類別、生活型態等等,此議題的探討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現代受溫室效應、極端氣候影響著的我們,氣候、天氣等環境因素對人類社會的系統性影響是有相當的研究價值。然而就個人層次上,個體對天氣的感受力、喜好,其實每個人自己是最清楚本身的狀況的,此類研究以「一個特定族群的平均值」之觀點來探究天氣與心理狀態之關聯,當然很難完美預測個別個體的獨特差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氣本來就是上天的心情。」(《天氣之子》)

就目前研究證據來看,上天的心情對我們的心情似乎沒有絕對性的巨大影響,影響多寡、方向仍取決於我們本身的性格、對天氣的敏感度等等因素。若以正向的觀點來看,晴天或許使我們更有活力、對生活、工作更加積極正面[1],[4],然而雨天也正好讓我們能專心於工作、提升生產力[2]

就如同在《天氣之子》劇中,男主角帆高不願作為天氣巫女的陽菜獨自成為獻祭、讓異常天氣恢復正常,寧願選擇讓東京陷入連年大雨,淹入大水之中。不管是否真是帆高的選擇造就這樣的結局,不可置否的是,在帆高心中,所愛之人的健在遠比平息災難性的天氣來的重要。

「那時的我、我們兩個,的確改變了世界,是我做出了選擇,我選擇了她、選擇了在這樣的世界一起生存下去!」(《天氣之子》)

相較於藍天,帆高更想抓住的是所愛之人的雙手。圖/IMDb

天氣,終究只是我們世界中的環境因素之一,那些我們所在意、所愛的人事物,或許才是能驅動心中情感的主要動力。又或者,只要重要的人或事保全了,每個時節都能品味出獨特的美,應運而生,也能日日是好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備註

  1. 然而季節性天氣變化對憂鬱程度的影響,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嚴重,影響多寡也取決於個人人格特質。詳見「『心情不好都是因為天氣啦』科學家:欸都,甘安捏?」(https://pansci.asia/archives/204128
  2. 「情感性特質」(trait affectivity) 意指對不同情緒的感知傾向。正向情感性特質 (positive affectivity) 傾向於知覺到正面的情緒;負向情感性特質 (negative affectivity) 傾向於感受負面的情緒狀態。
  3. 延伸閱讀「心理學界的再現性危機,研究數據指出別輕易相信你所看到的『研究數據指出』」(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4930

參考資料

  1. Venz, L., & Pundt, A. (2021). Rain, Rain Go Away! A Diary Study on Morning Weather and Affective Well‐Being at Work. Applied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111/apps.12299
  2. Lee, J. J., Gino, F., & Staats, B. R. (2014). Rainmakers: Why bad weather means good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9(3), 504.
  3. Lucas, R. E., & Lawless, N. M. (2013). Does life seem better on a sunny day? Examin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aily weather conditions and life satisfaction judg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4(5), 872.
  4. Kämpfer, S., & Mutz, M. (2013). On the sunny side of life: Sunshine effects on life satisfactio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10(2), 579-59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Te-Yi Hsieh_96
6 篇文章 ・ 8 位粉絲
PhD in Neuroscience and Psychology/Social Robotics (University of Glasgow, 🇬🇧)。寫心理🧠、寫機器人🤖、寫跟你我生活有關的🙋‍♀️ 。 發表詳見 👉 https://hsadeline.wixsite.com/teyihsieh (Twitter: @TeYiHsi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