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88
5

文字

分享

0
188
5

《天氣之子》心理學解析:你願意拿什麼,來換取心中的雨停?

海苔熊
・2019/09/18 ・5750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535 ・七年級

在你的生命裡面,是否也曾經有過「如果那時候可以這樣做就好了⋯⋯」的想法?你是否曾經想像過,在平行時空的另外一個自己,當初做了截然不同的決定,現在正邁向另外一種比你還要精彩的人生?
不過話說回來,你又怎麼知道那你沒有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一定能讓你吃比較少的苦?

這種思考方式在心理學中稱作「與事實相反的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經常會帶來後悔(regret)和惆悵的情緒1,但也有一些功能(例如修正我們之後的行為)2

可是,就像我們無法預知天氣一樣,我們也無法知道某種選擇會帶來怎麼樣的命運。或者說如果你因為某一種選擇,真的改變了你的人生之舵,大幅挪動了你前進的方向,然而這樣的一種改變,勢必也蘊含著某種代價——這或許就是《天氣之子》想要告訴我們的事。

source:IMDb

以下巨雷,還沒看的人趕快左轉離開喔!

 

 

 

 

 

確定不離開?那我們要開始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我追尋的旅程

想當年我在看《你的名字》的時候哭得唏哩嘩啦,沒想到過了三年我儼然已經變成了大叔的年紀了(我旁邊那個大學生倒是從頭哭到尾)。這也意味著人在不同的年紀,受到感動的主題也不盡相同,因為在不同時刻的我們,正在面臨各種不同的生命議題——主角帆高和陽菜也是。

你在看電影的時候也哭得唏哩嘩啦嗎?source:IMDb

根據《內在英雄》的論述3(詳細資訊請參考此網頁介紹),人的生命有六個主要的原型,男性與女性常見的發展分別如下*:

  • 男性(帆高):天真者(嚮往東京)→ 孤兒(離家東京落難)→ 鬥士(向天空開一槍)→ 流浪者(陽菜蒸發後落寞)→ 殉道者(從鐵道跑向廢棄大樓喚回陽菜)→ 魔法師(回去面對自己的高中生活,然後原諒自己)
  • 女性(陽菜):天真者 孤兒(母親死亡)→ 殉道者(變成晴女,四處幫人祈求天晴)→ 流浪者(蒸發到天空中的草原迷失)→ 鬥士(開始會為了自己祈求)→ 魔法師(與帆高再次相遇,發現這是自己的選擇不是自己的錯)

故事裡面的這兩個角色,某種程度上面就是順著這樣的路徑,展開他們邁向自性化的旅程4

帆高:成為生命中的鬥士

帆高嚮往著東京,逃離了家庭。source:IMDb

首先我們看看帆高,一個嚮往著東京(天真者),因為受不了家裡面「窒息感」而逃離家庭(小說裡的設定是他承受了父親的家暴)、逃離一座島的少年(孤兒,象徵他離開了母親的「子宮」,也就是「島」),從在船上一場生死交關的暴風雨當中,撿回了一條性命,重新開啟了他的另一個人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有留意,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冒險者都要離開他原本熟悉的地方,到一個「不熟悉又恐怖」的地方展開冒險5,例如:李逍遙進入仙靈島、哈利波特捲入霍格華茲的魔法世界、漢塞爾跟格麗特走進有糖果屋的黑森林13、阿拉丁被逼到洞穴裡面去取神燈等等6

幾乎所有的冒險者都要離開他原本熟悉的地方,到一個「不熟悉又恐怖」的地方展開冒險。source:IMDb

帆高也不例外,來到了他不熟悉的東京、流落街頭、盤纏用盡(流浪者),在這個時候,遇到了給他一個 Big Mac 的女孩陽菜,以及暫時願意收留他的小圭。他曾在情急之下對著天空開了一槍,以為可以保護(鬥士)陽菜,可是這時候的他還不知道「為何而戰」,只是很中二的希望能夠「守護心中喜歡的女孩」,沒想到還被陽菜罵了一頓、說他搞不清楚狀況(不過陽菜本身應該還在迷惘當中)。

一直到後來的劇情,陽菜消失,他一個人不斷地在鐵軌上面奔跑,也象徵著了他第二次的流浪──這一次的流浪跟第一次不一樣,第一次他是漫無目的、懷抱著天真的心情只想來東京、只想要逃離家裡;但是這次在鐵軌上面,臉頰留著血、眼角流著眼淚、不斷向前奔跑的他已經有了信念,他想要找回他所愛的人。所以他放棄他想要的晴天(殉道者),最後終於奇蹟似的換回了陽菜(魔法師)。

當一個人的生命裡面有可以守候的人,他的生命就重新有了靈魂。

在廢墟的大樓裡面,帆高又對著天空開了一槍,看過電影的人可以在這裡先停下來想一想,這一槍跟前面的那一槍有什麼不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有注意到帆高開槍的動機有何不同嗎?source:IMDb

(好了我要講了喔)這一槍是懷抱著某種信念跟執著,換句話說,他知道自己為什麼想要開這一槍。也就是到這個時候,帆高才成為一名真正的鬥士

陽菜:真正的救贖,是為自己祈願

許多女孩從出生的時候開始,就在思考著怎麼樣被別人喜歡,而不是自己喜歡什麼。久了以後,由於太過習慣為別人而活,連自己真正的感受也不記得了,只希望能夠看到別人的笑容,而無法感受到自己的痛8

上面這段話,某種程度上其實也就是女性殉道者原型的一種象徵。當然,你不一定生理上要是個女性,只要你經歷過類似的經驗,都有可能代表你走過這種「為別人付出而忘記自己的苦」的原型。

你也有「為別人付出而忘記自己的苦」的時候嗎?source:IMDb

陽菜在母親死了之後,正式成為一個孤兒,實際年齡才 15 歲的她,卻謊報年齡照料起這包含自己的三人組。在臨床上面我們經常發現,這些過度早熟的孩子,往往會透過承擔起大人的責任,而遺忘了他們自己也只是個小孩9

然後在不斷不斷的付出當中,有一天會耗竭、崩潰、覺得自己內在的匱乏越來越大、可是每一次又能夠從一點點小小的付出當中、從別人的笑容和認同當中,獲得一種「飲鴆止渴」的爽——於是,陽菜當起了晴女,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犧牲,換得了一個又一個渺小而短暫的「晴天」(殉道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於是,陽菜當起了晴女,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犧牲,換得了一個又一個渺小而短暫的「晴天」source:IMDb

「答應我好嗎?在成全別人之前,先溫柔的善待自己。」——心理師慢慢來。

——以下建議看過這部片的人才繼續往下看——


直到在旅館的最後一晚,陽菜問帆高說:「你希望放晴嗎?」這該死的青春豬頭少年帆高竟然說:「希望。」結果隔天陽菜消失了,換來了幾個月以來第一次的大晴天——俗話說愛到卡慘死就是這樣,陽菜為了一個人,把自己愛到都「不見了」。

於是陽菜就這樣消失了。source:IMDb

於是,陽菜就蒸發到天上世界的草原上(流浪者)——就像是一直為別人付出的你一樣,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意識到自己沒有辦法用不斷地付出來換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一刻你一定會很徬徨、手足無措,頓時失去目標。

在這樣的一種時候,你內心會開始經歷一連串小小的死亡。

其實,在陽菜升上天空、戒指掉落在水窪裡面,那一刻開始,一部分的陽菜跟一部分的帆高都已經死去了,就好像是大野狼吃掉的小紅帽10、吞下蘋果的白雪公主11、因為擁有神燈精靈而迷失自我的阿拉丁、被大鯨魚吞噬的小木偶皮諾丘一樣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是也因為這一部分自我的死去,他們能夠以另外一種姿態重新「誕生」。

  • 從大野狼肚子裡面爬出來的小紅帽學聰明了,還建議獵人在野狼的肚子裡面灌入石頭讓他跌入山谷。
  • 被王子拯救的白雪公主,終於和王子結婚(而不是和一群長不大的小矮人鬼混),趕走了後母。
  • 阿拉丁受到茉莉公主的提醒,開始反省自己到底要的是虛假的財富還是真實的面對自我。
  • 小木偶在鯨魚的肚子裡面解救了爺爺,終於一改之前調皮的個性,乖乖去上學。

《天氣之子》與阿拉丁、白雪公主一樣,經歷了童話心理學當中所謂的「聖婚」(hierosgamos,或 chymical wedding)13的過程——男女主角透過相遇和結合,終於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兩個人從現實世界中逃離的人,重新回到這個大水瀰漫的世界,各自完成學業,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事實上,許多動畫裡面都有這種「聖婚」的橋段,例如大家還記得帆高去救陽菜的時候兩個人在空中手牽手嗎?這一幕就像阿拉丁和茉莉公主坐上魔毯(I can show you the word~)、王子對白雪公主的親吻,不信我列舉幾張圖嚇嚇你:

神隱少女的千尋和白龍

source:Amazon.co.jp

天空之城的希達(シータ)和巴魯(パズ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IMDb

乘浪之約的向水雛子和雛罌粟港

source:IMDb

天氣之子的陽菜和帆高

source:天氣之子預告截圖

發現了嗎?這些動畫一個又一個男女主角的牽手,其實就是一種「聖婚」的象徵。

這並不是說你一定要找一個「異性」來結婚,這是要讓你內在的陽性和陰性兩個部分好好平衡結合,讓那個奮不顧身、傻得橫衝直撞的鬥士(帆高),與那個同樣奮不顧身、傻得犧牲自我的殉道者(陽菜),好好的接觸並且撫慰彼此,透過這樣的一種擁抱,成為自己生命當中真正的魔法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好好的接觸並且撫慰彼此,透過這樣的一種擁抱,成為自己生命當中真正的魔法師。source:IMDb

最深的隱喻:這世界變成這樣並不是誰的錯

本來寫到上面那一段就要結束了,但當我準備停筆的時候發現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如果說這部動畫大雨滂沱的東京,反應的是人類心靈的動靜,那麼這世界的大雨,似乎也回應著一個人或是一群人心中當中的陰鬱,而這場永遠也無法停歇的大雨,到底是什麼樣的意義?

我突然想起多年前我幫張閔筑《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寫的一段書評14

「人生很難,如果雨就會這樣一直下下去,大概這輩子都永遠不會停了,那你願不願意為自己打一把傘,或者是躲到騎樓底下,或者是在雨中跳舞,和大雨一起共處,繼續活出人生的意義?面對憂鬱症,我想最大的智慧,就是承認我們的無知。

但症狀並不是你,如果症狀會持續下去,你會如何選擇,把人生活得有意義?閔筑選擇旅行、寫作,那麼你呢,你的選擇是什麼?」

「這世界原本就是瘋狂的⋯⋯這世界變成這樣,不是任何人的錯⋯⋯不對、不是這樣,世界並非一開始就是瘋狂的,是我們造成的改變。那年夏天,在那片天空,我做出了選擇。和晴空相較,我選擇陽菜;和眾人的幸福相較,我選擇陽菜的性命,我們許下心願,不論世界變成什麼樣子,我們都要一起活下去!」
新海誠在小說的 274-275 頁,寫下這段帆高的獨白15

你用什麼心情去面對那不停的大雨?source:IMDb

不論是面對憂鬱症或者是面對自己人生的困境,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大雨下個不停的時刻。我想在「成為自己」的這條路上,最大的智慧就是發現原來自己歷經種種辛苦,卻仍然有所選擇。

下著大雨的世界也好、晴空萬里的世界也好、每一種世界的形成,都有它的美好與犧牲,我們只能在各種兩難與顛簸當中,抓住自己想要的緣分,愛自己想愛的人。

抓住那種,你寧可拋下雨傘,全身濕透,也願意奮力守候的事,也願意緊緊擁抱的人。

抓住那種,你寧可拋下雨傘,全身濕透,也願意奮力守候的事,也願意緊緊擁抱的人。source:IMDb

*註解:

  • 當然,該書作者也指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按照這樣的方式來發展他的自我,這只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模式而已。如果用榮格來解讀,其實不論你生理心理上是男性或是女性,內在都有兩種不同性別(陰性/陽性),透過生命的淬煉和成長,慢慢讓這兩個部分逐漸平衡。總之,我們可以把前面幾個階段的原型看作是到最後整合成「魔法師」的過程之一。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1. Roese, N. J. (1997).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1(1), 133.
  2. Epstude, K., & Roese, N. J. (2008). The functional theory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2(2), 168-192.
  3. Pearson, C. S.(2000)。內在英雄:六種生活的原型 (The Hero Within : Six Archetypes We Live By)(徐慎恕、朱侃如與龔卓軍譯)。立緒。
  4. 李佩怡 (2009)。 生命整合之道-榮格思想為二十一世紀人類提供的洞見(一)。諮商與輔導(288),頁 31-34。
  5. Campbell, J. (2008).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Vol. 17). NY: New World Library.
  6. 這一段使用文獻 7 裡的擴大法,有興趣可以閱讀 Marie-Louise von Franz 的系列叢書
  7.  Franz, M.-L. v.(2016)。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徐碧貞譯)。台灣:心靈工坊 。
  8. 周慕姿(2019)。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台灣,台北:寶瓶文化。
  9. 「沒有當夠小孩的人,也往往當不好一個大人。」引自:許皓宜(2018)。情緒寄生。台灣,台北:遠流出版。
  10. 葉琳、林書熲 (2017)。 擺脫共生,成為女人:從榮格心理分析取向看小紅帽與狼 [Getting Rid of Symbiosis and Becoming an Woman: Reflections on the Little Red Riding-hood and the Wolf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Jungian Psychology]。輔導季刊, 53(1),頁 16-24。
  11. 吳東彥、黃宗堅 (2019)。 《白雪公主》的童話分析:性意識及陽性原則的啟蒙與開展 [The Analysis of Snow Whit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xuality and Animus]。輔導季刊, 55(1),頁 61-70。
  12. 黃宗堅、海苔熊 (2018)。 皮諾丘男孩。張老師月刊, 483,頁 59-64。
  13. 海苔熊、黃宗堅 (2019)。 糖果屋:在匱乏裡的救贖。張老師月刊, 493。
  14. 張閔筑(2017)。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台灣:三采。
  15.  新海誠(2019)。天氣之子(天気の子)(黃涓芳譯)。台灣,台北:台灣角川。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1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5 篇文章 ・ 299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3

10
3

文字

分享

3
10
3
尿急可以讓人做更好的決定,但這個決定不一定是好決定—— 2011 年搞笑諾貝爾醫學獎
雷雅淇 / y編_96
・2023/04/01 ・182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車輪餅要選奶油還是紅豆?遊戲機該買 Switch 還是 PS5?要吃麥當勞還是肯德基?父母和伴侶落水應該先救誰?人生中會有很多時候需要做終極二選一,有選擇困難的時候怎麼辦?2011 年搞笑諾貝爾獎醫學獎的得獎研究提供了一個方法:憋尿。

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裡,主角謝爾頓(Sheldon)在 PS4 與 Xbox 之間難以抉擇。

搞笑諾貝爾獎頒發給「讓人捧腹大笑,然後發人深省 (achievements that make people LAUGH, then THINK.)」的研究或事件,2011 年的醫學獎頒給兩個研究團隊,表彰他們證明:當人尿急的時候會做出更好的決定,但對其他事情來說這是糟糕的決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為什麼當人尿急的時候會做出更好的決定,但對其他事情來說,卻是糟糕的決定呢?圖/Pixabay

憋尿幫助你終極二選一?

荷蘭特文特大學行銷傳播與消費者心理學系的米賈姆 (Mirjam A Tuk) 從一次聽演講時不小心喝太多咖啡得到靈感,讓他想知道「當人們需要控制膀胱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

於是他和研究團隊一起設計了實驗,一群喝一點水和另一群喝很多水的受試者,在 40 分鐘後水到達膀胱的時候,開始要受試者回答一系列的問題,例如「會選擇明天收到 480 元還是 30 天後拿到 900 元?」等問題。實驗發現,當人們很想上廁所、不得不控制膀胱的時候,反而更比較願意延遲滿足、變得更有耐心,且有助於控制衝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結果令人驚奇的地方,因為許多心理學研究都支持過於克制反而會使人「自我耗盡 (ego-depletion)」,讓他們對其他事情更難以控制自己。米賈姆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膀胱控制在某些程度上來說,是自動的、無意識的過程。

不過這不代表尿急就是好事,另一個一起得獎的研究則發現,當人很想尿尿的時候,注意力和工作記憶會顯著下降,而且糟糕的程度和酒醉(血液中酒精濃度 0.05%)、疲勞(持續清醒 24 小時)相似,而在尿尿警報解除後認知就會回到原來的水平。

當人很想尿尿的時候,注意力和工作記憶會顯著下降,就和喝醉時類似。圖/PIxabay

研究團隊讓八位健康成年人每 15 分鐘喝 250c.c. 的水,直到他們很想上廁所、再也忍不住為止,並在這個時候讓他們進行自評和認知測驗。

不過,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呢?研究成員之一、耶魯醫學院的皮特札克 (Robert Pietrzak)  教授解釋,有很多工作是無法隨時想去上廁所就能去上廁所的。例如:長途卡車司機、醫護人員等,這個研究提醒大家,當你在憋尿的時候,很可能會干擾正在執行的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挑戰人類的憋尿極限?勸你還是不要比較好

人到底可以憋尿憋多久?會不會憋死掉?一天又會尿尿幾次呢?

膀胱是可以伸縮的器官,成年人的膀胱可以儲存約 400~500cc 的尿液,膀胱和大腦有直接溝通的專線,約四分之一滿的時候就會有尿意。尿尿的次數也和膀胱的大小有關,成年人平均一天尿尿 6~7 次,不過在 4~10 次之間都屬正常範圍;小小朋友和嬰兒的膀胱比較小,一天會尿尿 10 次或以上。

憋尿對身體的影響大多是長期累積而來的:如果沒有定期排空膀胱,最常見的是細菌滋生造成尿道感染,和因為都憋著導致膀胱肌肉在該放鬆的時候無法放鬆,極少極少出現憋尿憋到漲破膀胱的狀況。

偶而一兩次憋尿、試試看是不是會做比較理性的決定還無妨,但還是要養成想上廁所時不要憋太久,尿尿時不要急、要盡量排空的好習慣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About the Igs
  2. The Impulsive cli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
  3. Inhibitory spillover: increased urination urgency facilitates impulse control in unrelated domains
  4. Bladder control – DW – 10/05/2011
  5. How needing a wee affects your decision making – Big Think
  6. Full Bladder, Better Decisions? Controlling Your Bladder Decreases Impulsive Choices
  7. IG Nobel prize goes to University of Twente researcher
  8. Lifespan researcher wins Ig Nobel Prize
  9. Ig Nobel Award Winners: Do Humans Think Less Clearly When They Have To Urinate? | HuffPost Weird News
  10. Why Having To Pee While Driving Is As Bad As Drinking
  11. Ig Nobel Prize: Humor and Science – Yale Scientific Magazine
  12. The effect of acute increase in urge to void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healthy adults
  13. How Long Can You Go Without Peeing? Risks, Complications, Concerns
所有討論 3
雷雅淇 / y編_96
38 篇文章 ・ 1218 位粉絲
之前是總編輯,代號是(y.),是會在每年4、7、10、1月密切追新番的那種宅。中興生技學程畢業,台師大科教所沒畢業,對科學花心的這個也喜歡那個也愛,彷徨地不知道該追誰,索性決定要不見笑的通吃,因此正在科學傳播裡打怪練功衝裝備。

1

3
4

文字

分享

1
3
4
假裝世界永遠滑稽:幽默比較長壽?——《怪咖心理學》
azothbooks_96
・2023/03/16 ・373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受試者看完令人不安的電影後,血液循環降低 35%,但看完幽默題材後則增加 22%。根據研究的結果,研究人員建議大家每天至少笑十五分鐘。

憂傷小丑?喜劇演員的心理特質

1981 年,紐約州立大學雪城分校的心理分析師西摩爾.費雪(Seymour Fisher)若達.費雪(Rhoda Fisher)發表研究結果,他們並不支持傑納斯所謂「喜劇演員是憂傷小丑」的說法(編按:許多人認為喜劇演員得在舞台前、舞台後承受高度的壓力,不管他們現實生活中發生什麼事,總得每晚登台作秀製造效果,有些演員甚至因此受憂鬱症、躁鬱症所苦,也因此大眾對喜劇演員往往有「喜劇演員其實是憂傷小丑」的印象)。

費雪兄弟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四十多位知名的喜劇演員與小丑,包括席德.西薩(Sid Caesar)、傑奇.梅森(Jackie Mason)、小丑布林可(Blinko the Clown),並出版《假裝世界永遠滑稽》(Pretend the World Is Funny and Forever )一書發表他們的研究。

他們在研究中做了一個經典的佛洛伊德測試:羅夏克墨漬測驗。他們請受試者看模糊的墨漬,說出他們想起什麼。學術研究中時常用到這類測試,甚至有一個知名的佛洛伊德笑話也以此為主題:

一名男子去看心理分析師,分析師拿出一疊印有墨漬的卡片,讓男子一次看一張,問他墨漬讓他想起什麼,男子看了第一個墨漬後說:「性」,看到第二個墨漬後又說:「性」。事實上,他看到每一張卡片都說:「性」。心理分析師憂心地說:「我不是想嚇你,但你似乎滿腦子都是性。」那男子驚訝地回答:「我真不敢相信你剛剛說的,擁有整疊色情卡片的可是你。」

羅夏克墨漬測驗,又稱墨跡測驗,是知名的人格測驗之一。受試者收到十張上頭有墨漬的卡片,並被要求回答他們最初認為卡片看起來像什麼、以及後來覺得像什麼。心理學家再根據他們的回答及統計數據,判斷受試者的人格還有狀態。

多數測試是在餐廳與馬戲團的更衣室進行,費雪兄弟表示,這些測試往往很難進行,因為旁人和其他表演者常打斷他們。費雪兄弟的研究和一般人對「憂傷小丑」的印象及傑納斯之前的研究結果剛好相反,他們發現喜劇演員與小丑鮮少有精神疾病。專業喜劇演員的工作雖然充滿壓力,但費雪兄弟意外發現,這些受訪者都能迅速恢復元氣,調適力都很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被接納的需求

另一方面,費雪兄弟也檢視喜劇演員與小丑的童年經驗,他們說受訪者大多從小就開始走這一行,小時候通常是班上的活寶。他們常開老師的玩笑,這點也符合幽默的「優越」論。有一位表演者記得老師叫他到黑板拼「petroleum(石油)」一字,他馬上走到前面,拿起粉筆寫下「oil」。

專業喜劇演員通常出生低收入戶,童年不是過得很好,所以他們的表演可能是想獲得觀眾的喜愛,藉此彌補童年的缺憾,有很多實際證據支持這點。伍迪.艾倫曾說「被接納的需求」是他想要變得風趣的主要動力之一。傑克.班尼(Jack Benny)不喜歡在古巴度假,因為那裡沒人認得他。W.C. 菲爾茲(W.C. Fields)曾經提到他喜歡讓人發笑是因為「⋯⋯至少在那短暫的時刻裡,大家是愛我的。」

是喜劇演員也是社會學家

費雪兄弟研究的第三方面是檢視與好笑有關的心理特質,有些演員坦承他們對人與行為很好奇,他們會不斷觀察別人的生活細節,直到發現一些小特質可以拿來當新的笑話或表演題材為止。

費雪兄弟發現喜劇演員與社會科學家有很多相似處,他們認為這兩種人都時常注意人類行為的新鮮面,唯一的差異在於喜劇演員用這些觀察讓人發笑,社會科學家則是以這些觀察做為學術論文的基礎。我畢生都在研讀社會科學家的文獻,所以我想主張這種分法並無法清楚區隔這兩種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Waist up portrait of mature man giving speech standing on stage in spotlight and speaking to microphone, copy space

費雪兄弟也檢視喜劇與不安之間的關係,一般人看到墨漬時,通常會看到一個影像,然後才發現墨漬可能有不同的觀察方式。

仔細分析喜劇演員從墨漬中看到的圖案後,費雪兄弟的結論是,他們的受試者常會把墨漬想像成「好的怪獸」,把有威脅感的圖案轉變成比較親切的感覺。「噴火龍」會變成被誤解的高貴角色,「骯髒的土狼」會變成可愛討喜的寵物。費雪兄弟認為這是喜劇演員與小丑在無意間想要以幽默感因應困境的證明。

幽默的長壽

很多人都曾經對喜劇根本上和憂傷與精神病有關的說法提出質疑,費雪兄弟並不是唯一的學者。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詹姆斯.羅頓(James Rotton)深入探討霍夫曼(Hoffman)的《過往娛樂名人》(Entertainment Personalities of the Past),了解知名喜劇演員的出生與死亡年份,並以同年出生的非喜劇藝人當對照組註一

羅頓在名為〈幽默與長壽:搞笑演員較長壽?〉(Trait Humor and Longevity: Do Comics Have the Last Laugh?)的論文中說明研究的結果,他主張喜劇演員和其他藝人的死亡年齡差不多。後續關於喜劇演員死因的研究註二也顯示,他們並沒有比較常因心臟病、癌症、肺炎、意外或自殺而身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之,沒有證據顯示每晚必須搞笑演出的明顯壓力會讓他們比較短命。

其他研究顯示,能夠笑看人生可以減少不安,羅頓的研究也呼應了這點。如果喜劇真的有影響,那麼就是有益健康。十三世紀的亨利.德.曼德維爾醫生(Henri de Mondeville)推測笑有助於病人康復,他寫道:「外科醫生應該禁止病人生氣、怨恨與難過,提醒病人歡樂可以讓人心寬體胖,哀傷讓人瘦骨如柴。」

幾百年後,莎士比亞也呼應同樣的理念,他表示:「讓內心充滿歡笑與喜樂,可以遠離傷害,延年益壽。」

最近有一項研究也支持笑聲、因應壓力、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該項研究顯示,會很自然地以幽默應付壓力的人,免疫系統比較健康,心臟病發與中風的機率也少 40%,看牙時比較不會痛苦,壽命也比多數人多四年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90 年,研究人員發現觀賞比爾.寇斯比(Bill Cosby)的脫口秀錄影帶可增加唾液的免疫球蛋白 A。免疫球蛋白 A 是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的要角(受試者聆聽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與卡爾.萊納〔Carl Reiner〕的經典《兩千歲的人》〔2000-Year-Old-Man 〕時,這些優點明顯下降)

這不是唯一探討笑對身體有何影響的研究。2005 年,馬里蘭大學的邁可.米勒(Michael Miller)與同事研究笑看世界與血管內壁的關係。血管擴張時,可促進血液循環,有益心血管。他們讓受試者看可能讓他們感到不安(例如《搶救雷恩大兵》最初三十分鐘的劇情)或歡笑(《當哈利碰上莎莉》的「假高潮」戲)的電影。整體而言,受試者看完令人不安的電影後,血液循環降低 35%,但看完幽默題材後則增加 22%。根據研究的結果,研究人員建議大家每天至少笑十五分鐘。

根據研究的結果,研究人員建議大家每天至少笑十五分鐘。圖/envato

天然的止痛劑

羅頓也依循同樣的邏輯,檢視觀賞不同影片對整型外科病患的復原有何影響。他請一組病患從《香蕉》(Bananas)、《站在子彈上的男人》(Naked Gun)、《金牌製作人》(The Producers)等等喜劇片中挑選,但不讓另一組看任何可能讓他們微笑的影片,而是叫他們從《南海天堂》(Brigadoon)、《北非諜影》(Casablanca)、《第七號情報員》(Dr. No)等「嚴肅」片單中選片。研究人員秘密追蹤病患由自控式裝置中使用的止痛劑藥量。觀賞喜劇的人使用的藥量比觀賞嚴肅電影者少 60%。

在另一個有趣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又找另一組病患,不讓他們任選喜劇片,而是叫他們看別人幫他們挑的影片,這組使用的止痛劑比另外兩組都多,這證明觀賞讓你笑不出來的喜劇比什麼都還痛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笑看生死

最後,有一群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立下模擬遺囑,開自己的死亡證明(包括估計的死亡日期與死因),寫自己的喪禮追悼文,研究人員發現喜歡笑看人生的人比較不覺得這有多難。在比較實際的情境中,也出現同樣的現象。輔導員訪問失去伴侶半年的人,發現能笑看生離死別的人比較能接受那個情境,繼續過日子。

不過,就像笑話實驗室收到的一則笑話所說的,笑看生死也有可能出現太誇張的情況:

一名男子過世了,他的太太打電話到當地報社說:「我想刊登以下的訃聞:柏尼死了。」報社員工楞了半响後說:「其實刊登十個字的價格是一樣的。」

女士回答:「喔,好吧,那我刊登:柏尼死了,豐田汽車出售。」

註解

  1. 羅頓的報告只研究男性喜劇演員,因為他發現很多女性喜劇演員的年齡並不可靠,與其他傳記資料不符,這很可能是一種喜劇的時間心理學。
  2. 此研究蒐集 1980 到 1989 年間刊登在《時代》與《新聞週刊》上的演員訃聞。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史上最ㄎ一ㄤ實驗,用科學揭露你內心的真實想法》,2023 年 2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