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88
5

文字

分享

0
188
5

《天氣之子》心理學解析:你願意拿什麼,來換取心中的雨停?

海苔熊
・2019/09/18 ・5750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535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你的生命裡面,是否也曾經有過「如果那時候可以這樣做就好了⋯⋯」的想法?你是否曾經想像過,在平行時空的另外一個自己,當初做了截然不同的決定,現在正邁向另外一種比你還要精彩的人生?
不過話說回來,你又怎麼知道那你沒有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一定能讓你吃比較少的苦?

這種思考方式在心理學中稱作「與事實相反的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經常會帶來後悔(regret)和惆悵的情緒1,但也有一些功能(例如修正我們之後的行為)2

可是,就像我們無法預知天氣一樣,我們也無法知道某種選擇會帶來怎麼樣的命運。或者說如果你因為某一種選擇,真的改變了你的人生之舵,大幅挪動了你前進的方向,然而這樣的一種改變,勢必也蘊含著某種代價——這或許就是《天氣之子》想要告訴我們的事。

source:IMDb

以下巨雷,還沒看的人趕快左轉離開喔!

 

 

 

 

 

確定不離開?那我們要開始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我追尋的旅程

想當年我在看《你的名字》的時候哭得唏哩嘩啦,沒想到過了三年我儼然已經變成了大叔的年紀了(我旁邊那個大學生倒是從頭哭到尾)。這也意味著人在不同的年紀,受到感動的主題也不盡相同,因為在不同時刻的我們,正在面臨各種不同的生命議題——主角帆高和陽菜也是。

你在看電影的時候也哭得唏哩嘩啦嗎?source:IMDb

根據《內在英雄》的論述3(詳細資訊請參考此網頁介紹),人的生命有六個主要的原型,男性與女性常見的發展分別如下*:

  • 男性(帆高):天真者(嚮往東京)→ 孤兒(離家東京落難)→ 鬥士(向天空開一槍)→ 流浪者(陽菜蒸發後落寞)→ 殉道者(從鐵道跑向廢棄大樓喚回陽菜)→ 魔法師(回去面對自己的高中生活,然後原諒自己)
  • 女性(陽菜):天真者 孤兒(母親死亡)→ 殉道者(變成晴女,四處幫人祈求天晴)→ 流浪者(蒸發到天空中的草原迷失)→ 鬥士(開始會為了自己祈求)→ 魔法師(與帆高再次相遇,發現這是自己的選擇不是自己的錯)

故事裡面的這兩個角色,某種程度上面就是順著這樣的路徑,展開他們邁向自性化的旅程4

帆高:成為生命中的鬥士

帆高嚮往著東京,逃離了家庭。source:IMDb

首先我們看看帆高,一個嚮往著東京(天真者),因為受不了家裡面「窒息感」而逃離家庭(小說裡的設定是他承受了父親的家暴)、逃離一座島的少年(孤兒,象徵他離開了母親的「子宮」,也就是「島」),從在船上一場生死交關的暴風雨當中,撿回了一條性命,重新開啟了他的另一個人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有留意,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冒險者都要離開他原本熟悉的地方,到一個「不熟悉又恐怖」的地方展開冒險5,例如:李逍遙進入仙靈島、哈利波特捲入霍格華茲的魔法世界、漢塞爾跟格麗特走進有糖果屋的黑森林13、阿拉丁被逼到洞穴裡面去取神燈等等6

幾乎所有的冒險者都要離開他原本熟悉的地方,到一個「不熟悉又恐怖」的地方展開冒險。source:IMDb

帆高也不例外,來到了他不熟悉的東京、流落街頭、盤纏用盡(流浪者),在這個時候,遇到了給他一個 Big Mac 的女孩陽菜,以及暫時願意收留他的小圭。他曾在情急之下對著天空開了一槍,以為可以保護(鬥士)陽菜,可是這時候的他還不知道「為何而戰」,只是很中二的希望能夠「守護心中喜歡的女孩」,沒想到還被陽菜罵了一頓、說他搞不清楚狀況(不過陽菜本身應該還在迷惘當中)。

一直到後來的劇情,陽菜消失,他一個人不斷地在鐵軌上面奔跑,也象徵著了他第二次的流浪──這一次的流浪跟第一次不一樣,第一次他是漫無目的、懷抱著天真的心情只想來東京、只想要逃離家裡;但是這次在鐵軌上面,臉頰留著血、眼角流著眼淚、不斷向前奔跑的他已經有了信念,他想要找回他所愛的人。所以他放棄他想要的晴天(殉道者),最後終於奇蹟似的換回了陽菜(魔法師)。

當一個人的生命裡面有可以守候的人,他的生命就重新有了靈魂。

在廢墟的大樓裡面,帆高又對著天空開了一槍,看過電影的人可以在這裡先停下來想一想,這一槍跟前面的那一槍有什麼不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有注意到帆高開槍的動機有何不同嗎?source:IMDb

(好了我要講了喔)這一槍是懷抱著某種信念跟執著,換句話說,他知道自己為什麼想要開這一槍。也就是到這個時候,帆高才成為一名真正的鬥士

陽菜:真正的救贖,是為自己祈願

許多女孩從出生的時候開始,就在思考著怎麼樣被別人喜歡,而不是自己喜歡什麼。久了以後,由於太過習慣為別人而活,連自己真正的感受也不記得了,只希望能夠看到別人的笑容,而無法感受到自己的痛8

上面這段話,某種程度上其實也就是女性殉道者原型的一種象徵。當然,你不一定生理上要是個女性,只要你經歷過類似的經驗,都有可能代表你走過這種「為別人付出而忘記自己的苦」的原型。

你也有「為別人付出而忘記自己的苦」的時候嗎?source:IMDb

陽菜在母親死了之後,正式成為一個孤兒,實際年齡才 15 歲的她,卻謊報年齡照料起這包含自己的三人組。在臨床上面我們經常發現,這些過度早熟的孩子,往往會透過承擔起大人的責任,而遺忘了他們自己也只是個小孩9

然後在不斷不斷的付出當中,有一天會耗竭、崩潰、覺得自己內在的匱乏越來越大、可是每一次又能夠從一點點小小的付出當中、從別人的笑容和認同當中,獲得一種「飲鴆止渴」的爽——於是,陽菜當起了晴女,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犧牲,換得了一個又一個渺小而短暫的「晴天」(殉道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於是,陽菜當起了晴女,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犧牲,換得了一個又一個渺小而短暫的「晴天」source:IMDb

「答應我好嗎?在成全別人之前,先溫柔的善待自己。」——心理師慢慢來。

——以下建議看過這部片的人才繼續往下看——


直到在旅館的最後一晚,陽菜問帆高說:「你希望放晴嗎?」這該死的青春豬頭少年帆高竟然說:「希望。」結果隔天陽菜消失了,換來了幾個月以來第一次的大晴天——俗話說愛到卡慘死就是這樣,陽菜為了一個人,把自己愛到都「不見了」。

於是陽菜就這樣消失了。source:IMDb

於是,陽菜就蒸發到天上世界的草原上(流浪者)——就像是一直為別人付出的你一樣,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意識到自己沒有辦法用不斷地付出來換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一刻你一定會很徬徨、手足無措,頓時失去目標。

在這樣的一種時候,你內心會開始經歷一連串小小的死亡。

其實,在陽菜升上天空、戒指掉落在水窪裡面,那一刻開始,一部分的陽菜跟一部分的帆高都已經死去了,就好像是大野狼吃掉的小紅帽10、吞下蘋果的白雪公主11、因為擁有神燈精靈而迷失自我的阿拉丁、被大鯨魚吞噬的小木偶皮諾丘一樣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是也因為這一部分自我的死去,他們能夠以另外一種姿態重新「誕生」。

  • 從大野狼肚子裡面爬出來的小紅帽學聰明了,還建議獵人在野狼的肚子裡面灌入石頭讓他跌入山谷。
  • 被王子拯救的白雪公主,終於和王子結婚(而不是和一群長不大的小矮人鬼混),趕走了後母。
  • 阿拉丁受到茉莉公主的提醒,開始反省自己到底要的是虛假的財富還是真實的面對自我。
  • 小木偶在鯨魚的肚子裡面解救了爺爺,終於一改之前調皮的個性,乖乖去上學。

《天氣之子》與阿拉丁、白雪公主一樣,經歷了童話心理學當中所謂的「聖婚」(hierosgamos,或 chymical wedding)13的過程——男女主角透過相遇和結合,終於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兩個人從現實世界中逃離的人,重新回到這個大水瀰漫的世界,各自完成學業,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事實上,許多動畫裡面都有這種「聖婚」的橋段,例如大家還記得帆高去救陽菜的時候兩個人在空中手牽手嗎?這一幕就像阿拉丁和茉莉公主坐上魔毯(I can show you the word~)、王子對白雪公主的親吻,不信我列舉幾張圖嚇嚇你:

神隱少女的千尋和白龍

source:Amazon.co.jp

天空之城的希達(シータ)和巴魯(パズ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IMDb

乘浪之約的向水雛子和雛罌粟港

source:IMDb

天氣之子的陽菜和帆高

source:天氣之子預告截圖

發現了嗎?這些動畫一個又一個男女主角的牽手,其實就是一種「聖婚」的象徵。

這並不是說你一定要找一個「異性」來結婚,這是要讓你內在的陽性和陰性兩個部分好好平衡結合,讓那個奮不顧身、傻得橫衝直撞的鬥士(帆高),與那個同樣奮不顧身、傻得犧牲自我的殉道者(陽菜),好好的接觸並且撫慰彼此,透過這樣的一種擁抱,成為自己生命當中真正的魔法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好好的接觸並且撫慰彼此,透過這樣的一種擁抱,成為自己生命當中真正的魔法師。source:IMDb

最深的隱喻:這世界變成這樣並不是誰的錯

本來寫到上面那一段就要結束了,但當我準備停筆的時候發現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如果說這部動畫大雨滂沱的東京,反應的是人類心靈的動靜,那麼這世界的大雨,似乎也回應著一個人或是一群人心中當中的陰鬱,而這場永遠也無法停歇的大雨,到底是什麼樣的意義?

我突然想起多年前我幫張閔筑《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寫的一段書評14

「人生很難,如果雨就會這樣一直下下去,大概這輩子都永遠不會停了,那你願不願意為自己打一把傘,或者是躲到騎樓底下,或者是在雨中跳舞,和大雨一起共處,繼續活出人生的意義?面對憂鬱症,我想最大的智慧,就是承認我們的無知。

但症狀並不是你,如果症狀會持續下去,你會如何選擇,把人生活得有意義?閔筑選擇旅行、寫作,那麼你呢,你的選擇是什麼?」

「這世界原本就是瘋狂的⋯⋯這世界變成這樣,不是任何人的錯⋯⋯不對、不是這樣,世界並非一開始就是瘋狂的,是我們造成的改變。那年夏天,在那片天空,我做出了選擇。和晴空相較,我選擇陽菜;和眾人的幸福相較,我選擇陽菜的性命,我們許下心願,不論世界變成什麼樣子,我們都要一起活下去!」
新海誠在小說的 274-275 頁,寫下這段帆高的獨白15

你用什麼心情去面對那不停的大雨?source:IMDb

不論是面對憂鬱症或者是面對自己人生的困境,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大雨下個不停的時刻。我想在「成為自己」的這條路上,最大的智慧就是發現原來自己歷經種種辛苦,卻仍然有所選擇。

下著大雨的世界也好、晴空萬里的世界也好、每一種世界的形成,都有它的美好與犧牲,我們只能在各種兩難與顛簸當中,抓住自己想要的緣分,愛自己想愛的人。

抓住那種,你寧可拋下雨傘,全身濕透,也願意奮力守候的事,也願意緊緊擁抱的人。

抓住那種,你寧可拋下雨傘,全身濕透,也願意奮力守候的事,也願意緊緊擁抱的人。source:IMDb

*註解:

  • 當然,該書作者也指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按照這樣的方式來發展他的自我,這只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模式而已。如果用榮格來解讀,其實不論你生理心理上是男性或是女性,內在都有兩種不同性別(陰性/陽性),透過生命的淬煉和成長,慢慢讓這兩個部分逐漸平衡。總之,我們可以把前面幾個階段的原型看作是到最後整合成「魔法師」的過程之一。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1. Roese, N. J. (1997).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1(1), 133.
  2. Epstude, K., & Roese, N. J. (2008). The functional theory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2(2), 168-192.
  3. Pearson, C. S.(2000)。內在英雄:六種生活的原型 (The Hero Within : Six Archetypes We Live By)(徐慎恕、朱侃如與龔卓軍譯)。立緒。
  4. 李佩怡 (2009)。 生命整合之道-榮格思想為二十一世紀人類提供的洞見(一)。諮商與輔導(288),頁 31-34。
  5. Campbell, J. (2008).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Vol. 17). NY: New World Library.
  6. 這一段使用文獻 7 裡的擴大法,有興趣可以閱讀 Marie-Louise von Franz 的系列叢書
  7.  Franz, M.-L. v.(2016)。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徐碧貞譯)。台灣:心靈工坊 。
  8. 周慕姿(2019)。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台灣,台北:寶瓶文化。
  9. 「沒有當夠小孩的人,也往往當不好一個大人。」引自:許皓宜(2018)。情緒寄生。台灣,台北:遠流出版。
  10. 葉琳、林書熲 (2017)。 擺脫共生,成為女人:從榮格心理分析取向看小紅帽與狼 [Getting Rid of Symbiosis and Becoming an Woman: Reflections on the Little Red Riding-hood and the Wolf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Jungian Psychology]。輔導季刊, 53(1),頁 16-24。
  11. 吳東彥、黃宗堅 (2019)。 《白雪公主》的童話分析:性意識及陽性原則的啟蒙與開展 [The Analysis of Snow Whit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xuality and Animus]。輔導季刊, 55(1),頁 61-70。
  12. 黃宗堅、海苔熊 (2018)。 皮諾丘男孩。張老師月刊, 483,頁 59-64。
  13. 海苔熊、黃宗堅 (2019)。 糖果屋:在匱乏裡的救贖。張老師月刊, 493。
  14. 張閔筑(2017)。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台灣:三采。
  15.  新海誠(2019)。天氣之子(天気の子)(黃涓芳譯)。台灣,台北:台灣角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2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心網路陷阱!從媒體識讀、防詐騙到個資保護的安全守則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00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伴隨著便利而來的,還有層出不窮的風險與威脅。從充斥網路的惡假害訊息,到日益精進的詐騙手法,再到個人隱私的安全隱憂,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潛在危機。2023 年網路購物詐欺案件達 4,600 起,較前一年多出 41%。這樣的數據背後,正反映出我們對網路安全意識的迫切需求⋯⋯

「第一手快訊」背後的騙局真相

在深入探討網路世界的風險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的本質差異。錯誤訊息通常源於時效性考量下的查證不足或作業疏漏,屬於非刻意造假的不實資訊。相較之下,假訊息則帶有「惡、假、害」的特性,是出於惡意、虛偽假造且意圖造成危害的資訊。

2018 年的關西機場事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當時,燕子颱風重創日本關西機場,數千旅客受困其中。中國媒體隨即大肆宣傳他們的大使館如何派車前往營救中國旅客,這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從微博開始蔓延,很快就擴散到各個內容農場。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則假訊息最終導致當時的外交部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因不堪輿論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年,另一則「5G 會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不實訊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這則訊息聲稱 5G 技術會影響人體免疫力、導致更容易感染疾病。儘管科學家多次出面澄清這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說法,但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並持續轉發。類似的例子還有 2018 年 2 月底 3 月初,因量販業者不當行銷與造謠漲價,加上媒體跟進報導,而導致民眾瘋狂搶購衛生紙的「安屎之亂」。這些案例都說明了假訊息對社會秩序的巨大衝擊。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對抗錯假訊息

面對如此猖獗的假訊息,我們首要之務就是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每當接觸到訊息時,都應先評估發布該消息的媒體背景,包括其成立時間、背後所有者以及過往的報導記錄。知名度高、歷史悠久的主流媒體通常較為可靠,但仍然不能完全放下戒心。如果某則消息只出現在不知名的網站或社群媒體帳號上,而主流媒體卻未有相關報導,就更要多加留意了。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檢視媒體背景,警惕來源不明的訊息。圖/envato

在實際的資訊查證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特別關注作者的身分背景。一篇可信的報導通常會具名,而且作者往往是該領域的資深記者或專家。我們可以搜索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他們的專業背景和過往信譽。相對地,匿名或難以查證作者背景的文章,就需要更謹慎對待。同時,也要追溯消息的原始來源,確認報導是否明確指出消息從何而來,是一手資料還是二手轉述。留意發布日期也很重要,以免落入被重新包裝的舊聞陷阱。

這優惠好得太誇張?談網路詐騙與個資安全

除了假訊息的威脅,網路詐騙同樣令人憂心。從最基本的網路釣魚到複雜的身分盜用,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就拿網路釣魚來說,犯罪者通常會偽裝成合法機構的人員,透過電子郵件、電話或簡訊聯繫目標,企圖誘使當事人提供個人身分、銀行和信用卡詳細資料以及密碼等敏感資訊。這些資訊一旦落入歹徒手中,很可能被用來進行身分盜用和造成經濟損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路詐騙手法不斷進化,釣魚詐騙便常以偽裝合法機構誘取敏感資訊。圖/envato

資安業者趨勢科技的調查就發現,中國駭客組織「Earth Lusca」在 2023 年 12 月至隔年 1 月期間,利用談論兩岸地緣政治議題的文件,發起了一連串的網路釣魚攻擊。這些看似專業的政治分析文件,實際上是在臺灣總統大選投票日的兩天前才建立的誘餌,目的就是為了竊取資訊,企圖影響國家的政治情勢。

網路詐騙還有一些更常見的特徵。首先是那些好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優惠,像是「中獎得到 iPhone 或其他奢侈品」的訊息。其次是製造緊迫感,這是詐騙集團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他們會要求受害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作出回應。此外,不尋常的寄件者與可疑的附件也都是警訊,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點到含有勒索軟體或其他惡意程式的連結。

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社群媒體的普及更是帶來了新的挑戰。2020 年,一個發生在澳洲的案例就很具有警示意義。當時的澳洲前總理艾伯特在 Instagram 上分享了自己的登機證照片,結果一位網路安全服務公司主管僅憑這張圖片,就成功取得了艾伯特的電話與護照號碼等個人資料。雖然這位駭客最終選擇善意提醒而非惡意使用這些資訊,但這個事件仍然引發了對於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個人資訊安全性的廣泛討論。

安全防護一把罩!更新裝置、慎用 Wi-Fi、強化密碼管理

為了確保網路使用的安全,我們必須建立完整的防護網。首先是確保裝置和軟體都及時更新到最新版本,包括作業系統、瀏覽器、外掛程式和各類應用程式等。許多網路攻擊都是利用系統或軟體的既有弱點入侵,而這些更新往往包含了對已知安全漏洞的修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使用公共 Wi-Fi 時也要特別當心。許多公共 Wi-Fi 缺乏適當的加密和身分驗證機制,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能夠輕易地攔截使用者的網路流量,竊取帳號密碼、信用卡資訊等敏感數據。因此,在咖啡廳、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應該避免使用不明的免費 Wi-Fi 處理重要事務或進行線上購物。如果必須連上公用 Wi-Fi,也要記得停用裝置的檔案共享功能。

使用公共 Wi-Fi 時,避免處理敏感事務,因可能存在數據被攔截與盜取的風險。圖/envato

密碼管理同樣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為不同的帳戶設置獨特且具有高強度的密碼,結合大小寫字母、數字和符號,創造出難以被猜測的組合。密碼長度通常建議在 8~12 個字元之間,且要避免使用個人資訊相關的詞彙,如姓名、生日或電話號碼。定期更換密碼也是必要的,建議每 3~6 個月更換一次。研究顯示,在網路犯罪的受害者中,高達八成的案例都與密碼強度不足有關。

最後,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社群媒體上的隱私設定。許多人在初次設定後就不再關心,但實際上我們都必須定期檢查並調整這些設定,確保自己清楚瞭解「誰可以查看你的貼文」。同時,也要謹慎管理好友名單,適時移除一些不再聯繫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在安裝新的應用程式時,也要仔細審視其要求的權限,只給予必要的存取權限。

提升網路安全基於習慣培養。辨識假訊息的特徵、防範詐騙的警覺心、保護個人隱私的方法⋯⋯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網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確保自身的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1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環評大解密:「備審」到「面試」,開發案環評都在做什麼?從蘇花安帶你實際走一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9 ・319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每當大雨來襲,往返臺北與花蓮的要道——蘇花公路——總是令人提心吊膽,2024 年的 0403 大地震也讓東部邊坡變得更加不穩定,使得「蘇花公路安全提升計畫」(以下稱蘇花安)能否順利進行備受關注。然而許多人也擔心,要在本就脆弱的地質上動工,會不會造成更多環境傷害?

面對這樣的開發案,我們需要一個既科學又客觀的評估機制,以把持開發需求與環境保護間的平衡點,也就是「環境影響評估」(以下稱「環評」)。但,為什麼在新聞裡,環評會議總是砲火隆隆?有人覺得太輕率,又有人覺得太拖延?環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環評成爭論之源,到底有什麼好吵?

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法》(以下稱「環評法」)第 1 條,環評的定義是「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所謂建設,多少會對環境動刀,既然如此,我們就須把傷害最小化,在開發前釐清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然後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反過來說,環評也攸關開發案能否順利成行。環評法第 14 條指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環境影響說明書未經完成審查或評估書未經認可前,不得為開發行為之許可,其經許可者,無效」。換言之,環評只要沒有通過,開發案就只能停在紙上作業,這也是每當爭議性開發案出現時,環評審查何以成為焦點戰場的原因。

環評旨在預防及減輕開發對環境的影響,確保建設傷害最小化並制定保護對策。圖/envato

想知道環境評估的基礎,就得翻開厚度足以讓人躺平的《環境影響評估模式技術規範彙編》。然而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很多人以為各說各話、給過不給過,全憑長官大人一句話的評估流程,在設計上其實很科學。

以蘇花安為例,走進環評的實務面

在此之前要先釐清,蘇花安裡所指涉的開發標的並非要打造一條全新公路,而是對現有蘇花公路進行「升級改造」,而且也不是第一次。它的前身「蘇花改」包含蘇澳到東澳、南澳到和平、和中到大清水等路段,相比過去雖更安全便捷,但仍有改進空間。

以前不說,光是今(2024)年就災難頻傳。4 月 3 日花蓮發生規模 7.2 的大地震,讓大清水隧道口的下清水橋被落岩擊毀,只能先借用日治時期的舊橋通行,隨後更餘震不斷。6 月時,和中至崇德路段,則因大雨使得落石與土石流阻擋道路。地震加暴雨,前後效應加乘,讓東部交通受到嚴重打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花安計畫的目標,便是延續蘇花改帶來的可靠與穩定,提高東澳至南澳、和平至和中、還有和仁到崇德三大路段的安全性。然而,要在這些穿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路段挖鑿隧道、加固邊坡,要考慮的可不只是「做不做得到」的問題⋯⋯

光是工程噪音的模擬、評估與對策,就有許多眉角

為了對噪音進行模擬並加以評估,環評中有時會選用德國聯邦數位及交通部在《道路噪音防護指南》中提到的 RLS-90 模型。

首先是分析車流量、大卡車比例、路段特性等各條件下產生的噪音。圖一為距離車道 25 公尺測得的噪音大小(噪音源為車輛底盤的位置,離地 50 公分處);橫軸為每小時經過的車輛數,縱軸為噪音分貝,七條線則為大卡車在車流中的占比。以這個例子來說,車流量每增加十倍,噪音就會提升約 10 分貝。

圖一

此外,RLS-90 也探究相應對策下的噪音表現。圖二為加設牆壁、土堤等設備後的隔音效果;橫軸代表相對於道路的高度,縱軸為音量衰減的分貝數(即屏蔽量),六條線則代表牆壁的六種高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

當然也還有許多細部參數,如車流的時速上限、汽車是否頻繁煞車與啟動(有的話噪音基準應提高 3 分貝)、白天或晚上、納入車流量至少會年增 1% 等考量。開發單位要做的,就是輸入各項參數以計算噪音大小,不符標準者則要提出相應防護措施。

以臺 9 線上的崇德國小為例,當環評發現噪音超出環境音量標準,開發單位便提出於施工期間在學校近臺 9 線一側加裝隔音牆,並在學校設置全天候固定式噪音監測點。這些都是環評過程中,在審查委員提出意見後,再經由開發單位回應改善的結果。

除了噪音,環評還需要考慮許多其他因素。以蘇花安來說,開鑿大量隧道後產生的土方該堆在哪裡?如要運送,揚塵是否會造成大量空氣污染?施工廢水要排去哪,能不能循環再利用?施工與營運期間,動物路殺的狀況如何、減輕對策、生態廊道的設立與生態補償等面向,都必須考慮周全,以確保從生物、個人到社會,影響都降到最低。

一階 VS 二階,資料與溝通準備大不同

在經過縝密流程後,蘇花安的環評案於 5 月 14 日正式通過初審,亦無須進入「二階環評」,只要補充易崩塌落石的防護措施與效益評估即可。二階環評常常是環評過程最容易卡關的地方,不免讓人好奇:一階與二階到底差在哪?為何有的案子要進入二階,有的不用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一階環評裡,開發商提交的文件叫「環境影響說明書」,必須說明開發行為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保護措施和替代方案,有點像考大學靠備審資料決定要不要讓你入學的概念。至於二階環評,則需要提交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還要在開發場所附近公告先前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並舉行公開說明會,聽取當地居民意見。相比之下,就像入學前還得通過多次面試,才能決定最終分數。

一般來說,某些如高速公路、捷運等的重大開發行為,都得進行二階環評。蘇花安雖然只需要一階環評,但因為涉及原住民族土地,根據《原住民族基本法》還需要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或參與才行。雖然是拿面試當比喻方便區別,但這並不代表環評通過與否將由居民投票決定喔!二階的最大目的,還是廣泛蒐集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藉以提出合理的減輕與改善措施,再回到審查委員那裡綜合評估開發案的可行性。

二階環評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廣蒐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與合理的改善措施。圖/envato

拜環評之賜,我們得以在土地開發的過程裡,盡所能打造與自然環境的雙贏局面,然而為了審慎周全,環評「花時間」的印象也成很難撕下的標籤。然而動作慢的,其實通常不是環評本身,而是開發單位自己準備要花時間,而其他主管機關也有不同的把關機制跟考量。這就像研究生要畢業,口試跟論文審查其實很快,但寫論文以及找對主題做研究,就是自己得花的工夫。為此,環評法已經歷經多次修正,像是 2015 年即要求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主動針對開發行為提出說明與建議」,而不是到了真正要評估時才來處理爭議環節。

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

瞭解環評過程就能發現,開發單位有沒有花費足夠的心力理解環境議題,並準備完整的資料與保護對策,是環評能否順利通過的關鍵。環評既非開發者的眼中釘,亦非護航者,過往歷史也在在說明,多方評估建設發展的安全性、維護自然環境仍有其必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過蘇花安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環評如何在實際開發案中發揮作用。它不僅保護了環境,也為居民權益提供了保障,更幫助開發單位將方案最佳化,是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不可或缺的好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1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當情緒像過山車?從亢奮到低落,解碼躁鬱症的真實面貌
PanSci_96
・2024/10/12 ・225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正式名稱為「雙向情緒疾患」或「雙極性情感障礙」,是一種讓患者的情緒不受控制地在極度亢奮和極度低落之間擺盪的精神疾病。這樣的情緒變化不僅僅是短暫的起伏,而是持續多天、甚至數週的狀態,對於患者的生活、關係和工作會造成重大影響。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什麼是躁鬱症?

躁鬱症患者的情緒通常經歷兩個極端階段:躁期和鬱期。

在躁期,患者可能會感到無比的精力充沛、自信心爆棚,甚至會有過度樂觀和衝動的行為。然而,躁鬱症不僅僅是「情緒高漲」的表現,在躁期過後,患者往往會經歷嚴重的情緒低谷,進入所謂的鬱期。此時,他們會感到情緒低落、無力感、甚至有自我傷害的傾向。

近幾年大眾逐漸正視精神疾病的影響,許多名人也曾經公開分享他們的躁鬱症經歷,如歌手瑪麗亞.凱莉、演員小勞勃道尼。這些公眾人物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這種精神疾病的廣泛影響,以及如何對他們的創作、生活和心理造成衝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躁鬱症的分類與盛行率

根據跨國研究,不論種族、性別或地區,躁鬱症的盛行率約為 1%,這意味著每 100 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經歷過躁鬱症的發作。如果將所有的亞型計算在內,終生盛行率甚至可能高達 2.4%。躁鬱症的發病年齡通常集中在 20 至 30 歲之間,超過 70% 的患者在 25 歲前就會出現早期症狀。

躁鬱症依照症狀的不同,還可以分為不同的亞型。最常見的分類是第一型和第二型。第一型躁鬱症的特徵是患者會經歷完整的躁期,通常會影響患者的日常功能,甚至需要住院治療。而第二型躁鬱症的躁期則相對較輕,稱為「輕躁期」,但鬱期仍然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躁鬱症根據症狀可分為不同亞型,最常見的是第一型和第二型。圖/envato

什麼是「躁期」和「鬱期」?

「躁期」和「鬱期」是躁鬱症的兩個主要特徵階段。

躁期: 許多人對「躁」字的理解常常會聯想到「暴躁」或「焦躁」,實際上躁鬱症的躁期,更多的是情緒高昂、亢奮的狀態。在輕躁期(Hypomania),患者會持續數天感到極度精力充沛,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表現得比平時更有自信和創造力。但問題是,這種情緒亢奮狀態不一定持續太久,躁期可能會逐漸惡化為狂躁期(Mania)。這時,患者的行為可能會變得極端,容易做出無法預測的決定,例如過度消費、縱情娛樂或進行不安全的行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鬱期: 在鬱期,患者的情緒和行為完全反轉。他們會感到無精打采、情緒低落,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勁。這時候,患者的日常活動變得困難,注意力和記憶力也會大幅下降,甚至有自我傷害或自殺的傾向。

從外界看來,躁期似乎是一個非常「高能」的狀態,但實際上,躁鬱症的危險之處正在於它的不穩定性。躁鬱症患者在躁期中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即使感覺自己處於高峰狀態,這樣的「興奮」很可能會導致衝動行為,如不理智的財務決策或人際衝突。

如何應對躁鬱症?

躁鬱症不僅僅是情緒的擺盪,同時也會對患者的生活產生影響:

  1. 無法控制的躁期時間:躁期的長度和強度不是患者能控制的,患者可能從精力充沛的狀態,轉變為難以收拾的混亂局面。
  2. 鬱期的危險性:在躁期過後,進入鬱期的患者常常因為自責或對前期行為的後悔,而陷入更深的低谷,這增加了自我傷害的風險。
  3. 生活質量下降:反覆發作的情緒擺盪讓患者難以享受生活,甚至對快樂的感受也會變得懷疑和恐懼。
  4. 人際關係受損:情緒極端的變化會讓患者難以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這對於長期支持系統的建立是巨大的挑戰。
  5. 大腦損傷:每次發作對大腦的損害都是不可逆的,長期下來,注意力、記憶力、甚至思考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治療與日常應對方法

對於躁鬱症的治療,藥物和心理治療是兩個不可或缺的部分。穩定情緒的藥物,如鋰鹽,是控制躁鬱症的重要工具。鋰鹽自 20 世紀開始就被廣泛用於躁鬱症的治療,能有效減少躁鬱症的復發風險。如果患者正處於躁期,醫生還可能會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來幫助控制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同樣重要,特別是在症狀穩定後,透過心理治療,患者可以學習如何識別躁鬱症復發的早期徵兆,以及如何調適壓力和情緒。

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學習識別躁鬱症復發的早期徵兆,並有效調適壓力和情緒。圖/envato

如何支持身邊的躁鬱症患者?

身為躁鬱症患者的家人或朋友,了解如何在不同的情緒階段支持患者是關鍵。在躁期時,避免硬碰硬,而是試著將患者的注意力引導到安全的活動上;在鬱期時,提供非批評的陪伴,讓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與支持。

躁鬱症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疾病,但這並不意味著生活的希望就此消失。許多躁鬱症患者在接受治療後,依然能過著豐富充實的生活,並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發揮才華,擁有幸福的人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391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