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8
4

文字

分享

0
8
4

天氣學家看《天氣之子》:雨災不只是淹水,是極端氣候下的慢性死亡

Y.-S. Lu
・2022/03/29 ・4824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海誠,對大家來說是這五年高品質動畫電影的代表,不管是《你的名字》、《天氣之子》,都讓大家耳熟能詳,而其中的災害主題則扣住了他的愛情主題,不論隕石來時的避難,或是氣候異常的降雨,都是非常值得討論的主題。

筆者做為大氣科學從業人員,本篇文章,想要從《天氣之子》來討論極端氣候,因為極端氣候不僅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主要議題,也在近年來深深地影響人們生活。

天氣之子的氣候狀況

這次新海誠用了一個很大膽的主題,也就是主角再也不是為了地球飛去宇宙深處作戰的女高中生(《星之聲》),也不是挽救過去將被隕石毀滅的村子的男高中生(《你的名字》),而是在犯罪邊緣的少年少女,而他們並未為了日本跟地球,而犧牲自己成為人柱。

從某個角度來說,人都有年輕不懂事過,為了愛犧牲理性也非意想不到,但是主角在「拯救世界」與「拯救戀人」之間,選擇戀人而放棄世界,也算是少有的故事情節,因此開映之後,的確造成了一些話題性。

不過,筆者比較有興趣的,是其中的降雨情節。日本降雨從 2021 年持續到 2024 年,的確是不可能的,除了要有足夠的水氣,以及足夠的對流將氣團推往較冷的高空外,還須要足夠的氣溶膠來形成足夠大的水滴,才有機會造成降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電影中的「神」希望靠物理作用,讓日本持續下雨三年,那我想這不會是對流造成的雨:因為在連續降雨而缺乏晴天的日本,潛熱(單純的水蒸發與植物的發散作用)與顯熱(因為地表與空氣溫差造成的熱量傳播)都將成歷史。在夏天時,缺乏地面形成低氣壓的情況下,也無法產生梅雨所需要的對流作用。

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在太平洋上,生成一個熱帶性低氣壓造成的風暴,但又因為氣壓帶的影響,讓此風暴持續盤旋在日本外海,替日本帶來大量的水氣。

要造成三年的連續降雨,最可能的情況就是在太平洋上,生成一個熱帶性低氣壓造成的風暴。圖/envato elements

這樣的風暴若持續一整年不停歇,即使粗估每小時不到 2mm 的降雨量,一年下來也會帶給日本超過 10000mm 的降雨。日本年均降雨約在 1500mm 到 1800mm 左右,此風暴將造成四到五倍的年降雨量,這可能會對日本造成破壞力僅次於《日本沉沒》的最大自然災害。也就是說,光是一直下雨,的確有可能淹沒整個日本的都會區。實際上,2021 年的夏天,德國西部與比利時東部大小城鎮,就在低氣壓氣旋 Bernd[1] 帶來的豪雨下,受到了重大的打擊。

但可惜的是新海誠對於日本淹沒這個概念有點誇大,在影片結尾,日本的「彩虹大橋」被淹沒,彩虹大橋塔高 126 公尺[2],動畫中大約被淹沒超過一半,這邊就先估僅 63 公尺高。

這應該是天氣之子的Bug,因為要淹到 63 公尺的高度,唯一合理的解釋只有全球氣候異常,造成冰河融解。在《自然》科學期刊中,Gregory & Oerlemans (1998) 估算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考量到冰河區的融化量,海平面到 2100 年將會上升「數公尺」;而美國地理調查所( USGS) 在網頁簡略提到,如果全球冰層溶解,大約會是 76 公尺高[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就是說,在《天氣之子》中,全球極度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 63 公尺,這已經是勘比《2012》的世紀災難了。

另外一點,兩年半中經歷氣候變化(真的如主角講的:「我們改變了世界」)後的日本,在海平面上升 63 公尺的情況下,造成將近有 17.41% 的國土面積喪失,而情況最嚴重的則在大東京都地區。

左:災前日本。右:災後日本淹水地區。圖/
Y.-S. Lu. Data Source: Derived from GTOPO-30 tiles, https://lta.cr.usgs.gov/GTOPO30 by CC 4.0

豪雨造成的問題

豪雨可以說是地球上最容易觸發災難的關鍵氣象要素。相較於需要板塊交界的地震、需要大氣運動才能造成的颱風/颶風,以及只有高緯度地區才有的雪災,任何地方只要「會下雨」,就有可能豪雨成災。對土木界而言,水一直是問題也是重點防治對象之一。

所以,撇除不合理的海平面上升之外,這邊還可以再淺談一些《天氣之子》中可能會出現的豪雨災害。

在豪雨的侵害下,日本平地的地下水位應該會保持在地面,而山區的地下水水位也可能會偏高,土壤含水量偏高後,不僅會造成土壤重量上升,亦導致側向土壓上升,再加上日本與台灣一樣,是造山運動強烈的地方,所以坡沙土堆積淺,土石流、泥石流的情況將會十分強烈。

在日本持續降水期間,山區會有許多因為崩坍造成的堰塞湖,山區居民應全數徹離以保全生命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山區道路除了會因為坍方造成道路中斷,高水位也會超過道路上擋土牆的設計。擋土牆原本就是根據地區水位做估算與設計,但是在連年降雨下,水位高度將超過一般設計的強度,所以道路上的擋土牆也會有坍塌的危險。

豪雨侵襲將帶來嚴重土石流、泥沙淤積與堰塞湖。圖/台灣農委會林務局網頁

而岩層區也會因為岩隙間的水壓上升、破壞岩體,導致挖穿山間的隧道開始因為水壓,而坍塌阻塞。

由於山區的降水無法被土壤吸收保留,所以大多數的水將會匯流到平地,平地的淹水狀況將比往常更嚴重,都市內的排洪系統將完全失效;而河道的防洪牆雖然阻擋了河道暴漲,但都市內的淹水也將難以排除。

都市中的高樓雖然提供了居民可用的居住環境,但是因為大多數的高樓機房都設在地下層,所以樓房機能將損失殆盡,除了電梯無法使用,污水與糞水也將漂滿都市內部,好在連年下雨,所以這些污水早已成為龐大水體的分子,所以也不是真的很「污染」(但感性上不能接受),另外從山區湧入的人口,可能會因為人口擁擠,造成更大的社會與治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此之外,伴隨降雨而來的,還有厚重的雲層。雲層阻擋了陽光,也阻擋了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可想而知,日本的農業也會隨之被破壞,菌類養植可以繼續,也就是日本在沒有被核戰爭攻擊的情況下,卻可能必須過著有如《地鐵 (Metro2033)》的生活。

同時,在缺乏陽光的基礎下,人類無法自然產生維他命 D,兒童也將因此生長不良,更惶論因為長期陰天導至人們憂鬱症比例上升。

連日下雨缺乏陽光,容易導致人們憂鬱。圖/envato elements

在豪雨不斷的氣候異常下,原本就存在的極端天氣狀況只會更甚,日本連年降雨,就有可能是某處連年乾旱。在動畫中,日本的異常降雨,代表人類的世界可能只是將更快速地步向滅亡。畢竟現今為了減低溫室效應造成的危機,各國正在提出方法來淨零,但《天氣之子》一口氣就造成了更嚴重的氣候影響。

總而言之,《天氣之子》與其說是放棄日本拯救少女,其實更有可能是放棄全世界整救少女。

當德國遇上「天氣之子」

近年最大的洪災,便發生在 2021 年,從美洲到歐亞洲,各國都遭遇到了前所未見的洪災。

2021 年,當德國還正因為 COVID-19 感染人數下降,逐步微解封之時,七月發生的大水災,造成了人命與財物[4]的重大損失。除了高達 70 億歐元的保險賠償外,德國西部的 Ahweiler、Erftstadt、Hagen 等城鎮被淹沒、房屋被沖毀,許多河道旁的居民,也在雨災過後丟出許多被洪水泡毀的家具電器,損失慘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部份民眾將炮火轉向預警系統的失敗[5],但預警系統並非毫無作用。在德國可以裝 NINA app 做為推播使用,某些城市也會有警報廣播系統,但即便已發出手機 app 的警報,以及俗稱 Siren 的警報,民眾不一定會意識到災難的到來並進行疏散,也有民眾忽略警報選擇不避災,甚至有民眾說從未能想像德國發生「有如第三世界」的洪災,但事實上,德國大河(如萊茵河、易北河)在近 10 年內,就有過類似洪災的紀錄。

德國7月洪災淹沒了城鎮。圖/德國之聲 新聞截圖

2016 年時,德國酒鄉之一的阿爾魏勒(Ahweiler),其周邊的阿爾河(Ahr)就氾濫過一次,當年低氣壓帶來連日的綿綿大雨,造成了小部份地區被水淹沒;但是當 2021 年的洪災再次來臨,居民還是覺得很震驚,可見該地區的居民對洪災是缺乏想像的。

2021 年的這場洪災,德國城鎮的管理層級並非沒有作為,筆者居住的小鎮,在洪峰來臨前十二小時就已封閉橋樑,許多志工開始投入疏散河提居民的工作,將居民安置在大賣場,且有志工開車接送。然而,在河水暴漲的岸邊,不僅有路人無視路障通過,有更多人在岸邊拍照,紀錄淹水狀況。受災區域亦同。

但是話說回來,居民與當地警消的這種反應可能也是非戰之罪,因為許多的測站都遭遇到破紀錄的水位高,如阿爾魏勒的測站阿爾特納爾(Altenahr)在資料中寫下了「最高紀錄」[6],但是因為測站毀損,沒有具體數字;有學者則提出,這是 200 年洪災的規模。但是防災等級的提升,也意謂著公共工程經費的支出。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共識,一直是防災工程的大哉問。

德國的氣象預警也並非無作為,但並不是所有的預告都能說服人,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ECMWF) 的叢集預策系統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利用了氣象模擬中的不確定性,以多重運行結果進行機率預測,來替代傳統的單一運行的單一結果。然而,即便用上機率預測方法,也只能在極端的機率 (第 99 percentile) 下預測到德國西部會有 122mm/day 的最大降雨,而德國氣象中心 (DWD) 的在當日所量測到的是 144mm/day 最大降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嚴格說來 ,即便使用了叢集系統亦無法補捉到雨量的最大值,實屬可惜。所以氣象預報並非完全有效,加上只有 1% 的機率可以達到四分之一的年均雨量,這個機率很難說服一般人馬上進行避險。

ECMWF與DWD雨量比較。圖/Luis Samaniego @twitter

這樣一次性的暴雨時期,德國遭受了超過七十億歐元的保險賠償,並有將近 200 人死亡,可見當災難超過預測時,人類的應對是遠遠不足的。同時,德國因為二戰時期與冷戰的陰影,對政府集權相當的反感,也間接導致無法使用如台灣的細胞簡訊的方法,來廣範地疏導民眾。如何增強防民眾對災難的因應意識,有可能將也是德國接下來的課題了。

在極端氣候之下,要更有防災意識

天氣之子因為對治安黑暗面的描寫,以及主角的選擇,造成了不少的爭議,也造成觀影程度與《你的名字》有所相差,雖然對筆者而言,其氣象的狀況算是超現實,且對社會重建的描寫不夠深入,但是在氣候變遷下,人們必須思考並建立對防災的概念與意識,在降雨強度變強、極端溫度更高的情況下,災難是有可能會更嚴重的。

台灣的讀者可以多參考水土保持局的相關防災宣導與資料,建立與更新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應該是隨時有防災意識,才能保護自己,以及保護別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Y.-S. Lu
4 篇文章 ・ 6 位粉絲
自從來到學界後,便展開了一段從土木人到氣象人的水文之旅。主要專業是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地下水與地表模式的耦合系統,以及大氣氣象模擬。目前是于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GmbH)超級電腦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

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地震教育大會考!你有辦法逃出地牛翻身的魔掌嗎?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12/16 ・288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網路上不乏有外國人來臺灣旅遊時,巧遇地震而大驚失色的影片紀錄;比起驚慌失措的外國旅客,畫面中的臺灣人總是顯得游刃有餘、不驚不躁。

畢竟,對於自家就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臺灣人來說,地震可以說是家常便飯,除非是國家級警報大響,多數臺灣人仍然都能在談笑風生間,平靜地度過地震的搖晃。

然而,這真的就代表你我真的更懂地震、更懂得如何逃命嗎?接下來,不妨來測試看看自己對地震有多了解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問:地震來了,要趕快尋找「黃金三角」躲起來?

921 大地震後,「黃金三角」的理論突然在臺灣瘋傳。這個理論假設當建築物倒塌的時候,會在大型家具旁邊形成一個讓人們存活下來三角空間,藉此呼籲大家躲在大型家具的旁邊來保命。如果這個家具越大、越堅硬,因為家具不容易變形或損壞,人們生存下來的機率就越大。

看到這裡,你覺得這個理論正確嗎?

這是一個在臺灣流傳多年的地震逃難說法,乍聽下來或許合理,但大家仔細想想,應該就可以發現它的嚴重漏洞:地震來襲時,你覺得人們是被崩塌的房屋壓死的機率比較高,還是比較有可能被掉落物砸傷呢?

當然是後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黃金三角理論最嚴重的錯誤之一,就是它假定建築物都會被地震「震毀」,讓屋樑、柱子倒塌,並且只關注於如何在崩塌的梁柱中尋找求生空間。但如此一來,就忽略了我們在地震期間更容易面對的非結構性的威脅,例如掉落的電燈、傾倒的衣櫃、震碎的窗戶玻璃。

除此之外,要在短短幾分鐘內找出黃金三角的位置,甚至奔跑到你認定的生存空間,也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想像。在大地震來襲時,我們不讓自己跌倒都很困難了,更別說是跑向特定位置了,那是天方夜譚啊!

答:錯誤!請遵守趴下、 掩護、穩住三步驟

因此,比起尋找可能不存在的黃金三角,請盡快趴下,並尋找掩護物抓緊桌腳,盡量穩住自己的身體,才是相對安全的保命行動唷!

地震時,「趴下、掩護、穩住」才是王道!

許多專家指出,房屋搖晃時,可能造成大型家具移位,甚至是物品掉落砸傷人。
我們無法判斷家具倒下的方向,因此躲在旁邊反而可能因此被壓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問:不用太緊張啦~反正地震來之前,國家級警報都會提醒我?

在現行的地震預警系統技術中,地震發生後,氣象署可以使用短短數秒地震波,搭配過往地震資料和地形效應形成的經驗公式,快速計算出該次地震的預估規模和預估震度。

當氣象署預估該次地震的規模超過 5 時,會透過通訊技術,將警報傳送到預估震度大於 4 級的地區民眾手機上,讓民眾可以在地震波傳到之前,聽到震耳欲聾的警報,掌握黃金的幾秒鐘避難。

然而,這不代表每一次大地震前,你我都可以提早收到地震警報!

為什麼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屏除手機的硬體限制,或是設定錯誤等狀況,仍有許多原因導致我們無法提早接收預警。其中,目前尚難以 100% 克服、也最常見的原因是「預警盲區」。

當我們距離震央太近時,即使氣象署已經花費極少時間完成運算、發布警報了,也有可能跟不上地震波傳遞的速度,使得地震波傳播到我們腳下之後,手機才開始警鈴大作,因此發生「震完才響」或是「邊震邊響」的狀況。

答:錯誤!警報是震後預警,不一定可以在震前警告大家唷~

擁有地震預警技術和國家級警報,並不等於臺灣民眾永遠的保命符!

地震預警並非地震預測,無法保證在地震之前警告所有民眾撤離,而且礙於地震科學和地震觀測的歷史太年輕,人類的經驗公式、對地球的了解都尚未成熟,當震源位於外海或是震源太深時,都有可能影響預警的準確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使地震預警技術已經是目前人類最有效的防震減災方法之一,大家仍然不可忘記做好地震避難演練,日常就必須做好各式防震的措施和準備唷!

​問:臺灣有可能發生規模大於 10 的地震嗎?

回顧 20 幾年前在臺灣造成最嚴重震災的「921 大地震」,車籠埔斷層的劇烈錯動,造成了規模 7.3 的大地震,在千萬臺灣人民的心中烙下不可抹滅的傷痛。

規模 7.3 就造成如此可怕的傷亡,如果哪天臺灣發生規模 10,甚至是規模 20 的地震,那該會有多可怕?在思考類似這類型「What if」的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討論的是,發生這種情況的機率,到底高不高!

所謂的「規模」,是我們人類為了描述地震能量大小所發展出的單位,地震學界也發展出許多不同計算規模的方式,例如我們臺灣人最熟悉的芮氏規模,還有地震矩規模、表面波規模、體波規模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本文將使用「地震矩規模」的計算方式來想像:如果臺灣發生規模 12 的地震,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

根據地震科學家的研究顯示,若斷層的面積越大、滑移量越長,會造成規模更大的地震,因此,在地震矩規模的公式原理中,即是透過斷層的面積和滑移量來描述地震的能量大小。

以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地震為例,2004 年的印尼蘇門答臘地震規模 9.3,斷層面積為 1,300 公里乘上 200 公里,滑移量為 11 公尺;1906 年的美國舊金山地震規模 7.8,斷層面積為 470 公里乘以 20 公里,滑移量為 4 公尺;臺灣人的惡夢—— 921大地震中,車籠埔斷層造成了規模 7.3 的地震,面積為 2,000 平方公里,滑移量為 3 公尺。

歷史地震斷層面積比一比!

若要催生出規模 12 的地震,以面積為 2,000 平方公里的車籠埔斷層為例,
大概需要造成 0.2 兆公里的錯移量!拜託~地球的圓周長也不過 4 萬多公里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答:錯誤!根據臺灣的地體構造,形成規模 8 以上地震的機率不高

由此可知,雖然根據人類的定義,可以描述出規模 12 的大地震,但我們必須考量地球各處的地體構造條件。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斷層的面積還是滑移量,都不可能無限大!

地函深處的溫度非常高,因此隨著岩層越往地函深處移動,岩石也會變得越來越「不脆」,無法累積應力、產生地震,就像是我們難以在黏土上造成劇烈的震動一樣。

熟悉不等於理解,理解不等於會行動!

臺灣每天都能偵測到 100 次左右的地震,然而,並不代表熟悉地震的我們,都懂得如何與地震共存、不被網路謠言煽動。

即使面對錯誤的說法有一定的抗性,理解了地震的原理和避難守則,事到臨頭時,也不一定能夠及時反應。

因此,防震、防災的演練和教育必須從生活做起!每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時,請大家務必落實地震避難演練行動,平日備好地震包、檢查家中家具的擺放位置,針對老屋建築進行防震補強。如此一來,才能在地震頻頻的島嶼上,保護好你我的生命財產安全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九二一地震,台灣人永不忘記的傷痛——災後重建的社會與未來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2/12/11 ・4974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研之有物」,為「中研院廣告」。

  • 採訪撰文|田偲妤、王怡蓁
  • 責任編輯|田偲妤
  • 美術設計|蔡宛潔

震盪整個台灣的巨響

1999 年 9 月 21 日凌晨 1 點 47 分,一場芮氏規模 7.3 強震將眾人從睡夢中驚醒。震央位於南投縣集集鎮,主因是車籠埔斷層逆向抬升導致全臺多處災情慘重,史稱九二一大地震。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社會學研究所林宗弘研究員,他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內外學者攜手合著《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統整臺灣 20 年來地震科學研究成果,記錄受災社區的重生故事。一起了解這場世紀強震,如何促使臺灣災害科學與政策改革向前跨出一大步!

地震災害中隱藏的風險

圖|iStock

地震可說是最致命的天災,1989 至 2019 年間,全球前 25 起死亡人數最多的災難,地震就佔了半數以上。而臺灣更是好發地震的高風險區,根據全球地震模型估計,臺灣幾乎全島都有地震風險,在全球地震危害度排行上名列前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中,九二一地震是臺灣二戰後最嚴重的震災,導致 2444 人不幸罹難、近 11 萬戶房屋全倒或半倒,財產損失超過新臺幣 3 千億。

難以預測的地震造成生命財產的一夕損失,如再加上人為缺失、制度不健全,以及社會本身的貧富差距、階級與族群不平等因素,將加劇災害的嚴重程度。

為防範悲劇再度發生,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劉季宇博士、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前主任陳亮全教授、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林冠慧教授等共同作者,參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多篇文獻,採用包含以下 4 組風險因子的「風險函數」來評估震災隱藏的各種風險。

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 (危害度 (hazard,+), 暴露度 (exposure,+), 脆弱度 (vulnerability,+), 韌性 (resilience,-),…)

究竟臺灣面臨哪些受災風險與制度缺失?人們如何走出地震陰霾?面對災難我們還可以做什麼?讓我們從 4 組風險因子出發,深入發掘問題癥結!

傷亡主因:無法承受地震的建築物倒塌

地震發生時,我們最先感受到的通常是房屋的晃動。如房屋無法承受震度而倒塌,還是地震引發火災、山崩或土壤液化等災害,都將導致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失。

「危害度」與「暴露度」是從地震造成的各種災害,探討如何減緩災害對生命財產的衝擊程度。

九二一地震發生後,全臺的死亡與重傷案例高達 87% 至 96% 是建築物倒塌所致,其中又以「集合住宅」的死傷最為嚴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臺北東星大樓為例,雖然離震央遙遠,卻傳出房屋全倒,造成 73 死、138 傷、14 失蹤的嚴重災情。為何集合住宅會發生大量死傷?這跟臺灣長期落後的法規有關。

九二一地震造成臺北東星大樓倒塌,孫家兄弟受困 6 天奇蹟生還。歷經建商判刑、住戶抗爭、黑道介入等風波,終在 2009 年重建完工。
圖|Wikimedia

「很多制度改革都是被災難推著走的」,林宗弘指出問題癥結。1970 年代以前的建築規範主要沿用日治時期的法規,落後的法規趕不上日新月異的建築技術,更難以規範黑心建商,直到 1964 年白河地震發生後,才刺激政府推出新的建築規範。

然而,70、80 年代正好是臺灣經濟起飛的時期,大量湧入城市的移居人口有高度的居住需求,許多倉促興建的公寓大樓在法規不健全的情況下相對脆弱。

此外,民間還存在許多故意或無心的違法情事,例如黑心建商偷工減料、民眾因風水或生意需求而打掉樑柱等,建築結構的破壞升高了受災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幸的是,根據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等機構的初步調查,至 2022 年第 2 季,臺灣興建達 30 年以上的老屋數量已超過 460 萬戶,其中隱藏不少危老集合住宅,但礙於產權複雜、都更不易,是防災工作中急待解決卻也最棘手的問題!

如果民眾無法接受拆除危老房屋,還有其他替代方案嗎?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邱聰智博士等研究發現,「危老補強」是大樓管委會、多數民眾較能接受的折衷方案,可在房屋既有結構下進行耐震補強,費用比重建便宜許多。

可惜在建築師簽證、檢驗或補強成本無人願意承擔的情況下,立意良善且成本低廉的危老建築補強政策,尚缺乏激勵民眾參與的制度創新,是目前防災制度上相對弱勢、值得持續思索對策的一環。

創傷心靈的重建

地震不僅震垮房產,還揭露人心脆弱無助的一面,對於社會弱勢族群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風險因子之中的「脆弱度」、「韌性」帶我們檢視災民所處的社會、經濟與身心條件,探討如何發揮人際網絡相互扶持的力量,緩解社會不平等加劇的受災風險

其中,災後的心理復健長期遭到漠視,面對親友驟逝、身體傷痛、家園破滅且頓失經濟依靠等變故,災民得承受排山倒海的身心壓力,需要專業人士適時伸出援手。

臺大心理系吳英璋與陳淑惠等教授看見九二一災民的需求,成立「臺大 921 心理復健小組」,並號召其他院校的心理學家、臨床醫師與社工人員積極投入救災。

1999 年的臺灣社會仍對「災難與創傷心理學」相當陌生,小組成員抱持從做中學的精神累積經驗,開啟了臺灣災難心理衛生元年。

主要服務據點位於受災最嚴重的臺中東勢,由多位臨床心理博士開設「東勢 921 災後身心聯合門診」,也投入在地種子教師的培訓工作,傳授篩檢高危險族群、輔導孩童因應災難創傷的方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心理輔導人員更陪伴失依孤兒成長,參加孩子們的畢業典禮、婚禮,建立如同親人般堅定的情誼。

災民最常諮商的主題中,有 72% 是因震災而產生的身心症狀、家庭經濟困境,屬於創傷後壓力疾患之一。國際上對於災後心理復原有 5 項介入原則:安、靜、能、繫、望,如今已成為國內因應疫情、公安災難的主要介入策略。

大型災害心理防治的 5 大原則與目標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Steven E. Hobfoll et al, 2007

在 5 項心理介入原則中,「能」指的是「促進效能感」,引導災民重新察覺自己有調節情緒、處理人際關係、修復財產與接受職業訓練等能力,有助災民逐步重返正常生活。

而「繫」則是指「促進聯繫感」,協助災民獲得與所愛者、社交族群的聯繫,從中找到解決問題、接納情緒、分享創傷經驗等支持管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團隊分析九二一震災村里追蹤資料後發現,東勢在震災後 20 多年間,是災區自殺率最低的鄉鎮,證實社區緊密的人際網絡、專業的心理諮商與陪伴,有助降低社會脆弱度、強化災後復原韌性。

災後重建——社區營造的集體力量

社區營造也是災民展現生命韌性的案例之一。過去有人質疑社區營造對災區重建的效益,但林宗弘等學者實際比較南投埔里 33 個里 1999 至 2012 年的家庭平均所得後發現,農村重建和社區營造補助同時投入的里,平均家戶所得明顯提升。

社區營造的目標在於發掘地方資源、發現新價值,提升社區的自信與自主性,為災後重建注入活水。而農村聚落的重建補助主要用來修復硬體設施,缺乏創造新產業價值的作為,也無法留住青壯年人口。

南投縣埔里鎮的桃米社區即是經典的災後創生案例。在九二一地震前,桃米社區是埔里鎮最窮的村里之一,震災重建後卻成為當地 33 個里中,平均家庭所得排行前 5 名的村里,擁有著名的紙教堂與生態園區,吸引每年多達 40 萬遊客造訪。

南投埔里鎮 33 個里 1999 至 2012 年家庭平均所得趨勢圖,農村重建和社區營造補助同時投入的里,平均家戶所得明顯提升。其中,社造成功的桃米里更從平均 56 萬上升至平均 87 萬,於 2010 年成為埔里收入最高的社區。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林宗弘、李俊穎)

究竟桃米社區如何成功翻身?關鍵在於社區營造帶起的三層面連結:

內部組織由下而上動員、外部組織跨區交流合作、國際資源跨國援助

桃米社區在災後,由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以工代賑」計畫支付基本工資,鼓勵居民投入家園重建與社區營造工作。

長期與社區合作的新故鄉基金會,也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世新大學觀光系合組區域活化運籌團隊,協助居民學習當地生態知識、發展生態旅遊,並於 2001 年啟動生態旅遊試營運,讓「桃米生態村」日漸廣為人知。

2008 年,在新故鄉基金會廖嘉展先生等人的牽線下,日本鷹取紙教堂落腳桃米社區。這座教堂是日本名建築師坂茂為阪神大地震災民所建的精神地標,而神戶災區也在九二一地震後捐贈近千戶組合屋給南投縣。

紙教堂的移地重建不僅展現了人性普世的友愛光輝,新成立的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更是結合軟硬體綜效的社會基礎建設,在五年內為社區創造 1.3 億產值、近 200 個就業機會,成為九二一災後復興的象徵。

桃米社區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
圖|柚子(數位島嶼)

社會互救!強化韌性應對未來的災難

從 4 組風險因子綜合歸納出潛在的震災風險後,再從歷史制度論分析國家與社會關係對防災制度演化的影響可知:

如果國家與公民社會皆具備動員能力,且願意化解利益分歧、共同投入防救災,將可強化制度韌性,減少下一次震災的風險。

九二一震災後各領域制度韌性之相對評估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林宗弘)

例如在九二一地震後,政府與民間在撤離與搶救政策改革、公有基礎設施與建築補強重建方面,展現較強的制度韌性,從而推動《災害防救法》的立法,在災害發生後能較有系統、有法源依據地實施緊急應變措施,包含動員軍隊、徵用民間機具等。

林宗弘對於震災搶救過程記憶猶新,九二一地震發生時他剛好在成功嶺服役,從事救災物資的運輸補給工作。當時消防署的救災分工尚不完備,再加上許多消防單位也被震垮,屋漏偏逢連夜雨,導致最初的救災工作不是很系統化地進行。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林宗弘研究員
圖|研之有物

九二一地震讓救災工作獲得重視,後來的桃芝颱風、莫拉克颱風也強化了風災與水災的救災經驗,臺灣現在的救災工作已提升到國際水準。國家及民間力量能在短時間內投入撤離與搶救作業,並提供緊急醫療、臨時安置、心理重建等服務。

然而,還是有一些問題是目前國家與民間都難以解決的,例如危老建築存在很高的暴露度風險,如不進行都市更新或建築補強,難保不會成為下個災難現場。

雖然中央政府有推動國土規劃政策,但都市更新是地方政府職權,需要地方行政單位的積極介入,否則將陷入民間業主與營建財團的利益衝突,使都更停頓或變質。

四面環海的臺灣位處地震帶、颱風必經路徑上,也是全球貿易與交通要衝,導致我們難逃地震、颱風、疫情三大災難的襲擊。惟有掌握各種潛在風險、了解當前的強項與弱勢,才能從國家政策與公民網絡著手,做好面對下一場災難的萬全準備!

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645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1

14
2

文字

分享

1
14
2
早上起床是晴是雨,竟會影響一整天工作滿意度?
Te-Yi Hsieh_96
・2022/03/02 ・4825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心真的很神奇,就比如說,

早上只要窗外放晴,就變得很有精神,

只因一片晴空,有時就覺得,活著真好!」 (節錄自《天氣之子》台詞)

你是一個心情容易受天氣影響的人嗎?你相信好天氣真能帶給人快樂嗎?

新海誠 2019 上映的動畫電影《天氣之子》中,因母親離世而獨自照顧弟弟的女主角陽菜,擁有操控天氣的能力,可以使局部的大雨馬上放晴,被稱作「100% 晴女」。而男主角帆高則是一位逃家、逃學來到東京求生存的少年,偶然目睹了陽菜的超能力之後,便開始鼓勵陽菜使用這項操控天氣的能力幫助人(賺錢),像是,讓新人在豔陽中完成一生一次的婚禮、讓幼兒園孩子在運動會盡情奔跑、讓眾人期盼的煙火大會順利舉行……。

「是你找到了我存在的意義,我很高興能給別人帶來笑容,所以一直做著晴女的工作,遇見你真是太好了。」身體因「干預自然」而逐漸消失的陽菜,笑著對帆高說。人心與天空的緊密連結、晴女的宿命,延續了數百年。陽菜犧牲自己的未來,那個與帆高、弟弟一起生活的未來,以換來眾人引頸期盼的藍天,值得嗎?

新海誠 2019 年電影《天氣之子》。圖/IMDb

關於是否該犧牲少數人利益以換來大眾利益的問題,想必已有非常多影評討論過了,電影上映到現在約已時過三年,這邊便不再重複劇情的討論(還沒看過的也推薦去找來看!)。然而劇中令我特別印象深的,其實是男主角帆高所說的那句「人心與天空是相連的」。片中「晴天」與「快樂」幾乎是劃上了等號,「晴女」這一角色也是藉由控制天氣、帶給人們希望與幸福的象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也是個愛看天空的人,甚至買了《雲圖鑑》(田中達也所著)來仔細研究天空的不同樣貌。然而對於現代人來說,有閒能靜下心來欣賞雲的流動,實是個奢侈的享受,就算抬頭望天也僅是目的性地看會不會下雨。人心與天空的連結,是否也隨世代逐漸變遷?對於更仰賴老天臉色生存的古人來說,農作、外出等生活大小事都要看天氣、看季節,天氣好壞會大大地影響他們的生活、幸福感,似乎是非常合情合理。

那對於這個世代的我們呢?首先,建築物、汽車、雨具等的發明,讓我們不像遠古人類一樣,完全拿老天爺的臉色沒辦法,加上現代科技的發展,過去需要仰賴自然的產業,多數也脫離了「靠天吃飯」的狀況,許多農產品都能在非當季生產。在這樣的生活型態中,時刻變化的晴、陰、雨,還能如《天氣之子》所描繪,能馬上決定人們心中的幸福感嗎?

現實中,我們的心情真的那麼容易隨放晴的天空一掃陰霾嗎?圖/IMDb

先不論現代人的生活到底多大程度仰賴變化莫測的天氣,直觀來說,好天氣帶來好心情似乎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我們常聽到的「季節性憂鬱症」也是季節性天氣影響心理,最常被提到的例子[註1]。晴朗的天空使人心情舒爽;陰雨的日子讓人陰鬱煩悶。若是天氣真能多少影響到我們的心理狀態,影響的範圍有多廣?日常的天氣變化會連帶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其他面向,例如,工作滿意度上嗎?

近期刊登於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 的一篇德國研究[1]正是探討了這樣的議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刻變化的陰晴雨,究竟多大程度會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圖/ Giphy

日常天氣變化會影響職場上的幸福感 (well-being)?

為釐清日常天氣變化與職場幸福感(well-being)之間是否有關聯,Venz 與 Pundt(2021) [1] 邀請了 115 在職人員(47.8% 女性;平均年齡 32.8 歲;平均就業年資 8.8 年)參與實驗,每位受試者在參與研究的連續五天中,每天都必須記錄當日早上的天氣(好天氣定義為大晴天;壞天氣定義為大雨),並於一天工作結束後,填答關於工作方面幸福感 (well-being)的四大面向問題:

  • 當日活力狀況(day-specific vigor):體能上活力的高低
  • 當日工作滿意度(day-specific job satisfaction):對一天的工作是否滿意
  • 當下負面情緒(negative affect):根據十個負面情緒形容詞(例如:緊張)回答一天當中有多常感受到該負面情緒
  • 當日過勞程度(day-specific burnout):尤指情緒上的精疲力竭

為控制個人層面的調節變項,研究人員還測量了參與者的「情感性特質」(trait affectivity)[註2],以及自覺對天氣變化的敏感程度(weather sensitivity)。

他們預測,有正向情感性特質(positive affectivity)的人,職場幸福感的四個面向較會受好天氣影響;而有負向情感性特質(negative affectivity)的人,職場幸福感則容易因壞天氣產生波動。此外,研究人員也假定,天氣變化敏感的人,每天的職場幸福感有較大程度取決於當日早上的天氣,反之,對天氣不敏感的人則較不受早上天氣影響。

(表 1)預測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早上天氣好壞確實與一天的「活力」、「工作滿意度」相關,但卻跟一日工作後的「負面情緒」或「過勞程度」無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言之,早晨天氣的好壞,僅在正向層面的職場幸福感(活力、工作滿意度)上造成波動:好天氣伴隨高活力、高工作滿意;壞天氣導致低活力、低工作滿意。

晴朗的早晨使人活力、工作滿意度都提升!(圖/ Giphy

令人有些驚訝的是,早上的天氣並不會對負向層面的幸福感(負面情緒、過勞程度)有所影響:天氣好壞,都與一天工作後的負面情緒與過勞程度無關。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慶幸,壞天氣的日子僅會讓人「不那麼正面」,而非增加更多負面情緒,或使你下班後更加心累、精疲力竭。

此外,Venz 與 Pundt(2021)也發現,正向情感性特質的人確實更會受益於好天氣的影響,但負向情感性特質卻不會因壞天氣而承受更多負面效應,他們推測,擁有負向情感性特質的人,已經經常在感知生活中各種大大小小的負面情緒,也傾向不斷為這些情緒尋找立即可見的可能來源、不斷為負面情緒做出各種歸因,因此,即使天氣狀況對他們的心情有所影響,也不一定會反映在整體的工作幸福感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對於天氣變化較敏感的人,他們一天的活力較可能受到早上天氣的影響,也就是說,好天氣活力會較高,壞天氣活力會較低。然而對於天氣敏感度低的人來說,晴天、雨天對於他們工作上的活力都沒有影響。

(表 2)研究結果。

這樣的研究結果代表什麼?

首先,根據 Venz 與 Pundt(2021)的研究結果,早上起來若是看到晴朗的藍天白雲,我們一天的活力、工作滿意度也會較好,然而就算是雨天也別太擔心,雖然活力與工作滿意度可能會較低,但並不會因此有額外的負面情緒。然而該研究的作者也強調,天氣對心情的影響多半是潛移默化的,即使心情因晴天、雨天而有所轉變,我們仍傾向於將好(壞)心情歸因於當下事件或其他眼前的可能因素[1]

至於此研究在學術上的意義,Venz 與 Pundt(2021)認為,在測量職場幸福感時,當日天氣可能是一個混淆變項需要加以控制。

等等,我們可以就此下定論了嗎?

要用此單一研究蓋棺論定天氣與人們心理狀態的關係當然稍嫌過早[註3]。雖然此研究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證據,我們不得不謹記,此研究證據來自於單一國家「德國」,實驗進行於 2013 的四月、資料收集僅維持五天。對此,Venz 與 Pundt(2021)也提醒,他們的研究結果可能受到季節性偏誤。人們在其他季節(例如,較冷的冬天),是否也會因早晨的天氣而有更高或更低的活力?目前尚無法確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Venz 與 Pundt(2021)的研究並沒有對受試者的職業性質進行詳細的測量與分析,我們無法得知這些受試者是戶外或是室內工作者,以及此因素是否影響天氣與職場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最後,對於「好」天氣的定義,個體之間也可能有差異,例如,有人喜歡豔陽高照、有人喜歡陰天、有人喜歡下雨。也許,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主觀定義的好天氣」對於人們心理狀態的影響,而非直接預期晴天為好天氣、會對心理狀態帶來好的影響,雨天為壞天氣、會帶來負面影響。

在類似議題上,其他研究人員也有不一樣的發現,例如,Lee、Gino 以及Staats(2014)[2]就發現,人們在好天氣時的生產力其實是較低的,因為晴朗的天氣容易讓人想從事戶外活動,在工作上就容易分心,相對地,陰雨天時工作專注力會較高。然而,Lucas 和 Lawless(2013)[3] 的研究則顯示,天氣與人們的生活滿意度是沒有關聯的,此結果卻與Kämpfer與Mütz(2013)[4]的研究相斥。在 Kämpfer 與 Mütz 的研究中,晴朗有陽光的日子,人們普遍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

然而也有證據顯示,晴天讓人更不想工作、生產力降低[2](圖/ Giphy

總地來說,天氣的變化對我們的心理狀態的影響還存在著爭議以及不一致的證據,就算有影響,研究人員也尚未一致認同晴天、雨天具體會對工作方面的心理感受帶來怎樣的影響,因爲有太多可能的混淆因子尚未釐清,例如,實驗實行的季節、地區、受試者個體差異、職業類別、生活型態等等,此議題的探討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現代受溫室效應、極端氣候影響著的我們,氣候、天氣等環境因素對人類社會的系統性影響是有相當的研究價值。然而就個人層次上,個體對天氣的感受力、喜好,其實每個人自己是最清楚本身的狀況的,此類研究以「一個特定族群的平均值」之觀點來探究天氣與心理狀態之關聯,當然很難完美預測個別個體的獨特差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氣本來就是上天的心情。」(《天氣之子》)

就目前研究證據來看,上天的心情對我們的心情似乎沒有絕對性的巨大影響,影響多寡、方向仍取決於我們本身的性格、對天氣的敏感度等等因素。若以正向的觀點來看,晴天或許使我們更有活力、對生活、工作更加積極正面[1],[4],然而雨天也正好讓我們能專心於工作、提升生產力[2]

就如同在《天氣之子》劇中,男主角帆高不願作為天氣巫女的陽菜獨自成為獻祭、讓異常天氣恢復正常,寧願選擇讓東京陷入連年大雨,淹入大水之中。不管是否真是帆高的選擇造就這樣的結局,不可置否的是,在帆高心中,所愛之人的健在遠比平息災難性的天氣來的重要。

「那時的我、我們兩個,的確改變了世界,是我做出了選擇,我選擇了她、選擇了在這樣的世界一起生存下去!」(《天氣之子》)

相較於藍天,帆高更想抓住的是所愛之人的雙手。圖/IMDb

天氣,終究只是我們世界中的環境因素之一,那些我們所在意、所愛的人事物,或許才是能驅動心中情感的主要動力。又或者,只要重要的人或事保全了,每個時節都能品味出獨特的美,應運而生,也能日日是好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備註

  1. 然而季節性天氣變化對憂鬱程度的影響,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嚴重,影響多寡也取決於個人人格特質。詳見「『心情不好都是因為天氣啦』科學家:欸都,甘安捏?」(https://pansci.asia/archives/204128
  2. 「情感性特質」(trait affectivity) 意指對不同情緒的感知傾向。正向情感性特質 (positive affectivity) 傾向於知覺到正面的情緒;負向情感性特質 (negative affectivity) 傾向於感受負面的情緒狀態。
  3. 延伸閱讀「心理學界的再現性危機,研究數據指出別輕易相信你所看到的『研究數據指出』」(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4930

參考資料

  1. Venz, L., & Pundt, A. (2021). Rain, Rain Go Away! A Diary Study on Morning Weather and Affective Well‐Being at Work. Applied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111/apps.12299
  2. Lee, J. J., Gino, F., & Staats, B. R. (2014). Rainmakers: Why bad weather means good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9(3), 504.
  3. Lucas, R. E., & Lawless, N. M. (2013). Does life seem better on a sunny day? Examin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aily weather conditions and life satisfaction judg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4(5), 872.
  4. Kämpfer, S., & Mutz, M. (2013). On the sunny side of life: Sunshine effects on life satisfactio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10(2), 579-59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Te-Yi Hsieh_96
6 篇文章 ・ 8 位粉絲
PhD in Neuroscience and Psychology/Social Robotics (University of Glasgow, 🇬🇧)。寫心理🧠、寫機器人🤖、寫跟你我生活有關的🙋‍♀️ 。 發表詳見 👉 https://hsadeline.wixsite.com/teyihsieh (Twitter: @TeYiHsi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