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撞擊讓政帆腦內壓升高,壓迫著腦細胞;醫師向他年邁的父母敘述了他可能會被宣判腦死的消息。
「只有老天爺說政帆死了才算死了!」政帆的母親對著新任的器官協調師溫雨讀這樣吼著,聲音聲響徹迴廊,也像是對著自己發洩,好似不去面對政帆就還沒死去、就還算活著。
──公視電視劇《生死接線員》劇情
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死亡?人的靈魂又在那裡呢?
什麼是真正的死亡?是心臟不再跳動、或是大腦不再運作嗎?
1929年,科學家漢斯·伯格(HansBerger)發現大腦組織會發送電波,但當頭部重傷的病人大腦死亡後,腦電波也會旋即停止。儘管體內心臟、腎臟等器官仍會短暫地活著,但由於腦組織無法再生,病人很快就會因全身器官衰竭壞死而死。
因此在醫界,「腦死=死亡」的觀念逐漸取代「心跳停止=死亡」。
但這也讓人不禁想問:「人的靈魂在哪裡?」,如果一個人的大腦已死,他的靈魂還存在於剩餘的器官嗎?
天主教教宗庇護十二世(1876-1958)認為人的靈魂存於腦中,所以腦死之後,尚在軀殼中的器官也就不存在靈魂了,此觀念漸漸地為歐美國民所接受,這對於器官捐贈的推廣也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如果靈魂已經抵達另一個世界,那麼還在這個世界的器官,也許能留給其他人更多的可能性。
既然認定了「腦死=死亡」,為了避免被誤判腦死之可能,腦死判定當然也有嚴謹的規範,各國皆然。現行台灣規定僅有神經科、神經外科[1]專科醫師具有判定腦死資格,其他如麻醉科、內科、外科、急診醫學科或兒科的專科醫師,需額外完成腦死判定訓練課程,並取得檢定證書,才能合格執行腦死判定;而小兒病人為足月出生(滿三十七週孕期)未滿三歲者,需具腦死判定資格兒科專科醫師。病患的主治醫生醫師進行腦死判定時,原診治醫師應提供病人資訊及瞭解腦死判定結果。
在逐項檢查昏迷指數、腦幹反射、自主呼吸能力消失後後,皆呈現腦死情況時,宣布第1次腦死判定結果。間隔至少四小時後,需重覆檢查流程,病患若仍呈現腦死狀態,則宣布第2次腦死判定結束時間是病患的死亡時間。
不只有接住破碎的情緒:在生死之間的器官捐贈協調師
「家屬不是不能接受器捐,而是還無法接受摯愛的人要永遠離開了。」
──公視電視劇《生死接線員》劇情
在重傷者瀕死之時,照護醫師會知會器捐小組,並告知傷況、家屬態度等,以利團隊評估捐贈。此時社工師/器官捐贈協調師 [註1]將支持家屬、說明器捐、腦死判定流程。若同意捐贈,協調師將登錄各項檢驗資料,由電腦公正地進行各器官等待者配對順位的排序,最終通知第一順位的該院協調師評估等候者病況及是否能立即準備接手大愛器官。
台灣最早器官移植協調師於1988年於台大醫院設置,現任職於亞東醫院器官移植委員會的潘瑾慧協調師便是台灣器官勸募網絡計畫執行以來的台大第一批器官捐贈協調師。協調師在器官移植捐贈的系統裡穿針引線,他們協調醫院內、醫院和醫院之間,關於器官捐贈移植等相關醫護人員的工作,像是受贈者與捐贈者的資料確認與建檔,協調不同科別的移植業務,也擔任院際器官移植分配、轉運的聯絡人。24小時絕對暢通的手機、與急重症、急診醫師保持良好默契只是日常;有時還得要不得已在半夜三點請腦死判定醫師支援 [註1]、深夜裡將檢體急件拋給醫檢師執行配對。
他們也要在面對病患家屬提供相關的資源以及必要的協助,包含捐贈的手續、配對系統的登錄;進行等待器官者的體檢登錄、以及給予等待者的心理支持等。
「什麼時候是開口的時機?」我對著面前的協調師問道。
「當家屬簽署放棄急救的時候(接受摯愛之人即將離世),才是比較合適開口的時候。」
目前台灣的具有臨床實務的協調師約有護理師52位、社工師10位共62人[註3],其實際的工作內容會因為醫院的運作模式而有所不同。國內的協調師大多由護理師、社工師擔任,在2011年台大愛滋器官的誤植事件發生後,國內相關主管機關才開始建立了器官捐贈移植協調人員的認證工作。
靠著他們讓這一切順利運轉,最終才能達到「生死兩安、雖死猶生」。而公視近期正在播映的「生死接線員」,便是以器官捐贈協調師為主角、以器官捐贈為主題的台劇。
逝者已矣,生者已安
在劇中,雨讀日復日的關心與婦產科的生死經驗,終讓兩老簽署同意書。政帆的心臟將治癒急性心肌炎的子逸,持續地在這新身體裡跳動著。而協調師們的日常,比戲劇還要來的更戲劇。若想知道更多,歡迎看看公視的《生死接線員》和期待後續的相關文章吧。
- 僅以本文向大愛者與家屬致上最高的感恩之意。本文感謝亞東紀念醫院潘瑾慧協調師、三軍總醫院葉珊珊協調師、泛科學編輯雷雅淇和陳亭瑋協助。
備註
- 依據腦死判定準則規定,僅有特定科別和資格的醫師能判定腦死,為避免器官買賣,各國對腦死判定皆有極為嚴格的規範。
- 註2:非自然死亡,如車禍、墜樓意外,需要警檢體系進行相驗才能進行器官摘取。
- 註3 :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資料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