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蔓延多國的「秋行軍蟲」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防範呢?

彭士桓_96
・2019/05/15 ・194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87 ・五年級

秋行軍蟲(Fall Army Worm, FAM),最近引起大家一陣緊張。這個名字相當特別,秋天才行軍的蟲嗎?當然不是,其實牠是一種毛毛蟲!由於幼蟲小時候聚集在一起走路像行軍一樣,因此被俗稱為秋行軍蟲。學名為 Spodoptera frugiperda,屬於夜盜蛾屬

牠是經濟作物的害蟲,最主要攻擊的農作物為玉米,但已知超過 80 種經濟植物會被攻擊,例如:稻米、高粱、甘蔗、蔬菜、棉花等等,造成農業經濟的嚴重損失。秋行軍蟲主要可以分為兩型,一種主要攻擊稻米,另一種則針對玉米,從外觀上是無法區別的。

秋行軍蟲的大幼蟲其頭部為黑色,且有一個白色的倒Y字型,身體的每一節(第二到最後一節)都有明顯的四個黑色斑點成方形,身體看起來粗糙摸起來卻光滑。成蛾的前翅的外圍有一小塊白色點綴,而後翅則為白色搭配黑色鑲邊。

秋行軍蟲的生活史簡圖。
秋行軍蟲的生活史簡圖。(點圖放大)上兩張為成蟲,左下為卵右下為大幼蟲。圖/FOA: BRIEFING NOTE ON FAO ACTIONS ON FALL ARMYWORM

秋行軍蟲每一成長階段都具破壞力

秋行軍蟲的特色,基本上就是很會吃,什麼都能吃。圖/Invasive Species Compendium@CABI ©Clemson University/USDA Cooperative Extension Slide Series/Bugwood.org – CC BY 3.0 US

一隻母蛾會在農作物靠近地面的葉面下產約 100-200 顆卵,3 到 6 天後剛孵化的初級毛毛蟲(攻擊力+100)會啃食葉面,產生許多小洞並同時吐出細絲垂降到新的枝葉或是附近的植物上頭。孵化後的 6 到 14 天會變成體型較大(約 4-5 公分)的次級毛毛蟲,是破壞力滿點的時刻(攻擊力+1000),這時葉子會被啃蝕的體無完膚。若爬到了新生長的植物上,則會破壞植物的生長點,使得植物無法生成新葉或長出玉米,嚴重時甚至直接將植物咬斷。若爬到已成熟的玉米上,就當然開!吃!啦!

吃飽的成蟲則會掉落至土壤表面,從土表層向下挖 2 至 8 公分處化蛹(蛹約 1.5-3 公分),若是掉到較硬的土壤上頭則直接在落葉下進行化蛹,在 8 到 9 天後會破蛹而出成蛾,飛行交配產卵,再開啟新的生命週期。

秋行軍蟲最適合生長的溫度為攝氏 28 度,在此溫度下生命週期約為 20-30 天。春秋較冷時生命週期則延長至 60 天左右。

秋行軍蟲步步蔓延

此蟲原生於美洲熱帶與亞熱帶等地區,非洲最早是在 2016 年一月於奈及利亞發現,由於貿易與成蛾強大的飛行能力(每晚最多可飛行約 100 公里,金門與大陸最近的距離才 2 公里多,恐怖啊!根本生物砲彈~)及繁殖能力(母蛾終其一生可產下約 1000 顆卵),使其得以快速擴散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2018 年更迅速蔓延至東南亞地區。而去年至今,中國大陸(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海南、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及重慶市等)也都發現該蟲蹤跡。

  • 編按:原文並無說明此蟲原生於美洲熱帶與亞熱帶等地區,語誤之處已修正。(2019/5/17)
截至 2019 年已知受秋行軍蟲入侵危害的亞洲與非洲國家。圖/Map of areas affected by Fall Armyworm in Africa and Asia@FAO

臺灣目前尚未發現有該蟲的入侵,但做好相關的防範措施非常重要!我國防檢局也會加強檢疫把關,針對來自疫區的農產品及植株等進行嚴格檢疫,並針對相關貨櫃(碼頭或是船隻的夜間燈光相當容易吸引這類趨光性的蟲蟲啊!)進行抽查與清潔。另一方面則會強化邊境與國內偵查,隨時掌握疫情。

利用許多常見的化學藥劑其實也可以消滅該蟲,但由於其繁殖速度與能力快,很難完全消滅,且相對農藥噴灑的成本較高且可能對於人體有毒性,針對這些,農作物時使用殺蟲劑需要非常謹慎才可!

為了我們的滷肉飯與辛苦的農民們,請各位讀者務必提高警覺!

我們可以怎麼做?

  1. 認真讀完此篇文章,並學會如何辨識秋行軍蟲。讓防疫人員、農民與一般民眾可在發現的第一時間辨認並通報防檢局進行相關防疫措施!
  2.  從疫區回國務必檢查是否不小心讓蟲蟲一起偷渡入境,且若攜帶相關農產品及植物等務必主動申報進行檢疫。
  3. 切勿過度恐慌,相信專業的防疫人員與相關專家。一起守護我們的農作物吧~

參考資料

編按:2019/6/10 已經確定在台灣發現秋行軍蟲,更多辨識資訊可見此:

除了打電話外,亦可使用「農作物天然災害即時回報」APP即時回報:Android版連結iOS版連結

文章難易度
彭士桓_96
1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生活即是科學,科學即是生活。臺大分醫所博士,虔誠信科學者。希望透過文字介紹有趣的科學,並期望自己在有限度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價值。

2

17
2

文字

分享

2
17
2
世界最小微型電腦,揭開蝸牛躲過大屠殺的可能原因!
羅夏_96
・2021/07/05 ・3890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生物滅絕是我們所不樂見的,當我們在新聞報導上看到某些物種滅絕,或者瀕臨滅絕,總會感到痛心疾首。不過你知道在過去 50 年間,有一群生物經歷了近乎完全滅絕的慘案,但卻不太為人所知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個悲劇的始末,與殘留的生物究竟是怎樣躲過滅絕的。

太平洋島嶼的蝸牛多樣性世界第一

一般大眾可能對蝸牛的興趣不大,不過在太平洋的眾多島嶼上 (從法屬玻利維亞群島到夏威夷群島),當地原住民就對蝸牛非常感興趣。這是因為這些島上的原生種蝸牛,許多都有著鮮豔的外殼。像大溪地和夏威夷的原住民會收集並加工這些漂亮的蝸牛殼,做為展示地位象徵的首飾與裝飾品。

根據研究,太平洋群島上的蝸牛多樣性是世界上最高的,因此這些蝸牛不只吸引原住民,也吸引不少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專家前來朝聖。

而一場戰爭的到來,不僅打亂了島上居民的生活,也為這些在島上平穩生活的蝸牛們帶來意想不到的腥風血雨。

夏威夷蝸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被當作裝飾品賣的夏威夷蝸牛殼。圖/Wikipedia

外來種大亂鬥,原生種蝸牛遭池魚之殃

二次大戰期間,非洲大蝸牛 (Lissachatina fulica) 作為戰備糧食,被大量引進到這些太平洋島嶼1。而在戰爭後,這些非洲大蝸牛很快就成為當地島嶼的隱患。

非洲大蝸牛是對農業有嚴重危害的外來種,牠們的食量大且食性雜,從農作物、花卉到林木都是牠們的食物,而且牠們的繁殖速度極快,這讓島上很快就遍布非洲大蝸牛。雖然非洲大蝸牛沒有威脅到原生種蝸牛的生存,但數量龐大且食量巨大的非洲大蝸牛,很快就威脅到島上的農作物生產。為了對抗非洲大蝸牛,人類決定用「生物防治法」除掉牠們。而這個決定,敲醒了島上原生種蝸牛滅絕的喪鐘。

Achatina fulica Thailand.jpg
非洲大蝸牛。圖/Wikipedia

生物防治法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自然界生物間的平衡力量,也就是利用各種天敵如捕食性昆蟲以及殺蟲微生物等生物性方法消滅外來種。而人類為了對抗非洲大蝸牛,所使用的生物防治法是引進另一外來種——玫瑰蝸牛 (Euglandina rosea)。

玫瑰蝸牛是一種原產於北美南部森林的中等體型蝸牛。和一般蝸牛的草食性不同,玫瑰蝸牛是專吃其他蝸牛的肉食性蝸牛!因此人們想靠玫瑰蝸牛來吃光島上的非洲大蝸牛。1955 年,美國政府開始將玫瑰蝸牛引進夏威夷群島,而其他太平洋島嶼也於 1958 年開始陸續跟進這個做法2。但玫瑰蝸牛引進後,人們很快就發現事情大條了。

Euglandina rosea.jpg
玫瑰蝸牛。圖/Wikipedia

首先,非洲大蝸牛的數量並沒有減少,牠們還是大肆地破壞農作物。接著,島上原生種蝸牛的數量越來越少了。後來研究發現,比起來非洲大蝸牛,玫瑰蝸牛更愛吃原生種蝸牛。而原生種蝸牛面對玫瑰蝸牛這種兇猛的外來殺手,根本毫無抵抗力,只能等著被宰。

當人們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準備做出干預手段時,卻為時已晚。根據研究,夏威夷群島本來有 81 種原生蝸牛。但在引進玫瑰蝸牛的十年後,島上 90% 的原生種蝸牛都被玫瑰蝸牛屠戮殆盡,而夏威夷政府和科學界根本無力阻止這場恐怖的屠殺,最後只能將剩餘的原生種蝸牛移到動物園或保護區做保護。2019 年,世上最後一隻金頂夏威夷樹蝸 (Achatinella apexfulva) — 「喬治」逝世,這標示著又一夏威夷原生種蝸牛滅絕3。而其他太平洋群島狀況也好不到哪去,以大溪地為例,島上本來有 61 種原生蝸牛。在玫瑰蝸牛引進的十年內,56 種原生蝸牛就被消滅殆盡4

這個引進玫瑰蝸牛的決策,可謂是生物防治法上的重大「失敗」案例,不僅消滅不了非洲大蝸牛,還對原生種蝸牛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這個案例也告誡人們,未來想要再使用生物防治法時,務必要審慎思考。

不過在這種絕望的情況下,至今仍有少數的原生種蝸牛堅強地在野外生存。這就引起不少科學家的好奇心,想了解這些原生種蝸牛究竟是怎麼逃過玫瑰蝸牛的毒手。而來自密西根大學的生物學家和工程學家,就組成一個跨領域的研究團隊,一起攜手研究出可能的原因5

蝸牛怎麼逃離致命殺手,難道是靠反光?

Partula hyaline (P. hyalina) 是少數仍存活在大溪地森林中的原生種蝸牛,牠們有著白色的外殼,並且大多生活在樹林邊緣。而這兩條線索,讓密西根大學生態學系的兩個專門研究太平洋群島蝸牛滅絕的科學家 —— Cindy Bick 博士和其指導教授Diarmaid Ó Foighil 博士,有了一個 P. hyalina 逃過玫瑰蝸牛追殺的假設。

A Partula hyalina snail resting on a wild red ginger leaf next to a Michigan Micro Mote computer system in a forest edge habitat in Tahiti. Image credit: Inhee Lee
睡覺的P. hyaline (左)和 M3 微型電腦 (右)。圖/news.umich.edu

蝸牛一般生活在比較潮濕,躲避太陽直曬的地方,這是因為蝸牛要維持其皮膚上的黏液。如果在太熱的地方,會讓其皮膚失去黏液,而這對蝸牛來說是致命的。P. hyalina 生活在樹林邊緣,這表示牠生活的環境會比生活在樹林中的玫瑰蝸牛,接受到更多的日照,溫度也更高。而這樣的環境會讓玫瑰蝸牛因過熱而失去黏液,讓玫瑰蝸牛不想接近。

但這樣的環境,對 P. hyalina 而言不會太熱嗎?由於 P. hyalina 的殼是白色的,讓牠能反射更多日光,這樣就能降低日照對牠的影響。因此 Bick 和 Foighil 認為,P. hyalina 因有著白色外殼而能生活在高日照地區,藉此躲避玫瑰蝸牛的追殺。

要驗證這個想法,只需要在蝸牛身上裝上光照感測器,測量並比較 P. hyalina 和玫瑰蝸牛生活環境的光照數值就行了。恩,講得容易,但做起來不簡單。

因為現有的光照感測器都必須裝上鈕扣型電池,這導致感測器的大小 (12*5*4 mm) 會嚴重影響蝸牛的行動。如果會影響蝸牛的行動,就很難還原牠們真實的生活模式,這樣得到光照數值就不會準確。

微型電腦的神助攻

正當 Bick 和 Foighil 苦惱於沒有好的光照感測器時,Bick 得知了一個消息:密西根大學開發出目前公認最小的微型電腦 —— Michigan Micro Mote ( M3 )6,大小只有 2*5*2 mm,而這個大小放在蝸牛身上,非常合適。於是她立刻與 M3 的研發團隊聯繫,希望他們能提供協助。而 M3 的研發團隊在深入了解 Bick 和 Foighil 的需求後,決定與 Bick 和 Foighil 組成聯合研究團隊。他們修改了 M3 的程序,並將其改造成能以太陽能發電的微型光照感測器。

研究團隊先在密西根野外測試 M3 安裝在玫瑰蝸牛身上後,並不會影響玫瑰蝸牛的行動,同時 M3 也能長時間的偵測光照數值。確認一切妥當後,他們便前往大溪地進行實驗。

研究團隊成功在野外測試將 M3 安裝在玫瑰蝸牛身上。影片來源:參考資料 5

到了大溪地後,他們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不能在 P. hyalina 身上安裝 M3 。因為P. hyalina 是受保護的瀕危物種,不允許任何可能傷害牠們的行為,於是研究團隊採用間接的方法。由於 P. hyalina 是夜行動物,白天牠們會附在樹葉的背面睡覺,因此研究團隊就將 M3 安裝在 P. hyalina 休息的葉片頂端和底部,來觀察其生活環境的光照數值。研究團隊另外將 M3 安裝在玫瑰蝸牛身上,藉此比較兩者生活環境的光照數值。

(b) M3 安裝在 P. hyalina 附近。(c) M3 直接安裝在玫瑰蝸牛身上。圖/參考資料 5

結果顯示,白天 P. hyalina 所休息的環境中,其照度註1 ( 7674-9072 lux )遠超玫瑰蝸牛所能容忍的 ( 540-772 lux )。而這個結果符合 Bick 和 Foighil 的假設,即 P. hyalina 能生活在高日照地區,以此躲避玫瑰蝸牛的追殺。

不過可能會有人好奇,玫瑰蝸牛難道不會在清晨光照較弱的時候,去捕食 P. hyalina 嗎? 

研究團隊在野外觀察發現,P. hyalina 大約在上午 9 點左右就寢。此時的光照量雖然仍在玫瑰蝸牛的忍受範圍內,但等牠們捕食完再移動回到陰暗處,時間會到上午10 點,而此時的光照量就遠超玫瑰蝸牛的最高容忍值了。因此玫瑰蝸牛若要去捕食 P. hyalina,很可能吃飽後就死在半路上了。

雖然藉著 M3 的協助,證實了 P. hyalina 能生存在光照量較高的環境,但是否光照量是決定 P. hyalina 不被玫瑰蝸牛所捕食的原因,仍需要很多實驗驗證。不過研究團隊表示,這個實驗開啟了研究無脊椎動物的新世界,因為 M3 這種微型電腦的發明,讓隨時監控這些無脊椎動物的生態與行為變成可能。

或許未來隨著 M3 對玫瑰蝸牛與原生種蝸牛的有更多認識的同時,也能找出拯救這些瀕危蝸牛的新方法。甚至隨著微型電腦的廣泛應用,能讓我們看到小型動物更多的生態與行為,大大開啟科學研究的新視野!

註釋

  1. 照度:是每單位面積所接收到的光通量,SI 制單位是勒克斯 (lux)。居家的照度一般在 300-500 勒克斯之間。

參考資料

  1. 非洲大蝸牛
  2. 玫瑰蝸牛
  3. 世上最後一隻金頂夏威夷樹蝸「孤獨喬治」逝世,終年14歲
  4. Régnier C, Fontaine B, Bouchet P. Not knowing, not recording, not listing: numerous unnoticed mollusk extinctions. Conserv Biol. 2009 Oct;23(5):1214-21. doi: 10.1111/j.1523-1739.2009
  5. Bick CS, Lee I, Coote T, Haponski AE, Blaauw D, Foighil DÓ. Millimeter-sized smart sensors reveal that a solar refuge protects tree snail Partula hyalina from extirpation. Commun Biol. 2021 Jun 15;4(1):744.
  6. Michigan Micro Mote (M3) makes history as the world’s smallest computer
  7. Snails carrying the world’s smallest computer help solve mass extinction survivor mystery
所有討論 2
羅夏_96
52 篇文章 ・ 567 位粉絲
同樣的墨跡,每個人都看到不同的意象,也都呈現不同心理狀態。人生也是如此,沒有一人會體驗和看到一樣的事物。因此分享我認為有趣、有價值的科學文章也許能給他人新的靈感和體悟

0

12
1

文字

分享

0
12
1
當科學家也懂斗內,帶乾爹露營、登上 Science!通通不是問題!
羅夏_96
・2021/05/21 ・332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能想像嗎?科學家透過一篇「斗內」來的研究發現,驢子不僅會自己在沙漠中挖水井,甚至會「無私分享」給大家飲用,並增加當地環境的生態多樣性1!這個讓人驚艷不已的研究近期已發表在 Science 期刊上,研究過程也非常的戲劇性,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個研究是怎麼開始的吧!

露營的意外發現——挖水井的驢子

這一切,都得從九年前開始說起。

Erick Lundgren 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博士生,專門研究鳥類、哺乳動物以及河流生態系統,他經常在亞利桑那州的索諾拉沙漠附近紮營,觀測該地區的生態。

陡峭的峽谷、巨型仙人掌和胡楊,和棲息在此處的許多動物構成了索諾拉沙漠的生態景象。圖/維基百科

在一次露營中,Lundgren 在沙漠中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洞」,而這些洞的周圍堆滿了被挖出來的沙,就好像是有誰在刻意在此處挖洞一樣,這引起他的好奇心,於是他在洞口附近放置了幾個拍攝動物的錄影機。

幾天後,他從影像中找到這些洞的始作俑者 —— Burro。在美國,Burro 可以代表任何小型的驢子,包括居住在亞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些野生驢子。

只要靠近洞口就可以發現,這些洞附近的沙子都很「濕潤」,有些的洞表面甚至會有一層乾淨的水。

正在挖洞的驢子。圖/ The Unseen Ecology of the Wild Burro

這些「洞」到底是什麼呢?在此之前,其實科學家早就知道有許多動物會自己「挖水井」,例如北美的野馬和非洲的大象,因此 Lundgren 也認為,驢子不是為了好玩而挖洞,而是為了喝水才創造出這些坑洞。

後續的影像證實了 Lundgren 的想法,在影片中,這些驢子確實會從挖好的洞中喝水。

野馬(左)和大象(右)也會自己挖水井。圖/參考資料1

不過令他意外的是,不只是驢子會來此喝水,連野馬、野豬、水牛、山羊、鹿和郊狼,都會跑來水井喝水!此外,這些「驢井」也是不少植物如木棉和柳樹喜愛的生長地。

這些發現,讓 Lundgren 想出了一個新計畫。

Wild burros digging wells,來自 Erick Lundgren 的 Youtube 頻道。

事實上,驢子(Equus asinus)長期以來普遍被美國科學界認為是「有害」的外來種,因此科學家大多關注並且研究驢子對當地植被的危害、驢子與原生物種的競爭關係。

然而,在 Lundgren 眼中,驢子所挖的驢井卻能夠讓當地不少動、植物都受惠,也就是說,驢子其實不像大家所認為的只會對環境帶來破壞,因此,Lundgren 決定開始深入了解驢井對當地生態系的貢獻。

你斗內,我研究!

2015 年,Lundgren 向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提出研究計畫,得到研究經費後,他用這些經費買了幾台狩獵用跟蹤攝影機,並觀察到了 13 種動物到驢井飲水的畫面。

但無奈的是,這個研究計畫要觀察的區域非常的廣,也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才能看出驢井對當地生態的影響,相比起來,大學給的經費實在是杯水車薪,無法負荷如此龐大又耗時的計畫。

在申請不到更多經費的情況下,Lundgren 決定另闢蹊徑!

2016年,Lundgren 將自己的研究計畫放到美國最大的募資平臺 Indiegogo 上,希望大家能「斗內」自己的驢井生態學研究。

當然,斗內不是白給的:

  • 捐贈 150 美元,可以獲得團隊贈予的 8*10 英寸的驢子照片一張
  • 捐贈 500 美元,則能獲得 16*20 英寸的驢子照片一張
  • 如果捐贈 1500 美元,就能和研究團隊一起到野外露營,和驢井近距離接觸,而且包吃、包住、包交通!

Lundgren 在 Indiegogo 上設定的募資目標為 1000 美元(雖然他表示 8000 美元較為理想),最終成功募到了 4790 美元。

Lundgren 當時在 Indiegogo 上的募資計畫,現在上網仍能看到。圖/The Unseen Ecology of the Wild Burro

他用募資的錢購買了數十台狩獵用跟蹤攝影機,並帶著斗內的乾爹們一起去各個地點布置攝影機,而這一拍就是數年,順利蒐集了珍貴的研究資料。

只是多了幾口井,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水資源」是沙漠生態系統內,影響生物間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當動物沒有足夠的飲水時,牠們只能選擇直接通過食物來解決水的攝取,例如狼群會捕捉更多的獵物、食草動物會食用更多的植物。

對水的激烈爭奪會讓該地區只剩少數物種能存活,最終使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降低。

根據 Lundgren 的研究顯示,驢井確實對沙漠地區的生態系統有很大的幫助,主要體現在幾點上:

  1. 驢井能為環境提供額外 74% 的水資源
  2. 驢子頻繁的挖井,讓動物為了獲得水資源所移動的距離減少 65%
  3. 除了驢子外,有 59 種脊椎動物會來到水井附近,其中 57 種會飲水。這些動物從鳥類到大型哺乳類都有。
  4. 比起有洪水侵襲的河岸邊,驢井更適合樹木幼苗的發芽與生長,而這些幼苗的生長未來很可能會形成小型林地,讓該區域更有能力保住水資源
驢井也是不少植物喜愛的生長地。圖/ The Unseen Ecology of the Wild Burro

Lundgren 認為,隨著驢井的出現,某些區域生物們會減少因水資源而發生的鬥爭,並讓生物多樣性上升。

為了再次確定他的假設,他觀察並比較了「有驢井」、「沒有驢井」的區域,研究結果和他的假設一致:比起沒有有驢井的區域,有驢井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多出 64%!

這代表著,動物們不僅會主動地前往有驢井的地方,驢井也會降低了生物間為了爭奪水資源所產生的矛盾,並讓生物多樣性上升,可謂「驢子挖水井,眾生物受惠。」

感恩乾爹、讚嘆乾爹!

2017 年,也就是 Lundgren 收到斗內一年後,他回到 Indiegogo 平台上發文感謝大家,他在文中表示,借助大家斗內的資金,他所收集來的資訊已經寫成四篇科學文章,其中一篇甚至被頂尖期刊 Ecography 接受、刊登。

而在這之後的四年,Lundgren 陸續補充更多資料,最終就連 Science 也刊登了這項「斗內來的」驢井綜合性生態研究。

Lundgren在Indiegogo上感謝大家的貼文。圖/The Unseen Ecology of the Wild Burro

一起為驢子正名!

在索諾拉沙漠中,這種會挖驢井的驢子其實屬於外來物種,因此當地居民和政府單位都認為牠們會破壞植被與環境,多年來,大家都一直想除掉牠們,美國土地管理局甚至會採取獵殺的方式來消滅當地的驢子。

此外,由於主流的生態學研究對外來種大多是持負面態度,因此就連科學界也不待見這些驢子。

但 Lundgren 的研究顯示,外來種並非只會對當地環境帶來破壞,這些驢子所挖的驢井不但能提供更多的水資源,更有助於穩定該地區的生態系統。若把牠們都除掉,恐怕該地區的動物們又會陷入水資源的爭奪戰,讓生態系統再次不穩定。

收斗內的作者 Erick Lundgren。圖/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不知道看到這邊,你對這篇研究有甚麼想法?

對筆者來說,除了知道驢子會挖水井、外來種也可能對當地生態系統有正面幫助的新知識外,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其實是 Lundgren 為了研究經費而想出的「奇招」。

一般研究人員面對經費不足的情況時,往往只會忍痛放棄計畫,但俗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Lundgren 為了繼續研究而想出「收斗內」的辦法,真的讓筆者大開眼界!

很多人都以為科學家是沉悶、沒有創意的,但許多科學研究往往是研究人員一時的靈感與創意造就的,而這篇研究就是很好的體現。其實不只科學研究,在生活中有時只要我們多花點心思,也許就能開創新的道路!

參考資料

  1. Lundgren EJ, Ramp D, Stromberg JC, Wu J, Nieto NC, Sluk M, Moeller KT, Wallach AD. Equids engineer desert water availability. Science. 2021 Apr 30;372(6541):491-495.
  2. https://www.indiegogo.com/projects/the-unseen-ecology-of-the-wild-burro#/
羅夏_96
52 篇文章 ・ 567 位粉絲
同樣的墨跡,每個人都看到不同的意象,也都呈現不同心理狀態。人生也是如此,沒有一人會體驗和看到一樣的事物。因此分享我認為有趣、有價值的科學文章也許能給他人新的靈感和體悟

2

25
9

文字

分享

2
25
9
從「棄養」到「私獵」——入侵種綠鬣蜥的問題始末
兩棲爬蟲萬事屋_96
・2020/12/24 ・5392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560 ・八年級

  • 作者/徐偉傑

每年這個時間點,關於台灣的入侵種綠鬣蜥 (Iguana iguana) 的議題在網路、新聞等媒體上都會稍稍提升一些能見度。多數的討論不外乎是想三杯、或是熱心民眾為民除害等等的內容,並沒有太多人在乎為什麼綠鬣蜥會入侵,或是該如何控制等問題。隨著入侵種綠鬣蜥的問題逐漸嚴重,暗示著台灣在相關制度及法律上的缺陷,不管專家學者怎麼呼籲,政府與民眾依然故我,最後搞得所有管理策略都變得四不像且成效打折。現在問題已經逐漸從複雜變成難以理解,卻還是沒有人願意認真地探討為什麼……?

首先來定義一下,外來種 (Alien species) 是指原先在當地沒有自然分布,經過人為無意或有意引進的物種;入侵種 (Invasive species) 是外來種的一個子集,指一物種經人為引入至非其自然分布地區,並在無更多人為干預的情況下有能力於當地建立穩定族群,以至威脅到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成為當地公害者。事實上要成為入侵種並不容易,要同時有天時、地利、人和。

躲避查緝、轉嫁成本的「棄養」

綠鬣蜥最早在 2001 年開始能夠合法進口,且在 2004 年前後,第一次於野外發現野生幼蜥,雖然所有的綠鬣蜥來源解釋,都說是來自「棄養」,但要成為入侵種除了要剛好碰到異性,還要克服少量個體低遺傳多樣性帶來的奠基者效應 (founder effect) 使其親代及幼體更不容易適應環境並生存下來建立族群,單靠零星的「棄養」其實很難有足夠的數量讓其建立入侵族群。早期因為其幼蜥翠綠討喜的外表在市場上受歡迎,且當時還有足夠的利潤,在合法進口前曾被大量走私。

過去進行綠鬣蜥田野調查曾訪談當地居民時就有不少農民表示,曾有不肖業者在當時為了躲避查緝將成批的走私綠鬣蜥往養殖場後的大排水溝倒,這很可能就是最早建立起穩定族群的綠鬣蜥。早期的野生動物輸入大多只著重在該物種是否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及國內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名錄,對於物種的入侵性並無審慎評估。

2004 年確認綠鬣蜥入侵後,雖不及過去熱銷,但仍有市場價值且野生個體通常較人工個體好看,導致部分不肖商人開始從屏東、高雄等早期的入侵地捕捉野生的綠鬣蜥入侵族群銷往外縣市水族館,以無本生意的方式牟利。野生個體在野外生活難免會有殘缺、傷疤,或是在集貨留置過程中受傷。然而,這些水族館或買家不願意收購的成體對賣家也是負擔,便索性在回程往交流道附近的大河段直接丟棄,其中甚至不乏已經懷孕的雌蜥,中南部縣市較大的綠鬣蜥入侵族群都從交流道附近開始出現並非巧合。

北部的入侵種蜥蜴亞洲水龍 (Physignathus cocincinus)、南部的入侵種蜥蜴高冠變色龍 (Chamaeleo calyptratus) 同樣是被想做無本生意的商人成批流放至適合其生存的地點,將飼養成本轉嫁給環境,若有買家下訂再透過野採的方式供貨。

圖一、交流道下河段附近的繁殖期綠鬣蜥雄蜥

治標不治本的獎勵捕捉

綠鬣蜥開始遍地開花之後,逐漸有民眾通報「恐龍」、「鱷魚」在自宅附近水溝或樹上,地方政府受到民間壓力就開始有一些動作,像是發研究計畫請大學做監測調查,或試圖參考防治沙氏變色蜥 (Anolis sagrei) 的作法,用獎勵移除的方式吸引民眾移除。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陳添喜老師當時已經透過調查高屏地區的入侵綠鬣蜥族群,大致了解綠鬣蜥在台灣野外環境的生活史及開發了捕捉方法,而使用獎勵移除捕捉策略的縣市則是不了了之,只獲得一些綠鬣蜥屍體,沒有其他有用的資訊和情報。

2008-2010 年,政府開始對入侵物種的可能衝擊及優先處理順序進行評估,委託高雄師範大學梁世雄教授,偕同台灣大學陳俊宏教授、成功大學侯平君教授、台灣師範大學杜銘章教授及高雄醫學大學謝寶森教授等五名動物生態背景之專家學者執行「外來入侵動物物種資料收集及管理工具之建立」計畫。該三年計畫主要調查台灣寵物店販售之外來動物物種及建立各物種之生物背景資料庫,優先對已入侵動物可能造成之衝擊,進行風險評估,並排定管理優先順序。但不知道為什麼做出來的爬行類很少(如表一),名錄裡面也沒有綠鬣蜥及其相關分級建議。

表一、已入侵外來種爬蟲類處理分級名單。表/參考文獻 1

至今,綠鬣蜥的入侵範圍從高屏地區擴大至嘉南地區甚至到彰化、台中,且皆為不連續分布,顯示人為協助其擴散的可能性極大。2019 年 8 月 15 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預告訂定「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之種類」草案,並將綠鬣蜥納入公告名單中。公告後飼養綠鬣蜥需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登記備查,且未經主管機關同意不得繁殖,意圖透過此方式減少綠鬣蜥在市場上的流通,持有登記期限到 2020 年 11 月 30 日為止。

以上是簡單的綠鬣蜥入侵及政府應對策略變化的歷程,雖然政府已經出手管理寵物市場的買賣及持有,看似能夠降低民眾隨意捕捉野生綠鬣蜥的需求,但綠鬣蜥可不是只有寵物市場需求而已。今年有比往年更多 Youtuber 和需要網路聲量及點閱率的人私自捕捉綠鬣蜥,並誇大渲染綠鬣蜥肉好吃,甚至連部分立法委員都有這種提倡大眾「吃綠鬣蜥除害」的想法。多數人乍聽之下會認為這樣做沒什麼不好,還會覺得好像有點道理,隨口開起宣稱綠鬣蜥肉能壯陽就可以完全移除的笑話。但吃掉終究只是一種處理屍體的方式、一直抓到很多的數量也並非代表移除入侵種具有明顯成效,而讓民眾能夠自由捕捉綠鬣蜥卻對研究人員和移除團隊帶來相當大的困擾。

非人道、破壞求偶場的民眾獵捕

為什麼讓民眾隨便抓會造成麻煩?那得先從台灣綠鬣蜥入侵族群的繁殖特性說起。通常從 10 月至隔年 3 月是交配期,約莫 3、4 月開始產卵,幼蜥會在兩個月後左右陸續孵化,從目前解剖過的雌蜥來看,綠鬣蜥最多能一次懷有 78 顆卵。綠鬣蜥屬於「求偶場展示繁殖」 (Lek mating) 的物種,對求偶場 (Lek) 及產卵地具有高忠誠度。

「求偶場展示繁殖」指一個物種中兩隻以上雄性聚集在同一場所,透過各種形式的展示、炫耀、表演等方式達到與雌性交配之目的,最有名的案例是北美洲的艾草松雞 (Centrocercus urophasianus)。

綠鬣蜥從 10 月開始會移動到求偶場,雄蜥會轉變成橘紅色,站在很高的樹頂進行展示,吸引雌蜥聚集交配。這個時期很容易被路人注意到,對一般人來說也是比較容易捕捉的時候,所以每年 10 月到年底就會開始有很多綠鬣蜥的相關新聞出現。綠鬣蜥幼體的存活率低,但要達到性成熟,在台灣就幾乎沒有天敵,且雌蜥會隨著體型變大而增加產卵數量,所以大體型的雌蜥對族群成長的貢獻度最高,被列為重點捕捉對象,因此每當繁殖季節來臨,綠鬣蜥聚集在固定求偶場及產卵季的時候,就是非常重要的捕捉時機。

然而,問題在於一般民眾在繁殖及產卵時期捕捉綠鬣蜥,除了方法及工具可能有違反人道及法律的疑慮,在沒有擬定捕捉優先目標,以及不必要的過度干擾下,都有可能造成綠鬣蜥放棄固定的求偶場及產卵場。而民眾為了買賣、食用多會捕捉正在展示的大型雄性個體,看起來很驚人又鮮豔,同時也是當作話題及新聞最好的題材。此外,政府只要一見新聞報導,就會找研究團隊要求解釋,對受託團隊而言除了增加作業難度也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

除了可能妨礙專業團隊,一般民眾不適合擅自捕捉綠鬣蜥的原因還有人道處理、合法器具、動物流向等問題。所有的犧牲都需要符合人道,爬行類生命力大多都很強,即使被刺穿短時間內也不一定會死亡,現在台灣的合法遠距離射擊類武器根本不可能人道殺死綠鬣蜥,民眾捕捉不是使用魚叉綁線就是使用初速會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的槍械,顯然並不符合爬行類的人道處理,且規定上所有人道處理必須經過獸醫師背書認證。動物流向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目前活體的市場流通已經被政府管理,若經過炒作渲染導致屍體也有市場價值,一定會有更多人繼續捕捉干擾作業,更甚者還可能會把綠鬣蜥丟到尚未入侵的區域,使其建立新族群再去捕捉做無本生意,如此一來不管綠鬣蜥多能壯陽都處理不完。

雖說活體已經被政府管理,但其實管理制度上也是有很多毛病,其一,不同主管單位的登記方式居然可以完全不同;其二,有些只需要附照片,不用施打晶片,綠鬣蜥幼體幾乎每隻都長得差不多,用幼體照片洗綠鬣蜥的持有隻數這種事已經有人做了,雖說有想做進一步處理,但個體管理做一半真的不太好。另外,在配套不足的狀況下,在公告綠鬣蜥即將實施登記後,執行團隊常常接到市區環境的通報,或是在野外看到顯然被人長期飼養過的個體,意味著嫌麻煩直接棄養的也大有人在。

政府行政與捉捕移除不同調

現在林務局有心想要處理綠鬣蜥的問題,也有經費挹注,但執行團隊在實際執行上卻經常處處掣肘。首先文章前段有提到綠鬣蜥最好的捕捉時間是 10 月到隔年 4 月左右,但因為會計年度的關係,主計不願意讓計畫能夠跨年度執行,或是計畫經費到地方上就卡在議會下不來,導致重要時期沒有經費,執行人員墊支、領不到薪水、大學老師因此要向學校借錢都是家常便飯,經過多次反映也絲毫不見改善,讓行政凌駕於專業之上。另外有些區域的綠鬣蜥求偶場環境複雜難以捕捉,不允許使用移除埃及聖䴉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所用槍枝的情況下,會需要跨部會與河川局商議清除部分求偶場的植物,且不要總在重要時期執行大規模疏濬干擾求偶場及產卵場,但多次建議也未見接納。

就算知道入侵種有這麼多的問題,也知道入侵種需要在不同的階段進行不同的管理(圖三),但直到現在也還未見台灣有關於外來種管理的專法出現,導致一堆問題都沒有法源可以解決,搞得現在不上不下。

圖三、外來生物入侵過程與管理方法流程圖。圖/參考文獻 1

同樣被入侵種搞得七葷八素的日本在 2008 年實施了生物多樣性基本法,讓國家、地方團體、人民等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義務跟責任,在生物多樣性基本法的規範下,政府就有義務好好執行 2005 年實施的外來生物法。其內容主要是規制對生態系造成危害的生物與驅除、防治,以防治外來生物對人類、生態、產業的損害。為了防止指定外來生物擴散,原則上禁止飼養、栽培、運送、持有、進口、販賣、野放也禁止私自捕捉、攜帶活體、轉讓給沒有許可者。觸犯此法,可處三年以下徒刑,個人可科處三百萬日圓以下、法人一億日圓以下的罰金。此法將外來種分為緊急對策、重點對策、綜合對策、產業管理、侵入預防、定居預防等類別,並依類別有不同的措施及辦法。光是沒有生物多樣性基本法這類的法律規範政府對入侵種的責任,政府就很容易變成有權無責的狀態,台灣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更糟糕的是,國內「飼養寵物」實在是過於容易,不論是販賣或購買都非常簡單,也就是說並沒有把物種依其入侵性、危險性等特性及飼主資格許可分別做經營管理,之前就有國中生購買西部菱斑響尾蛇 (Crotalus atrox) 飼養並拿在手上拍照的案例。

動物保護法第 8 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得指定公告禁止飼養、輸出或輸入之動物,但目前只有禁止美洲巨水鼠科 (Myocastoridae)、黑食人魚 (Serrasalmus rhombeus) 及電鰻科 (Electrophoridae)。雖然說野生動物是林務局的管轄範圍,但當它變成寵物時就是畜牧處動保科的事,多年來也遲遲未見管理。

為了健康,別吃綠鬣蜥!

談了那麼多綠鬣蜥的問題,相信還是有些人只想知道究竟能不能吃?撇開民眾自己去抓對綠鬣蜥控制的影響,個人是不建議吃台灣野外入侵族群的綠鬣蜥,原因如下:

  1. 寄生蟲問題:對,所有動物都可能會有寄生蟲,但一般市面上的肉品大多都經過食安法的把關,不會有那種買了還一堆蟲的狀況發生。而且關於綠鬣蜥身上寄生蟲會不會因為加熱就完全死亡?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其實還沒有科學上的證據和案例,因為知道得太少,所以就不建議吃。
  2. 重金屬及其他有害物質殘留:台灣綠鬣蜥的入侵區域多鄰近工業區、畜牧業、家庭廢水匯集區,兩生爬行類經常會把無法代謝或排出的有害物質儲存在骨質、內臟、脂肪裡面,透過生物濃縮 (Bioconcentration) 達到放大的效果,人在吃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累積多少有害物質了。
  3. 未知病毒和疾病傳播的可能:至今有多少疾病是透過亂吃野味造成大流行根本就難以細算了,橫空出世新冠肺炎的例子跟吃野味就有無法脫鉤的關係,我們永遠無法預測病毒會怎麼變異。

最後,任何入侵種都一樣,吃只是一種處理屍體的方式,只有在正確的時間點,有方法地移除對族群成長貢獻最大的體型及性別,時刻追蹤繁殖及族群動向,且一切符合動物安樂人道規範及槍砲彈藥管制條例和社會秩序維護法,才是科學又專業的入侵種處理。也還請各位高抬貴手,不要自己亂抓、不要提倡吃綠鬣蜥、不要把吃綠鬣蜥的行為英雄化,謝謝合作。

參考文獻

  1. 梁世雄、張弘毅、劉泰成 (2014) 外來入侵生物風險評估之簡介及台灣執行現況與限制。台灣林業。40 卷 4 期。

所有討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