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我是誰?我在哪?該擺脫腳本化行為了!——《放空的科學》

azothbooks_96
・2019/04/08 ・312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77 ・五年級

培養分析思維或彈性思維的第一步是培養思考──更注意你何時採用自動化腳本,並在自動化腳本效果不佳時,放棄那個腳本。

腳本化行為:看似用心實則無心的演出

一九七○年代末期,心理學家艾倫.蘭格( Ellen Langer )和兩位同事寫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提出以下的問題:「多少行為可以在無意間進行?」他們最後發現很多行為都是如此,誠如那篇論文的標題所示〈看似用心的無心作為〉。

自動化腳本。圖/ picpedia

我們都知道有時我們是在大腦「放空」的狀態下做事。但蘭格那篇論文令人震驚的是,那種腳本化的行為在我們「複雜的社交互動」中也很常見。所謂的「複雜」,蘭格不是指刻意演出或密謀什麼,而是指社交互動攸關著某件事,即使只是小事也無妨。蘭格與同仁指出,我們面對熟悉的情況時,通常會根據既定的模式,不假思索地行動,而且由於當前情況的細節大同小異,我們幾乎不太調整行為。

測試腳本化行為的實驗:插隊影印

依循無心的腳本與他人互動。圖/ pixabay

那篇論文裡提到一個實驗,研究人員坐在桌邊,附近有一台影印機,只要看到有人走過去影印東西,他就走上前說:「抱歉,我這裡有五頁,可以讓我用影印機嗎?」六十%的人讓他影印了。但是那個人對另一群人說:

「抱歉,我這裡有五頁,可以讓我用影印機嗎?因為我趕時間。」

他這樣問時,九十四%的人讓他影印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像前述的母鵝一樣,這看似一種經過深思的行為。彷彿第一種情況中那些拒絕讓他影印的四十%在聽到理由後,得以權衡個人需求的急迫性與那個人的急迫性,因此做了不同的反應。

但是研究人員也實驗了第三種狀況,那個人問道:「抱歉,我這裡有五頁,可以讓我用影印機嗎?因為我想印幾頁。」這個版本的說法看起來和第二種問法的架構一樣:

都是由「敘述」、「要求」、「理由」構成的句子,但內容不同。這次的「理由」很空泛,那句「因為我想印幾頁」並未幫前面的敘述「我這裡有五頁」補充任何資訊。

如果那些影印者真的是根據「要求」是否合理來判斷自己該怎麼回應,第三種問法應該和不給理由的問法結果一樣(亦即僅六十%的人讓他影印)。但是,如果影印者是依循腳本行動,而那個腳本設定是「只要要求者給出理由──只要講了『因為……』,不管那個理由有多空泛──就答應他的要求」,那麼第三種問法的成功率應該會接近第二種狀況,亦即有九十四%的人讓他影印。實驗結果顯示,那個空泛的理由使九十三%的人讓他先影印。顯然那些被空泛理由說服的人是依循著「無心」腳本行事。

夫妻吵架都是因為腳本化行為?

這項研究和其他的研究顯示,儘管你以為自己在社交互動中很少依循腳本,但多數人其實經常這樣放空大腦做事。事實上,臨床心理學家在現實世界中隨時都可以看到腳本化的行為,尤其是在人際關係的動態中。例如,人際關係研究人員發現,有些夫妻經常採用「要求/退縮」( demand/withdraw )模式,即使這種模式對婚姻有害,他們依然會那樣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婆總是在生氣。圖/ Emotions Dangerous Lego Anger Angry

當夫妻中的一方(通常是女方)希望對方改變,或想跟對方討論人際關係的議題時,就會出現這種模式,那就是「要求」。那個要求會自動觸發很多男性的「退縮」反應,以避免討論。女性看到對方退縮時,那又會引發女性強化其請求,結果導致衝突加溫。

同樣的,人際關係中的一人可能做某件事而惹毛對方,引發可預測的憤怒反應。不幸的是,那怒氣往往又反過來觸發第一人的反應,他覺得對方的怒氣是衝著自己來的,而不是因為自動化腳本而產生的無心反應。結果又跟上面一樣,導致雙方的摩擦加劇,陷入熟悉的衝突與爭論循環。

如何擺脫腳本化行為?用六感來培養分析思維

治療師告訴患者,擺脫那種循環的方法是:學會發現那種情況的發生,接著一起打破那個腳本。就像那些影印的人那樣,他們也可以注意自己的反應是否出現自動化的現象。那就像你開車上班時,聽到救護車的警笛聲或遇到某些異常狀況,你會馬上掙脫平常的放空模式,用心去面對當下的情況。

更廣義地說,培養分析思維或彈性思維的第一步是培養思考──更注意你何時採用自動化腳本,並在自動化腳本效果不佳時,放棄那個腳本。因為當你有自知之明時,才能中斷不合適的自動化腳本。蘭格稱這種自知之明為覺醒( wakefulness ),如今心理學家稱之為正念( mindfulness ),那是根源於佛教冥想的概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吃了什麼會決定你是誰。圖/pexels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說:「相較於應有的潛能,我們只處於半醒狀態。」正念正好和那種半醒的狀態相反。你用心的時候,會充分注意到當下的觀感、知覺、感受、思考流程,並且冷靜地接受它們,彷彿從遠方觀看一樣。正念需要投入的心力並不難,但是就像改善姿勢一樣,需要不斷地下功夫,才會有效果。幸好,最近有很多研究顯示,正念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大腦練習來培養。下面我會介紹一些比較知名的練習,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試看:

  1. 掃描全身。以舒服的姿勢坐下或躺下來,這個活動只需要十到二十分鐘。鬆開緊身衣物並閉上眼睛。深呼吸幾次,把注意力集中在整個身體上,感受到身體在地板或椅子上的重量,以及身體接觸地板或椅子的感覺。然後,從腳開始,意識到身體每個部分的感覺。你的腳是溫的、還是冰的?繃緊的、還是放鬆的?你感覺到任何刺激、不適或疼痛嗎?慢慢地讓注意力移到腳踝、小腿、膝蓋、大腿、臀部,然後移上軀幹。接下來,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指上,然後往上移至手臂,接著移到肩膀、脖子、臉部、頭部和頭皮。最後,逆轉整個流程,讓注意力慢慢地順著身體往下移動。
  2. 注意想法。就像掃描全身一樣,這也可以在二十分鐘內完成。首先,閉上眼睛,深呼吸幾次。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直到你靜下心來。接著,放鬆注意力,讓思緒流入。以超然的方式注意每個念頭,不做任何判斷,也不參與:那是一種感覺、一種心像( mental image )、還是一種內在對話?那個念頭是單純散去,還是導向另一個念頭?你在練習過程中遇到難以理解的念頭時,也接受並觀察那個念頭。
  3. 用心進食。這個練習更短,但很有趣,應該只需要五分鐘。你可以把它套用在你喜歡的任何食物上,大家常拿葡萄乾做練習,我則是趁這個機會吃一片巧克力。以下是我的做法,一開始就像其他的練習一樣,先深呼吸幾次,清除腦中雜念。接著,把巧克力放在手上,注意著它。如果它是包著,先感受那個包裝。在指間轉動,感受外包裝的質地。接著打開包裝,感受巧克力的質地,注意它的外觀。將它拿到鼻尖,聞它的香味,注意身體對它的反應。現在慢慢地拿到嘴邊,輕輕地放入嘴裡,但不要咀嚼或吞嚥。閉上眼睛,把舌頭移到巧克力上,注意那個感覺。注意舌頭嚐到的滋味和感受。在嘴裡移動著巧克力,若是出現想要吞下它的慾望,只要注意它就好。巧克力融化時,慢慢地吞下,持續注意那個感覺。

重要的是要訓練大腦

其他的練習還有很多種,你可以上網輕易找到。

你挑選哪種練習並不重要,但根據研究,只要每週做那個練習三到六次,一個月後,你避免自動反應的能力會有顯著的改善,大腦的其他「執行功能」也會有明顯改善,例如專注力、把注意力從一項任務轉移到另一項任務的能力。那些技能可以幫你更有效地掌控思維的運作,也可以讓你更明察生活中遇到的議題和問題。

 

 

 

摘錄自《放空的科學:讓你的理性思維休息,換彈性思維開工,啟動大腦暗能量激發新奇創意》,2018年10月,漫遊者文化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NCC 公民培力課程 邀您一同打造數位時代的媒體素養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11/15 ・530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廣告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因應數位匯流發展,為促進通訊傳播產業健全發展,保障消費者及尊重弱勢權益,持續推動「公民培力推廣計畫」,鼓勵廣電媒體及公民團體運用既有資源,協力推動全民媒體素養,以串連其影響力至閱聽眾端,並於今(112)年度規劃「認識媒體」、「防制假訊息」、「性別平權」及「公民新媒體內容產製」等議題,增進社會大眾對於通訊傳播產業的認識。

今年度藉由與廣電媒體、公民團體等合作,包括公視、法律白話文運動、正聲廣播、新聲廣播、鳳鳴廣播、陽明山電視和全聯電視等單位,於今(112)年 7 月至 12 月在北、中、南、東部地區舉辦 19 場媒體識讀活動,包括防制假訊息相聲演出、媒體素養營隊、參訪公視等,針對不同年齡層及族群設計互動課程,將媒體素養教育的種子向下扎根,提高全民媒體素養,打造更優質的社會環境。NCC 誠摯邀請銀髮族、兒少、身心障礙者、新住民及社會大眾一起參加,培養正確閱聽習慣及獨立思考能力,提升公民素養,進而創造更健全的媒體環境,報名方式及活動內容詳見活動網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8
1

文字

分享

0
28
1
大科學人專訪|職業棋士黑嘉嘉:台語課我考了一百分,事實上我一句台語都不會講
LIS_96
・2023/01/01 ・200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己可以選擇想做的事是很棒的事

Q:黑嘉嘉在國小、國中、高中分別遇過什麼「有成就感」或是「特別挫折」的經驗

我的媽媽是數學和英文老師,因為姊姊國中要開始自學,我就跟著姐姐自學,後來國中就到美國讀書,小時候媽媽給了我很多的學習資源,比方說圍棋。

我在美國念中學是兩點半就下課,學業滿輕鬆的,每週五學校規定老師不可以給學生出作業,週末要好好去玩,禮拜一會比較晚上課,整個設計都是非常人性化。我們有一堂課,是可以自己選擇要上什麼,像是電腦、合唱團唱歌、美術。這三堂課是妳可已自己選擇要上哪一堂課,這樣可以自己選擇是很棒的事情!

整個求學過程算是滿快樂的,應該算是滿順利的。

沒有環境就自己創造

Q:你覺得什麼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

我覺得有興趣是最重要的,我到美國之後,是完全沒有圍棋的環境,在美國找不到圍棋老師,也找不到會下棋的任何人,我有點靠著自學,在網路上自己找對手下棋,自己看棋譜,自己覆盤。因為我對圍棋很有興趣和熱情,所以我願意花很多間,哪怕我沒有環境,我也自己創造環境給自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黑嘉嘉憑著對圍棋的熱情,創造學習的環境給自己。圖/Envato Elements

除了學習動機獨立思考和勇於嘗試同等重要

Q:自學的過程中是否遇到挫折和挑戰?又如何解決困難和挑戰?

我覺得當我在台灣我有圍棋老師的時候,我發現老師說什麼,我就聽什麼,沒有真的理解。比方老師說要下這裡好,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下次就下這裡,但我沒有真的就理解為什麼要下這裡,到美國沒有老師,我就必須全部自己思考,那為什麼下這裡呢?到底好在那裡?我就開始不下這裡,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在這一次次的失敗中學習,自學的過程當中會發現很多過去沒有想過的問題。

除了動機之外「獨立思考的能力」、「嘗試」也同等重要,得自己思考和理解過後才會變成你自己的,如果硬背可能很快就忘記了!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從嘗試中學習。圖/Envato Elements

小朋友能夠擁有選擇的權利

Q:給台灣教育的建議?

就我過去在台灣唸小學的經驗,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我會被強迫去背很多東西,這些東西考完試之後就忘光了,之後也是完全不會用到,還有一次台語課我考了一百分,事實上我一句台語都不會講,我就覺得很離譜,一句都不會講怎麼會考到一百分,這個情況是不正常的,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況,運用應該是最重要的,不應該是我考了一百分覺得自己很棒,但那應該是要有慚愧的心情,我考了一百分但我一句台語都不會講。應用才是我覺得更重要的事情!

我會希望小朋以能夠有更多選擇的權利,他們可以選擇喜歡什麼,自己想要學習什麼,也喜望他們能夠有更多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是需要老師去帶領他們,學習獨立思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需由老師帶領孩子,學習如何獨立思考。圖/Envato Elements

響應本次「LIS 第二季大科學計劃」, 黑嘉嘉分享給我們的大科學人宣言:

❛❛ 人生如棋,在 19 X 19 的棋盤宇宙中,學習處事真理;落子無悔,每個選擇都牽動著下一個結果。  ❜❜  ——黑嘉嘉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是黑嘉嘉喜歡的圍棋格言,棋盤上的道理都是可以運用到科學和生活當中。在這邊也跟大家分享「黑嘉嘉的圍棋線上教室」最近剛好滿一週年,科學是生活,生活是科學,如果你對棋盤中的思考模式想進一步了解,歡迎大家報名體驗,有成人和小朋友的課程可以試上哦。

邀請您一同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大科學人,您的捐款將支持「科學公益教材」的穩定開發,一起 支持台灣科學教育,讓孩子從小開始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帶著自信長大成為各行各業中「 永保好奇」、「邏輯思辨」的大科學人!

【LIS 大科學計畫 ✦ 第二季】|暖心上線 ▸▸▸▸▸▸▸
❛ 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這是我們的任務,下一個世代的科學史,現在就得開始寫起! ❜
募資倒數 30 天,尚缺 60 萬元定期定額製作啟動金
每月 523 小額捐款,支持全台十萬名孩子都期待的科學教材 http://bit.ly/3joDOC7
#參與募資成為大科學人,#解鎖泛科學贈送的神祕好禮關注 LIS 最新消息歡迎加入 FB 社團「LIS大科學人製造所

LIS_96
22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LIS ( Learning in Science )情境科學教材,成立於2013年7月,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國中小自然教師及學生,設計有別於填鴨教育的科學教材,協助教師進行STEAM和科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讓教師更簡單地進行教學創新,幫助更多孩子找回對科學的學習動機,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 Youtube 頻道【LIS情境科學教材】上,我們會即時更新所有LIS教材的影片,而完整的教案、學習單,亦同步上傳於【LIS教材平台網】歡迎您前往瀏覽完整內容。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大科學人專訪 | 江振誠:當問題的答案是向內挖,孩子才真正啟動思考
LIS_96
・2022/12/07 ・196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他是江振誠 Chef Andre,「全台最難訂位餐廳」 RAW 的創辦人,也是史上唯一橫跨米其林、世界50大及全球百大名廚榜的華人名廚。

在旅居國外多年後,2014 年他回到故鄉,以餐廳作為媒介,讓世界看見台灣。這些年 Chef Andre 也投身教育,回台傳承所學,培育更多世界級華人廚師是他在料理之外的職志。關於主廚的成長故事與教育觀點,邀請你一起往下閱讀>>>

學習的動機是有著想要到達的遠方

「十三歲的我,認為全世界最頂尖的料理是中餐、日本料理、法國料理」,亦為料理家的母親會做中餐,在日本也有著自己的餐廳,因此「法國料理」成為 Chef Andre 心中最遙不可及、最難觸碰到的殿堂。

因為有著「想要到達的遠方」, 主廚在「到達的過程」中默默撿起了許多能力,比方精通法語、英語…等多國語言,這些學習的初衷都很單純,可能是為了看懂各國食譜、撰寫一份投遞法國高檔餐廳的工作履歷、順暢地和廚房同事溝通,而這些不同面向的學習都是幫助主廚完成心之所向的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位從來沒有遇過挫折的主廚

問起 Chef Andre 的成長和主廚養成過程是否遇過挫折,主廚想了一下,堅定的回答:「沒有」。

他進一步說明,沒有的原因是想要確認「我們對挫折的定義是什麼?」

Chef Andre 分享在他的團隊裡面有個不成文的文化,「我們從不說 problem,problem 這個詞彙意味著這件事沒辦法解解決,我們會說:Chef we have a challenge,以挑戰來看待每一個迎來的困難和不如意。

語言的使用巧妙的反應著 Chef Andre 的人生觀,藉由有意識的揀選語言,潛移默化團隊看待挫折的心態。「當我們有個一定要到達的方向,有著要把事情解決的共識,這些困難都只是過程中的一部分,而挑戰帶我們觸碰從未有過的高度,也代表著我們正在升級!」主廚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廚房走進學校,養成台灣需要的料理人

旅居國外 20 多年的 Chef Andre ,回台後看見家鄉對「新世代料理人」養成的缺乏,開始從廚房走進校園。主廚提到開始教學的這七年來,他從未在課堂上拿過一鍋一鏟,「我想要教的是新一代料理人需要具備的能力,我教的是顏色、是創意、是計算、是邏輯」,現在的料理產業已異於過往,在越來越多微型創業興起的年代,餐飲教育有沒有讓著些年輕人具備面對現實環境中帶得走且用得上的能力?是 Chef Andre 想帶進台灣餐飲教育的反思,也想藉此提醒所有的教育系統「我們的教育是否貼近環境」,「以終為始」的看待學生缺乏和需要的是什麼。

新一代料理人需要具備的能力,需要的顏色、創意、計算、邏輯。圖/envato.elements

我們希望孩子學會思考,卻未留有讓他們有思考的空間

這些年 Chef Andre 成為食育傳道者,他回憶曾在一場演講遇上滿場來自全台餐飲教育的老師,老師們好奇地問「該如何做到改變餐飲教育的第一步」。

我的建議會是:「讓學生學會『定義』這件事!我們不是教學生做出最好吃料理的完美答案,而是讓他們自由定義什麼才是好吃。」主廚以更具體的方式解釋:當我們教小朋友做肉丸,不是去找業界得過最多獎的肉丸達人,告訴大家最好吃的肉丸應該怎麼做,而是讓每一個人去自由定義「我的好吃該是什麼樣子」,是蒸的、炸的,是加香菜、還是加蒜頭。

「這個答案應該是向內挖,而不是硬塞的」,當學生開始用不一樣的角度去問問題,思考就會隨之啟動。我們常常希望孩子們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在教育中往往忘了保留任由孩子自由定義答案的空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孩子培養自由思考的料理能力。圖/圖/envato.elements

響應本次「LIS第二季大科學計劃」, Chef Andre 分享給我們的大科學人宣言:

❛❛ 科學的精神在於「沒有不可能」,當想法尚未被推翻前,所有都是可能的  ❜❜  ── Chef Andre Chiang

這句話同時體現了 Chef Andre 的處事哲學,當我們有著想要前進的方向,所有遇上的難題都只會是 Challenge 而非 Problem !

邀請您一同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大科學人,您的捐款將支持「科學公益教材」的穩定開發,一起支持台灣科學教育,讓孩子從小開始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帶著自信長大成為各行各業中「永保好奇」、「邏輯思辨」的大科學人!

【LIS 大科學計畫 ✦ 第二季】|

❛ 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這是我們的任務,下一個世代的科學史,現在就得開始寫起! ❜

每月小額捐款,就能支持全台十萬名孩子都期待的科學教材:https://bit.ly/3f1W42s

所有討論 1
LIS_96
22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LIS ( Learning in Science )情境科學教材,成立於2013年7月,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國中小自然教師及學生,設計有別於填鴨教育的科學教材,協助教師進行STEAM和科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讓教師更簡單地進行教學創新,幫助更多孩子找回對科學的學習動機,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 Youtube 頻道【LIS情境科學教材】上,我們會即時更新所有LIS教材的影片,而完整的教案、學習單,亦同步上傳於【LIS教材平台網】歡迎您前往瀏覽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