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非洲豬瘟警報尚未解除!如何從邊境防堵疫情擴散?

PanSci_96
・2019/02/09 ・308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43 ・八年級

  • 採訪、撰文/黃宜稜

非洲豬瘟持續延燒,如果傳入台灣,將造成相關產業至少 2 千億的損失。在旅客出入境頻繁的此時,該如何讓大眾有正確的觀念?防疫單位的人手與應變能力是否充足?將會是全台的一大考驗!

非洲豬瘟v.s一般豬瘟,有何差異呢?

首先,先來了解非洲豬瘟跟一般豬瘟的差別吧。

1921 年非洲豬瘟病毒首次在肯亞被發現,不同於一般豬瘟是由 RNA 病毒所致,非洲豬瘟是 DNA 病毒所引起之惡性豬隻疾病,雖然感染後的症狀跟一般豬瘟相似,都是高熱與全身臟器的出血,但解剖後會發現感染非洲豬瘟的話,豬隻的脾臟會腫大 2~3 倍、腎臟也會有點狀出血,看起來如同火雞蛋。

而其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在於,它是具有急性跟高度傳染性的特質,可經由廚餘、節肢動物、動物分泌物或排泄物、車輛及人員夾帶等途徑傳播,且從感染到發病的時間很短(潛伏期只有4~19天)、目前尚無藥物可以預防或治療,致死率極高,幾乎是100%,因此會對各國的養豬產業造成非常大的衝擊。

一般豬瘟是由 RNA 病毒所致,非洲豬瘟是 DNA 病毒所引起之惡性豬隻疾病。圖/pixabay

不過,當時疫情僅限於非洲大陸,與非洲相隔一個地中海的伊比利半島也出現案例,並陸續在中美洲、北歐陸續傳出疫情,但都先後都被撲滅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防疫意識薄弱,加速非洲豬瘟擴散

直到 2007 年位於東歐的喬治亞再度爆發疫情,並迅速傳到其他東歐國家,根據研究認為,非洲豬瘟傳播的速度如此之快,可能與 2007 年野豬從喬治亞到車臣的大規模遷徙有關,加上當地對於養豬產業的生物防治意識較薄弱,才造成疫情擴散。

當時聯合國農糧署就發表報告,指出現在需要迫切關注的,就是防止疫情傳到烏克蘭,可惜 2013 年烏克蘭還是傳出疫情,並讓疫情從養殖場走到戶外,2014 年非洲豬瘟再度出現於歐盟「申根區」。2018 年 8 月,中國瀋陽有養豬場確認感染非洲豬瘟,這是東亞地區首次傳出疫情,並在短短 3 個月內傳遍中國 16 省 3 直轄市。

由於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與供應國,因此消息一出,不只讓全球的疫情雪上加霜,並讓鄰近的台灣如坐針氈,防疫的腳步更是不能鬆懈。

甚至金門海邊都會發現,乘著東北季風飄洋過海的垃圾。圖/金門金沙鎮

防堵非洲豬瘟,從邊境檢疫做起

台灣目前尚未有非洲豬瘟的案例發生,因此現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邊境防疫,讓非洲豬瘟的病毒無法進來台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自 2007 年起,為了保護國內生態與防堵國境流行病,台灣就已經禁止攜帶活體動物及其產品、活體植物及生鮮產品、生鮮果實入境,2018 年 8 月中國爆發疫情後,也立刻在機場與港口等地區,針對來自中國的航班做檢查,9 月開始實施處罰,就是為了防堵病毒進入台灣。

為什麼要這麼嚴格?因為台灣是座海島,風險最高的傳播途徑是「旅客攜帶肉品入境」,因此防疫也會特別針對邊境管制,不過從 2018 年 12 月 14 日~2019 年 1 月 31 日這期間,仍然發生 276 件違規事件,防疫觀念仍需要加強宣導。

中國大陸海漂連江豬隻,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圖/非洲豬瘟災害應變中心

軟性提醒到易科罰金,旅客登台過三關

為了防疫,目前在海運方面,旅客搭上航班後,船上就會開始廣播,提醒民眾不要攜帶肉類產品入境,經過通關點時,托運行李與手提行李均會經由 X 光機檢查;機場的話,同樣也是無論來自任何地區的旅客,其拖運行李與手提行李都必須經過 X 光機檢查。

不過桃園機場因為人流眾多,托運行李雖然會用 X 光機全面檢查,但手提行李以往只有人力與防疫犬的隨機抽查,抽查率只有 3 成,無形中造成防疫漏洞。因此在 2019 年 1 月 16 日開始,增設三道關卡,來延長作戰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防疫,托運行李與手提行李均會經由 X 光機檢查。圖/IDuke@wikipedia

第一關:X光機擴大檢查

由航警局派人員於旅客下機出空橋處,針對來自高風險地區(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的旅客進行宣導及手提行李全面檢查,須注意的是,政策開始初期是採用人工檢查,2019 年 2 月 2 日開始則交由 16 台 X 光機,預計加起來每小時可以檢查 4000 人次,防檢局副局長杜文珍表示,根據桃園機場歷年來自這些地區的民眾,每小時大約為 2000~2500 人,應該不會造成民眾阻塞。

第二關:立牌、跑馬燈多管宣導

在證照查驗台前設置大型宣導立牌,查驗台上方也會有 LED 跑馬燈宣導、張貼宣導看板,讓旅客在排隊等候查驗時都能看到宣導訊息,同時證照查驗時夾送宣導單張於護照內,提醒來自高風險地區之旅客。而在這兩關中,民眾若主動通報並交出違法產品,就可以免去罰款,對此杜文珍表示,防疫最重要的不是罰錢,而是藉由宣導,讓全民都有防疫的意識。

第三關:防疫犬邊境把關

就是用 X 光機全面檢查托運行李(無論來自任何地區),爾後來自高風險地區的拖運行李會集中於特定行李轉盤,民眾等候提領行李的時候,還會由檢疫犬加強對託運行李跟手提行李的偵查,若是到第三關才被發現攜帶違法產品,將會處以 20 萬的罰金。

檢疫犬Mini與領犬員。圖/非洲豬瘟災害應變中心

不過非洲豬瘟不是會附著在衣服、包包上面嗎?對此杜文珍表示,機場有鋪設消毒毯,可以減少民眾鞋子上的病菌,但一般來說,病毒要附著於人類身上的機率,其實很低,不過民眾出國還是要注意,現在這種非常時期,千萬別去牧場那些容易有非洲豬瘟病毒的區域參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規定:未繳罰金拒絕入境!

而以往就算民眾被抓到違規卻沒錢繳罰金的情況,通常還是會先讓他們入境,卻造成後續追蹤困難,對此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表示,如果是國人違規的話,會限期一個月內要繳交罰金,而對於外國遊客,若未繳交罰金就出境,移民署也會有相關紀錄,之後就不得再入境台灣。

不過根據 1 月 25 日晚間的最新規定,則改為若拒絕繳納罰款 20 萬將拒絕入境,截至 2 月 1 日為止,已有 9 位來來人士違規攜帶豬肉產品,其中 3 人因未繳 20 萬元未繳,被拒絕入境。

外來人士違規攜帶豬肉產品入境,經裁罰20萬元並繳清後准其入境。圖/非洲豬瘟災害應變中心

最高警戒,漁船靠岸也需檢查

至於港口的部分,2018 年 11 月 10 日發生過一艘中國籍漁船,進入高雄港維修,卻被發現這艘船的冷凍庫約有 300 公斤的冷凍豬肉,雖然已全數被封存在該船的冷凍庫內,確保不會進入國內,並就船上廚房與相關使用空間進行消毒,儘管最終發現那批肉沒有非洲豬瘟病毒,但仍引起民眾譁然。對此防檢局局長馮海東表示,只要有外來漁船要進入台灣,防疫人員都會去查驗,不會讓有風險的豬肉進入台灣,民眾不必擔心。

疫情防疫,全球有責

豬瘟的防疫,只有台灣努力夠嗎?當然不夠!2018 年 12 月 30 日在金門海邊有海漂豬被檢出非洲豬瘟,讓中央下令「金門地區的豬隻與其屠體 、內臟、生鮮及加工產品禁止輸往臺灣本島及其他離島」兩周,以確認病毒並未擴散,但剛解禁的隔天,2019 年 1 月 17 日又在連江縣東莒發現第二個非洲豬瘟的案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根據調查,兩起案例皆為從中國漂流過來的豬隻,並非是台灣在本土出現的感染,但這件事情顯示出,就算台灣努力加強防疫,若是鄰近國家的疫情持續失控、免疫意識不足,台灣依舊很危險!對此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雖然自 2019 年 1 月 20 日過後,中國未再向世界動物組織 (OIE) 通報疫情,但仍未確定是否是真無疫情,推測要讓這次的疫情下降,可能要等到 5、6 月,在此之前台灣都不能鬆懈,現行的防疫政策都會持續進行。

中國大陸海漂連江豬隻,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圖/非洲豬瘟災害應變中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59 篇文章 ・ 2383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2

1
0

文字

分享

2
1
0
物理學家說,公車的窗戶開這幾扇才通風
胡中行_96
・2023/01/09 ・177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流感盛行的嚴冬,您可曾為了開窗與否,天人交戰?還是在搭公車的時候,選擇開走道對面的窗戶,凍死別人,造福自己?通風能降低感染空氣傳播疾病的風險,但交通工具的窗戶到底要怎麼開,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墨西哥物理學團隊發揮所長,在 2022 年 12 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推薦開公車窗戶的方法。[1]

公車模型

COVID-19 疫情期間,防疫資訊滿天飛。因為事關人命,「♪ 雖然我曾經這樣以為/♪ 我真的這樣認為」,並不能做為給予建議的理由。許多公衛措施的效益,例如: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等,都被嚴厲地以科學的方法檢視。這群墨西哥物理學家著眼於通風的機制,想瞭解到底挑哪個位置的窗戶,打開多少扇,對公車內的空氣品質最好。當然,他們並未唱著林憶蓮的〈為你我受冷風吹〉,親自搭車實測,被風吹到掉眼淚;而是打造了一台小模型來實驗,再以電腦模擬運算。[1, 2]

公車模型:A 是風速計;S 為二氧化碳偵測器;窗戶被黑虛線框出;二氧化碳則由中央車底灌入。圖/編輯自參考資料 1,Figure 1b、8a和8b。CC BY 4.0)

他們參考一輛 9.92 x 2.5 x 2.2 公尺,地板內側離路面 0.4 公尺的實體公車,打造出約 1/10 大的壓克力模型。如圖所示,車體透明,僅窗戶用黑色虛線框出,方便觀察;裡面有二氧化碳偵測器(CO2 sensor)、風速計(anemometer);以及可裝卸的 3D 列印乘客,方便創造空車和滿載等狀態。由於假人不會呼吸,所以得從模型的中央車底灌入二氧化碳,代替真實的吐氣。測試氣流時的車速,則主要設定在每小時 50 公里。[1]

實驗項目

這個實驗從下列兩個角度,來探討通風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開啟的窗戶數目:從不開窗、開 2 扇或 4 扇,到全部開啟等,都嘗試一輪。[1]
  2. 窗戶的位置:一般常見的公車,窗戶都是開在車體兩側,也就是乘客座位的旁邊。不過,科學家在模型的車頭,挖了 2 個長方形的氣窗,看看這種設計的效果又是如何。[1]

實驗結果

研究團隊發現,在一般擁有左右兩排窗戶的公車上,氣膠(aerosols,又稱「氣溶膠」或「懸浮微粒」)的擴散與排出,均受車內負壓造成的吸力驅動。打開 4 扇,也就是左右各 2 扇窗戶最通風;全開也不會加快氣膠排散,或減少累積。氣流促使氣膠向車頭聚集;有些從前面離開的氣膠,會由後面的窗戶回流;而氣膠在車裡停留的時間,平均為 6 分鐘。不過,當科學家拿出他們改造的新型公車,馬上就超越了傳統公車開 4 扇窗的成效。[1]

有別於市面上常見的款式,這種新型公車的前方擋風玻璃,靠近車頂處,多了兩個氣窗。如下圖所示,公車移動時,前方氣窗會進氣,產生一股推力帶動通風,而不再仰賴車內負壓的吸力。空氣從前方灌入,通過座位區域,再由車尾原本就設在兩側的窗戶出去;不像開 4 扇的,氣流無法完全貫穿車體。[1]

左:一般有兩排窗戶的公車;右:車頭設氣窗的新款公車。圖/參考資料 1,Figure 1c(CC BY 4.0)

以公車滿載 50 人的狀況為例,車速每小時 50 公里時,新款公車內的通風換氣速率,為每人每秒 100 公升;遠高於英國急難科學顧問團(Scientific Advisory Group of Emergencies,簡稱SAGE),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建議的 8 至 10 公升。就算行車速度只有每小時 9 公里,也還能符合 SAGE 的標準。同時,車內氣膠的總量減少,在車速每小時 50 公里的狀態下,滯留的時間降至 50 秒。[1]

公車向左行駛時,開不同窗戶的通風情形。影/參考資料 1,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2(CC BY 4.0)

尚待研究的變因

既然新款公車這麼通風,何不趕快上市?上述實驗未涵蓋的數個變因,其實仍有待探究。比方說,3D 列印的假人沒有體溫,真實的公車坐滿活人乘客時,車內的溫度可能較高。如果再考量各地天候,造成的車外氣溫差異,這裡關於氣體流動的結論,便不見得適用。[1]更何況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市區,開窗搞不好會弄得灰頭土臉,大概也無益於呼吸功能。假如將來臺灣除了密閉且附空調的公車,也有這種墨西哥的新式車款,身為乘客的您,會想搭哪一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Alexei Pichardo-Orta F, Luna OAP, Cordero JRV. (2022) ‘A frontal air intake may improve the natural ventilation in urban buses’. Scientific Reports, 12, 21256.
  2. 滾石唱片ROCK RECORDS(01 JUN 2012)「林憶蓮Sandy Lam【為你我受冷風吹 Suffer for you】Official Music Video」YouTub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12
1

文字

分享

0
12
1
猴痘疫情多國爆發,專家表示「存在隱憂」
Ash_96
・2022/06/13 ・311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猴痘是什麼?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傳染疾病,主要在非洲囓齒動物間傳播,偶爾也會感染靈長類。最初是在 1958 年從實驗室的猴子身上所發現,其傳染途徑是經由動物傳染給人類,或是其他受感染的人類相互傳播,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與天花非常類似,但是相對來說較不致命。

一般來說,每年確診猴痘病例約為幾千例,且範圍侷限在非洲中部及西部,非洲以外地區感染猴痘的病例數極少,通常是具有非洲旅遊接觸史,或是在進口野生動物時一併帶入病毒所致。

為什麼猴痘突然引起全球關注?

截至 6 月 2 日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有 27 個非洲地區以外的國家通報病例,包括英國 207 例、西班牙 156 例、葡萄牙 138 例、加拿大 58 例、德國 57 例。雖然這些國家目前還沒有死亡通報,但全球自英國報告首例本土病例(5 月 14 日)以來,非洲以外地區的確診病例就超過了 1970 年以來的總數。有鑑於此,WHO 於 5 月 29 日發布新聞稿,將猴痘列為中度風險傳染疾病

WHO 於 5 月 29 日發布新聞稿,將猴痘列為中度風險傳染疾病。圖/Wikipedia

猴痘突然在各地爆發,讓民眾不免擔憂是否重演 COVID-19 在全球肆虐的戲碼。據病毒學專家 Jay Hooper 表示,猴痘不具備像 COVID-19 在人與人之間的高度傳染力,而且與猴痘極為類似的天花早已有治療方法(研究證實天花疫苗對於猴痘同樣具有約 85% 的保護力),所以暫時不需要太過擔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猴痘症狀表現有哪些?

據 WHO 表示,猴痘的潛伏期(從感染病毒到出現症狀的時間間隔)約為 6 至 16 天,自發病到痊癒約需要二至四週。猴痘與 COVID-19 的症狀都類似流感,像是發燒、頭痛、畏寒、出汗、肌肉痠痛等,但是猴痘通常也伴隨淋巴結腫大,進而在頭部和四肢產生皮膚病灶。發燒後一至三天進入皮疹期,一般來說先從臉部出疹,再逐漸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皮疹的型態從斑丘疹(底部扁平的病變)、小水皰(充滿液體的小皰)轉變為膿皰,約十天後結痂,二至三週後完全消失。

猴痘病毒引發之不同階段皮疹。圖/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 (UKHSA)

一般來說,猴痘患者在沒有接受特別治療的情況下,可以在數週內自行痊癒。值得慶幸的是,猴痘的致死率並不算高——根據 WHO 資料顯示,約為 3% 至 6%。另外,猴痘感染者因為有皮膚病變的情形,症狀較不易被忽略;要是感染後多為無症狀的話,那可就真的難以追蹤了。

COVID-19與猴痘的差異——傳播方式

從傳播方式來看,其實猴痘並沒有 COVID-19 這麼強的感染力。COVID-19 的傳染途徑是經由空氣傳播的氣溶膠。氣溶膠微粒的大小介於 5 至 10 微米,超過 10 微米就會因重力作用沉降在物體表面,例如帶原者咳嗽,排出夾帶微量病毒的唾液微粒,懸浮在空氣之中。氣溶膠雖然夾帶的單一病毒量較飛沫傳播來的少,但是可傳播的距離較長,且病毒在微粒中又能存活一定的時間;如處在密閉空間內,滯留的氣溶膠又大幅提升了人們將病毒吸入和接觸感染的風險。

猴痘則是經由體液接觸傳染,通常是直接接觸到帶原者的體液而感染。猴痘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染途徑包括接觸受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黏膜和皮膚傷口,或是食用感染動物未完全煮熟的肉。另外,如遭到感染動物咬傷或抓傷,同樣也有可能感染。人傳人的方式則透過近距離接觸感染者體液,使猴痘病毒經由呼吸道、黏膜和皮膚傷口進入人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猴痘經由體液接觸傳染,食用感染動物未完全煮熟的肉有可能感染。圖/Pixabay

COVID-19 與猴痘的差異——基因組態

另外,COVID-19 新冠病毒以及猴痘病毒,在基因組態上也有差異,以下先簡單介紹 DNA 病毒以及 RNA 病毒。

COVID-19 新冠病毒屬於 RNA 病毒,因為 RNA 病毒沒有自我修正錯誤的機制,病毒存活時間也相對較短,所以有較高的突變率。當變異發生的機率提高,就有機會產生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對病毒來說是一大優勢,但對於宿主來說就是壞消息了。這也是流感病毒在短時間內就能出現多種變異病毒株的原因;同樣的道理,當季有效的流感疫苗,很有可能因病毒突變的關係,在下一季就失去了保護作用。

猴痘與天花則同屬 DNA 病毒,DNA 病毒體積較大,可以儲存較多遺傳密碼。DNA 聚合酶本身具有修復錯誤鹼基的機制,如複製過程中出現錯誤,DNA 聚合酶可以偵測錯誤,並退回原先的步驟重新執行,也因此不太容易產生變異。基於 DNA 病毒的特點,猴痘病毒比較難在一夕之間突變為人傳人的方式。

DNA 病毒RNA 病毒
體積較大較小
對宿主仰賴度較低較高
自我複製速較慢較快
修正自我複製錯誤之能力
突變率較低較高
DNA 病毒與 RNA 病毒比較資料來源/AMBOSS

是否該施打猴痘疫苗?

世界衛生組織於 1980 年正式宣佈天花自地球上根除,並全面停止施打疫苗,使得人們對於天花的免疫力逐漸降低。如今,與天花相近的猴痘病毒現蹤,依照現在的態勢,可以推論感染猴痘的風險也許會增加。為避免猴痘傳播繼續擴散,各國的公共衛生機構都開始執行預防對策,像是維持天花疫苗庫存,以及研究針對猴痘病毒的治療方法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CDC)表示,目前美國認可的天花疫苗有兩種:ACAM200 以及 JYNNEOS;其中 JYNNEOS 也被核准為能夠有效預防猴痘的疫苗。另外,美國 CDC 也說明,最佳的接種疫苗時機是在個體暴露於猴痘病毒前;若在接觸病毒後四天內接種,仍有機會可以預防一些症狀產生;而在感染後 4 至 14 天才接種疫苗的話,僅能減緩症狀。

美國流行病學家 Andrea McCollum 表示,若是猴痘病毒大規模爆發,應採取環形接種疫苗(ring vaccination)策略,意即針對確診者身邊的接觸者進行接種,以阻斷猴痘病毒的傳播鏈。目前,確診猴痘的案例仍相對少,因此暫時不需要實施超過環形接種層級的防範措施。

結論

根據現有資料來看,如同專家學者們所說,猴痘暫時不會對人類造成太大的威脅。至於疾病爆發的由來和傳染的病因,仍有待流行病學研究和接觸者的追蹤調查結果出爐後,才會有比較詳盡的了解。追本溯源才能更有效地制定後續的對策,防止更大規模的傳播。

參考資料

  1. Max Kozlov. Monkeypox goes global: why scientists are on alert. Nature.
  2. 邱劭霽。全球猴痘病例破百,恐成下一波大爆發疾病?傳染途徑、常見症狀、如何治療一次看懂。風傳媒。
  3. 張詠晴。猴痘Monkeypox病例攀升,會成為大疫情嗎?誰要小心?。天下雜誌。
  4. 萬國華。從COVID-19 談「飛沫」對人體的健康威脅與預防。長庚醫訊,43(6)。
  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onkeypox and Smallpox Vaccine Guidance.
  6. 許紋賓。教你簡單預防,飛沫傳染與氣溶膠傳播。降低新冠肺炎感染機率!。普印通。
  7. 衛生福利部。天花疾病介紹
  8. AMBOSS: Medical Knowledge Distilled. Viruses – Part 2: DNA vs. RNA Viruses. YouTube.
  9. BBC News。猴痘:我們可能不需要太擔心的10個理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sh_96
2 篇文章 ・ 2 位粉絲
外交系畢業,很多人看成外文(是不是又回頭看一次? ) 常常在外向與保守的極端之間擺盪;借用朋友說的詞彙,我屬於營業式外向。 喜歡踩點甜點店和咖啡廳,大概是嚮往那種文青都會女子的感覺,或是純粹愛吃。 喜歡k-pop ,跳舞的時候會自動設定為開演唱會模式,自我催眠現在我最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