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英國食品標準局│食安簡史6:新手培訓中心

miss9_96
・2019/08/01 ・325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69 ・九年級

食品安全近年引發許多焦慮,臺灣的食安政策究竟該如何制訂,才能讓大家吃得安心放心呢?本系列以歐盟、英國、美國、加拿大、中國等國為例,整理歸納系列文章,邀請大家破關點技,點好點滿成為食安鬥士。

英國食品標準局能自行公佈科學建議,完全不需要高層批准!此權力在陳舊的官僚系統裡是非常罕見的,少見的獨立性也提升了民眾對食品標準局的信賴。

英國現代食品安全體制-從政黨輪替開始講起

英國現代的食安制度可追溯到 1990 年的食品安全法 (The Food Safety Act 1990) ,在歷經沙門氏菌汙染雞蛋的事件後,以柴契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政府在 1990 年推出食品安全法,此法統整了過去數十年來關於食品的多項規定:標籤、責任歸屬和進出口等。

此法內容包羅萬象,而該法將食品的責任做了明確的歸屬,法條中提出「賣家需對產品負責」的概念,意即零售商必須為自己的商品負責,商家必須採取「合理的措施」確認食品是安全的1。因此零售商為了確保上游原料的品質,便不再以最低價格作為交易的考量,轉向要求供應商提供認證,證明原料的安全、合法。這種風氣上的改變,讓誠信的供應商能在市場上具備更強的競爭力,產業天平朝著「優質自主管理」的方向偏移。

但法令公布之初,在野的工黨便抨擊保護消費者安全的農、漁業食品部無法勝任此重責大任,原因在於該部門同時身兼農業經濟的發展,兩者利益衝突之下,無法有效地做出合理的政策2。應該要在沒有政治、利益團體的干擾之下,設置獨立的食安風險評估組織。

但此建議沒有受到重視,科學意見持續被政治力量打壓,數年後工黨的預言成真,狂牛症引爆大恐慌,英國保守黨在1997年大敗,黯然交出政權。

在爆發狂牛症的翌年,英國於1997年大選的結果,執政的保守黨大敗,國會席次大幅地削弱淪為在野黨。圖/wikipedia

英國的半獨立科學風險評估機構-英國食品標準局

食安事件除了導致政黨輪替外,被視為罪魁禍首的農、漁業食品部也受到被裁撤的命運,而食品安全的工作被獨立出來,歸屬於 2000 年成立的英國食品標準局 (UK Food Standards Agency, FSA) 。食品標準局透過衛生大臣直接向議會負責,組織唯一的使命就是強化食品安全、維護人民的公共利益,因此僅管仍為官方機構,在設立的精神上就和其他政府機關有了不同3

英國的食安管理系統由不同的機構,透過食品標準局形成類似歐盟食品安全局的網絡。英國食品標準局上層為中央政府和歐洲食品安全局,下轄英國的地方衛生單位。而食品標準局內部核心組織為「科學風險評估處」,由 120 名科學家組成,進行風險評估、風險溝通的工作。而為了兼顧消費者和食品鏈上的各產業的意見,食品標準署也設有消費者顧問小組和利益相關者論壇等,以全面性地考量各方的意見3

英國食品標準局簡要體制圖3, 5。圖/作者繪圖

英國食品標準局的獨特之處

雖然食品標準局對於地方衛生機關有督導、裁罰之權4。但也許是因為英國國情之故,食品標準局通常以合作代替威嚇,透過教育訓練和協商,以拉近中央單位、地方機構和廠商間的距離,以達到政策的貫徹力3。而英國食品標準局更因為有了下列特性,才能夠避免當年的農、漁業食品部的缺陷而有了今日的成功:

  • 【尊重消費者】:由於在食品市場裡,消費者處於資訊不對稱的弱勢方,因此英國政府很早就將「消費者至上」的觀點入法(1987年消費者保護法、1990年食品安全法),而食品標準局的精神中,也強調消費者的權益。因此在食品標準局的體制裡,設置有「消費者委員會 (Consumer Committee) 」,在主要的消費者團體中選出代表,長駐於食品標準局,替消費者發聲3。並且改善舉報機制,利於消費者或商家逕行舉報,以彌補政府稽核人力不足的先天缺點3。同時食品標準局每年會進行一次的消費者普查,以了解英國國民的飲食習慣、熱門議題等,以確保食品標準局能夠永遠貼近民眾5
  • 【獨立、透明】:英國食品標準局雖然仍是政府機構,但具有特殊的獨立性,以避免政治、商業和官僚體系的阻礙。食品標準局直接向議會負責,不隸屬於任何政府部門5,並且為了避免官僚、政治力量的干擾,英國食品標準局能夠自行發佈科學報告或健康建議,無需高層批准。這在官僚體制沉重的國家裡,是極為罕見的特權4。並且為了強化民眾的信賴,食品標準局在網路上公開所有的風險評估報告(機密性除外)6,甚至於在網路上公布未來的會議流程7;會後紀錄,並詳細地列出每名與會者的發言8。高度的透明性大幅地提高民眾的信賴感,同時也可做為我國的模範之一。
  • 【降低廠商學習成本】:英國政府在進行任何新的政令時,都會出版「企業指南」,以降低廠商的學習門檻,如:「1990食品安全法遵守指南 (Food Safety Act 1990: a guide for your business)」9和「食品過敏源標籤法規指南 (Food allergen labelling and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technical guidance) 」10。同時食品標準局也為了資源較匱乏的中小企業提供輔導和建議,以強化政策的貫徹度11
英國食品標準局會在facebook上發布既有趣又貼近生活的訊息。圖/Food Stamdards Agency

英國食品標準局的未來?

英國食品標準局在兩年的總結中認為,食品標準局能夠成功地在民眾心中塑造出「消費者優先」的形象,其原因就在於「獨立性」,食品標準局能自行公布健康建議和科學報告,加上完全透明的會議紀錄,勇於讓全民公審,這種精神和作法在以往陳舊的官僚體系裡是無法做到的!也因此能夠獲得民眾的信賴。

但食品標準局也提出數點自我檢討,首先是領導食品標準局的高級職員仍有政府官員身份,並且食品標準局在組織上仍隸屬於政府體系,此兩個缺陷有可能會在決策時出現投鼠忌器的顧慮,如何改善這些問題,將是英國食品標準局未來的努力方向之一4

而我們看完英國後,回頭檢視台灣的食安管理,食藥署和農委會皆將「政策制定」和「風險評估」同時掌握在手上,儘管我國並非以農產出口為主力的國家,但如果發生了如同狂牛病時的衝突,也就是「產業經濟」和「國人健康」無法兼得的情況時,農委會和食藥署會選擇哪一方呢?此篇文章並非以介紹他國制度指責我國制度不佳,而是在台灣的現況裡,已有報告指出國人漸不相信政府之資訊,我國政府可能要考量支持第三方組織(如:國家衛生研究院),分擔風險評估、溝通之責任,以提高國民對政策的信心,以避免未來台灣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之困境註1

「塔西佗陷阱」: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表什麼言論、無論做什麼事,社會都會被認為說假話、做壞事。圖/pixabay

註解

  1. 「塔西佗陷阱」一詞指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表什麼言論、無論做什麼事,社會都會被認為說假話、做壞事。

下一篇請見:英國民間食安相關組織│食安簡史7:新手培訓中心

參考資料

  1. Jill E. Hobbs, Andrew Fearne, John Spriggs (2002) Incentive structures for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ssurance: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Food Control, 13, 77-81
  2. 魏秀春 (2011) 英國食品安全立法研究述評, 井岡山大學學報, 32, 122-130
  3. 劉亞平 (2013) 英國現代監管國家的建構:以食品安全為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学版)。第52期。7-16頁
  4. 邱錦添,李根永 (2014)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中華民國
  5.  蘇立 (2010) 英國食品安全立法體系及其啟示。理論探索。第2期。142-144頁
  6. Klaus Jürgen Henning; Stefanie Freyberg; Susann Stehfest; Susanne Kaus; Gaby-Fleur Böl (2014) 2014年歐盟食品安全年鑑第三次更新和修訂版。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 (BfR) (www.bfr.bund.de),德國柏林
  7. ACAF meetings。英國食品標準局官方網頁。
  8. ACAF minutes: 8 February 2005。英國食品標準局官方網頁。
  9. Food Safety Act 1990: a guide for your business。英國食品標準局官方網頁。
  10. Allergy and intolerance: guidance for businesses。英國食品標準局官方網頁。
  11. SME food allergen labelling guidance published。英國食品標準局官方網頁。
文章難易度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768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副食品保存不當容易變質?寶寶粥為什麼可以常溫保存?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06/16 ・203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由 農純鄉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作者|Evelyn 食品技師

為什麼自己煮的副食品容易壞掉?

每位寶寶都是媽媽的心頭肉,媽媽們總是耗盡心思烹煮好吃且營養的副食品,可是為什麼自己煮的副食品容易壞掉?因為食品與自然環境中,經常存在著無數的細菌,在處理食物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一般在家中,媽媽們會把煮好的副食品放涼,再放進冰箱冷藏保存,但光是這樣的過程中,空氣中的細菌、與副食品接觸到的容器,都有機會讓細菌趁虛而入到粥裡,增加食品腐敗的風險。

再者,將副食品放進冰箱冷藏保存,是不具任何殺菌效果的。大部分的病原菌都是嗜溫菌,喜歡 20℃~40℃ 的環境,就算把溫度降低到一般冷藏溫度 5℃,細菌並不會死亡,只是讓它生長活性降低。因此冷藏僅能降低細菌的繁衍速度,為抑制細菌生長(抑菌),而非殺死細菌。

食品與自然環境中,經常存在著無數的細菌,在處理食物的過程中,難免會污染到一些微生物。圖/Pexels

冷凍雖然可以讓細菌停止活動,進入休眠的狀態,但也不是殺死細菌,若不慎讓溫度回升的話,細菌即會恢復活力而急速增殖。

所以若想要妥善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就必須要進行「滅菌」,現在市面上有不需要放冰箱也能常溫保存,即開即食的寶寶粥,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常溫寶寶粥為什麼不用冰也不會壞?

一般常見的巴斯德氏殺菌(簡稱巴氏殺菌)法,是一種把食物加熱至某個溫度(通常低於 100°C)並保持一定時間,即可殺滅一些致病性微生物,是較為溫和的方法,如鮮奶或蛋液等。但因無法完全殺滅所有的微生物,故這類食品就必須放冷藏保存,且保存時間僅 2~4 天。

常溫寶寶粥之所以可放常溫保存仍不會壞,是因為有經過「商業滅菌」的過程。通常商業滅菌即是利用高溫、高壓,將食品中所有的微生物殺滅,使它們無法生長導致食品腐敗,並且驅出容器中的氧氣,避免它和食品中的成份進一步作用,再藉著密封容器防止外界的微生物又污染食品。且依《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之規定,商業滅菌後的產品是禁止使用防腐劑的。

加上商業滅菌後的常溫寶寶粥採用「食品級鋁箔積層袋密封包裝」,可耐高溫,不會產生塑化劑,耐酸鹼,還能充分阻隔空氣及細菌入侵。因此,在如此嚴苛的滅菌條件,並搭配嚴謹的無菌環境、密閉包裝的方式下,常溫寶寶粥當然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劑也能夠常溫保存喔!

常溫寶寶粥是採用「食品級鋁箔積層袋密封包裝」,在嚴謹的無菌環境、密閉包裝的方式下,不需添加任何防腐劑也能夠長期保存。

挑選常溫寶寶粥的技巧

寶寶粥除了要具備基本的安全、健康與美味之外,挑選時還需要注意過敏原,以避免家中的心肝寶貝,因為食物過敏而引發嚴重的不適症狀。

依《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現在過敏原強制標示總共有 11 項,比較需要注意的常見過敏原如甲殼類、牛奶或羊奶、蛋、堅果類、含麩質之穀物、大豆及魚類等。

故媽媽們在選購寶寶粥的時候,務必要記得檢視產品成分與營養標示,確認是否含有寶寶會過敏的食材。

此外,選擇信譽優良的食品製造商也是非常重要的,農純鄉的常溫寶寶粥成分公開透明,擁有齊全的安全認證(包含 HACCP、ISO 22000、CAS 認證等),堅持將產品定期送 SGS 檢驗,並將檢驗報告於網站上公開供消費者查看。

而且農純鄉寶寶粥有9種口味,皆通過100%無添加潔淨(clean label)標章驗證,產品完全不使用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亦不含任何的食品添加物。甚至連包裝材質都通過德國 LFGB 檢驗,確保寶寶粥在高溫滅菌處理的時候,與食物直接接觸的包裝與內容物不會發生反應,為安全無虞。

農純鄉的常溫寶寶粥,除了採用純天然、無添加的真材實料令消費者安心之外,在創造健康、美味的同時,更是做了層層安全、嚴格的把關。而且寶寶粥能常溫保存,外出時既方便又能兼顧營養,讓媽媽們既能安心又輕鬆地滿足寶寶的每餐需求喔!

農純鄉的常溫寶寶粥採用純天然、無添加的真材實料,讓媽媽們既能安心又輕鬆地滿足寶寶的每餐需求喔!

農純鄉寶寶粥:https://lihi1.cc/xbpbL

快點開泛科學YouTube頻道,了解更多寶寶粥不易變質的秘密

參考資料

  1. 施明智,2013。食物學原理(第三版)。新北市:藝軒圖書出版社。
  2.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1

4
0

文字

分享

1
4
0
食品業者如何在 COVID-19 染疫風險中,兼顧食品安全?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_96
・2022/01/18 ・312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過去的兩年,食品業者都在努力對抗 COVID-19,避免員工染疫,同時持續種植、製造及銷售食品,並且努力維持食品安全倡議與計畫。這是全球性的挑戰,台灣也是如此。無法遠端上工的食品業者們,如何兼顧防疫,讓食品能夠安全生產呢?

圖片來源:s_kawee

食物中毒的汙染源頭,比供膳場所更前端

食媒性疾病(Foodborne illness,俗稱食物中毒)是全世界持續發生的議題,而且在一些情況下會產生危機,以台灣來說:

  • 根據 Surveillance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Taiwan(Medicine, February 2021)的研究,在 2014 到 2018 年間,食物中毒事件患者數為 26,847 人,平均每年有 5,370 人。
  • 2019 年,台灣有 503 件食物中毒案件,患者數為 6,944 人,創下 23 年來新高。
  • 2020 及 2021 年已發現有許多食物中毒的攝食場所是發生在學校,2020 年,台中市的三所不同學校,共有 130 名學生發生食物中毒;新北市的一所國小有 106 名學生及教職員因為有食品中毒症狀 (food poisoning symptoms)被送往醫院。

雖然學校及供膳之營業場所已被列為食物中毒的主要重點,但汙染的源頭需要追溯到更前端的食品供應鏈(supply chain),這表示食品安全在食品生產及配送等各個層面的重要性。

但是食品公司要如何確保食品安全與如何保護員工免於 COVID-19 感染之間取得平衡,尤其居家工作(work-from-home)這個選項,對食品產業來說是不切實際的。

在保護員工的前提下,讓食品安全生產

在疫情流行期間,艾奇森集團 (The Acheson Group, TAG) 持續與客戶合作,幫助客戶在食品安全及保護員工進行食品生產間取得平衡,以下是對 COVID-19 防護措施之一些建議,同時亦可遵守食品安全規範。

COVID-19 防護措施:與全球大流行的傳染病應對,是一個全新的挑戰,COVID-19 是一種未知的疾病,這使得大家更難知道要如何好好的保護員工及民眾。但隨著我們對這個病毒的了解越多,就能了解病毒在工作場所傳播的風險,我們以金字塔管制階層(Hierarchy of Controls Pyramid,詳見圖一)為基礎,開發一個降低風險的策略 (Risk Mitigation Strategy),這種管制階層的建立可以降低在工作場所傳染或傳播疾病的風險。

在這些管制措施中,業者可以採用 4 種基本但必須的規範,能保護員工又可確保營運持續性(business continuity):

  1. 員工健康檢查:員工抵達後,每天定期量測體溫,並詢問員工目前的健康狀況、旅遊史及密切接觸者,問題要包括在過去 24 小時內有無發燒、咳嗽、呼吸困難、嗅覺或味覺喪失 (anosmia)、疲倦或疲勞、喉嚨痛、頭痛、腸胃道疾病,如腹瀉(diarrhea)等,並詢問該員工是否在出現症狀前 48 小時內,接觸過有 COVID-19 症狀的人或已確診患有 COVID-19 的人。
  2. 社交距離:員工之間保持 2 公尺的社交距離,區隔有助於防止已受 COVID-19 感染的人傳染給其他員工,雖然在廠房內難以進行,但公司可以採用輪班方式及錯開休息時間、減少休息室椅子數量、盡可能增加設置格欄(placing barriers)、增加生產班次或放慢生產線速度等策略,讓員工之間的距離可以拉遠,也可以在廠房周圍張貼海報,提醒員工要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性。
  3. 個人衛生:勤洗手並避免碰觸臉、鼻子、眼睛和嘴巴,可以減少 COVID-19(與其他疾病)的傳播,若能同時做到上述兩者,即使我們手不小心接觸到傳染性飛沫,也可以確保不會轉移到鼻子、眼睛和嘴巴。洗手要用肥皂及水至少 20 秒,如果無法執行,要使用酒精含量至少 60% 的洗手液,如果手已經明顯弄髒了,要先用肥皂及水洗手,再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4. 口罩:儘管戴口罩的文化在台灣已經根深蒂固,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廠房內以及戶外群聚時,戴口罩有助於減少病毒的傳播。口罩的選擇要有兩層或多層緊密編織、透氣、可清洗的不織布(fabric),如棉或亞麻;第三層(中間層) 是過濾型的不織布,如聚丙烯不織布,可以增加防護力。重點是口罩的貼合度及過濾性(而不是增加層數),口罩大小要夠大,至少可以完全覆蓋鼻子及嘴巴,且緊密貼合臉的兩側、沒有縫隙,而且仍然能夠輕鬆的呼吸。

若能強制執行上述策略和管制階層中的其他策略,將有助於降低 COVID-19 的傳播,以及因為受 COVID-19 感染而導致員工缺勤。

「可追溯性」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關鍵

食品安全:台灣在 2016 年制定的食安五環政策,與美國的食品安全法規有一些相似之處,尤其是著重於可追溯性(traceability)的「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系統」,不論是在美國、台灣,以及全世界,我們發現食品鏈(food chain)可追溯性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關鍵,上述提到的,台灣學校食品中毒案件也證明其重要性,雖然汙染源可能發生在學校,但也可能是從食品供應鏈中被帶入,所以要了解汙染發生在哪個環節,才是預防和去除汙染源的關鍵。

雖然可追溯性在台灣和美國都不是新的策略,但在疫情期間更顯重要,供應商也面臨一些挑戰,食品製造商、零售商和餐飲業者要確保他們的供應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盡可能達到健全及徹底落實。

食品業者應保持關注其他食品安全領域包括:

  • 環境監測及管制:環境管制計畫 (Environmental Control Program, ECP)是客製化系統(customized system)的規範,有助於降低加工環境中的汙染風險,包括遵守一般作業規範、良好的衛生(proper sanitation)、製程管制(process controls)、預防維護(preventive maintenance)和矯正措施(corrective actions),並確保上述這些措施皆符合法規要求。
  • 回收及危機處理之管理:即使在良好的情況下,食品汙染仍然會發生,所以產品回收也會發生,做好產品回收的準備,不僅保護消費者,更是對品牌的保護。尤其是在一些危機情況,譬如疫情期間,業者如何管理產品回收,取決於業者對產品回收的準備情況。
  • 過敏原:2016 年,台灣將食品過敏原標示規範,從 6 項主要食品過敏原,增加為 11 項,施行日期剛好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高峰期(2020 年 7 月),所以很容易被忽視,但重要的是,所有食品公司都必須備製好系統性的過敏原檢測及管制規範,這不僅是為了確保符合法規規範,更是要保護消費者。
  • 法規及全球標準:每個國家皆有特定的法規規範食品業者,但是在全球競爭下,業者通常還需要遵守全球標準,例如全球食品安全倡議  (Global Food Safety Initiative, GFSI),其中許多標準在疫情期間臨時進行調整,以符合各國「宅在家(stay-at-home)」的規範,但是,隨著許多地區的疫情開始趨緩,完整的標準規範將恢復施行,許多業者需要重新評估操作情況,以確保在面對 COVID-19 的同時,沒有遺漏任何重點。

雖然臺灣在2021年中出現 COVID-19 病例增加,目前在民眾努力配合下疫情逐漸趨緩,但對食品安全的需求會持續管制。因此,業者必須要在 COVID-19 與持續性食品安全議題間取得平衡,以確保可保護員工、消費者,以及業者本身。

參考文獻

  1.  Surveillance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Taiwan(Medicine, February 2021)
  2. 食安五環政策
  3. 供應鏈風險評估及管理
所有討論 1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_96
28 篇文章 ・ 7 位粉絲
創會於2013年,這是一個同時能讓產業界、學術界和公領域積極交流合作及凝聚共識的平台。期望基於科學實證,探討營養、食品安全、毒理學、風險評估以及環境的議題,尋求最佳的科學解決方法,以共創全民安心的飲食環境。欲進一步了解,請至:ww.ilsitaiwan.org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地球日50週年:午餐到底該吃什麼?為地球來點「植物性飲食」吧!
PanSci_96
・2020/04/22 ・229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47 ・八年級

「午餐吃什麼?」是人類有史以來的共同煩惱。
一日三餐如同儀式般的天天上演,直接形塑了我們的文化、健康及環境。每一口食物都與生養他們的風土相互關聯。

 

Every bite counts. 如果這一口能讓一隻蜜蜂繼續授粉,你願意改變嗎?

圖/黃一峰。

「這米不能吃!」是危機也是轉機

30 幾年前,台灣發生多起食安風暴,鎘米、綠牡蠣等環境公安事件層出不窮,「有機」的概念因此在台灣開始萌芽。

工業廢水直接排入農田,造成食安隱憂。圖/邱彥瑜、林玲瑩

台灣的氣候炎熱潮濕、病蟲害多、雜草長得又快。如果不用農藥會導致人力成本提高、蔬果損耗大,終端售價讓人高攀不起——沒人買,農民自然不想種有機。

在當時,種有機的人是傻子,買的人則被笑是盤仔,市場機制難以建立。

除草劑能使雜草快速死亡、提升農事效率,卻也影響土壤及生態。

隔壁的果園採用草生栽培,兼顧生態的同時,也需投入更多人力以維持產量。

從小眾變顯學,消費者力量的展現

因此,開始有組織(主婦聯盟、里仁)以共同購買或契作的方式,向農民購買友善農作物,為台灣的有機市場打下了小而穩定的基礎。

隨著民間團體的倡議及推動,越來越多人認同友善耕作的理念,「有機」從所謂的文青圈,逐步走向大眾消費市場。有機通路、農夫市集、各式各樣的飲食工作坊在生活中已隨處可見,農產品價格也更加平易近人。

近年來,也有許多農民試圖在耕作銷售及棲地保育之間取得平衡,諸如石虎米、老鷹紅豆、水雉菱角、藍鵲茶⋯⋯等,皆是透過守護指標性物種,維持農地的生物多樣性-這些農產品都值得消費者用新台幣下架!

守護石虎的同時,生活在同個棲地的食蟹獴也受到庇蔭。圖/新竹林區管理處

但是⋯⋯我們吃得還不夠

儘管有機通路數量不斷成長,友善農耕面積仍僅占全國總耕作面積的 1.5%,意味著 98.5% 的耕地為慣行農法。

市售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多數符合政府檢驗標準,但這是以人體制定的標準;對昆蟲而言,劑量再低仍會造成傷害,而多種農藥混用所導致的「雞尾酒效應」,尚待更多研究。

工業化農業為人類帶來了便宜的糧食價格,但棲地破壞、大面積單一作物及農藥使用,也對生態造成難以回復的破壞。以蜜蜂為例,全球蜂群因農藥而大量消失,除了影響生物多樣性,更可能導致糧食價格上漲、擴大貧富差距。

蜜蜂是重要授粉者,全球蜂群正大量消失,恐將影響糧食供應。圖/sclereid0309

有時候,我們又吃得太多

隨著經濟條件提升、飲食西化,以往逢年過節才有的珍饈,早已成為日常。為了滿足全球的肉品需求,畜牧業占用大量的土地、水及糧食,產生的溫室氣體更占全球總量將近 20%,加劇氣候危機。

而大量雨林倒下,除了讓雨林生態消失,亦讓原住民的生存備受威脅。

畜牧業消耗大量資源,與氣候變遷直接相關,並影響當地原住民的生存權。

市場賣的魚越來越小條,暗示著海洋資源同樣面臨困境:過度捕撈、棲地破壞、混獲⋯⋯等,都是漁業資源逐漸枯竭的主要原因。

大明星都說讚,植物性飲食正夯

大家應該都聽過「吃素救地球」,但一定要吃素嗎?

現在你有更彈性的選擇:植物性飲食 (plant-based diet)。

植物性飲食是一種以蔬果、穀物、豆類為主食,搭配少量動物性蛋白質的飲食方式,兼顧個人健康與環境永續。2020 年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的餐會,即採用植物性飲食的概念,傳達永續餐桌的訴求,獲得眾多大明星的支持!

Every bite counts. 你吃的每一口都重要,一起做個有力量的消費者吧!

植物性飲食更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需求,同時能避免大自然崩壞,創造雙贏。圖/Brooke Lark@Unsplash

  1. 每天一餐植物性飲食
    從每週兩餐開始,慢慢調整飲食習慣,會更容易達成喔
  2. 選擇永續海鮮
    吃海鮮,你有更好的選擇!參考永續海鮮指南,吃出年年有魚。
  3. 認識一位農民
    到農夫市集現場跟農民聊聊,了解自己吃的食物是怎麼種的。你會發現認識農民的好處超級多!

推薦書籍

  1. 《海鮮的美味輓歌:一位老饕的環球行動》,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 《餐桌危機:極端氣候衝擊下的糧食危機》(電子書),聯合線上。
  3. 《找尋明天的答案:飲食 × 能源 × 經濟 × 民主 × 教育,解決人類未來生存危機的全球踏查之旅》,臉譜出版。

參考資料

  1. CLIMATE ACTION-Foodprints for the future
  2.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關於我們
  3. 里仁
  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有機農業促進法 5/30 施行,開啟臺灣農業新紀元
  5. 產業報告—台灣肉品業
  6. 有機農產品單位價格調查資料分析
  7. 遠見—全球暖化的隱形元凶!畜牧業不能說的祕密
  8. 上下游News&Market—國人吃肉量高出3倍 畜牧糞污比肉量更多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想了解更多請見:地球日50週年網站

PanSci_96
1038 篇文章 ・ 1363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