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年 9 月,高齡 89 歲的羅素爵士(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因煽動公民不服從以達成反核武訴求而遭到起訴,法官好心提供他免於牢獄之災的機會──只要他承諾從此奉公守法。羅素悍然拒絕,昂首入獄坐監七天。
在牢中的羅素應會想起近半世紀前,他也遭逢類似的情境。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因反對戰爭而鼓吹青年不要從軍,結果他任教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給他兩條路:繳交一百英鎊罰金,否則捲鋪蓋走路。他當然不受威脅。四年後他又因反戰言論而被判刑六個月,他甘之如飴,在獄中完成《數學哲學導論》,以較易懂的方式介紹他與老師懷海德(Alfred Whitehead)合寫的《數學原理》。
這三大卷的巨著可是他與老師懷海德為了建構出真正完備的數學體系,自1900年起,花了十年光陰從地基開始一磚一瓦築成的心血結晶啊!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章?因為舊有的數學體系已搖搖欲墜,一些所謂「不證自明」的公設根本經不起考驗(例如歐氏幾何中的平行公設);甚至當代大師康托爾等人企圖打造為數學根基的集合論,也被他的「理髮師悖論」(又稱「羅素悖論」)戳出漏洞。因此他才決定回歸邏輯,把數學建立在無懈可擊的邏輯推理上,這也是為什麼花 362 頁證明 1+1=2 是必要的。
然而他的《數學原理》竟成了粉碎聖杯美夢的墊腳石。25 歲的哥德爾受到這本著作的啟發(他會是世上唯一讀完它的人嗎?)於 1931 年提出「不完備定理」,證明不存在同時具有一致性與完備性的系統,他們這一代的努力都只是徒勞!
枉費他創建分析哲學,將哲學問題全面改用嚴謹的邏輯與數學描述,以避免語意上的誤解。更加諷刺的是,他原本寄予厚望的得意門生維根斯坦,後來竟背棄他以邏輯符號取代文字敘述的主張,反而認為世界根本是由語言塑造的。
但他已習慣命運的嘲弄了。崇尚邏輯思考的他,一生竟要籠罩在家族的精神病史陰影下,深恐自己也會遺傳此病。當他年老慶幸自己安然逃過一劫,孰知長子仍難逃精神分裂的宿命。
縱然人生充滿無奈,羅素仍堅守理性主義、自由精神與人道主義。他於 1950 年以《西方哲學史》一書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以表揚他「以多元且深具意義的著作捍衛人性與思想自由」;頒獎辭中形容他「在人類知識與數理邏輯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可以媲美牛頓在力學方面的成就。」
身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巨擘之一,羅素也以行動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包括投入教育工作、主張裁減核武、宣揚反戰理念、鼓吹和平主義。死前兩天,他還發表聲明譴責以色列的擴張行動。羅素在宗教上是不可知論者,因此死後依其遺願沒有舉行宗教儀式,骨灰灑於山際。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