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內容寫作有一個很重要的套路,叫做「社會爭議」。
講到社會爭議,大家可能聯想到要選邊站,甚至會講到火冒三丈的一些主題,但這邊不是要大家去吵架。而是社會爭議本來就會跟科學、跟很多專業知識密切相關。
無論是政治、環保、經濟中的爭議議題,你都會看到許多的專家在社會爭議中扮演一個專業的角色。但是,你可能有時候也發現,很多爭議議題要不是淪於吵架,要不就是專業都講不清楚,所以說這就是專業的溝通問題。
介入爭議,展現你的專業
這時候,如果你想要透過專業去營造個人品牌,並且你知道自己對專業足夠理解,樂於溝通,就可以去介入這些社會爭議議題,去展現自己長處,把專業講清楚。這會是展現自己知識的一個好機會。
切入社會爭議,其實也可以有很多方法,不一定就要正面對決,也可以從周邊補充不同角度的知識。
像是能源問題這樣的社會爭議,我們之前都會討論台灣到底能不能用核能呢?台灣的再生能源規劃應該怎麼選擇?再生能源如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的設立會不會影響當地的環境?又或者說新的能源是不是會影響國家財政?
我們可以從很多的角度來切入能源議題,他就跟我先前提到的食衣住行生活必需很像,但是它是一個高度爭議性的議題,加上現在許多政策跟科技都在快速變化,大多數的先進國家也都在思考能源議題,提出很多種思考角度,這時候就可以從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來發揮。
充分表現立場,而非隱藏立場
當我們觸及社會爭議的時候要記住,比較好的方式是我們能夠誠懇地把自己的資料與立場呈現出來,而不是隱藏在背後。
要瞭解,當我們想要通過社會爭議來呈現出專業的時候,某方面我們也已經選定了我們的立場了,這時候不要隱藏立場,反而要充分表現出來。只是另一方面也要記住,就是要有足夠的資料與論據來支持這個立場。
千萬不要想說你的立場可以討好所有的人,或想採取一個模糊的立場想要討好大部分人,這是不可能的。社會爭議就是要讓個人選擇自己的立場,當然,我們的立場要建基於那些有憑有據的資料之上。這樣子,才可以更加顯出我們的專業。
在泛科學上常常有作者發表觸及社會爭議的文章,像是性別(如同性婚姻)的議題,其中我推薦大家讀讀這篇由作者楊仕音將自己的演講整理而成的:《同性戀的科學,與我血淋淋的親身經驗》。
他的第一個問題是:同性性行為自然嗎?
什麼是自然、什麼是正常呢?如果我們開始討論自然的定義?發現這樣下去會變成沒完沒了的哲學哲學雞蛋糕,不得不請朱家安老闆出面了,但是幸好,我們兩個都是理工阿宅,所以我就很奸詐地「複述」他的問題:其他物種如果有同性性行為,算是自然嗎?他回:算。
很好,我就是在等這個答案,接著他就掉到我的陷阱裡了。我跟他說: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並不罕見,只要異性個體之間在生殖時所表現的互動(比方說求偶、交配)發生在同性個體之間的時候,生物學家就會稱為同性性行為。
其實同性性行為存在於自然界的許多動物中,包括哺乳類、爬蟲類、鳥類、兩生類、昆蟲等,大家有看週四泛科動畫日《動物界的多元成家篇》嗎?(考考你:科學家目前發現到有同性情誼的動物至少幾種?)。
而某些動物,同性性行為比例不低於異性性行為,像是瓶鼻海豚,雄性個體的性行為,當中有 50% 是發生在同性之間。
你可以看到,文章觸及了一些具社會敏感性的議題,但是因為要呈現自己的專業,所以不是像一般網路上的筆戰那樣,我講我喜歡的,你說你高興的。而是要非常清楚地來告訴大家,為什麼這個事情我會站在這個位子、選擇這個立場,你也可以看到,作者為了讓更多人願意理解,而採取了從個人經歷出發的策略。
最後提醒大家,社會爭議的寫作套路,特別需要比較有經驗的寫作者來掌握,如果你覺得自己還不是太有經驗的人,其實可以先試試看寫作別的主題,之後再來嘗試挑戰社會爭議。
同場加映泛科作者回答:如何有啟發的討論爭議議題?
● Mr. 柳澤(楊仕音)/ 週間為科普人兼專利人,週末悄悄變身為素人畫家。
在跨性別、同性戀到安樂死等社會上各種充斥著雜音,卻沒有人能給出正解的爭議性議題中,科學有介入的空間嗎?
縱然科學知識未必可將「柯南的真相」直接帶到讀者面前,但卻能啟迪更多人參與進一步的討論與思辨。時常從科學角度深入這些爭議性議題的楊仕音,是如何搭起科與普、科與科之間的橋樑呢?如果你也想透過知識寫作討論爭議議題,以下是楊仕音提供的幾個小建議:
- 以爭議性議題為主題的科普文章所要傳遞的不是明確的答案或終極的解法,而是透過現今已知的科研證據,建立每個公民的科學素養。因此,內容本身未必需要「寫好寫滿」。即使提供專家意見,也應注意科學的地基是否打造得「過」或「不及」,如此一來,才不至於剝奪了讀者獨立思考此議題的能力。
- 爭議性議題絕大多數是跨領域的,科學雖有一席之地,但往往無法跟政策或法律直接劃上等號。科學只是呈現可能回答這些暫時無解問題的路徑。政治正確或是不正確與現階段的科研證據無關。即使作者心中有既定立場,還是應盡量避免不小心「帶風向」,科學畢竟不該為個人的意識形態服務。
- 眾說紛紜的爭議性議題乍看之下有時沒有交集,但多半只是觀看的角度或所處的立場不同。此時不妨試著找出各方的重疊處(共通語言與背景知識)破題切入,或是以較為輕鬆幽默等不同型態的寫作方式,吸引立場對立的讀者「願意讀下去」,進而從原本自己不習慣的面向開始思考,這樣的寫作策略往往比引戰或打臉的起手式,更容易「邀請」讀者共同思考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促進對話。
本文摘自《知識內容寫作課──寫一篇真材實料的網路爆紅好文章》,創意市集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