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HIV感染者的新威脅–急性C肝:預防篇

羅一鈞
・2012/02/23 ・188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47 ・八年級

 

C型肝炎@維基
C型肝炎@維基

小偉在兩年前檢驗出HIV,當時抽血檢查沒有C肝抗體。定期抽血追蹤當中,最近發現肝功能指數上升、C肝抗體變成陽性,醫師詢問小偉,得知小偉半年內曾有好幾次無套肛交。醫生解釋,小偉可能因為性行為感染了C型肝炎病毒,引起急性C型肝炎。

由於急性C肝常會變成慢性C肝,往後可能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是重要的健康殺手,醫生將小偉轉給合作的肝膽腸胃科醫生,評估小偉是否適合接受C型肝炎的治療。

【討論】

讀者應該聽過C型肝炎,心之谷過去也有好幾篇文章介紹過C型肝炎:

當C型肝炎遇上HIV:首部曲–基本認識
當C型肝炎遇上HIV:第二部曲–相關檢查
當C型肝炎遇上HIV:最終曲–治療與效果
(新聞) 健保擴大B 、C肝藥物給付條件

C肝的基本常識、傳染途徑

C型肝炎病毒的傳染途徑跟HIV相同。感染C肝病毒後,90%在急性期完全沒有症狀,或者只是在感染後2週到6個月之內(最常見是第6到9週)出現輕微的倦怠、胃口變差,容易被忽視或當成工作勞累,所以無法單憑症狀作診斷,還是要抽血檢驗。感染C肝病毒之後,需要一段時間才測得到C肝抗體,俗稱C肝的空窗期,97%的人C肝抗體在6個月內就測得到,但極端的例子可長達1-2年才驗得到C肝抗體。急性感染C肝病毒後,50-80%的人會變成慢性C型肝炎,而在慢性C型肝炎的患者當中,大約有一半後來出現肝硬化或肝癌。

雖然C肝和HIV的傳染途徑相同,但是C肝比較容易藉由輸血、共用針具、刺青而感染,較少藉由不安全性行為傳染。在台灣,感染HIV的靜脈藥癮者,高達99%以上同時也有C型肝炎,因性行為傳染的HIV感染者,則大約10%有C型肝炎。目前台灣的『愛滋檢驗及治療指引』,建議醫師每年幫HIV感染者檢驗一次C肝抗體,作為定期追蹤。

HIV感染者因性行為感染C肝,案例在增加

不過最近這幾年,台灣的HIV感染者在診斷HIV後,因性行為而感染C肝的案例越來越多,大部分是男性間性行為者台大醫院去年發表的研究指出,2001年到2010年之間,共有30位台大醫院的HIV感染者出現急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集中在2006年到2010年之間,其中93%的傳染途徑是男性間性行為,7%的傳染途徑是異性間性行為。

不只是台灣,荷蘭、法國、美國、加拿大、澳洲都觀察到這樣的現象。舉例來說,美國疾管局去年報告,紐約市在2005年到2010年之間,有74位已感染HIV的男性間性行為者,出現急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險因子是:接受型肛交(0號)無套且被體內射精、搖頭丸藥力下發生的性行為。其他研究發現的危險因子還有:拳交(將手掌塞入肛門的性行為,會造成肛門撕裂出血)、使用迷姦藥水GHB,又叫做液態快樂水、G水、X水)、群體性交等。

肛交無套內射,最容易感染C肝

國外的研究結果顯示,HIV感染者越來越多人得到C肝,是跟高風險行為(無套肛交、體內射精)比較有關,並非得了HIV免疫力差的緣故。擔任0號的男性間 性行為者,會比異性間性行為者和擔任1號的男性間性行為者,更容易得到C肝,這是因為肛門黏膜比陰道和龜頭的黏膜脆弱、對病毒的抵抗力差,跟0號容易得到 HIV是相同的道理。不管擔任0號的男性間性行為者有沒有感染HIV,都是容易感染C肝病毒的對象。女性如果發生接受型肛交,同樣會有感染C肝的風險。

HIV感染者如何預防C肝?

C肝沒有疫苗,唯一的預防方法就是『保險套』。我知道有些感染者覺得既然中了『第一特獎』HIV,何必還要戴套呢? 我2月初的文章講過戴套避免感染到抗藥性HIV,這裡還要強調,戴保險套預防各種性病:淋病、梅毒、菜花、披衣菌、B肝、C肝。戴套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你自己的健康。
可能有人覺得:性病是『小獎』,有什麼了不起? 雖然淋病、梅毒可以打一針或三針治癒,披衣菌可以吃藥治癒,菜花、B肝都可接種疫苗預防,但是各種『小獎』當中,還有個最麻煩的C肝,即使每週辛苦地注射 干擾素和吃藥、持續半年到一年,很多人還是無法把C肝病毒趕出身體,只能眼睜睜看著C肝演變成肝硬化和肝癌。我把C肝列為愛滋的三大『奪命夢魘』之一,跟癌症、嚴重發病同樣可怕,C肝就算不是『第一特獎』,好歹是『頭獎』,絕不能當成小事。

在台灣,HIV感染者罹患梅毒、菜花、淋病,甚至集滿多種性病,已經都是很常見的事情,顯示很多HIV感染者沒有做好安全措施、讓自己繼續受到性病威脅。性行為傳染C肝已在HIV感染者之間逐漸流行,國外研究又顯示跟『肛交無套內射』最相關,真的要提醒大家『套了再上』,避免C肝上身。

本文轉載自羅一鈞醫師的心之谷 [2012.2]

文章難易度
羅一鈞
2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花蓮人, 台大醫學系畢業, 曾服馬拉威醫療團外交役, 台大醫院內科與感染科訓練, 曾在美國疾病管制局接受流病訓練, 為內科與感染科專科醫師, 現任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 台大醫院內科兼任主治醫師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B 型肝炎病毒可能爆肝!新一代口服抗病毒藥物,逆轉肝硬化、降低致癌風險
careonline_96
・2023/07/25 ・213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醫師,這次的抽血報告還好嗎?」30 多歲的陳先生問。

「數值又進步了!」醫師翻開病歷說,「這次的血小板是 16 萬/UL,已經在正常範圍。」

「肝硬化的狀況呢?」陳先生問。

「肝臟也有漸漸改善喔。」

患者從小便是 B 型肝炎帶原,但都沒有追蹤治療。當初到門診檢查時,已進展到肝硬化。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洪肇宏醫師指出,正常的血小板濃度約 15 萬/UL 至 45 萬/UL,患者的血小板濃度只有 5 萬/UL,相當不理想。

經過討論後,患者開始接受 B 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口服抗病毒藥物能夠有效降低體內的病毒量。洪肇宏醫師說,經過長期治療後,我們能觀察到肝臟的狀況逐漸改善,血小板濃度也回復到正常範圍內。

「B 型肝炎帶原者一定要定期追蹤,及早接受治療。」洪肇宏醫師強調,「肝硬化是有機會逆轉的!」

肝病是台灣的國病,B 型肝炎是導致慢性肝炎的主要原因之一。洪肇宏醫師說,B 肝帶原者多數沒有症狀,必須抽血檢測才知道是否有 B 型肝炎帶原。過去,台灣有很多 B 型肝炎帶原者是經由母嬰傳染,也就是由媽媽傳給嬰兒。如果知道母親有 B 型肝炎的民眾特別需要去檢測,確認自己是否有 B 型肝炎帶原。

B 型肝炎病毒可能爆肝又致癌

B 型肝炎病毒在造成慢性肝炎的時候常常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讓人輕忽。洪肇宏醫師說,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倦怠、噁心、食慾不振、黃疸、茶色尿等症狀。如果出現猛爆性肝炎,會導致嚴重黃疸、肝腦病變,患者可能昏迷,甚至死亡。

長期發炎的肝臟會漸漸進展為肝硬化,洪肇宏醫師說,患者可能出現腹水、黃疸、凝血功能障礙、食道靜脈瘤出血、肝昏迷等狀況。

過去 B 型肝炎的治療是使用干擾素,採用皮下注射,副作用較多,效果也不甚理想。洪肇宏醫師說,目前大多使用 B 型肝炎口服抗病毒藥物,透過抑制病毒複製,有效降低血中的病毒量。

新一代 B 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採用口服,一天一顆,且不會受到飲食影響,可於飯前或飯後使用。此外,新一代 B 型肝炎抗病毒藥物較不受肝、腎功能影響,不須隨肝、腎功能調整劑量,便利性高。相較於干擾素類藥物,口服抗病毒藥的副作用較小。

接受治療時,請留意幾個重點。洪肇宏醫師提醒,第一個是要規則服藥、一天一顆,不可以任意改成兩天吃一顆或三天吃一顆,因為藥物濃度不穩定容易使病毒產生突變。

第二個是要規則追蹤,因為病毒可能產生抗藥性,所以在服藥期間,必須規則追蹤,若發現有抗藥性,便得更換藥物。第三個是在療程結束後,也要按時回診,因為 B 型肝炎病毒可能再復發,而有產生急性肝炎的可能性。

很多 B 型肝炎帶原者都有一些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洪肇宏醫師說,這些慢性病的藥物與口服抗病毒藥物大多沒有衝突,患者在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時,也可以服用原來的藥物。因為新一代口服抗病毒藥物,不需要因為肝腎功能來調整劑量,對慢性病患者較為方便。

「在健保提供的療程結束後,患者一定要規則追蹤。」洪肇宏醫師說,「因為約 5% 患者會產生急性肝炎,約 1% 患者會產生猛爆性肝炎,必須提高警覺。如果擔心停藥後出現急性肝炎的風險,也可以選擇自費使用 B 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持續抑制 B 型肝炎病毒。」

接受 B 型肝炎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雖然無法根治 B 型肝炎,但是長期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有助於改善肝臟的狀況,可望逆轉肝硬化,而且也能夠將低罹患肝癌的風險。

貼心小提醒

B 型肝炎會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但是很多 B 型肝炎帶原者卻因為沒有明顯症狀,而容易忽略。洪肇宏醫師說,目前國健署有提供免費肝炎篩檢,45 歲至 79 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 40 歲),都可以接受一次 B 型、C 型肝炎篩檢。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否有 B 型肝炎帶原,請趕快至醫療院所篩檢。

目前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已可有效抑制 B 型肝炎病毒,請務必把握治療時機!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淺談 B 型肝炎病程與治療
careonline_96
・2022/08/04 ・230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 年前,我們團隊開始到社區進行肝病篩檢,第一次把腹部超音波搬出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余明隆教授回憶,「當時共出動 12 位醫師和 4 台超音波去梓官鄉,一天做了 1,000 個腹部超音波,就發現兩位肝癌患者,一位是 C 型肝炎帶原者,一位是 B 型肝炎帶原者。」

那位患者知道自己有 B 型肝炎帶原,但是從來沒有追蹤。當時只是打算順便做個檢查,結果意外發現罹患肝癌,非常震驚。余明隆醫師提醒,B 型肝炎帶原者一定要定期追蹤、治療,不能輕忽!

B 型肝炎傷肝又致癌

B 型肝炎有兩個主要傳染途徑,余明隆醫師指出,一個是媽媽傳給小孩子,母子垂直感染,另外一個是經由血液、體液感染,例如藥物毒癮者、不安全性行為等。

小時候得到 B 型肝炎病毒後,會有大概 20 年的「免疫耐受期」,在這 20 年當中,可以測到 B 型肝炎病毒,但是肝指數都正常,肝臟組織也沒有發炎。余明隆醫師解釋,隨著人體免疫系統的成熟,B 型肝炎就會開始發作,進入「免疫清除期」,我們的免疫系統會去攻擊遭到感染的肝細胞,造成肝臟反覆發炎,被稱為慢性 B 型肝炎。

在免疫清除期中,有些人比較幸運,免疫系統會漸漸抑制 B 型肝炎病毒,甚至可以把 B 型肝炎病毒全部清除掉,但是機會很低,每一百個人裡面,每一年只有一個人可以清除病毒,余明隆醫師說,大部分患者的肝臟會持續發炎,造成肝臟破壞,大概有五分之一的病人會變成肝硬化,一旦肝硬化形成以後,大概每一年就有 1% 至 4% 的機會會產生肝癌。終其一生,有大概五分之一肝硬化的病人會走進肝衰竭、末期肝病變。

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就是我們常說「肝病三部曲」。

「Child 氏肝臟殘存功能分類表」評估肝硬化

肝硬化的嚴重程度可根據「Child 氏肝臟殘存功能分類表」分為三期,主要評估 5 個項目,分別是血中的白蛋白、血中的膽紅素、血液的凝血機能、是否有腹水、是否有肝腦病變。

  • 「白蛋白」由肝臟製造,肝臟功能越差,血液中的白蛋白就越低,分數也越高。
  • 「膽紅素」主要由肝臟代謝,肝臟功能越差,血液中的膽紅素就越高,黃疸越嚴重,分數也越高。
  • 「凝血機能」與肝臟製造的多種凝血因子有關,肝臟功能越差,凝血功能就越差,分數也越高。
  • 「腹水」在肝功能惡化時會越來越多,腹水越多,分數越高。
  • 「肝腦病變」與血液中的肝毒素有關,肝臟功能越差可能造成意識改變、中樞神經障礙,肝腦病變越嚴重,分數越高。

把各項分數加起來,總分 5~6 分為 Child 氏 A 級,屬於「代償性肝硬化」;總分 7~9 分為 Child 氏 B 級,開始有肝衰竭的現象;總分 10~15 分為 Child 氏 C 級就要考慮進行肝臟移植,B 級和 C 級都屬於「失代償性肝硬化」。

在 B 型肝炎的病程中,會從慢性肝炎進入肝硬化,余明隆醫師說,我們可以利用穿刺的方法取得少量肝臟組織,交由病理科醫師判斷肝臟纖維化的嚴重程度。肝臟纖維化的嚴重程度可分成 5 級,F0 是沒有肝纖維化、F1 是輕度纖維化、F2 是中度纖維化、F3 是重度纖維化、F4 是嚴重纖維化。

較簡易的方法是使用腹部超音波評估肝硬化的狀況,不過超音波僅能預估,余明隆醫師說,現在有肝纖維化掃描儀,利用震波能夠較具體的量化肝臟纖維化的程度。肝纖維化掃描儀屬於非侵入性檢查,便利性高、安全性高、也沒有疼痛感,是實用的檢查工具。

B 型肝炎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余明隆醫師解釋,如果處在免疫耐受期,肝指數都正常,肝臟沒有遭到破壞時,患者不需要接受治療。因為接受治療的效果也不好,所以沒有必要接受治療。如果已經進入不活動期,病毒量很低、肝指數正常,也不建議接受治療。

接受治療的黃金時期就是在免疫清除期,余明隆醫師說,首先要評估肝臟纖維化程度、血中病毒量與肝指數。

如果肝臟纖維化程度是 F0 到 F2,會在血中 B 型肝炎病毒量達 2,000 IU/mL 以上,且肝指數達正常值上限 2 倍以上才需要治療。

如果肝臟纖維化程度是 F3,在血中 B 型肝炎病毒量達 2,000 IU/mL 以上,且肝指數異常便需要治療。

如果肝臟纖維化程度是 F4 至 F5,只要血中有 B 型肝炎病毒存在,都應該要馬上接受治療。

貼心小提醒

B 型肝炎帶原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是會在不知不覺中進展為肝硬化,甚至產生肝癌,余明隆教授叮嚀,只要不清楚自己是否帶原,都建議要接受篩檢,若已有帶原,務必要定期追蹤,適時介入治療,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機會!

0

4
1

文字

分享

0
4
1
沉默的殺手——慢性 B 型肝炎無感卻要人命
careonline_96
・2022/04/28 ・214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陳女士是一位高階經理人,因為體檢發現有 B 型肝炎帶原,所以在門診追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暨消化系中心主任戴嘉言教授回憶,有段時間因為工作較忙碌,就疏於檢查,經過兩年才回到門診時,慢性 B 型肝炎已經併發肝癌,而且因為肝臟腫瘤比較大,治療成效有限,如今已不在人世。

慢性 B 型肝炎帶原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千萬不能用症狀來決定是否就醫,戴嘉言醫師說,及早檢查、定期追蹤治療才能降低肝硬化、肝癌的機會!

急性 B 型肝炎,表現很多樣

一旦感染 B 型肝炎病毒就稱作急性 B 型肝炎,戴嘉言醫師解釋,急性 B 型肝炎的表現大概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沒有症狀」,大多數患者都沒有症狀,以至於不知道自己得過 B 型肝炎。

第二類是有比較輕的症狀,包括倦怠、容易疲累,可能有胃腸道症狀,如噁心、嘔吐,較厲害的肝炎會出現深茶色的尿,或者是發生黃疸等,待這些症狀過去之後,就完全康復。

第三類是發生嚴重的肝功能失代償,即猛爆性肝衰竭,戴嘉言醫師說,患者會有很厲害的黃疸,可能發生腹水、肝腦病變、肝昏迷,甚至因而死亡。

簡而言之,急性 B 型肝炎的表現可分為有症狀跟無症狀,而有症狀的患者又可分成輕症和重症,戴嘉言醫師指出,這些都必須做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罹患 B 型肝炎。

慢性 B 型肝炎,雖然無感卻傷肝害命

感染 B 型肝炎病毒之後,若持續了幾個月,還是沒辦法消除 B 型肝炎病毒,就稱為「慢性 B 型肝炎」,即慢性 B 型肝炎帶原。一旦發生慢性 B 型肝炎,絕大部分病人都沒有症狀,因為肝臟裡面沒有神經支配,所以即便肝臟處在很厲害的發炎,也不一定會有疼痛感。戴嘉言醫師特別強調,「慢性 B 型肝炎絕大部分沒有症狀,而讓患者毫不自覺,是目前最大的問題!」

慢性 B 型肝炎帶原者如果出現比較厲害的發作,可能會出現肝炎的症狀,戴嘉言醫師解釋,患者可能出現疲累、倦怠、噁心、嘔吐等症狀,更嚴重時會發生黃疸、腹水,甚至肝腦病變、肝昏迷,慢性 B 型肝炎症狀表現相當多樣,但是絕大部分患者會因為沒有症狀,而疏於注意,未接受進一步檢查。

「慢性 B 型肝炎病患一定要儘快做診斷,並好好追蹤,絕對不可以根據症狀,來決定是否就醫。」戴嘉言醫師表示,「肝炎防治裡最重要的三個工作,就是預防、治療、追蹤。」

慢性 B 型肝炎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是放任肝臟反覆發炎,就會進展為肝硬化,再變成肝癌,即是所謂「肝病三部曲」,戴嘉言醫師說,很多慢性 B 型肝炎患者一旦出現症狀的時候,都是已經發生肝硬化,甚至肝癌。

「不知道自己是否有 B 型肝炎的人,要盡快接受檢查。」戴嘉言醫師呼籲,「至於慢性 B 型肝炎帶原者,一定要及早治療並維持常態性追蹤。」

台灣防治 B 型肝炎的成效卓越

根據過去的研究,台灣、澎湖、金門、馬祖、蘭嶼、綠島、龜山的 B 型肝炎帶原率差不多,一般成年人是 15 至 20%,戴嘉言醫師指出,換言之,每 6-7 個人,就有一位可能是慢性 B 型肝炎帶原者,但是這個狀況已經有很大的變化。

從 1984 年開始,台灣開始替新生兒大規模施打 B 型肝炎疫苗,戴嘉言醫師說,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大規模施打 B 型肝炎疫苗的國家,成就非常卓越。

經過完整疫苗注射的新生兒,如今都已長大成人,他們的 B 型肝炎帶原率就降到低於 1%,戴嘉言醫師說,從過去 15 至 20%,降到現在不到 1%,是非常重要的改變,也受到全世界的肯定。

如果是 1984 年以前出生的民眾,因為有 15 至 20% 的盛行率,一定要注意是否曾經做過 B 型肝炎篩檢,確定自己是否為 B 型肝炎的帶原者。

台灣的 B 型肝炎傳染很多都是母嬰傳染,帶原的媽媽會把 B 型肝炎傳染給嬰兒。曾經有位媽媽帶著兩個孩子來檢查,結果三位都是慢性 B 型肝炎患者,於是定期在門診追蹤,戴嘉言醫師分享,在追蹤過程中 B 型肝炎有發作,但是現在的藥物治療讓三位的狀況都控制得相當穩定。

貼心小提醒

慢性 B 型肝炎帶原者一定要特別注意平常的追蹤,千萬不能等到出現症狀,才想到要就醫,戴嘉言醫師叮嚀,唯有持續追蹤,並適時治療,才能確保肝臟的健康!

careonline_96
432 篇文章 ・ 264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