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衛五號在太空中心進行打包裝箱作業。首圖來源/國研院提供
文/歐宇祥(泛科學特派記者)
第一顆 100% 台灣自製的高解析度遙測衛星——福衛五號,歷時 6 年的開發,終於要送上太空囉!
今天(7 月 19 日),國家實驗研究院於新竹科學園區,特地為福爾摩沙衛星五號(以下簡稱福衛五號)舉辦衛星運送的啟運儀式。儀式結束後,衛星將送往桃園機場,等待今晚近午夜 23:30 登上飛機。啟程飛往美國。8 月 25 日再由 SpaceX 公司的獵鷹九號(Falcon 9)火箭發射升空,代替前輩福衛二號繼續「關照」地球。
當記者來到新竹科學園區時,福衛五號已經被裝箱完成,安置在卡車上。印有可愛衛星插畫的箱子上有許多人的簽名,象徵對福衛五號的期盼與祝福。
在啟運典禮上,衛星研發的靈魂人物、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真情流露,語帶哽咽地表示這 6 年開發,最想感謝的就是研發團隊的所有夥伴。「福衛五號讓我們國內的團隊,從衛星的設計、製造、組合到最後的操作、影像處理,得以從頭到尾經歷一次,是建立我們團隊信心跟經驗的最大價值。」
福衛五號背負著什麼樣的重責大任?
大家還記得超時服役的元老級衛星福衛二號嗎?每天繞行地球 14 圈,對地拍攝、監控地球情況的福衛二號,在南亞海嘯、莫拉克颱風和日本 311 地震都及時提供影像,成為救災的生力軍,福衛五號預計成為它的接班人,遙測以協助勘災、國土安全、環境監控等重大任務。
相較一般訂製衛星所需的 4、5 年,第一次自主研發衛星的台灣團隊僅花了 6 年,就做出高解析度的任務衛星,張桂祥說:「雖然不滿意,但是可以接受的」,也期望福衛五號能順利完成預定的 5 年任務。
「我們真的是關關難過,關關過。」張桂祥表示,從參與、合作到自主研發,團隊遇到很多挑戰,而衛星運到美國後,還有許多關卡等待克服,但研究團隊仍會努力面對、解決。
獨特的是,福衛五號搭載了「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IP)」,讓它除了遙測並對地拍攝即時影像之外,還可以用來建置太空氣候模式、觀測電漿擾動變化,以及研究電離層在地震前的異動現象,除了為台灣監測地震前兆,建置會直接影響通訊科技的太空天氣也是任務重點。
能做到這些超厲害事蹟的 AIP ,被研究團隊命名為「太空魔方」,而這也是國內首度自製的「科學酬載」登上衛星,更是國際間首創多合一功能的電漿量測儀器!它輕巧的設計能夠減少衛星的耗能負擔和重量,除了福衛五號,未來也可能應用在更小型的衛星上。
幾經波折的福衛五號,即將送往美國發射升空!
除了裝箱,運送衛星的過程也不能大意!不僅由警車開道,載運卡車也以時速 60 公里,穩穩地前進桃機華儲公司。到達華儲倉庫後,再由負責人員檢查再檢查,才用堆高機移動、送進倉庫等待今晚運往美國。看著衛星送進倉庫,福衛五號計劃主持人張和本說,看著即將踏上全新旅程的福衛五號,形容「就像是嫁女兒」一樣,「我們也對女兒非常有信心,雖然還是有點緊張,但還是相信他可以順利地把影像照回來。」
除了勘災與國土安全,福衛五號的對地拍攝影像還能用在防災、科技外交、學術研究及人道救援等任務,但是聽起來這麼厲害的福衛五號,想要真正升空之路卻是波波折折。原本計畫於 2016 年發射,但因為發射地點暫時關閉,或是火箭「爆炸」,使正式發射一再延宕。
除了這次自主研發的「首例」福衛五號,下一顆福衛七號,共有 12 顆小衛星與 1 顆自主衛星,是個衛星群(Constellation)。不同於福衛五號是遙測衛星,第二顆自製衛星「福衛七號」將是氣象科學衛星。自主衛星在 2017 下半年將開始測試,太空中心期望能在 2019 年完成,並在 2020 年發射。(延伸閱讀:與福衛七號共乘火箭的衛星同伴們)
回到福衛五號身上,它的高解析度、太空魔方與完全 MIT,都創下紀錄。雖然台灣還無法自主發射火箭,但作為國家太空發展的長遠計畫,未來也計畫建立自主衛星平台,讓相關領域的技術人才與產業更加活絡,而福衛五號的完成,也有很大希望能帶動國內產業。
關於行政院院長林全前陣子期盼的「與商業做結合,推動太空產業」,張桂祥談及其中可能性,直言並非那麼容易,因為產業需要內需、市場、成本與競爭力等諸多考量,「衛星產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飛行的驗證』。」如果成功,那國內產業界要推廣產品到國際市場,將會較現在更有利。
歷任福衛小檔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