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竹篙鬼、攔路竹的傳說,跟自然現象有關嗎?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017/07/07 ・4181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10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嘿,你有聽過竹篙鬼的故事嗎?

當夜裡走在山間小徑,看見一株攔路的竹子,那便是竹篙鬼的把戲。你千萬、千萬不能跨過,你得謹慎繞過,或者對它破口大罵,直到彎腰的竹子重新立起。否則,在你跨過的那一瞬間,竹子會忽然彈起,輕者將人打得騰空飛起,落下受傷,重者則被勾去魂魄,死在竹林之間──

圖/Anson Chappell@Flickr

這是老一輩的人們流傳的竹篙鬼傳說:所謂「竹篙鬼」,指的並不只是攔路的竹子,而是故意把竹子彎下,好取人性命的妖怪。有人說,竹篙鬼這麼做是為了「抓交替」──和水邊的水鬼一樣,取人性命,好去投胎;也有人說,這只是單純地作惡。

無論如何,「千萬不要跨過攔路竹」是這些故事唯一的宗旨。不過這樣的「攔路竹」現象,真的只是單純的妖怪作祟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我們從傳說開始看起

「竹篙鬼」最早有紀錄的文獻,可追溯至明治 43 年 5 月 1 日的漢文版臺灣日日新報,一篇以「照身鏡」為題的報導,提到竹篙鬼「頭大身長」──不過後來目擊者發現自己看到的不過是竹竿上掛著的一只燈籠罷了。

在片岡巖的《台灣風俗誌》中,竹篙鬼的記載僅僅只有一句話:「竹篙鬼是身軀很長的一種鬼。」在《民俗臺灣》中的介紹就詳細多了,說是臺北市的川端大橋有竹鬼出沒,會在人經過時彎下竹竿擋住路,又會在人停下來時瞬間擺直。

而在國民政府時期的《花蓮縣民間文學集》,將傳說講得最清楚:

客家人傳說,以前鄉下地方都種很多竹子,許多竹竿鬼就藏身在竹林裡,黃昏時如果突然起了一陣微風,就是竹竿鬼出來活動的時刻,它專門攔夜行人的路。

竹竿鬼出現時,竹叢裡一支原本直挺挺的竹子會突然抖動起來,慢慢地彎下來倒在路中間等待有人經過,八字輕的人就會碰上這種鬼,不知情的人一腳跨過去,竹竿鬼會突然彈起將人抓住,人的魂魄就被它抓去了。如果它不讓路就罵粗話,最後它會識相的退開讓人過。

所以在客家的風俗中,如果看到路中倒著一棵竹子,大家都不敢從上面跨過,寧可從旁邊繞過去。

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竹篙鬼的稱呼似乎不只一種:「竹竿鬼」、「竹鬼」、「竹子鬼」……各種「竹」和「鬼」排列組合都有,這使得有另一種妖怪和竹篙鬼撞了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是澎湖望安鄉一帶的傳說,該妖怪被稱為「竹竿鬼」,身材瘦長,高約三丈,會攻擊人的腦袋。當你看見竹竿鬼,牠會搖搖晃晃跨大步朝你走來,要破解祂作祟的方法,一是筆直蹲下不可低頭,撿起地上的草一截截折斷;另一種是不斷對祂說「我長你短、我長你短……」之後竹竿鬼便會越變越矮,然後消失。(註一)這裡所謂的「竹竿」,似乎和竹子無關,僅僅是形容竹竿鬼身材的說法。

這樣看來,其實「竹篙鬼」和「竹竿鬼」根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妖怪,只是因為名字相似而被混為一談。那麼,《台灣風俗誌》記載的或許不是「竹篙鬼」,而是「竹竿鬼」也說不定。

竹篙鬼的傳說直到現在還有流傳,若讀者有興趣,不妨到 PTT 的 Marvel 板,上面有許多人分享撞鬼經驗,其中便有不少竹篙鬼的故事。這在臺灣妖怪幾乎鮮為人知的今天實屬特殊,可以說竹篙鬼和魔神仔一樣,是仍存在人們生活中的妖怪。也因為如此,根據林美容老師的《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一書,似乎也有魔神仔才是造成「攔路竹」現象的說法。

竹篙鬼的故事沒有地域性,只要有竹子生長的地區,都流傳過類似的傳說。連撒奇萊雅族都有與竹篙鬼相似的傳說,說是一種名為「嘎利亞」的惡魔,會把竹子做成拱型的陷阱,走過可能會受傷、死亡。這樣的普遍性,正是讓筆者懷疑「攔路竹」現象的發生,或許不是妖怪作祟,而是某種難得一見的自然現象的主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推理要在認識竹子生活史後

要了解竹子,不能單看地上的部分。

一片竹林看似分株獨立,實際上卻是同一個個體,在看不見的地底下,由被稱為「竹鞭」的地下莖相連。就像生長在麵包裡的菌絲,竹鞭在地下蔓生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會長出竹筍、生成竹林。竹鞭的節上生根,稱為「鞭根」,節上有芽點,有的發育成竹筍,有的則發育成新的竹鞭。

表面上竹子看似ㄧ根根獨立,但地面下都是連在一起的喔。圖/Andrew Chen @ Flickr

依照竹鞭的生長狀態,我們可以把竹子大致分成「單軸散生」、「合軸叢生」、「複軸混生」三種類型。簡單來說,就是發出來的竹子,會是單株單株地散生、一叢叢地擠在一起,或者有的散生有的叢生。在臺灣,較為人所知的散生竹有桂竹、孟宗竹(毛竹);叢生竹有刺竹、長枝竹、麻竹、綠竹;複軸混生竹則較不常見。

其實人類現今對於竹子的分類並不透徹,主要便是因為竹子的生長週期相當長。一片竹林一生能存活 40 年到 120 年,依品種不同和環境變異而有所變化,一旦土壤產生變異或是生命到了盡頭,便會開花、結實,最後枯萎。竹子開花後的一到兩年,不論新竹、舊竹,整片竹林都會一同枯死,因此「竹樹開花」雖是百年難得一遇的現象,卻成為不祥的徵兆。在中國,人們說「竹樹開花,必有大災」;在印度,則有「竹樹開花,饑荒發生」的說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此之外,竹子的另一個特殊之處,便是生長速度極快。一般樹木大概要數十年才會生長 1 公分,竹子卻遠遠快過這個速度。以臺灣常見的竹子來排名,最快的桂竹平均一天可以長 24.5 公分,其次是孟宗竹 21.93 公分,第三是麻竹 13.3 公分(註二)。若不看平均值,依照個體和環境不同,也曾有每日生長 50 公分至 1 公尺這樣的紀錄。

雖說竹子生長如此快速,卻不會無止盡地長下去。不同種類竹子的最高高度不同,大約介在 12 到 25 公尺之間,從發筍到生長到最高為止,只需要兩到三個月就能長到最大高度,且一旦達到最大高度後便不再生長。

為什麼竹子能夠以這麼快的速度抽高呢?原來在竹子還是竹筍時,小小的竹筍內部就藏著許多「節」,若你曾仔細觀察過竹筍內部的格狀構造,一格間隔便是後來竹子的一節。在生長期間,竹筍的每個節都在生長、抽高,使它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最高點。

早在竹子還是筍子的時候,就已經預備好要長高的配備了~圖/Shihmei Barger 舒詩玫
@Flickr

光是用數字或許還難以體會竹子生長的快速:曾經有筍農分享採筍的經驗,說早上若看到筍子發的尖卻不挖掘,到了下午竹筍就已經拔高了、也老了。也有人說,當你在夜晚身處竹林,能夠清楚聽到竹子生長的聲音。甚至在春秋時期,鄭國人還發明了一種「竹刑」:將犯人綁在雨後快速生長的竹筍上,沒多久竹筍便會刺穿犯人的身體,折磨至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這樣異常的生長速度,便是破解竹篙鬼是否可能是自然現象的重要關鍵。

竹筍歪曲假說

在此,筆者要提出一個可能造成「攔路竹」現象的假說:

發尖後的竹筍,若是受到人類壓過、動物踩過、落石壓住等等外力,使得嫩竹的頂端插進土裡。此時,竹子內的節點開始生長,一方面受到土地的阻擋,一方面仍以極快的速度長長,竹子便會像彈簧那般,儲存越來越多的張力。接著,一個沒聽過禁忌的人跨過攔路的竹子,土壤受到震動而鬆動,致使竹子彈起,使人受傷或死亡,完成竹篙鬼的傳說。

這樣的解釋如何呢?雖然需要相當的天時地利人合,但會讓人有欄路竹的想像似乎也不無可能。

當然,這個說法有許多值得討論之處;比如,被插進土裡的竹子難道不會因為向光性重新破土而出嗎?又是哪一種竹子有可能出現這樣的現象,叢生竹還是散生竹呢?根據傳說,竹篙鬼會在黃昏出現,夜裡以竹子攔路,這是否正代表攔路竹只可能在晚上出現?也許這便是竹子為何不受到向光性影響的原因也說不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假說即是沒有證據和實驗的猜想,期望感興趣的人能夠對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是誰讓竹子長歪?

竹篙鬼的傳說是老一輩人們的智慧之談,讓人們得以趨吉避凶。可以說,這便是妖怪傳說的「作用」。然而,我們用一整篇文章分析竹篙鬼的成因,目的並不是要否定祂的存在。

妖怪的本質是敬畏和恐懼。即使有再多的解釋,科學始終無法填滿意義的空洞,妖怪永遠能趁隙而入,佔據人心。我們滿足於「竹筍歪曲假說」,然而實際上要成功達成這個條件的機率有多高?比起單純的巧合,難道不是有人惡意為之更為合理?那麼又會有誰如此居心叵測,在夜晚將嫩竹插入土中,意欲害人呢?或者,那並非人類所為?

也許,這便是竹篙鬼真正的樣貌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釋

楊海彥/
畢業於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而後就讀實踐大學工業設計所,沒念完就跑出來開工作室。目前專注於把台灣文史和民俗元素轉化為故事,設計實境遊戲、桌遊和說。
嗜讀奇幻文學,喜愛電影,比起咖啡更喜歡茶,卻養一隻以咖啡為名的貓。

新時代的到來,就像一陣狂飆的颶風,將一切連根拔起。臺灣妖怪們被迫帶著傳統的記憶,躲進人心的空隙。妖怪掙扎地生存著,等待著消亡的結局。
不知從何處開始,流傳著一個名叫「說妖」的儀式。傳說中,在儀式堅持到最後的人可以召喚出妖怪,實現願望。
臺灣妖怪桌遊《說妖》,熱烈募資中!
文章難易度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3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妖怪就是文化!北地異工作室長期從事臺灣怪談、民俗、文史的考據和研究,並將之轉化成吸引人的故事和遊戲。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電影和實地考察。 歡迎來我們的臉書專頁追蹤我們的近況~https://www.facebook.com/TPE.Legend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成語科學】雨後春筍:「竹」要兩個月,就可以長得比你高
張之傑_96
・2023/06/07 ・115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春季下過雨後,竹林裡的竹筍紛紛冒出來,人們以這個自然現象形容事務勃興。

讓我們造個句吧:

  • 我家附近建起好幾棟辦公大樓,小吃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生意都很興旺。
  • 自從我家附近的農地改為都市用地,一座座大廈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往日的村野景致只能在回憶中尋覓了。
春季下過雨後,竹筍紛紛冒出來。圖/Envato Elements

竹子屬於禾本科,約有 1000 多種,矮的只有 10 幾公分,高的可以達到 40 公尺。竹子可以說是東方的植物,西方——無論歐洲或美洲——是不容易看到的。一般的竹子固然是圓的、綠的,但也有反乎常態的,像金線竹、墨竹、斑竹、方竹等等。

要講竹子的一生,免不了要從竹筍開始。竹筍是從地下莖冒出來的。冒得快極了,尤其是春雨過後,所以產生了「雨後春筍」這個成語。其實,雨後春筍還不算頂快,當竹筍冒得半高不高的時候,那才真快呢!最快的時候,一天可以長 120 幾公分!

竹子不論大小高矮,冒出地面約兩個月後就不再長了,此後不論怎麼施肥,都不再長高一點點、加粗一點點。一根竹子大概可以活 10 年到 20 年,因為地下莖不斷長出新的竹筍,所以我們感覺不出竹子也有生老病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竹子大概可以活 10 年到 20 年。圖/Envato Elements

竹子很少開花,有的幾十年開一次花,有的上百年開一次花;一開花,竹子就死了——連地下莖也死了;然後由落在地上的種子,長出新的一代。同一個地區的同一種竹子,通常都是同時開花;所以竹子開花的時候,經常帶來自然災變。

貓熊的食物 90% 是箭竹,四川臥龍保護區的箭竹,每 45~50 年開花一次,因此每隔 45~50 年,大熊貓便要遭一次劫難。最近的一次開花是 1984 年,幸虧搶救得法,才沒有釀成不可收拾的災情。

貓熊的食物 90% 是箭竹。圖/Envato Elements

竹子中空外直有節,象徵了君子的虛心、正直、節操,這種象徵意義,到了畫家手裡,就化為濃淡有致的墨竹。古今以畫竹聞名的畫家首推清初的鄭板橋,他說:「凡吾畫竹,無有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當他罷官歸里,在一幅墨竹上寫下有名的題跋:「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魚竿。」

竹子也是製作管樂器的材料,所以古人將樂器稱為「絲竹」。竹子也可以製紙;製作各種器具更不在話下。用來紮鷹架,可以蓋幾十層的高樓,據說比鋼架還牢固。更妙的是,當年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時候,首先試驗成功的燈絲就是用竹子燒成的炭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3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

8

64
5

文字

分享

8
64
5
莫維斯線與竹子假說:東方真的比較落後嗎?
寒波_96
・2020/12/11 ・3931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18 ・六年級

人類起源於非洲,也曾經多次離開非洲,最早的一次超過 200 萬年前。遠遠早於智人誕生的年代,離開非洲的人們已經遷徙到歐亞大陸各地,東亞、東南亞地區都有人居住。有個問題困擾古人類學家,那就是:為什麼東方的石器長期不夠進步?

比較簡單的奧都萬砍砸器,與比較複雜的阿舍利手斧。圖/改自 Wikipedia 的 OldowanAcheulean

莫維斯線:進步與落後的分界線?

距今超過 258 萬年前,某種不明古人類在東非研發出簡單的砍砸器,也就是奧都萬風格的石器(Oldowan);176 萬年前的東非,又出現製作更複雜的阿舍利風格石器(Acheulian),代表作品是手斧(handaxe)。兩者分別被歸類為模式一(Mode I)與模式二(Mode II)石器。

哈佛大學的莫維斯(Hallam Movius)在 1940 年代提出一系列觀點,他指出由印度北方,往伊朗、高加索、中東到歐洲東方畫一條線,阿舍利手斧只存在其西側,東方卻缺乏更進步的手藝,這條線後來被統稱作莫維斯線(Movius Line)。1, 2

東方的石器為什麼不夠進步?

莫維斯在 1937 年曾經前往緬甸考察,受到德日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等人影響,不過他對東方的認識其實很有限。儘管證據極為有限,莫維斯仍然提出影響十分深遠的論點:東方(東亞與東南亞)舊石器時代的發展長期停滯,遺傳、文化等方面都與更進步的西方隔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時解釋人類演化的主流是多地起源論:現在的東方人源自古代的東方人。因此莫維斯的論點暗示:東方從舊石器時代起就落後西方。

失真也過時的莫維斯線

用現在的眼光看來,莫維斯的核心論點每一條都很有問題。最關鍵的證據阿舍利手斧,也已經在東方多處出土。

事實上,莫維斯當時所謂的「東方」只不過是周口店一處,此一遺址由於發現北京人而大大有名;這兒沒有出土手斧,便成為莫維斯「東方沒有手斧」的證據……那個年代做學問,某方面而言比現在容易太多了。

考古研究累積之下,讓我們能更全面地認識石器分佈。手斧幾乎只會出現在地表型的遺址,洞穴型遺址非常稀有,所以周口店見不到手斧其實很正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莫維斯線以東出土的手斧的確不多,不過也有多處,年代最早的位於東亞北方的鄖縣(Yunxian),距今 80 萬年左右;之外還有中國幾處,韓國的 Chongokni,以及東南亞的遺址都能見到手斧。除此之外,東亞南方的貴州距今 17 萬年前,甚至還出現比阿舍利更複雜的 Levallois 風格石器,達到模式三(Mode III)的水準。3

中國境內,出土阿舍利手斧的遺址們位置。不過 1 號的周口店沒有。圖/取自 參考文獻[2]

莫維斯論點的東西方隔離,也不符合證據。比方說有非常明確的證據指出,現在東方的智人,也是幾萬年前從西方移民而來。而更早以前的其他古人類,應該也發生過幾次類似的遷徙,例如尼安德塔人的近親丹尼索瓦人,至少 16 萬年前就住在青藏高原。4

依照已知證據,莫維斯線東西二分的觀點顯然不合時宜。把東亞、東南亞視為一個「東方」整體的話,比較合理的說法似乎是,東方地理上相對隔離,多數石器也相對簡陋。

只有簡單石器,因為竹子更好用?

東方某些地區一直到智人的年代,距今未滿一萬年內,仍然流行簡單的砍砸器,如台灣在舊石器時代也是如此。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正確的答案是不知道,假如有人用很肯定的語氣講出答案,一定是在蝦七八亂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必需注意,沒有某項器物,不等於沒有製作的能力。從此一方向出發的一種猜測是,東方缺乏製作手斧的材料,這在某些地點應該成立;不過有原料能做出複雜手斧的地方,仍然只有砍砸器。

還有一項常見解釋是,東方的環境只需要砍砸器,不需要更複雜的石器。此一概念衍生出的竹子假說(bamboo hypothesis)儘管問題重重,仍值得一提。5

實驗測試,用簡單的石器處理竹子。圖/取自 參考文獻[6]

竹子假說的目標是為了解釋,為什麼東亞南方、東南亞缺乏複雜的石器。它的核心概念是,東南亞以竹子為代表的非石材工具不但容易取得,而且比石器更好用,所以沒有手斧是適應環境所致。

然而竹子假說非常難以驗證,因為竹子等有機物製成的工具,幾乎不可能保存至今。目前只有極少數的間接證據,例如一項研究證實只需要簡單的砍砸器,便足以加工創造鋒利的竹製工具。另外用切割痕跡判斷,也是一個有機會的方向。不過一直到現在,竹子假說都沒有被證實。6, 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難以證實,而且充滿漏洞的竹子假說

竹子假說有幾項基礎,現在看來皆可謂漏洞百出。竹製工具能代替複雜石器的想法,來自民族學的觀察,現代叢林中仰賴採集狩獵的居民,充分利用竹子等植物衍生的工具。另一項根據是,東南亞環境長期皆以叢林為主。

以砍砸器製作的竹刀,還行。圖/取自 參考文獻[6]

問題是,東南亞長期遍佈樹林是錯誤的假設。古代東南亞大陸並非一直都是樹林,有些地區有時候主要是草地。而且古時候的東南亞,草地應該更適合人類生存,尤其直立人更習慣開放的草地空間。

森林和草地相比,智人以外的古人類更適應草地,森林不是習慣的棲位。最近的考古研究也發現,率先住進森林的智人配備更先進的科技,如弓箭。而且不論舊石器或新石器時代,住在茂密森林中的人們,至少智人,都會生產比砍砸器更複雜的石製工具。

總而言之,東方某些地區長期只有簡陋的砍砸器是事實,但是光靠竹子假說,無法解釋問題的全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渡海、陶器……東方的進步成就

另一方面,東方的智人即使缺乏看似進步的石器,整體科技與文化是否比較落後也不好說。石器方面,東亞北部的智人超過 2 萬年前,已經會使用製作費工的細石葉(microblade),可謂當時的先進科技。而東亞南部雖然石器簡陋,卻也是世界最早使用陶器的地方,遠比歐亞大陸的西方更早。

實驗測試,以竹子製作渡海的竹筏。圖/取自 Palaeolithic seafaring in East Asia: testing the bamboo raft hypothesis

至於東南亞許多地方,舊石器時代雖然只有簡陋的石器,也沒有陶器,數萬年前移居此處的智人卻有能力多次渡海,一直向東遠航至索羅門群島,以及沖繩群島等人類前所未至之地。思想與藝術方面,婆羅洲與蘇拉威西更是發現距今超過 4 萬年的洞穴壁畫,甚至比歐洲更早。

莫維斯的觀點影響又深又廣,像是由嚴肅學者撰寫的暢銷書《西方憑什麼》,即使時至 2010 年,仍然很認真地引用莫維斯線的概念申論。不過看完本篇文章的讀者應該能意識到,舊石器時代是否真的是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答案恐怕沒有那麼直接。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Dennell, R. (2016). Life without the Movius line: the structure of the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Early Palaeolithic.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400, 14-22.
  2. Dennell, R. W. (2018). The Acheulean assemblages of Asia: a review.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Acheulean in East Africa and Beyond (pp. 195-214). Springer, Cham.
  3. Hu, Y., Marwick, B., Zhang, J. F., Rui, X., Hou, Y. M., Yue, J. P., … & Li, B. (2019).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Levallois stone-tool technology in southwest China. Nature, 565(7737), 82-85.
  4. Chen, F., Welker, F., Shen, C. C., Bailey, S. E., Bergmann, I., Davis, S., … & Yu, T. L. (2019). 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Nature, 569(7756), 409-412.
  5. Brumm, A. (2010). The Movius Line and the Bamboo hypothesis: early hominin stone technology in Southeast Asia. Lithic Technology, 35(1), 7-24.
  6. Bar-Yosef, O., Eren, M. I., Yuan, J., Cohen, D. J., & Li, Y. (2012). Were bamboo tools made in prehistoric Southeast Asia? An experimental view from South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69, 9-21.
  7. Xhauflair, H., Pawlik, A., Gaillard, C., Forestier, H., Vitales, T. J., Callado, J. R., … & Dizon, E. (2016).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use-wear resulting from bamboo working and its importance to address the hypothesis of the existence of a bamboo industry in prehistoric Southeast Asi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416, 95-125.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8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07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