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控油/吸油化妝品,差一個字差很多!

MedPartner_96
・2017/03/26 ・188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08 ・六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這個產品的控油效果好嗎?」在網站上常會有人來問這個問題。控油氣墊粉餅、控油蜜粉也是網路上常被討論的產品。但其實我每次都想先回他一句:「施主,這個問題要問問你自己啊!」

為什麼要這樣問呢?因為到底什麼是控油,沒有明確的定義,每個人的想像也都不一樣。如果搞不清楚大家在講得是不是一樣的事,那就無從討論起。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要帶領大家了解到底什麼是真的「控油」,並且認識一些常被拿來當「控油」話術使用的成分喔!

你想像的「控油」是什麼呢?讓臉暫時不要太油好上妝?還是控制皮脂分泌?

在化妝品、保養品產業中,所謂的「控油」通常講的是:讓你臉上的油不要太失控,好上妝。

在專櫃常會有人把你的手或臉抓去試用,擦了當下,馬上還真的會有變得比較不油膩的感覺。專櫃的銷售人員就會跟你說 「我們家的產品控油功能特別好」這類的話,接下來你就會覺得對喔馬上不太油了好像有效喔,然後乖乖買單。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這邊我們要介紹大家辨識幾個常見的成分。很多控油產品會加入一些粉體,某些粉體會具有吸油或吸水的效果,所以擦了之後,油自然就感覺變少了。

常見的粉體原料介紹

常見的粉體原料我們整理如下,大家可以拿出自己的產品來對照看看:

  • 二氧化鈦 Titanium Dioxide :超常使用的粉劑。白色無臭無味,不太會刺激皮膚,是化妝品常用的遮蓋劑。素顏霜、BB霜、防曬產品,或擦了會讓你變白的產品中幾乎都少不了這個成分。
  • 氧化鋅 Zinc Oxide:無機不透明的粉體,跟二氧化鈦應用範圍很接近。
  • 高嶺土 Kaolin :主要成分是含水的矽酸鋁,有吸水吸脂的效果。眼影、爽身粉、粉餅這類產很常用。
  • 澱粉 Starch 最常見是玉米或小麥做的。可以吸附水分跟油脂,但會結塊。所以現在用的都是不會結塊的變性澱粉為主。
  • 碳酸鹽類 Carbonates:作用類似高嶺土,是偏鹼性的粉體,附著性好但延展性差,最常用的是碳酸鈣跟碳酸鎂。
  • 滑石粉 Talc :就是白色的天然矽酸鹽,主要是含水矽酸鎂(Magnesium Silicate),吸收性跟遮蓋性比較差,主要用在爽身粉、香粉這類產品中。
  • 絹雲母 Sericite :鱗片狀結晶的細粉,因為有絹絲光澤得名,是一種白雲母。無刺激性及毒性,常用來當作滑石粉的替代品。
  • 氮化硼 Boron Nitride :有好的附著性、延展性與分散性,可運用於蜜粉、眼底、眼影、唇膏與護膚配方。

基本上,這些粉體使用上都算安全,但就是吸油,不是「控油」。如果你的期待是「抑制皮脂分泌」,那這些成分會讓你的期望落空,但如果只是希望擦了暫時不會油光滿面,可以好上妝,那這些產品還行。

如果要真的抑制皮脂,可以怎麼做?

別用熱水洗臉

我們從最簡單的開始講起。首先「不要」用過熱的水洗臉。大家應該都有經驗,夏天臉很油,冬天臉變乾,因為溫度對於皮脂的分泌影響很大,如果用熱水洗臉,容易刺激皮脂腺分泌,使用冷水或至多溫水洗臉就可以。想知道怎麼正確洗臉,可以看這篇洗臉全攻略

正常作息

皮脂分泌跟內分泌攸關,所以熬夜、抽菸、喝酒這類會影響內分泌的不良習慣,要儘量避免。

防曬

日曬也會刺激皮脂腺的分泌,如果沒做好防曬,臉部油脂分泌很難減少。

上面三點日常生活中可做到的,如果都做了,但還是沒效果的話,你可能需要進一步「抑制皮脂腺分泌」,在這篇文章中,就有提到多種可以抑制皮脂分泌的成分,多數是酸類。如果真的很嚴重的話,可以考慮去看醫生,一些口服或外用藥物對於異常皮脂分泌會有幫助。

這篇文章,不是要告訴你「粉體」這類的成分就不能用,或者是不好,而是希望大家學會辨識這類的成分,並了解到底這是真的「控油」,還是暫時性在「吸油」而已。每個人都不希望被騙,如果你預期的是控油,但結果只是「吸油」,那不是虧大了嗎?

上面提到的這些物質,基本上都是可合法使用,安全性也算高的物質。如果在成分中看到它,也請不要恐慌,只要科科笑一下,知道自己認出它了,不會被銷售人員的話術唬爛就好啦~~

祝福各位朋友「控油」之路順利!

參考資料:

  • 《化妝品化學》,華杏出版。

  • 編按:愛美是每個人的天性,不過對你而言光是看滿架的化妝品、保養品,各種醫美產品就令你眼花撩亂,更別說還有玻尿酸、膠原蛋白、類固醇這些有聽沒有懂的名詞來搗亂嗎?如果你想要聰明的美,不想要被各種不實廣告唬得團團轉,那麼泛科學這位合作夥伴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就是你我的好朋友。

本文轉載自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控油產品到底是控什麼油?產品銷售話術破解!

文章難易度
MedPartner_96
49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一直脫皮、掉皮屑?留意可能原因及感染併發症風險
careonline_96
・2023/04/11 ・199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通常我們說皮膚脫皮的時候,是指皮膚最外層、最薄的「表皮」層的脫失。表皮雖然薄,卻是我們皮膚抵抗外界細菌病毒的好屏障。脫皮的時候,通常代表皮膚受傷,可能還會伴隨著紅疹、癢、乾燥等不舒服。

造成脫皮的可能原因

  • 外界因素:

皮膚是身體的保護層,太陽的曝曬,寒風的吹襲,太熱、太乾、太潮濕等不同的環境因素都可能會刺激皮膚、破壞皮膚,皮膚反覆受到刺激之下,就會造成脫皮。粗糙的衣物反覆摩擦,或接觸到過熱的表面、液體、火焰而造成燙傷,也會導致脫皮。

  • 感染因素:

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等細菌感染,還有黴菌感染,都會破壞皮膚而導致脫皮。

  • 皮膚疾病:

皮膚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會導致脫皮。首先過敏反應是很常見的,例如你塗了香水,但皮膚起了過敏反應後,就會開始脫皮。本身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乾癬脂漏性皮膚炎等皮膚疾患,也會導致局部患處脫皮。還有,皮膚若因為心臟、肝臟、腎臟功能不佳而曾經水腫,腫脹消褪之後,也容易看到脫皮。

  • 治療因素:

一些治療亦會增加脫皮的風險。像是在治療癌症時,放射線治療是個常見的局部治療選項,不過放射線治療常會讓局部皮膚顏色變深,脫皮,且變得發癢。而部分化學治療的藥物也會增加脫皮的機會。

治療青春痘的時候,無論是服用治療青春痘的抗生素,或吃口服、擦外用 A 酸治療時,都會讓皮膚脫皮。

  • 其他疾病因素:

一些脫皮原因則與疾病有關。有些起因於免疫系統異常、甲狀腺機能低下、或是淋巴癌等癌症,都可能造成脫皮。

面對脫皮,該怎麼做

最常見的脫皮原因還是因為是外界因素,也就是皮膚受到外界陽光、吹風、濕度變化、或反覆摩擦等而造成的;尤其冬天的時候大家都更容易因為冷空氣、洗澡水太熱、濕度變化大、皮膚太乾燥而脫皮。

通常這種狀況下不太需要藥物的治療,請好好用乳液保濕。然而當你看到脫皮的時候,要切記,請不要手賤。不要一直想要用手摳掉脫皮,或一直用手摸來摸去的更增加摩擦。脫皮代表皮膚受傷,請你好好 carry 皮膚,而不是讓它更受傷,才能使它能快一點恢復。

選擇沒有香味成分的,不含酒精或抗菌成份的溫和洗劑,一洗完的時候就塗上保濕用品。在容易脫皮的時候,請不要用磨砂類型的洗劑,不要一直去角質,不要用太熱的水洗澡洗臉,洗完用毛巾擦乾的時候,也記得不要用毛巾摩擦,要用毛巾輕拍,台語說得「大大ㄟ」就好。這時如果想要用化妝品蓋過去的話,通常是會讓皮膚更乾燥,於是愈弄愈糟,所以請還是先有點耐心,好好認真做好保濕,等皮膚恢復吧。

如果外界因素屬於輕微燙傷,請趕緊用流動的冷水沖洗傷處,並詳細閱讀「醫師教你正確燙傷處置」好好處理燙傷。

通常脫皮是身體受傷、修復的一個自然流程,反而要注意的是其併發症,尤其是脫皮之後,表層的屏障受損了,細菌病毒就有機會趁虛而入,因此要注意脫皮處是否有感染的併發症。當患處局部感到紅、腫、熱、痛,或開始發燒,務必要就醫讓醫師診治你的傷口。尤其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千萬不要輕忽小小的擦傷,假使亂塗藥、或不在乎不照護傷口的話,還是會衍生出蜂窩性組織炎、化膿等更麻煩的問題呢。

在這裡,我們先討論外界因素導致脫皮的照護方式。假使你懷疑自己的脫皮狀況並不單純,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或是好好照護皮膚一星期之後,脫皮狀況不見好轉,或甚至出現併發症,就要記得先找醫師診治喔。

careonline_96
391 篇文章 ・ 257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誤以為是痘痘,粉瘤別亂擠——表皮樣囊腫的成因與治療
careonline_96
・2023/02/28 ・267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我摸到腋下這顆有點時間了!本來小小的,」孟欣告訴醫師:「可是最近突然覺得痛痛的,一看,這顆變大了,又好紅,這是不是淋巴結出了問題,我是不是得了癌症啊?」

醫師替孟欣做了檢查,告訴她:「這個不是淋巴結,而是一個發炎的粉瘤,我們可能要先做個引流。」

孟欣還是相當緊張,不太明白什麼是粉瘤。

什麼是粉瘤?

粉瘤是個很通俗的說法,比較學術一點我們會稱這個為「表皮樣囊腫(epidermoid cyst)」,也有人稱此為皮脂腺囊腫(但後面我們會解釋為何這個稱法並不恰當)。

表皮樣囊腫可說是最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而且它常常長了很久,長的很慢,甚至是幾年了,好像沒有太大的變化,在臉、脖子、軀幹等處尤其常見,基本上全身各處都可能找到粉瘤的蹤跡。會長粉瘤的族群常常是 20 多歲到 30 多歲之間的青年,很少在青春期之前就發現有粉瘤。在男女比來說,男生長粉瘤的比率比女性高了一些。

為什麼會長出粉瘤?

表皮樣囊腫來源於毛囊漏斗部。毛囊漏斗部是毛囊開口於皮膚的表層處,當表皮受到反覆地刺激、摩擦,或因外傷及乾燥帶來傷口,表皮樣細胞於是經由漏斗部往深處潛行進到了漏斗內,形成了囊腫並內襯著複層鱗狀上皮,鱗狀上皮產生的角蛋白因而累積於表皮下層或真皮內,囊腫通過充滿角蛋白的出口與皮膚表面相通。

這樣講有點難懂。白話一點的話,我們可以想像表皮樣囊腫是個位在皮膚表層的球狀囊袋,囊袋的內層會持續分泌角質來塞滿這個囊袋,而囊袋與皮膚表面相通的地方常常會看到中間會有個像粉刺黑頭那樣的中央深色開口。

所以,當我們提到粉瘤或表皮樣囊腫,就代表這是個充滿角質的表皮下結節,是毛囊口堵塞的結果。

還有,粉瘤與粉刺並不一樣,請看「粉刺和粉瘤到底差在哪裡?又該怎麼辦?醫師來解答」。

粉瘤的外觀有什麼特色?

因為表皮樣囊腫很常見,因此當在臉上、脖子、軀幹發現一顆圓鼓鼓的隆起時,你可以先試著用大拇指和食指夾一下這顆隆起,如果它可以被你夾在大拇指與食指之間,代表是皮膚表層的結節,是表皮樣囊腫的機會就很大。

表皮樣囊腫的大小差異很大,小至 0.5 公分,大至 3~5 公分,都不少見。通常除了隆起腫塊之外沒有其他症狀,不過,表皮樣囊腫有可能會破裂,在破裂的時候,會看到灰白的濃稠分泌物,甚至像濃稠起司般帶有黃色的膏狀分泌物,而且通常聞起來並不好,會帶有腐敗氣味。

這裡就要說到為什麼我們不應該稱此為「皮脂腺囊腫」,因為但其實粉瘤裡面沒有皮脂腺體本身。雖然也會有真的皮脂腺囊腫,但臨床上遇到皮脂腺囊腫的案例比表皮樣囊腫少很多。皮脂腺囊腫裡面分泌的是用來潤滑皮膚與毛髮的油狀物質,而不是含有許多角質的起司狀分泌物。

表皮樣囊腫發炎感染的時候,就會讓人感覺局部會痛、皮膚發紅、腫腫的。

長出粉瘤,是做錯了什麼嗎?

表皮樣囊腫的發生率很高,絕多數不用什麼特別原因,本來就有機會長出表皮樣囊腫。只有少數患者的表皮樣囊腫則與體顯性遺傳疾病、長期太陽曝曬、或免疫抑制劑的使用有關。

然而由於表皮樣囊腫的致病原因之中,會與皮膚有摩擦、創傷、乾燥有關,平常大家還是要多多照護自己的皮膚健康,減少太乾燥、頻繁抓搔造成的皮膚表皮受損。

怎麼確認是粉瘤?

皮膚上一粒粒的東西很多,請看「老了就會長?皮膚一顆顆沒事嗎?皮膚良性腫瘤圖文解析」,所以究竟你身上、臉上,長的是哪一種,最好還是就醫讓醫師診視。

而當醫師會依據病史與身體檢查作出臨床診斷,並與脂肪瘤、粟粒疹、痤瘡等其他皮膚的結節做出鑑別診斷,通常不需要影像學檢查或抽血檢查。

粉瘤需要處理嗎?怎麼處理?

如果你的粉瘤具有以下特色,那就最好趕快跟醫師討論處理方式:

  • 長的很快
  • 長的很大
  • 會痛、會紅、會腫,代表已經發炎了
  • 長在容易摩擦的地方,像是腋下、腹股溝、內衣邊緣
  • 長在不尋常的位置,尤其是腳趾、手指

決定處理方式時,通常要先看表皮樣囊腫當時的狀況。假若並沒有發炎,那麼最直接、最完整的處理方式就是以手術完整切除;唯有手術切除,能完整移除整個囊袋。

如果表皮樣囊腫很大,且長在臉上、或其他比較影響美觀之處,有人會考慮先打洞引流裡面堆積角質,並且從此洞口破壞囊袋內層,減少囊袋內層持續分泌角蛋白的機會。但因為不是完整切除,此法還是會有較高的復發機會。

假使表皮樣囊腫已經發炎、化膿,且範圍不小,通常醫師會先在發炎的囊腫上做個開口,引流出裡面的膿瘍。等到發炎控制之後,再視狀況。倘若發炎的過程若已經讓囊腫破裂,而且破壞了囊腫的鱗狀上皮內層,那就不會復發,無須後續處理。倘若囊腫沒有破裂,囊袋都還在,那還是要擇期以手術移除。

最後需要提一下,過去大家認為表皮樣囊腫基本上都是良性的,然而後來的研究發現,可能有 1% 的比率會有變成鱗狀細胞皮膚癌 SCC基底細胞皮膚癌 BCC,因此若身上長了有疑慮的皮膚結節,不要自己亂擠,記得還是要就診讓醫師評估。

careonline_96
391 篇文章 ・ 257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小傷口大學問!居家傷口照護要點,幫助癒合、預防疤痕
careonline_96
・2022/12/06 ・189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醫師,我的傷口越來越嚴重!」老伯指著膝蓋抱怨,「本來只是跌倒擦傷,我就自己換藥,結果越搞越糟糕…」老伯的膝蓋上貼了一大塊紗布,沾滿了滲液與血漬。

醫師小心移除紗布後,發現患者原本的傷口大約只有 2*2 公分,但是傷口周遭的皮膚發紅、起疹,還有幾處明顯是在撕膠帶時造成的破皮,皮膚損傷的範圍已是原本傷口的好幾倍。

臨床上常會遇到一些患者,在居家傷口照護的過程中,遇到皮膚過敏、搔癢破皮,而產生很多問題。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喬浩禹醫師說,當時請患者使用低過敏性敷料、矽膠型膠帶,在小心照顧後,才漸漸痊癒。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小傷口,例如做菜時的切割傷、燒燙傷,或是跌倒、碰撞造成的擦傷、鈍挫傷等。喬浩禹醫師指出,雖然是小傷口,但依然要好好照顧,才能降低感染的機會。

建議要每天以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並以敷料覆蓋,請盡量保持乾淨、避免沾濕。喬浩禹醫師說,針對感染風險較高的傷口,可以使用優碘妥善消毒。

過去大家常用紗布覆蓋傷口,現在有很多人會使用人工皮覆蓋傷口。喬浩禹醫師說,人工皮能夠吸收傷口滲液,在剛受傷的前幾天,傷口滲液較多,可能需要增加更換頻率,避免過度潮濕。

換藥時,要仔細觀察傷口,如果出現發紅、腫脹、發熱、疼痛等感染跡象,便要盡快就醫。

善用進階人工敷料

傳統紗布的可及性高,也被廣泛使用,不過較容易乾掉黏在傷口上,而在換藥時造成不適。

目前有很多種進階人工敷料被用來照顧傷口,喬浩禹醫師解釋,進階人工敷料能夠吸收傷口滲液,形成濕潤的凝膠體保護層,提供良好癒合環境。

為了避免傷口遭到汙染,通常會請患者避免沾濕敷料,以減少感染的風險,但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很難完全不碰到水。喬浩禹醫師說,若有需要時,可以使用具有防水外膜或防水黏邊的敷料,提升日常的便利性。

在傷口癒合期間給予妥善照護,對傷口預後非常重要。提供良好癒合環境、避免感染都有助於減少疤痕的形成。

在照顧傷口的同時,也要留意傷口周邊的皮膚,喬浩禹醫師提醒,因為人工皮在吸收滲液後形成水凝膠,若滲液較多,會讓傷口附近的皮膚也浸潤得很嚴重。除了增加更換頻率之外,也可以考慮使用皮膚保護的噴劑、塗層,避免傷口附近的皮膚持續浸潤。

小心預防黏膠相關皮膚損傷

因為需要使用膠帶、黏膠固定敷料,所以得小心預防黏膠相關皮膚損傷,常見的問題包括過敏、破皮、水泡、撕裂傷等。

在固定敷料時,要盡量減少膠帶與皮膚的接觸面積。如果皮膚已經有發紅、過敏的現象,便要盡量避開,以免狀況惡化。

若希望降低過敏的機率,可以使用低過敏膠帶、矽膠型膠帶。喬浩禹醫師說,患者對矽膠發生過敏的機率較低,有助減少黏貼膠帶造成的搔癢不適。移除敷料的時候,請一手輕輕固定皮膚,一手慢慢撕除膠帶,不可快速撕除膠帶,以避免造成破皮或撕裂傷。

癒合不良、慢性傷口是健康警訊

多數的表淺小傷口可以在家裡照顧,但是如果發現傷口經過 2、3 禮拜仍然沒有癒合,或沒有明顯縮小,便得盡快就醫,讓醫師評估是否有感染、是否需要進一步介入治療。

部分患者的慢性傷口是因為糖尿病、周邊動脈阻塞、靜脈阻塞、或壓瘡,必須矯正背後的原因,才有辦法讓傷口癒合。慢性傷口是健康警訊,若沒有妥善處理,恐怕會出現更多棘手的併發症。

喬浩禹醫師叮嚀,各種傷口都不能大意,請依照醫護人員的指示妥善照護,才不會讓小傷口變成大麻煩!

careonline_96
391 篇文章 ・ 257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