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2

文字

分享

1
3
2

蚯蚓為什麼要在大雨過後爬出地表?

活躍星系核_96
・2014/06/20 ・318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00 ・六年級

800px-Lumbricus_terrestris_mating

文 / H

很多人都看過在連續大雨後的清晨有許多蚯蚓奄奄一息的在地表蠕動爬行能力大減的樣子,且有部分個體已經死亡。在台灣許多種類的蚯蚓例如:優雅遠環蚓Amynthas gracilis)、參狀遠環蚓Amynthas aspergillum)、壯偉遠環蚓Amynthas robustus)和舒氏腔環蚓Metaphire schmardae)都有這樣的現象;在歐美最常在大雨後爬出地表的蚯蚓是Lumbricus terrestris。在達爾文的書The formation of vegetable mould through the action of worms, with observation of their habits中有很生動的描述,也讓人好奇的想問:蚯蚓為什麼要在雨後的清晨爬出來?為什麼它們會死在地表上?

達爾文認為蚯蚓體內有寄生蟲寄生,大雨使其健康狀況不良並改變行為,因此在雨後爬出地表。但根據個人長年觀察,發現並非所有爬出地表的蚯蚓都有被寄生蟲(孢子蟲)感染,且這些被感染的蚯蚓,仍可在實驗室中繼續飼養。因此大雨過後蚯蚓爬出地表的原因應與寄生蟲感染無直接關係。

有些學者則認為下雨後的蚯蚓爬出地表與遷移或交配有關,較濕潤的環境有助於牠們遷徙或交配。但在個人的觀察中,蚯蚓白天生活於土壤中,晚上才會接近地表活動。不論是覓食、排遺或交配,大多僅露出身體的一部份,很少整隻爬出來活動。但是下過大雨後的清晨,爬出的蚯蚓通常都是整隻個體,且也從未在這樣的情況下看到蚯蚓進行交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的學者Lankester (1921) 則認為蚯蚓在水中會溺死,為了生存所以爬出地表。但另一位日本學者 Nagano (1934) 實驗發現,蚯蚓可以在水中生活一段時間,因此他不認為蚯蚓爬出地表是為了避免溺死,而是和水中溶氧缺少及二氧化碳增加有關。但他的實驗中並未直接證明蚯蚓會因為水中溶氧減少而爬出地表,同時也無法說明為何蚯蚓只在下過大雨後的清晨爬出。

看似簡單的現象卻一直沒有定論,但或許可以推測與蚯蚓的代謝耗氧有關,陸生蚯蚓沒有特化的呼吸器官,氧氣是藉由潮濕的角質層及表皮滲透進入微血管網中。由於氣體必須先溶於水中才能進行呼吸作用,因此蚯蚓的背孔會分泌黏液保持體表的濕潤。當氧氣擴散進入血管後,主要靠蚯蚓血紅素(hemoglobin)負責攜帶氧分子,血紅素與氧的親和力很大,可以有效攜帶氧分子到各組織中,單純以擴散作用(simple diffusion)進行組織間的氣體交換效率極低,因此蚯蚓需依靠循環系統將帶氧血紅素運送到全身。

要測量動物的有氧代謝(aerobic metabolic rate),通常是間接測量其耗氧量(oxygen consumption)。一般來說,蚯蚓的耗氧會因為體型、活力或棲地等因素而影響測量。由於氣體的擴散與表面積有關,體積較小的蚯蚓相對於體重,有較大的表面積,因此每單位體積的耗氧量也較高;即代謝速率較高。例如Lumbricius terrestris的平均單位耗氧量是70 μL/g/h,而在森林中的同種個體較小,其單位耗氧量較高,達到114μL/g/h!呼吸時的耗氧量又和環境溫度有很大的關係,溫度越高則代謝越快,例如:同溫度下,Lampito mauritii 在冬天的耗氧低於在夏天的耗氧,且熱帶地區蚯蚓的耗氧高於溫帶地區的蚯蚓。Rapha的實驗中發現L. terrestris有呼吸的日週期變化,在清晨的時候會有最高的耗氧量。

根據不同蚯蚓的耗氧研究結果,我們推測蚯蚓在大雨過後的清晨爬出地表可能與其週期性耗氧有關。在台灣,蚯蚓在下雨過後大量爬出地表的季節以冬末春初之際的夜間到清晨較多。由於不同季節的氣溫會有差異,而大部分的蚯蚓都只在夜間到清晨爬出,因此我們假設:蚯蚓在不同溫度或不同時段下,耗氧會有不同,而這些改變會影響其活動模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以台灣兩種常見的蚯蚓:纖細遠環蚓(Amynthas gracilis)及南美鞍帶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為實驗對象,探討蚯蚓在大雨過後清晨爬出地表與耗氧的關係。A. gracilis會在大雨過後的清晨爬出地表,冬天時的活力大於夏天,且幼蚓通常在冬天或次年春天才會被發現;P. corethrurus是近年來發現的台灣外來種蚯蚓,原產於南美洲,目前則是全球皆有分佈,對環境的適應力絕佳,它們在台灣並未被發現會在雨後爬出地表,並且全年都有卵繭發現。我們的實驗分為幾個部分:1. 模擬野外的狀態證實雨水是導致蚯蚓爬出的原因。2. 測量蚯蚓可以在水中存活的時間及水中的殘餘溶氧量。3. 測量蚯蚓在一日中不同時段的耗氧量。希望藉由這些部分釐清下過大雨後的清晨,蚯蚓爬出地表的原因。

第一部份的實驗中,我們假設了下雨這件事會影響很多的因子,例如:淹水、雨水響了土壤酸鹼度或是讓土壤有毒重金屬溶出,所以我們設計幾個組別:A、濕度70%, pH 7的土壤,B、加水(pH 7)到土壤表面或比土壤高1公分模擬淹水的狀況,C、不同pH的水(4-8)濕度70%模擬不同酸鹼度,D、重金屬鎘(0-30 ug/g)模擬重金屬的影響,再將20隻蚯蚓放入後計算會爬出的蚯蚓數量。

結果A. gracilis在淹水的狀況下會爬出地表(平均10-17小時),且個體不會死亡,但P. corethrurus並不會爬出地表,酸鹼度並不會影響兩種蚯蚓的爬行且個體也不會死亡,但重金屬鎘則會造成蚯蚓的死亡但個體並不會爬出地表。由此模擬的實驗可知,下雨後淹水確實會造成部分種類的蚯蚓爬出地表。

第二部分的實驗中,我們將容器加水打氣使溶氧量達至最高後將蚯蚓放入,一組以黏土封緊讓氣體無法交換,一組則是開方式放讓氣體可以交換,控制組則是將蚯蚓放在培養皿中以濕潤的濾紙保持蚯蚓體表的濕潤。結果A. gracilis在密封環境下只能存活5小時,開方式環境下則有17小時,P. corethrurus則在密閉環境中存活45小時,開放式環境下至實驗結束(96小時)都還存活,而控制組的兩種蚯蚓都可以存活至實驗結束。接著測量水中殘氧量發現,A. gracilis的容器殘氧量為1.5 ug/ml左右,而P. corethrurus則是0.5ug/ml左右,顯示A. gracilis相對於P. corethrurus在水中能存活的時間較短,同時也較無法利用水中的溶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三部分的實驗,我們模擬蚯蚓在下雨後土壤含水情況下的耗氧量,將蚯蚓放在密閉式系統中測量其耗氧:

Image

結果發現A. gracilis在夜間(19:00-21:00)及清晨(4:00-6:00)的耗氧量比中午(11:00-13:00)的耗氧量來的高,但P. corethrurus則沒有這樣的現象,且A. gracilis的總耗氧量也比P. corethrurus來得高,顯示A. gracilis在夜間到清晨有一個呼吸高峰期,配合觀察結果也確定夜晚是A. gracilis的活動高峰。

image[11]

因此綜合來說, 從A. gracilis在水中的存活時間結果推論,在野外只要下雨超過12小時以上,它們就會爬出地表。在實驗中也觀察到,A. gracilis在容器中一段時間後會有向上運動的現象,由於上方的溶氧較多,因此可以推測A. gracilis能感測水中溶氧的不同,而試圖前往氧氣較多的地方。

當溶氧越來越低時,蚯蚓的耗氧也下降,雖然接著可以進行無氧呼吸,但時間相當短暫,因此最後還是會因為沒有足夠的氧氣窒息而死。所以像A. gracilis這一類的蚯蚓蚓耗氧量從晚上到清晨較白天高,常在下過大雨後土壤飽含雨水,將孔隙封住,土壤中氧氣降低,因此當土壤及雨水中氧氣用盡時就被迫必須爬出地表。但另一類如P. corethrurus的蚯蚓,對無氧環境的耐受力高,且耗氧量較低,因此不會在下過大雨後爬出至地表。而這種生理上耗氧的差異,可能就是造成不同種類的蚯蚓在遇到大雨環境時是否爬出地表的原因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蚯蚓會在連續大雨後爬出地表的另一原因與其排泄有關。由於蚯蚓多以氨及尿素的形式排泄廢物,因此排泄時需要水分稀釋。當環境乾旱時,蚯蚓體內水分短缺,排泄必定受到影響。在吳佳倖的碩士論文中以粒糞腔環蚓Metaphire posthuma)及壯偉遠環蚓實驗發現,蚯蚓確實在乾旱下會累積體內的含氮廢物,包括尿素及氨,在降雨後利用雨水快速將體內的含氮廢物清除。另外土壤會與氮化物結合,但是泡水後,會釋出部分的含氮廢物,使土中含氮廢物濃度增加,因此蚯蚓可能會在連續大雨過後爬出地表利用雨水將含氮廢物清除,並躲避土中升高的含氮廢物量。所以蚯蚓為什麼會在大雨後爬出地表的原因可能會隨著牠們生活的環境及生理的狀況也所不同。

參考文獻:

  • Chuang SC and Chen JH. 2008. Role of diurnal rhythm of oxygen consumption in emergence from soil at night after heavy rain by earthworms. Invertebrate Biol. 127 (1) , 80–86
  • Chuang SC, Lee H, Chen JH. 2004. Diurnal rhythm and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oxygen consumption in earthworms, Amynthas gracilis and Pontoscolex corethrurus. J. Exp. Zool. 301A(9): 731-744.

轉自作者部落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5
4

文字

分享

0
5
4
除了蚯蚓、地震魚和民間達人,那些常見的臺灣地震預測謠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2/29 ・274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災害性大地震在臺灣留下無數淚水和難以抹滅的傷痕,921 大地震甚至直接奪走了 2,400 人的生命。既有這等末日級的災難記憶,又位處於板塊交界處的地震帶,「大地震!」三個字,總是能挑動臺灣人最脆弱又敏感的神經。

因此,當我們發現臺灣被各式各樣的地震傳說壟罩,像是地震魚、地震雲、蚯蚓警兆、下雨地震說,甚至民間地震預測達人,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現象?

今日,我們就要來破解這些常見的地震預測謠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漁民捕獲罕見的深海皇帶魚,恐有大地震?

說到在坊間訛傳的地震謠言,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盛行於日本、臺灣的「地震魚」傳說。

在亞熱帶海域中,漁民將「皇帶魚」暱稱為地震魚,由於皇帶魚身型較為扁平,生活於深海中,魚形特殊且捕獲量稀少,因此流傳著,是因為海底的地形改變,才驚擾了棲息在深海的皇帶魚,並因此游上淺水讓人們得以看見。

皇帶魚。圖/wikimedia

因此,民間盛傳,若漁民捕撈到這種極為稀罕的深海魚類,就是大型地震即將發生的警兆。

然而,日本科學家認真蒐集了目擊深海魚類的相關新聞和學術報告,他們想知道,這種看似異常的動物行為,究竟有沒有機會拿來當作災前的預警,抑或只是無稽之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惜的是,科學家認為,地震魚與地震並沒有明顯的關聯。當日本媒體報導捕撈深海魚的 10 天內,均沒有發生規模大於 6 的地震,規模 7 的地震前後,甚至完全沒有深海魚出現的紀錄!

所以,在科學家眼中,地震魚僅僅是一種流傳於民間的「迷信」(superstition)。

透過動物來推斷地震消息的風俗並不新穎,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指出,早在西元前 373 年的古希臘,就有透過動物異常行為來猜測地震的紀錄!

人們普遍認為,比起遲鈍的人類,敏感的動物可以偵測到更多來自大自然的訊號,因此在大地震來臨前,會「舉家遷徙」逃離原本的棲息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臺灣 1999 年發生集集大地震前後,由於部分地區出現了大量蚯蚓,因此,臺灣也盛傳著「蚯蚓」是地震警訊的說法。

20101023 聯合報 B2 版 南投竹山竄出蚯蚓群爬滿路上。

新聞年年報的「蚯蚓」上街,真的是地震警訊嗎?

​當街道上出現一大群蚯蚓時,密密麻麻的畫面,不只讓人嚇一跳,也往往讓人感到困惑:為何牠們接連地湧向地表?難道,這真的是動物們在向我們預警天災嗎?動物們看似不尋常的行為,總是能引發人們的好奇與不安情緒。

如此怵目驚心的畫面,也經常成為新聞界的熱門素材,每年幾乎都會看到類似的標題:「蚯蚓大軍又出沒 網友憂:要地震了嗎」,甚至直接將蚯蚓與剛發生的地震連結起來,發布成快訊「昨突竄大量蚯蚓!台東今早地牛翻身…最大震度4級」,讓人留下蚯蚓預言成功的錯覺。

然而,這些蚯蚓大軍,真的與即將來臨的天災有直接關聯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蚯蚓與地震有關的傳聞,被學者認為起源於 1999 年的 921 大地震後,在此前,臺灣少有流傳地震與蚯蚓之間的相關報導。

雖然曾有日本學者研究模擬出,與地震相關的電流有機會刺激蚯蚓離開洞穴,但在現實環境中,有太多因素都會影響蚯蚓的行為了,而造成蚯蚓大軍浮現地表的原因,往往都是氣象因素,像是溫度、濕度、日照時間、氣壓等等,都可能促使蚯蚓爬出地表。

大家不妨觀察看看,白日蚯蚓大軍的新聞,比較常出現在天氣剛轉涼的秋季。

因此,下次若再看到蚯蚓大軍湧現地表的現象,請先別慌張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除了地震魚和蚯蚓外,鳥類、老鼠、黃鼠狼、蛇、蜈蚣、昆蟲、貓咪到我們最熟悉的小狗,都曾經被流傳為地震預測的動物專家。

但可惜的是,會影響動物行為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科學家仍然沒有找到動物異常行為和地震之間的關聯或機制。

遍地開花的地震預測粉專和社團

這座每天發生超過 100 次地震的小島上,擁有破萬成員的地震討論臉書社團、隨處可見的地震預測粉專或 IG 帳號,似乎並不奇怪。

國內有許多「憂國憂民」的神通大師,這些號稱能夠預測地震的奇妙人士,有些人會用身體感應,有人熱愛分析雲層畫面,有的人甚至號稱自行建製科學儀器,購買到比氣象署更精密的機械,偵測到更準確的地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若認真想一想就會發現,臺灣地震頻率極高,約 2 天多就會發生 1 次規模 4.0 至 5.0 的地震, 2 星期多就可能出現一次規模 5.0 至 6.0 的地震,若是有心想要捏造地震預言,真的不難。 

在學界,一個真正的地震預測必須包含地震三要素:明確的時間、 地點和規模,預測結果也必須來自學界認可的觀測資料。然而這些坊間貼文的預測資訊不僅空泛,也並未交代統計數據或訊號來源。

作為閱聽者,看到如此毫無科學根據的預測言論,請先冷靜下來,不要留言也不要分享,不妨先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和事實查核。切勿輕信,更不要隨意散播,以免造成社會大眾的不安。

此外,大家也千萬不要隨意發表地震預測、觀測的資訊,若號稱有科學根據或使用相關資料,不僅違反氣象法,也有違反社會秩序之相關法令之虞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預測行不行?還差得遠呢!

由於地底的環境太過複雜未知,即使科學家們已經致力於研究地震前兆和地震之間的關聯,目前地球科學界,仍然無法發展出成熟的地震預測技術。

與其奢望能提前 3 天知道地震的預告,不如日常就做好各種地震災害的防範,購買符合防震規範的家宅、固定好家具,做好防震防災演練。在國家級警報響起來時,熟練地執行避震保命三步驟「趴下、掩護、穩住」,才是身為臺灣人最關鍵的保命之策。

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成語科學】雨過天青: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傍晚的橘紅色天空又是怎麼形成的?
張之傑_96
・2023/10/06 ・118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下過雨後,天空藍得透明。這個自然現象,衍生出成語雨過天青,比喻情況由壞轉好。雨過天晴也有同樣的意思,不過仍以雨過天青較為正式。閒話少說,讓我們造兩個句吧。

這事挽救及時,現已雨過天青。

雨過天青,您的事可以放心了。

下過雨後,天空藍得透明。圖/pixabay

這個成語還有個故事呢。有一種瓷器,稱為雨過天青,起源於五代‧後周柴世宗。某日臣子請示,皇家瓷器要燒成什麼顏色?柴世宗隨手批示:「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工匠經過多次實驗,終於燒製出來,這就是有名的「柴窯」。由於沒有作品傳世,柴窯的真面目已無從查考。

談到這裡,該談談這個成語的意涵了。大雨過後,天空為什麼藍得透明?這是因為空氣中的灰塵隨著雨下降下,空氣較為潔淨的關係。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小朋友或許還會問:為什麼空氣潔淨、天就較藍?

這要從天空為什麼呈藍色說起。空氣的成份,主要是氮氣和氧氣。晴天的時候,射到地球上的陽光碰到空氣中的氮分子或氧分子,會引起散射作用。藍光的波長較紅光短,散射得較厲害,看在我們眼裡,天空就成為藍色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藍光的波長較紅光短,散射得較厲害,看在我們眼裡,天空就成為藍色的。圖/pixabay

這個道理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人類明白這個道理是 19 世紀末的事。1873 年,英國物理學家瑞利是第一位看天看出名堂的人。他的散射理論——瑞利散射,破解了天色的秘密。

在陽光的七種色光中,紅、橙、黃光的波長較長,藍、靛、紫光的波長較短。空氣中的氧分子、氮分子,大小恰好可以散射波長較短的藍光,藍光散了一天,天空當然呈藍色的。

到了傍晚,夕陽西下,陽光打斜裡射過來,較接近地面,而地面的空氣含有較多的水氣和灰塵,粒子比氧分子、氮分子大得多,較容易散射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或黃光,艷麗的晚霞就是這樣散射出來的。

陽光打斜裡射過來,而地面的空氣含有較多的水氣和灰塵,較容易散射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或黃光。圖/pixabay

如果天上懸浮著小水滴,也就是雲,那又是另一種景象。小水滴比灰塵大得多,各種波長的色光都能被它散射,結果雲就成為白色的。如果雲層較厚較密,陽光穿不過去,就變成了灰色或黑色。白雲蒼狗,不過是陽光玩的把戲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雲聚成雨滴的時候,顆粒就更大了,大得具有稜鏡的作用。倘若一邊已出太陽,一邊還在下雨,陽光穿過雨滴,就會形成彩虹。噴泉和瀑布上也可以出現彩虹,原理是一樣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