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大概是動物王國中,最挑食的一員。野生熊貓一天要吃掉超過12公斤的竹子,他們之所以要吃這麼多,是因為構成植物含有大量的纖維,缺乏卡路里,即使竹子營養成份有蛋白質、醣類、脂肪和其他元素。一篇在1982年發表,針對華盛頓動物園(Smithsonian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中兩隻熊貓的研究,發現竹子中92%的纖維,及73%的半纖維,會通過消化道,在糞便中排出。
中國科學院(Institute of Zoology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Beijing)的研究員魏輔文和其他科學家,進一步探究生活在熊貓腸道的微生物。研究團隊從秦嶺及相嶺的山區,收集七隻野生及另外八隻圈養的熊貓糞便樣本。將樣本作DNA定序後,找到不同的菌種,還找出千百種細菌的基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野生熊貓和圈養熊貓有著不同的食性及生活模式-圈養熊貓的食物較多樣,還包括水果及牛奶-不過兩種熊貓有著類似的腸道菌相。魏輔文主持的研究團隊,找到一種過去未曾發現,在Clostridium細菌上的基因;這種基因和把纖維分解成醣類的酵素基因非常相似。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在選購益生菌時,會發現市面上流通著許多種類,像是常見的 A 菌(嗜酸乳酸桿菌)、B 菌(比菲德氏菌)等,益生菌是以不同菌屬的開頭字母命名,不同的益生菌,就有不同的後生元,保健效果也不同。但這些菌都是指菌種,而菌種會因各廠商培育出的菌株產生差異,通常會以不同的專利名字區分(例如:TW01),效果當然也有差別。
2023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在美國計算機協會(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主辦的使用者介面軟體與技術(User Interface Software and Technology)研討會上,發表了這篇介紹FibeRobo的論文。研究團隊認為,他們的成果具有商業化的潛力。畢竟跟雷同的技術比起來,製作FibeRobo的成本相對低廉:機器的針筒幫浦約美金250元;裝滿5、10、20或30毫升原料的針筒,每個至多4元;而生產直徑0.5mm的纖維,每公尺約0.2元。[1]單人操作單機,一天或一個下午就能產出750公尺的纖維;[1, 2]亦有報導指稱是每日1公里。[3, 4]不過,FibeRobo不可回收,儘管某些新興LCE纖維可生物分解,有時搭配的導電材質,仍是廢料處理的阻礙。因此,在這方面還有改善的空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