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0

文字

分享

1
0
0

天然ㄟ不一定尚好,加工食品可能更經得起檢驗—「PanSci Talk:天然ㄟ尚好?添加物都是商人的陰謀?」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2016/08/01 ・218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04 ・六年級

本文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文/陳妤寧

天然ㄟ尚好?

先暫不討論是否為商人的陰謀,關於「天然」,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助理教授張祐維在這場 PanSci Talk:「天然ㄟ尚好?添加物都是商人的陰謀?」推翻了很多人的既有印象。專長在食品分析檢驗的張祐維,謙稱自己還不是最專業,但「我懂得比你們多一點點,我的疑慮比你們更多。」

張祐維
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助理教授張祐維。

「晚餐隨便吃一個便當,其中添加物的身影無所不在。添加物在臺灣的食安法規中採正面表列,也就是說只分成兩種:政府允許可以合法適量添加的、以及沒有出現在清單上的,若添加了沒出現在清單上的添加物那就直接等同違法。話說回來,我們在家自己煮東西的時候,想加什麼調味就加什麼,也是沒有受到政府的管控……。」

天然食物裡的不安全份子

回應「天然ㄟ尚好?」這個疑問,張祐維先貼出了黃豆、雞蛋、生魚片這三種食物的圖片。

「這三個食物看起來都很天然,天然是否等於安全?安全的定義是什麼?」

黃豆很天然?但它具有會阻礙胰蛋白酶(Trypsin)功能的胰蛋白抑制成分(Trypsin Inhibitors),進而使蛋白質消化不良。通常必須採加熱方式破壞之。

雞蛋很天然?生吃的話,其中的抗生物素蛋白(Avidin)會抑制人體吸收維他命 B7,容易造成脫髮。鳥禽類很容易伴隨微生物的問題,由於屎蛋混雜的環境,使得沙門氏桿菌容易滋生。「洗選蛋相對安全一些。」張祐維說。

生魚片很天然?除了也有些看不到的微生物和寄生蟲,還有海洋中重金屬(如汞、砷、鉛)透過食物鏈累積的問題。

張祐維又以鹽為例,鹽的原料來自「天然的」海洋,但天然的海洋裡卻有越來越嚴重的重金屬污染問題。「以臺灣來說,考慮到附近水域的汙染狀況,現在都是進口國外的鹽。」採購鹽的時候,罐子上會標示原料、添加物、產地等資訊,「但你無法知道它來自於一片乾淨的天然海洋、還是污染過的天然海洋?」

640px-Salt_Farmers_-_Pak_Thale-edit1
若是我們買的「天然」海鹽來自受到汙染的大海,那麼這還是我們要的「天然」嗎?圖/By JJ Harrison – Own work,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更好的生活:包括新鮮、衛生、安全的飲食

「食品科技跟著人類文明一起進化,知識和科技讓人類過上更好的生活。」

現代人走進超市就可以買到真空包的鯖魚片,古人則用曬魚乾的方式保存漁獲,「因為微生物容易以水做為介質,接觸營養物之後進而滋生。」除了減少水份,利用鹽來脫水、減氧、抑菌,也是傳統醃製食品的常見手法。

然而,看似傳統又天然的食鹽,毒性卻比己二烯酸、苯甲酸鈉、丙酸這些防腐劑來的更高——只需要相對少的劑量,就足以在急性毒性試驗中使實驗動物半數死亡。(註:即半致死量,50% lethal dose,LD50)「新聞報導曾有家長在配方奶粉中添加了鹽、試圖增加嬰兒食慾,卻導致嬰兒高血鈉症而洗腎甚至喪命。這就是因為嬰兒代謝鈉的能力還很有限。」

回到鯖魚真空包的技術,由於鯖魚的油脂含量很高,若接觸到空氣,容易氧化產生油耗味,「聞起來就像抽油煙機的味道一樣。」食品科技的發達,促成了食品在全世界的流通,在世界各地進出口。「就像很多人愛吃的藍莓,必須從比較高緯度的產地進口。而藍莓本身很脆弱、保存不易,如果做成果乾的話,又是一個方法。」

 「工廠加工食品的稽核嚴格,經常比起傳統加工食品還來得更安全衛生。後者的製造環境有無蟑螂老鼠,都必須仰賴老闆一人的衛生習慣和良心。」

食品科學背景的張祐維,對添加物採取了比較正面的態度。「我個人會把食品添加物當做食品科技的一部分,豐富我們飲食的方式和內容,甚至讓我們吃的東西更新鮮、衛生、安全。」

Pansci talk

真實風險和內心恐懼並不成正比

難道食品添加物都人畜無害?難道我們對於食品添加物的煩憂都是多慮了?

 「量不要太多,都不會有事。」

以農藥用量極多的草莓為例,由於法令限制的殘留量非常嚴格,「坦白說,即使檢驗出超標,也都還距離發揮毒性的標準有很大的距離,難以對身體造成傷害。」

台灣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的許庭禎副教授補充,食品的風險,取決於「危害性」加上「暴露量」,危害性大的成份吃一點點,並不會比危害性小的一次吃很多的風險要來得大。「即使是水,你一次快速喝完六公升也會中毒送醫院。」

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多樣化地攝取飲食,其實都很難讓單一添加物累積到足以傷害人體的劑量。以香腸與亞硝酸鹽這對萬年組合來說,「唯有低酸性的環境才能抑制肉毒桿菌生長,香腸不可能做成那麼酸,只好使用亞硝酸鹽來抑制肉毒桿菌。」根據農委會公告,一般香腸的殘餘量限制是 70 ppm,青菜裡的可高達 7000 ppm。「你很難吃香腸吃到這麼多。」

無論如何,我們總是希望「歹東西」吃的越少越好,張祐維給的建議是從自己的料理習慣開始改變。「不要一次煮太多,就不會吃隔夜菜,就會減少對食物保存的依賴。」

「如果因為看到標示很長就決定不買,哎,難道廠商這麼誠實對待我們也錯了嗎?」張祐維笑著提醒聽眾,食藥署的網站有上許多對研究者和大眾都很有用的資訊可以查詢,我們因為對於添加物長長一串的化學學名而害怕,其實並不實際。

大合照

文章難易度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55 篇文章 ・ 18 位粉絲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依衛生福利部組織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成立,職司範疇包含食品、西藥、管制藥品、醫療器材、化粧品管理、政策及法規研擬等。 網站:http://www.fda.gov.tw/TC/index.aspx

0

4
1

文字

分享

0
4
1
別再吃著「熱狗」喊「香腸」,從做法一次看懂到底差在哪?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023/04/11 ・3548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相信許多人童年應該多少都玩過《音速小子》這款 SEGA 經典的電玩遊戲吧?玩家只要一直按著前進鍵,就可以讓音速小子一路無阻地衝到終點,在當時的電玩界,可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速度體驗。

音速小子是一隻擬人的藍色刺蝟,名叫索尼克,擁有超過音速的奔跑速度,最愛吃的食物就是辣味熱狗。去年 11 月 SEGA 為了行銷新遊戲 《索尼克 未知邊境》(Sonic Frontiers)時,還找上經典熱狗堡販賣店「Tulip TimeOut」一起推出合作餐點呢[1]

《索尼克 未知邊境》圖/wikimedia

不過熱狗跟香腸長得這麼像,你知道它們之間的差異嗎?

圖/GIPHY

乳化型西式香腸 VS 顆粒型中式香腸

香腸(sausage)是世界上非常普遍的肉製品,種類繁多,光是不同原料、絞肉的顆粒大小、加工條件、加工溫度、不同腸衣及特殊香料,就可以生產各式各樣之香腸[2]

索尼克愛吃的熱狗(hot dog)即是乳化型西式香腸,源自於德國的法蘭克福香腸(德語:Frankfurter Würstchen),是將畜禽原料肉及其他配料經高轉速之碎肉機,在低溫下細切後形成水、脂肪、蛋白質均質穩定的乳化肉泥,再經加熱後成為具結著性、彈性良好、美味多汁的產品。

後來傳入美國成為「熱狗」,為了區別,目前只有德國法蘭克福與其周圍地區製作的香腸產品才能在包裝上標示「法蘭克福香腸」販售[3, 4]

而身受國人喜愛的香腸則為顆粒型中式香腸,其在加工過程中所添加之脂肪型態不同於乳化型西式香腸,一般稱之為豬油角,為豬屠體之背脂經冷凍切丁,其與肉漿及配料混合,可增加香腸風味及適口性[2]

另外,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有針對香腸名稱做出明確的定義[5],來看看有哪些市售品符合這些定義吧!

豬中背脂 (A) 及豬油角 (B) 之外觀。圖/參考資料 2

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之香腸名稱定義

  • 生鮮香腸

以畜禽肉為原料,經絞碎,添加調味料、香辛料等,攪拌、混合、充填於腸衣內,未經乾燥所製成之製品,不得添加亞硝酸鹽、硝酸鹽,且必須冷藏、冷凍存放。

如義美熟香腸未添加亞硝酸鹽,故顏色暗沉,賣相不佳。也因未添加亞硝酸鹽,業者選擇煮熟並冷凍販售,以降低食安風險。

  • 未煮熟香腸

以畜禽肉為原料,經絞碎,添加調味料、香辛料等,攪拌、混合、充填於腸衣內,並經適當乾燥、煙燻或未煙燻所製成之製品,如中式香腸、廣式香腸及義大利香腸等。

為國人消費量相當高的一種香腸,切面可觀察到一顆顆豬油角為其主要特徵。製造時未經加熱煮熟,故販售時是生的,請務必記得要煮熟才能食用喔!

圖/黑橋牌
  • 煮熟香腸

以畜禽肉為原料,經絞碎,添加調味料、香辛料等,攪拌、混合、充填於腸衣內,並經乾燥、煙燻、煮熟所製成之製品,如西式香腸、熱狗、法蘭克福香腸、維也納香腸。

西式香腸為乳化型香腸,常以法蘭克福香腸(歐洲)及熱狗(美國)為代表。此類香腸有經蒸煮等過程使肉漿形成堅實狀態。

  • 發酵香腸

以畜禽肉為原料,經絞碎,添加調味料、攪拌、混合、 充填於腸衣內,並經發酵、乾燥至一定程度所製成之製品,又可區分為乾式香腸及半乾式香腸。

發酵香腸係利用自然存在於香腸中的乳酸菌發酵,產酸使肉中的蛋白質凝膠而形成堅實的質地、獨特的風味與口感。這類產品不需烹煮,可直接生食[6]

薩拉米香腸(或譯莎樂美香腸)(salami)。圖/Wikipedia/André Karwath aka Aka (CC BY-SA 2.5)

西式香腸加工流程

在瞭解上述的定義之後,兩種香腸在加工流程又是為何?我們先以西式的法蘭克福香腸為例:

  1. 原料肉處理:瘦肉修整,去筋、腱、脂肪,與肥肉分別在低溫下用絞肉機絞碎備用。
  2. 將攪碎後的瘦肉置於真空細切機,加入鹽及其食品添加物,包含重合磷酸鹽和亞硝酸鹽等,於低溫下攪切成極富黏性的肉漿。
  3. 加入調味料和攪碎的肥肉繼續攪切,使其乳化。
  4. 將乳化完全的肉漿取出,充填至腸衣內,再置入烘箱乾燥、煙燻。
  5. 完成煙燻後將香腸蒸煮,形成堅實狀態的產品。
  6. 再經風乾及冷卻後,便可包裝冷藏或冷凍儲藏販售。

※ 常用的調味料為胡椒、豆蔻、薑、蒜、芫荽粉,辣椒等[7]

日本科學技術有一集拍攝西式香腸的製作流程影片,可點此連結觀看【日本科學技術】香腸的製作流程【中文字幕】

中式香腸加工流程

中式香腸的製程則是:

  1. 原料肉處理 (瘦肉 70%,脂肪 30%):新鮮之前腿或後腿肉去除筋膜、骨及脂肪後絞成絞肉,豬背脂則以切丁機切成丁狀,即豬油角。
  2. 瘦肉先與磷酸鹽、亞硝酸鹽及食鹽充分攪拌後,再與調味料、豬油角混勻並進行醃漬。
  3. 將醃肉以充填機灌入腸衣,每隔 12-15 公分結紮成一節,便可吊掛乾燥於通風處,使香腸呈色並降低水分以利保存。
  4. 冷卻後立即以真空包裝或充氮包裝,冷藏或冷凍保存。

※ 常用的調味料為糖、味精、醬油、白胡椒粉、蒜、肉桂粉、五香粉或酒等[8]

簡而言之,因東西飲食文化差異,演變出不同的香腸製造方式。西式香腸的加工,是使用乳化技術將肉處理成肉漿,蒸煮後,利用煙燻創造風味、上色。

中式香腸則是偏好以大塊絞肉表現口感,無乳化作用,利用醃製自然入味。不過,現在臺灣消費者所習以為常的香腸,是由黑橋牌創辦人陳文輝先生經過多年所研發出的臺式香腸,口味獨特、偏甜多汁且口感紮實[9]

左為乳化型西式香腸,剛加熱完成折斷時清脆有聲;右為顆粒型中式香腸,切面可觀察到白色至半透明的豬油角。圖/黑橋牌台畜

中西式香腸脂肪含量均高要注意

香腸長久以來受到全世界消費者喜愛,為大眾化、消費量相當高之肉製品。然而不管是中式香腸,還是西式香腸,均含高脂肪含量,且常使用動物性脂肪,導致產品通常含有較高的膽固醇含量與高比例之飽和脂肪酸[2]

因此長期食用過量的香腸,容易對人體心血管產生不良影響,且會提高高血壓、血栓及動脈粥狀硬化等疾病之風險。雖然香腸香噴噴又好吃,但還是要注意不過量,偶爾解饞吃一下就好囉!

參考資料

1. 犬拓,2022。《索尼克 未知邊境》將與熱狗堡販賣店「Tulip TimeOut」推出合作餐點。巴哈姆特。

2. 李孟儒,2017。利用不同種類植物油製備植物油角取代中式香腸部分豬油角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碩士學位論文。臺中。

3. 維基百科:法蘭克福腸

4. 黑橋牌香腸博物館,2022。【世界香腸圖鑑】―法蘭克福香腸Frankfurter Würstchen。Facebook。

5. 胡祐誠,2020。以芹菜萃取物取代香腸中亞硝酸鹽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屏東。

6. 凃榮珍,2016。酸酸的香腸?一窺即食香腸的發酵世界。科技大觀園。

7. 吳祥雲,2010。西式乳化型香腸。農業主題館 畜產加工。

8. 凃榮珍,2010。中式香腸的製作。農業主題館 畜產加工。

9. 用好心腸做好美味香腸團隊,2014。香腸旅行。香腸博物館。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1 篇文章 ・ 18 位粉絲
一名食品技師兼食品生技研發工程師,個性鬼靈精怪,對嗅覺與味覺特別敏銳,經訓練後居然成為專業品評員(專業吃貨)?!因為對食品科學充滿熱忱,希望能貢獻微薄之力寫些文章,傳達食品科學的正確知識給大家!商業合作請洽:10632015@email.ntou.edu.tw

3

6
1

文字

分享

3
6
1
如何 3D 列印不會崩壞的蛋糕?
胡中行_96
・2023/03/30 ・189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那無疑是我從沒嚐過的味道」,論文的第一兼通訊作者 Jonathan David Blutinger 回想起初期的失敗,委婉地承認:「其實不難吃,只是與眾不同。我們畢竟不是米其林大廚。」[1]所幸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多次修正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團隊,終於做出原料一樣,但是不再坍塌的蛋糕,並於 2023 年 3 月的《npj 食品科學》(npj Science of Food)期刊上分享食譜。[2]

3D列 印蛋糕的失敗百態。圖/參考資料 2,Supplementary Figure 1(CC BY 4.0)

3D 列印蛋糕的食譜

研究團隊的終極目標,是希望將來任何人均能用簡單的軟體烹飪,3D 列印再雷射加熱,創造經濟、健康且美味的餐點。他們選擇的食材相當普遍,全部都從美國紐約的 Appletree Market 超商購買。[2]

材料

Skippy 花生醬、J.M. Smucker 草莓果醬、Nutella 榛果巧克力醬、Betty Crocker 糖霜、Krasdale櫻桃淋醬、拿叉子搗爛的香蕉泥;以及用食物調理機攪 2 分鐘製成的全麥餅乾糊(8 塊全麥餅乾、2 湯匙的牛油和 4 茶匙的水)。[2]

步驟

(1)冷藏材料,使其變得濃稠,以穩定結構。[2]

(2)把各種材料灌入分別的 7 支針筒(30ml;14 gauge)。[2]

(圖/參考資料 2,Supplementary Figure 3(CC BY 4.0))

(3)將針筒裝進特製的 3D 食物印表機。[2]

(圖/參考資料 2,Supplementary Figure 2(CC BY 4.0))

(4)把壓克力餐盤擺在 3D 印表機下,盛接針筒擠出的條狀物。其直徑約 1.5 毫米,會逐漸累積出蛋糕的半成品。[2]

(5)論文有寫到運用藍光和紅外線,為蛋糕加熱。不過,實驗方法的段落,僅提及 3D 印表機附設的藍光雷射二極體(blue laser diode),也就是下圖中黑色的長方體。[2]

圖/參考資料 2,Supplementary Figure 4(Left;CC BY 4.0)
3D 列印蛋糕從失敗到成功的各個版本。影/參考資料 2,Supplementary Video 1(CC BY 4.0)

從上面的影片,可見早期幾個版本的蛋糕,非常容易崩垮。[2]研究團隊於是依據物質受力變形時,展現的黏性和彈性特質,即黏彈性(viscoelasticity),將食材分為「結構」與「填料」兩類,並在軟體中改變設計:[2, 3]用結構性強的全麥餅乾糊,作為蛋糕各層的形狀基礎,又以花生醬和榛果巧克力醬輔助支撐,再填入其他相對柔軟的原料。最後,他們調整 3D 印表機的針筒高度,並減緩列印的速度。如此擠出來的流體,尾端便不會蜷曲。能避免繩捲效應(coiling effect或rope-coil effect),破壞蛋糕表面的平整。要不然有時會出現本文開頭的圖組中,最末一塊蛋糕那種毛躁的外貌。[2]

a. 列印成功的蛋糕;b. 切開看內餡;c. 蛋糕設計;d. (1)全麥餅乾糊、(2)花生醬、(3)草莓果醬、(4)榛果巧克力醬、(5)香蕉泥、(6)櫻桃淋醬和(7)糖霜。圖/參考資料 2,Figure 1(CC BY 4.0)

3D 列印食品的推廣

目前 3D 列印食物尚未普及,此蛋糕的成形有如曇花一現。這一方面是基於科技新穎,懂得操作的人還少;另方面則因為這種印表機索價不菲,不是誰都玩得起。如果要商業化,研究團隊認為得採取 Gillette 刮鬍刀和 Nespresso 咖啡機的經營模式:壓低主要產品本身的價格,後續再從耗材獲利。換句話說,廠商賣出廉價的 3D 食物印表機,之後消費者就會以零買或長期訂購的模式,購買列印用的食譜和食物匣。食物匣的內容物,發展空間多元。除了碎肉和花生醬等泥狀物;也能推出醬油、橄欖油等液體;食鹽與胡椒之類的顆粒;還有百里香或香芹這類碎片等,任何可食用的東西。[2]

此外,在薄利多銷和產品開發的同時,也要提升大眾的接受度。偏好天然食材,或是不信任食品產業,都是對 3D 食物列印存有疑慮的原因。研究團隊提出的解方,是宣傳它的好處,例如:精準調配營養,不浪費材料;降低能源耗損;以及客製化的食譜等。[2]當然,似乎也就避而不談犧牲纖維質,以求列印順暢等問題。[1]總之,他們描繪出科技烹飪的美好願景,並且排除萬難,要讓飲食邁向全新時代。倘若有天上述的市場成熟,產品賣相比論文中的蛋糕誘人,您會願意品嚐嗎?

  

致謝

特別感謝許凱勝先生協助確認技術細節。

參考資料

  1. Sample I. (22 MAR 2023) ‘Have your cake and print it: the 3D culinary revolution is coming’. The Guardian.
  2. Blutinger, J.D., Cooper, C.C., Karthik, S. et al. (2023) ‘The future of software-controlled cooking’. npj Science of Food, 7, 6.
  3. Gan H, LAM Y. (2008). ‘Viscoelasticity’. In: Li, D. (eds) Encyclopedia of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Springer, Boston, MA.
所有討論 3
胡中行_96
116 篇文章 ・ 39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加工食品不健康?黑化加工食品的元兇:高糖、高鹽、高脂肪
careonline_96
・2019/06/26 ・247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55 ・五年級

聽到加工食物,你是否也覺得「這好像很不健康」呢?可是,我們不會一天到晚在廚房忙進忙出,也不是都有個後院小菜圃或雞舍,每人都能吃到最新鮮最原始的食物,甚至不太能每天上街採買新鮮蔬菜或肉品。因此我們必需承認,我們能採買到的食品,或多或少都是經過加工處理的

什麼?牛奶也是加工食品?!

加工食物不只是超商的微波食品,也不是僅指香腸、肉乾這些香甜多汁的肉品。不管是經由冷凍、罐裝、乾燥、烘焙、殺菌哪一種加工手段後製成的食物,其實都算是加工食品。所以我們到大賣場買的冷凍肉品、殺菌後的牛奶、不加鹽調味的堅果,或在速食店或夜市買一包切片的蘋果,這些也都算是加工食品。

由此可知,並不是所有加工食物都不能吃,反而沒人敢喝不經殺菌的牛奶吧!而常見的加工食品有以下這幾類:

  • 「輕」加工食物:切好、洗好的蔬菜,烘培的堅果。這類加工只是為了烹調或食用的方便。
  • 「對時」加工食物:在營養成分最高、品質好的時候處理食物,例如冷凍蔬菜、冷凍水果、罐裝番茄、罐裝魚類。
  • 「添味」加工食物:增加甜味劑、糖份、油脂、辣味等來增添食品風味,例如蛋糕粉、鬆餅粉、沾醬等。
  • 「即食」加工食物:餅乾、肉乾、香腸、滷味,與微波後就能享用的即時餐。

生活的必要?為何會有加工食品?

這時我們就要想想,我們買加工食品時,會希望這種食品能放在冰箱、貯藏櫃裡久一點,隨時要吃都方便的,不用每日花時間採買食材。我們希望這些東西買來拜拜、買來送人也不會馬上壞掉,不用急著把這些食物都吞下肚。也就是說,我們常是為了獲取便利性而買加工食物,那換到的會是什麼呢?

常常就是脂肪高、鹽分高、糖份高。糖與鹽能幫助保存食物,加上脂肪更形美味,因此加工食物很難脫離高糖、高鹽、高脂肪的陷阱,卻極少保留食物纖維,再加上對健康不利的防腐劑,難怪常會被說加工食物不健康。

黑化加工食品的元兇:高糖、高鹽、高脂肪

如果你常常吃一些過度加工的食物,例如餅乾,早餐加糖的穀片,汽水,洋芋片,罐裝高湯,培根、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或泡麵、微波食物等加工食物,研究已經顯示不僅會比較容易會得到癌症,也比較容易早死。所以我們需要避免的,是這些「加了太多糖份、鹽份、脂肪」的加工食品。

一、泡麵

說到泡麵,大家一定會說,颱風天不能沒有它,熬夜準備考試、報告時一定要吃,出外旅行更不能少了它。泡麵真的是生活良伴嗎?其實仔細一看,泡麵裡幾乎都是碳水化合物的組合,沒能帶來其他營養成分,只會吃到更多的脂肪。而且鹽分含量高,一包泡麵裡含的鈉甚至可能超過 1.5g,很容易讓人血壓飆高的。以後很想吃宵夜時,可以考慮一根香蕉加一杯牛奶這種不用費心準備的組合,比泡麵營養價值高很多喔。

台灣有很多好吃的泡麵,自從韓劇在台發燒,許多民眾也開始瘋韓國泡麵。據統計,南韓大概是全世界吃泡麵吃最多的國家,而南韓自己的研究也顯示,泡麵吃得愈多,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的人就愈多,尤其女性吃泡麵會帶來更多的健康問題,即使是大學生都可能因此有心血管、代謝問題。所以千萬不要太鐵齒,以為年輕人吃吃泡麵沒差,或學日劇《大和拜金女》的女主角,為了省錢買名牌衣而吃泡麵度日,這樣可是會帶來許多健康問題的。

二、加工肉品

有些人早餐會吃培根、香腸、熱狗,像培根的鹽分就很高,你吃一片的培根的時候,已經吃下約每日鹽分攝取量的 8% 了。早餐時吃下三片培根,已經超過一天五分之一的鹽分了。培根還添加不少飽和脂肪和防腐劑,因此培根、熱狗等的高鹽分不僅是心血管疾病的大敵,這些富含硝酸鹽的加工肉類其實已經到了是致癌物的程度了。而台式的肉乾、滷味也是暗藏危機,不僅加了許多鹽,還加了更多糖,都是造成身體負擔的元兇。

三、調味堅果和調味果乾

過年、放假時大家喜歡在家擺上一大桶的堅果,有的裹著楓糖糖衣,有的則是芥末嗆辣風味,基本款的鹽味也是一定要的。「來來來,吃堅果對身體好,電視都說應該天天吃。」然而你知道嗎?這些額外的糖和鹽會讓人血壓上升,體重飆高。所以當我們要吃堅果時,請吃沒調味的原始烘培版本吧。

也有人在嘴饞想吃零食時,會想:「水果乾應該很健康吧!」沒錯,果乾裡仍含有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營養成分佳,但常常在加工處理的過程中,被店家添加了不少糖來增添風味!更別提水果風味的零食了,不管是果凍、餅乾、飲料,其中水果的成分都可說是少之又少,大家只會吃到一堆糖。

真的好想吃?你可以這樣挑

面對選擇加工食品,請大家在購買時讀一下食品成分標示。如果你看到這食品每 100 克裡,含有超過 17.5 克的總脂肪、超過 5 克的飽和脂肪、超過 22.5 克的糖、或超過 0.6 克的鈉,那真的對身體並不好,脂肪、糖份、鹽類過高。多吃多有事。

可以的話,盡量選擇每 100 克裡,總脂肪小於 3 克、飽和脂肪小於 1.5 克、糖小於 5 克、及鈉小於 0.1 克的加工食品

如果需要吃零食的話,可以考慮冷凍水果。在水果盛產時,把水果切塊成一口的大小,冰在冷凍庫裡,想到時拿出來吃,也可以把冷凍水果加進早餐的麥片裡。

天然、看得到食物原型的食物最好,但為了與現實妥協,我們不可能完全不碰加工食品,但聰明選擇才能在你獲得便利之際,不同時失去了健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