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0

文字

分享

1
0
0

從圓照寺談臺灣醫學教育的一些問題

周成功
・2011/11/16 ・125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11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作者: Sanctu 圖片來源: http://www.flickr.com/photos/mithril/400478264/
圖片作者: Sanctu 圖片來源: http://www.flickr.com/photos/mithril/400478264/

我有一個相當奇特的經歷,在一間莊嚴肅穆的佛寺講堂中,我和來自全省一百多位中小學老師們一起討論生命是什麼?地球上的生命如何從簡單邁向複雜!而在我之前還有臺大物理系高涌泉教授談宇宙的起源和科普作家楊玉齡小姐談生命的老化。這是在高雄縣鳥松鄉的圓照寺所舉辦的一個生命教育研習營的活動。會中除了演講之外,我還參加了一個下午的分組討論,十幾位老師一起討論當前教育部推動中小學生命教育的課程綱要,分享個人的教學經驗等等。

與會之後的感覺非常複雜,親身體驗這些老師從事基層教育的熱忱使我深受感動,但另一方面我也覺得非常慚愧。在大學裡從事教職二十多年,坦白說,我似乎還想不出曾有任何類似的經驗,和同事們如比認真地討論過課程的規劃、改進、更新等等。在臺灣高等教育研究掛帥的現實中,教學己經成了一個大家擺脫不掉又必須承擔的負重。三十年不變的老講義現在當然已經成為歷史,但在教授們每年都選用最新版原文書的背後又呈現出了多少教學的創意?更不用說是否有能力表達一個完整的知識或觀念的架構!

譬如很多醫科的同學,私底下都會抱怨大一的普通化學或是物理與醫學無關,因此往往靠著一本共同筆記就輕鬆地混了過去。我們如果站在學生的立場來想,其實學生的抱怨也並非全然無的放矢。想想這些臺灣最頂尖的高中生:聰明加上用功,為了考上醫科,說不定早在高中就已經把大一的普化課本給唸完了。這些學生進了醫學院,面對自以為己經完全瞭解的教材,除了把中文變成英文外,還能有什麼更深刻的學習動機!學生想法的偏差不談,有的醫學院老師甚而也推波助瀾地認為這些基礎學科不重要,我就曾經聽過『醫科學生為什麼要學微積分?』的論調。當然醫學院如果只在培訓家庭醫師,微積分也許真的不重要。但是想要我們的學生有能力迎向未來醫學發展的前沿,我就不得不再來強調這些基礎學科的重要了!很可惜的是每當大家討論課程的時候,大都只是在學分數的分配上打轉,而極少討論實質的問題:誰來教?教些什麼?

臺灣有十所醫學院,有那一位院長或醫學系系主任經常會在開學前去關心醫科的這些基礎課程是誰來教和教些什麼?除了不關心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是除了臺大、成大與輔仁外,其他7所醫學院都是從獨立醫學院升格而來,升格的時候,沒有一家醫學院把理學院的規劃列入考慮。相對於國外的情況,美國絕大多數的醫學院是收大學己經畢業的學生,這些學生多半在大學裡已經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所以醫學院可以只負責專業的訓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裡討論的缺失只是高等教育體系中冰山的一角而已,絕非僅只是臺灣醫學教育的問題而已。我最近看到南部某國立大學某系必修課的安排:大一上修普化,大一下就直接跳過有機化學直修生物化學。這種課程的安排前所未見,排課的理念、授課的內容、課程的銜接等等問題就實在不是我這樣傳統的老師所能想像出來的。

從圓照寺的一次演講活動帶引出這一堆感想,你能說它不是一次奇妙的經驗嗎?!

本文原發表於周成功專欄[2011-11-14]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周成功
7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周成功 現任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專任教授 研究專長:訊息傳導、腫瘤生物學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人體吸收新突破:SEDDS 的魔力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5/03 ・119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紐崔萊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營養品的吸收率如何?

藥物和營養補充品,似乎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關鍵分子,可能無法全部被人體吸收?那該怎麼辦呢?答案或許就在於吸收率!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謎團吧!

你吃下去的營養品,可以有效地被吸收嗎?圖/envato

當我們吞下一顆膠囊時,這個小小的丸子就開始了一場奇妙的旅程。從口進入消化道,與胃液混合,然後被推送到小腸,最後透過腸道被吸收進入血液。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其實充滿了挑戰。

首先,我們要面對的挑戰是藥物的溶解度。有些成分很難在水中溶解,這意味著它們在進入人體後可能無法被有效吸收。特別是對於脂溶性成分,它們需要透過油脂的介入才能被吸收,而這個過程相對複雜,吸收率也較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有聽過「藥物遞送系統」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開發了許多藥物遞送系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自乳化藥物遞送系統(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簡稱 SEDDS),也被稱作吸收提升科技。這項科技的核心概念是利用遞送系統中的油脂、界面活性劑和輔助界面活性劑,讓藥物與營養補充品一進到腸道,就形成微細的乳糜微粒,從而提高藥物的吸收率。

自乳化藥物遞送系統,也被稱作吸收提升科技。 圖/envato

還有一點,這些經過 SEDDS 科技處理過的脂溶性藥物,在腸道中形成乳糜微粒之後,會經由腸道的淋巴系統吸收,因此可以繞過肝臟的首渡效應,減少損耗,同時保留了更多的藥物活性。這使得原本難以吸收的藥物,如用於愛滋病或新冠病毒療程的抗反轉錄病毒藥利托那韋(Ritonavir),以及緩解心絞痛的硝苯地平(Nifedipine),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除了在藥物治療中的應用,SEDDS 科技還廣泛運用於營養補充品領域。許多脂溶性營養素,如維生素 A、D、E、K 和魚油中的 EPA、DHA,都可以通過 SEDDS 科技提高其吸收效率,從而更好地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

隨著科技的進步,藥品能打破過往的限制,發揮更大的療效,也就相當於有更高的 CP 值。SEDDS 科技的出現,便是增加藥物和營養補充品吸收率的解決方案之一。未來,隨著科學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會有更多藥物遞送系統 DDS(Drug Delivery System)問世,為人類健康帶來更多的好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7 篇文章 ・ 30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不用數字的數學還會是數學嗎?一窺當代抽象數學的面向——《不用數字的數學》
經濟新潮社
・2022/09/26 ・286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游森棚|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讀者手上的書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數學科普書。

這本書談的數學,會和絕大部分讀者心中的「數學」非常不一樣,也和絕大部分的數學科普書非常不一樣。一言以蔽之,這本書用淺顯的語言介紹現代高等數學中幾個抽象的核心領域:拓樸、分析、代數,最後提及數學的哲學基礎、建模與自動機。所有篇章都談「概念」,都沒有「數字」。

這本書談的數學所有篇章都談「概念」,都沒有「數字」。圖/Pixabay

沒有數字的數學是數學嗎?!

讀完初稿,不禁啞然失笑,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在數學系的惶恐與不知所措。僅僅一個月我就發現大學的數學和高中數學「很不一樣」。高中數學範圍有限,目標是解設計好的題目:不要有計算失誤,快速地解題得到正確的答案。但是大學的數學範圍茫茫無際,大一的微積分(Calculus)與線性代數(Linear Algebra),除了像高中數學一樣的計算與解題,更多的是要求理解與論證。我在這兩門課的證明題中掙扎前行,不知不覺進了大二。

然後我就在大二的高等微積分(Analysis)與代數學(Algebra)卡關了。這兩門課是數學系真正的入門課程,幾乎沒有像高中數學一樣的計算題,而是一整片的理論。前面沒弄懂,後面就根本無法前進。簡單來說,這兩門課從課本內容、習題、到考試,全部是證明題。我可以整個下午在書桌前,只為了想弄懂從這一行到下一行的理由。一道敘述只有十幾個字的習題,可以耗掉好幾天,而且還做不出來,更糟的是書後面還沒有答案。同學們互相自嘲,一本薄薄的課本可以讀這麼久,真的太划算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原以為這兩門課已經嘆為觀止,但到了大三時,修了一門更誇張的課,叫做拓樸學(Topology)。幾百頁的課本中沒有任何數字(數字只出現在頁碼、定理標號、足碼)。每星期連續幾堂課老師寫滿七、八個滿滿的黑板,可以完全不出現任何一個數字。我們一路顛簸,掙扎忍耐到快要學期末,然後老師很興奮地預告,下學期,在書本的後半,我們將會證明 Jordan Curve Theorem 這個大定理:這個定理是說,你拿筆在紙上畫一個圓,會把紙分成兩部分,「圓內」和「圓外」。台下同學一片譁然,這能不譁然嗎!我簡直矇了,那一瞬間,我覺得我在外星球上……

這是數學嗎?!

Jordan Curve Theorem 定理是說,拿筆在紙上畫一個圓,會把紙分成兩部分,「圓內」和「圓外」。圖/Pixabay

「數學」研究的是純粹的論證與推理

是的,這是數學。經過大學數學系,我知道從定義出發,純粹的論證與推理,推出夠一般的結論,是數學理論發展的步驟。而論證與推理,才是數學的核心本質。數學和其他學門非常不同,數學是一步推一步的,要下結論必須要有理由。「論證」與「推理」在數學各個不同的主題或領域上所佔的份量不盡相同,但這個本質不會改變。即使是小學的九九乘法表,三七是二十一也是有理由的。

即使是小學的九九乘法表,三七是二十一也是有理由的。圖/Pixabay

如果我們抽離出最根本的概念,數學就是在研究形狀,研究變化,研究結構,應用之以解決實際問題,資訊時代又賦予數學新的觀點與力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用數學專業的語言來說,數學研究形狀,就是「幾何學與拓樸學」;數學研究變化,就是「分析學」;數學研究結構,就是「代數學」;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就是「應用數學」;數學與資訊結合,就是「離散數學」。這幾個領域,就是當代數學這棵參天大樹的幾個主幹。

作者的野心藏在這本書中

這正是本書的內容。這本書的五個章節中,第一章是拓樸學(形狀),第二章是分析(變化),第三章是代數(結構),第五章是建模(應用數學與離散數學)。數學既然是一步推一步,根基是否穩固就很關鍵,這個部分穿插在第四章的基礎(數學基礎與數學哲學)。

由此可看到作者的野心非常宏大——他想要在一本小書中一網打盡介紹數學的各個主幹。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本書作者相當努力,在每一章中,盡量選取那些可以用口語解釋概念的主題材料。在解釋的過程中,盡可能貼近讀者的生活經驗,或是藉由各式各樣生活上的例子來讓讀者體會數學的概念。

要對一般讀者講解抽象的高等數學,細節與精確定義是不可能講清楚的。但是既然只抽離出概念,還是有機會在概念上讓讀者體會的。一個簡單的例子如下:三角形、橢圓、長方形、叉叉,這四個東西哪一個「看起來跟別人最不一樣」?很顯然就是叉叉,這個小朋友都能做。但這樣的直覺,就已經碰觸到拓樸學中的核心概念了,這正是本書第一章的第一部分要介紹的內容。所以很容易理解吧!讀者如果想學嚇人的專業術語,我來註解如下:三角形、橢圓、長方形是同胚的(homeomorphic),但是叉叉和它們不同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個簡單的例子如下:三角形、橢圓、長方形、叉叉,這四個東西哪一個「看起來跟別人最不一樣」?圖/Pixabay

書中有些材料作者介紹得非常精妙,即使以我專業數學家的眼光來看,都覺得眼睛一亮,比如對稱群、自動機、物理基本粒子等等。既然作者原來的想法就是用口語敘述介紹高層次的概念,讀者就不要有壓力,當作有趣的故事書來讀,會有驚喜的發現:重複圖案的壁紙本質上只有十七種、數學中不同的主義、連續與離散真的天差地遠……

宏觀與有趣的文筆,道出數學的精妙

最後再回到讓全班譁然的 Jordan Curve Theorem。到了研究所後我才知道為什麼這個定理這麼特別─這是平面獨有的一個特別性質。到了三維空間中的流形(manifold)事情就變得非常複雜,讀者可以查「Alexander horned sphere」看看有多詭異。至於什麼是「維度」和「流形」,可以看這本書的第一章……

我欣見這本書的出版,也佩服作者的宏觀與有趣的文筆,把數學某些本質層面藉由適當的選材呈現出來。但數學何其浩瀚,不管是哪個主幹,本書提及的材料都還只是很小的部分,茫茫數學大海,還有非常多新奇的事物。但囿於篇幅與主題限制,許多重要的領域本書沒有碰觸,是較為可惜之處。但這是我太苛求了,本書的視野和高度在數學科普書中是非常少見的,碰觸到的領域已經非常廣闊,足以讓讀者對數學有完全不同的認識與體悟。

無論如何,希望本書能開一扇門,引領有緣的讀者或未來的數學家,體會當代數學的面向,從而進入數學的嚴肅、深邃與美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不用數字的數學:讓我們談談數學的概念,一些你從沒想過的事……激發無窮的想像力!》,2022 年 9 月,經濟新潮社,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計算機先驅:巴貝奇與他的小型差分計算機——《資訊大歷史》
azothbooks_96
・2022/07/01 ・304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查爾斯.巴貝奇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1792 至 1871 年。

1843 年,一位英國數學家提出了分析機原理,這個構思將在一百零三年後由後人付諸實踐,並有了一個為大家熟知的名字——計算機(今日俗稱電腦)。很遺憾,查理斯.巴貝奇終其一生也沒能實現造出分析機的願望,但他依舊是當之無愧的計算機先驅。

直到今天,許多計算機書籍扉頁裡仍然刊載著他的照片,以表紀念。

巴貝奇發明小型差分計算機

一七九二年,巴貝奇出生於倫敦一個富有的銀行家家庭,十八歲進入著名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成為牛頓的校友。後來他擔任了牛頓擔任過的「盧卡斯數學教授」職務。在進入大學之前,他就展現出極高的數學天分。

進入大學後,巴貝奇發現,當時英國人普遍接受的牛頓建立在運動基礎之上的微積分,不如萊布尼茨基於符號處理的微積分那樣便於理解和傳播。為了推廣已被歐洲大陸普遍接受的萊布尼茨的微積分,他和其他人一同創辦了英國的(數學)分析學會。

不過巴貝奇並不是一個安分的學生,他一方面顯現出超凡的智力,另一方面又不按照要求完成學業,為此他不得不轉了一個學院,才能繼續學業。在學校裡,他還對很多超自然的現象感興趣。

延伸閱讀:巴貝奇誕辰|科學史上的今天:12/26

如果不是趕上工業革命,巴貝奇或許會尋找某個傳統的數學領域或者自然哲學領域做一輩子研究,並且留下一個巴貝奇定律或者巴貝奇定理。但是,工業革命的大背景,讓他把畢生精力和金錢都投入研究一種能夠處理資訊的機械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也不奇怪,因為工業革命為資訊處理提供了思想上的依據、技術上的條件和廣闊的市場。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它不僅第一次讓人類從此進入可持續發展的時代,也改變了人們的思想。人類從相信神,到今天開始變得自信起來,相信這個世界是確定的、有規律的,而自己能夠發現世界上所有的規律。

早在牛頓時代,著名物理學家玻意耳(Robert Boyle)在總結牛頓等人的科學成就之後,就提出了「機械論」,也被稱為「機械思維」。

提出「機械論」的玻意耳(Robert Boyle)。圖/Wikipedia

玻意耳等人(包括牛頓、哈雷等)認為,世間萬物的規律都可以用機械運動的規律來描述,包括蒸汽機和火車在內的工業革命中那些最重要的發明,都受益於機械思維。人們熱衷於用機械的方法解決問題,從精密的航海導航,到能夠奏樂的音樂盒,再到能織出各種圖案的紡織機。

既然能想到的所有規律都可以用運動規律來描述,那麼就很容易想到讓具有特殊結構的齒輪組運動來完成計算,這便是設計機械計算機的思想基礎。

其實,這種想法早在十七世紀就有人嘗試過。法國數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發明了一種手搖計算器——雖然有時人們將它稱為最早的機械計算機,但實際上它和我們今天理解的電腦概念沒有太多相似之處,稱之為「計算器」更為恰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帕斯卡計算器從外觀上看有上下兩排旋鈕,每個旋鈕上都刻著○至九這十個數字。在做加減法時,只要將參加運算的兩個數字分別撥到相應的位置,然後轉動手柄,計算器裡的一組組齒輪就會轉動,完成計算。

帕斯卡計算器。圖/Wikipedia

帕斯卡計算器最初只能做加法,後來經過改良, 可以做減法和乘法, 但做不了除法。在帕斯卡之後,萊布尼茨改良了計算器。他發明了一種以他名字命名的轉輪「萊布尼茨輪」,方便實現四則運算中的進位和借位。

到了十九世紀初,經過近兩個世紀的改進,機械計算器已經能夠完成四則運算,但是計算速度很慢,精度也不夠高,而且設備造價昂貴。不過,這種計算器更大的缺陷在於,對於複雜的運算(比如對數運算和三角函數運算)都做不到。

十九世紀機械工業的發展需要進行大量的複雜計算,比如三角函數的計算、指數和對數的計算等。在微積分出現之前,完成這些函數的計算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十八世紀之後,歐洲數學家用微積分找到了很多計算上述函數的近似方法,不過這些方法的計算量極大,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當時除了數學家,一般人是完成不了那些計算的。為了便於工程師在工程中和設計時完成各種計算,數學家設計了數學用表,如此一來工程師就可以從表中直接查出計算的結果。

不過,那個時代的數學用表錯誤百出,為生產和科學研究帶來了很多麻煩。而這個問題很難避免,因為手算很難保證完全不出錯。如果很多數學家分別獨立計算,還可以比對結果發現錯誤。但是巴貝奇發現,那些不同版本的數學用表都是抄來抄去,而犯的錯也都一樣。

因此,巴貝奇想設計一種機械來完成微積分的計算,然後用它來計算各種函數值,得到一份可靠的數學用表。當時他只有二十二歲。

延伸閱讀:兩艘軍艦換不到兩噸重的計算機?巴貝奇與差分機|《電腦簡史》 齒輪時代(十八)

在隨後的十年裡,巴貝奇造出來一台有六位精度(巴貝奇最初的目標是達到八位精度)的小型差分計算機。隨後巴貝奇用它算出了好幾種函數表,用於解決航海、機械和天文方面的計算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值得指出的是,巴貝奇的這次成功受益於工業革命的成就——當時機械加工的精度比瓦特時代已經高出了很多,這讓巴貝奇能夠加工出各種尺寸獨特的齒輪。

但是,當時並沒有二十世紀的精密加工技術,製造小批量特製齒輪和機械部件的成本高、難度大,這給巴貝奇後來的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

巴貝奇小型差分計算機的部分模組。圖/Wikipedia

不過,首次成功還是讓巴貝奇獲得了英國政府的資助,用以打造一台精度高達二十位的計算機。

幾年後,他又獲得了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的職位,讓他有了穩定的收入。在此之前,他一直在花自己繼承的十萬英鎊遺產。勝利女神似乎正向他招手,但接下來的時日,他在計算機研究方面一籌莫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表面上看,巴貝奇遇到的困難是因為那台差分機太複雜了,裡面有包括上萬個齒輪的二點五萬個零件,當時的加工水準根本無法製造。但更本質的原因是,巴貝奇並不真正理解計算的原理。他不懂得對於複雜的計算來說,不是要把機器做得更複雜,而是要用簡單的計算單元來實現複雜的計算。

當然,在那個年代沒有人瞭解這些。作為現代計算機基礎理論的布林代數要再等十幾年才會被提出來,而且要再過近一個世紀,才會被應用到計算技術中。

後人根據巴貝奇的設計打造而成的差分機。圖/Wikipedia

——本文摘自《資訊大歷史:人類如何消除對未知的不確定》,2022 年 6 月,漫遊者文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1

0
0

文字

分享

1
0
0
從圓照寺談臺灣醫學教育的一些問題
周成功
・2011/11/16 ・125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11 ・六年級

圖片作者: Sanctu 圖片來源: http://www.flickr.com/photos/mithril/400478264/
圖片作者: Sanctu 圖片來源: http://www.flickr.com/photos/mithril/400478264/

我有一個相當奇特的經歷,在一間莊嚴肅穆的佛寺講堂中,我和來自全省一百多位中小學老師們一起討論生命是什麼?地球上的生命如何從簡單邁向複雜!而在我之前還有臺大物理系高涌泉教授談宇宙的起源和科普作家楊玉齡小姐談生命的老化。這是在高雄縣鳥松鄉的圓照寺所舉辦的一個生命教育研習營的活動。會中除了演講之外,我還參加了一個下午的分組討論,十幾位老師一起討論當前教育部推動中小學生命教育的課程綱要,分享個人的教學經驗等等。

與會之後的感覺非常複雜,親身體驗這些老師從事基層教育的熱忱使我深受感動,但另一方面我也覺得非常慚愧。在大學裡從事教職二十多年,坦白說,我似乎還想不出曾有任何類似的經驗,和同事們如比認真地討論過課程的規劃、改進、更新等等。在臺灣高等教育研究掛帥的現實中,教學己經成了一個大家擺脫不掉又必須承擔的負重。三十年不變的老講義現在當然已經成為歷史,但在教授們每年都選用最新版原文書的背後又呈現出了多少教學的創意?更不用說是否有能力表達一個完整的知識或觀念的架構!

譬如很多醫科的同學,私底下都會抱怨大一的普通化學或是物理與醫學無關,因此往往靠著一本共同筆記就輕鬆地混了過去。我們如果站在學生的立場來想,其實學生的抱怨也並非全然無的放矢。想想這些臺灣最頂尖的高中生:聰明加上用功,為了考上醫科,說不定早在高中就已經把大一的普化課本給唸完了。這些學生進了醫學院,面對自以為己經完全瞭解的教材,除了把中文變成英文外,還能有什麼更深刻的學習動機!學生想法的偏差不談,有的醫學院老師甚而也推波助瀾地認為這些基礎學科不重要,我就曾經聽過『醫科學生為什麼要學微積分?』的論調。當然醫學院如果只在培訓家庭醫師,微積分也許真的不重要。但是想要我們的學生有能力迎向未來醫學發展的前沿,我就不得不再來強調這些基礎學科的重要了!很可惜的是每當大家討論課程的時候,大都只是在學分數的分配上打轉,而極少討論實質的問題:誰來教?教些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灣有十所醫學院,有那一位院長或醫學系系主任經常會在開學前去關心醫科的這些基礎課程是誰來教和教些什麼?除了不關心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是除了臺大、成大與輔仁外,其他7所醫學院都是從獨立醫學院升格而來,升格的時候,沒有一家醫學院把理學院的規劃列入考慮。相對於國外的情況,美國絕大多數的醫學院是收大學己經畢業的學生,這些學生多半在大學裡已經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所以醫學院可以只負責專業的訓練。

這裡討論的缺失只是高等教育體系中冰山的一角而已,絕非僅只是臺灣醫學教育的問題而已。我最近看到南部某國立大學某系必修課的安排:大一上修普化,大一下就直接跳過有機化學直修生物化學。這種課程的安排前所未見,排課的理念、授課的內容、課程的銜接等等問題就實在不是我這樣傳統的老師所能想像出來的。

從圓照寺的一次演講活動帶引出這一堆感想,你能說它不是一次奇妙的經驗嗎?!

本文原發表於周成功專欄[2011-11-1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周成功
7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周成功 現任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專任教授 研究專長:訊息傳導、腫瘤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