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高含氧水,是養生長壽的新選擇,還是另一個缺乏涵養的偽科學?

廖英凱
・2013/02/06 ・275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redit: CC by icatus@flickr

前情提要

前些日子,我因緣際會(就是不打算交代原因)的知道了某一間得了超多獎的「治水機」公司,因此對各種具有神奇效果的能量水感到非常有意思,也留意到了一個多年來我都認為很唬爛,可是仍有很多人深信不疑的產品-含氧水、高含氧水、高氧水。也因此,我打算來好好整理一番,這個富含氧氣的水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科研成果? 行銷話術?

且讓我們先大致來看看市面上關於這方面的產品是怎麼個敘述法:

銷售機器的這樣說

  • 【艾伯生國際實業有限公司】-「第六道濾心:奈米能量遠紅外線過濾處理活化水,產生高溶氧及能量的小分子團,迅速將養份、高氧及能量帶入細胞中,調整體內新陳代謝」
  • 【禾氧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水攜帶的含氧量不夠高,無法補充身體細胞所需養分,更無法發揮活化細胞的功能。唯有小分子且含氧量高的細分子高氧水,能滿足身體自我調整機制的需求與標準。這正是與健康有關獨一無二的選擇!」

銷售包裝水的這樣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雲頂山泉生技有限公司】:「早在1966年,美國人便開始喝高氧水來提升體內血氧含量,尤其成為運動員在高強度訓練中保持體能的祕密武器」

銷售書籍的這樣說

  • 【顧好體內風水:高氧水是補氧補水新選擇】:「幾經研究才從企鵝身上找到靈感,也就是『逆流交換裝置』,再加上漁業養殖場上的打水裝置之啟發,並參酌我國盛行不衰的風水學說,靈機一動終於順利完成多年夢想,開發了可以製造100ppm以上的高溶氧水機,我將這個理論訂名為『體內風水』,或稱為「體內新五行」。」

高含氧水,是養生長壽的新選擇?抑或是另一個缺乏涵養的偽科學?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XD

高氧水有多「高」氧?

從溶氧量來看,20℃之純水,其飽和溶氧量為9.09mg/L。 [1] 亦即代表若一天喝了兩公升飽和溶氧的水,則等同於多喝進18.18mg的氧氣。

若是以提高壓力等技術將溶氧量提高至180mg/L,且假設人體完全吸收。則兩公升的高氧水等同於喝進360mg的氧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其實一位正常成年人的一次呼吸量是500毫升的空氣,[2] 約等於100毫升的氧氣。在一大氣壓,攝氏20度的環境下,用理想氣體方程式可換算為140mg的氧氣。深呼吸幾口,就遠超過兩公升的水所能攜帶的氧氣了。

腸道吸收,效果更好?

但是,主張高含氧水有益身體健康者,往往會聲明以「飲用」的方式可使腸道吸收氧氣等等。例如:「據報導,歐洲一份醫學雜誌2001年刊登的論文說,氧氣可經由實驗兔腸道吸收,飲用富氧水可使反映肌肉疲勞程度的乳酸值下降。」[3]

Forth等人在2001年發表的論文中,將不同含氧比例的水灌注到兔子的胃。當含氧水的溶氧量為45mg/L以上時,可測量到水中的溶氧從胃吸收至(肝)門靜脈。以此證實腸胃器官能夠吸收水中的溶氧。並預期這個現象或許可應用到肝臟灌流(liver perfusion)的研究。但是,該論文並沒有針對肌肉疲勞程度或乳酸值來探討。[4]

喝了高含氧水,身體變更好?

在近年的研究成果中,確實有初步推測高含氧水與解酒效果有關。[5] 也發現飲用高含氧水可增加豬對傷寒的免疫力。[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石田浩司在2006年以學生為對象的實驗結果中,發現飲用高含氧水並不會改變任何的生理指數。[7]

幸好喝這樣的高含氧水應該也不會傷身體。有兩份研究證實高含氧水對人類肝臟、血液和免疫系統沒有明顯的有害影響。但卻發現了飲用高含氧水反而會短暫地增加體內自由基(oxygen radicals)的生成,且機制仍不明。[8] [9]

因此,以高含氧水來改善身體健康,欠缺實質的科學證據。

喝了高含氧水,運動體能好?

而在運動機能的提升部分,其實在2003年就已經有人做高含氧水對運動能力的影響,比較11名成年人在有無攝取高含氧水對於自行車運動的表現,而歸納出含氧水無助於運動表現。[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實驗團隊則進一步針對九名男性業餘自行車騎士(非專業運動員),在模擬缺氧環境下(實驗環境的含氧量13.6%,一般平地為21%)。有無飲用高含氧水,對於心跳、主觀體力感覺(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血液中氧氣與二氧化碳含量、乳酸量等比較。證明對於慣於運動的男性,飲用高含氧水無助於提升運動能力。[11]

在長時間的追蹤觀測部分,也有團隊以20位24±2.5歲的成年男子為實驗對象,10名受試者每日飲用1.5公升高含氧水,另10名則飲用未處理的水。兩周後,針對運動強度、心跳數、呼吸交換率與血液中乳酸含量做測量。飲用高含氧水仍沒有任何的助益。[12]

因此,以高含氧水來提升運動機能,亦欠缺實質的科學證據

總結

在現有的科研成果,提高溶氧量的飲水,並無助於人類健康、生理機能與運動表現的提升。儘管氧為生命不可或缺之元素,但生物對於大氣與水中的溶氧量是經過長時間演化適應的,例如人類吸入過多的純氧反而會導致肺泡損傷、視網膜剝離等氧中毒[13] 症狀。 en.viplviv.co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水確實是人類賴以為生的自然資源,自兩千年前羅馬的引水道工程至今日的飲水機等,人類不斷在努力提升飲水的品質與潔淨。近年來在養生與保健觀念掛帥之下,各種機能飲用水也不斷出現在市面上,部分廠商缺乏嚴謹科研成果為依據的偽科學論述也在在誤導人們。決定喝什麼樣的水,在於我們自己,當商人提出任何看似科學的論述時,且讓我們用科學的精神驗證真偽,做出最好的選擇吧!

 

本文感謝阿速司大大技術指導。

資料來源:

  1. 水中溶氧及其測定技術 – 行政院環保署
  2. 呼吸評估 – 國家網路醫院
  3. 富氧水 – 百度百科
  4. Forth W, Adam O., Uptake of oxygen from the intestine– experiments with rabbits, Eur J Med Res. 2001 Nov 20;6(11):488-92.
  5. Rhee SJ, Chae JW, Song BJ, Lee ES, Kwon KI., Effect of dissolvedoxygen in alcoholic beverages and drinking water on alcohol elimination in humans, Alcohol. 2013 Jan;47(1):27-30
  6. Jung BG, Lee JA, Lee BJ., Oxygenated Drinking Water Enhances Immune Activity in Pigs and Increases Immune Responses of Pigs during Salmonella Typhimurium Infection, J Vet Med Sci. 2012 Dec 28;74(12):1651-5
  7. 2006年8月2日 朝日新聞
  8. Gruber R, Axmann S, Schoenberg MH., The influence of oxygenated water on the immune status, liver enzymes, and the generation of oxygen radicals: 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blinded clinical study, Clin Nutr. 2005 Jun;24(3):407-14.
  9. Schoenberg MH, Hierl TC, Zhao J, Wohlgemuth N, Nilsson UA., The generation of oxygen radicals after drinking of oxygenated water, Eur J Med Res. 2002 Mar 28;7(3):109-16.
  10. Hampson NB, Pollock NW, Piantadosi CA., Oxygenated water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JAMA. 2003 Nov 12;290(18):2408-9.
  11. Wing-Gaia SL, Subudhi AW, Askew EW., Effects of purified oxygenated water on exercise performance during acute hypoxic exposure, Int J Sport Nutr Exerc Metab. 2005 Dec;15(6):680-8.
  12. Leibetseder V, Strauss-Blasche G, Marktl W, Ekmekcioglu C., Does oxygenated water support aerobic performance and lactate kinetics?, Int J Sports Med. 2006 Mar;27(3):232-5.
  13. Oxygen_tosicity – Wikipedia

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廖英凱
30 篇文章 ・ 249 位粉絲
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對資訊與真相有詭異的渴望與執著,夢想能做出鋼鐵人或心靈史學。 https://www.ykliao.tw/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今天的星座運勢是……不宜相信占星術?——《數盲、詐騙與偽科學》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_96
・2024/01/07 ・200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占星術的背後

占星術是極普遍的偽科學,書店架上塞滿了談占星的書,而且幾乎每一份報紙都會發布每日星座運勢。蓋洛普(Gallup)1986 年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52% 的美國青少年相信星座,而各行各業中,認同占星學中某些亙古流傳說法的人,也多到讓人難過。我說讓人難過,是因為如果那些人相信占星師和占星術,當你進一步思考他們還可能相信哪些人事物,會讓人不寒而慄。一旦那些人手握大權(比方說雷根總統)、卻根據這類信念行事,特別可怕。

占星術主張,人出生那一刻的各星球牽引力,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但這個論點很難讓人接受,理由有二:(一)占星學完全沒有提到這種牽引(或是其他)力道,到底要透過哪一種生理或神經生理機制運作,更別說解釋了;(二)負責接生的產科醫師施加的牽引力,遠高於各個星球。請記住,一件物體對於身體(比方說,新生兒)施加的牽引力,和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但和物體與身體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這是否代表比較胖的產科醫師接生的寶寶,會有一組人格特質;比較瘦的產科醫師接生的寶寶,會有另一種不同的人格特質?

占星理論中有很多缺陷,但數盲視而不見。他們不太關心運作的機制,也不太想去比較數值大小。話說回來,即使沒有清晰明瞭的理論基礎,但如果占星術有用、有實務證據撐腰,還是應該獲得尊重。只可惜,一個人的出生日期,與標準人格測驗的得分之間,沒有任何相關性。

圖/envato

一直以來,都有人找占星師做相關的實驗(最近是加州大學的蕭恩.卡爾森﹝Shawn Carlson﹞)。研究人員會給占星師看三個匿名的人格特質側寫,其中一個是當事人的。當事人提供所有占星要用到的數據(透過問卷,而非面對面),占星師必須從人格特質側寫中挑出哪一份是當事人。實驗中總共有 116 位當事人,而負責檢驗的是歐洲與美國 30 位最頂尖(由同業判定)的占星師。實驗結果如下:占星師約有三分之一的機率,可以挑出正確的當事人人格特質側寫,也就是說,和隨機猜測沒什麼區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 sity)物理學家約翰.馬蓋文(John McGervey)檢視《美國科學名人錄》(American Men of Science)上,超過 1 萬 6,000 位科學家,以及《美國政治名人錄》(Who’s Who in American Politics)上,超過 6,000 位政治人物的出生日期,發現他們的星座是隨機且均勻分布在十二個月中。密西根州立大學(Mi chi gan State University)的伯納德.西弗曼(Bernard Silver-man)取得密西根州 3,000 對夫婦的紀錄,發現他們的星座和占星師預測相配的星座之間,沒有相關性。

那麼,為何這麼多人相信占星之說?一個明顯的理由是:在通常語焉不詳的占星預言中,人們會去讀他們想讀到的一切,然後為預言添加根本不存在的真實性。他們也比較可能記得有成真的「預言」,過度看重巧合,忽略其他。其他理由還包括,占星術的歷史悠久(當然,人祭﹝ritual murder﹞和獻祭也同樣古老)。或是因為,它原理很簡單、但操作起來有一定的複雜度,會讓人感到安心。或者是,堅稱這個月能不能墜入愛河和天上的浩瀚星海有關,很能寬慰人心。

圖/envato

我猜,此外還有最後一個理由,那就是在一對一諮詢期間,占星師會從臉部表情、儀態、肢體語言等等,尋找和人格特質有關的線索。我們來看看知名的案例:聰明的漢斯(Clever Hans)。漢斯看來是一匹會算數的馬,牠的訓練師會擲骰子,問牠骰子上面的點數是多少。而漢斯會用馬蹄踏出正確答案,然後停住,旁觀者都大為驚異。但人們看不出來的是,訓練師原先都站定不動,等到馬兒敲到正確的次數,會有意無意地動了一下,就是這樣的反應讓漢斯停了下來。所以,不是這匹馬知道答案,牠只是反映了訓練師知道答案。人常無意間在占星師面前扮演訓練師的角色,占星師就像漢斯一樣,反映出客戶的需求。

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就說過,要破解占星術以及更廣義的偽科學,最好的辦法就是真正的科學。真正科學的奇妙之處也同樣神奇,不過多了一項優點:這些奇妙之處很可能是真有其事。說到底,偽科學之所以成為偽科學,並不是因為得出的結論稀奇古怪。畢竟,運氣好猜中、機緣巧合、奇特的假說,甚至是一開始的誤信,都在科學上扮演過一定角色。偽科學失當,是因為其結論經不起檢驗,以及無法和其他經過檢驗的主張之間,建立起一致的關係。我很難想像,像演員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按:麥克琳是推動新時代運動的先驅)這些人會因為證據不足、或有更好的替代解釋,就去否定通靈等超自然現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書摘自《數盲、詐騙與偽科學》,2023 年 11 月,大牌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討論功能關閉中。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_96
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閱讀的大牌不侷限於單一領域, 視野寬廣,知識豐富,思考獨立。

1

5
2

文字

分享

1
5
2
血型不止四種!紅遍全球的「血型性格學說」,為什麼讓科學家皺眉不已?——《了不起的人體:如此精妙,如此有趣,說不定還能救你一命》
如何出版
・2022/07/26 ・288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填寫血型,是為了避免被輸錯血嗎?

很不可思議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被要求填寫血型。

馬拉松的報名表和號碼牌、幼兒園或學校的文件、貼身的避難包等,都有血型註記欄位。

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被要求填寫血型。圖/Pixabay

但是在不少國家,如果要求市民也填寫同樣的資料,這就困難了。因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血型,問了反而徒增困擾。

究竟我們填寫的血型資訊有什麼用?或許你會想,莫非是受傷需要輸血時可以派上用場?但這其實是誤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便患者提前告知,輸血前仍會確認患者的血型

輸血前一定會進行血液檢查確認血型。每家醫院所需時間不同,但一般來說,血型檢查結果只需要數十分鐘就能出來。還有在輸血前,一定會進行將患者血液與一部分血液製劑混合,觀察是否出現有害反應的「交叉配合試驗」。

這些不會因為病患本人主張「我是 A 型」就省略。即使以前在同一家醫院接受過血液檢查,確切知道血型的狀況下,也一定要做交叉配合試驗(除了術前檢查等例外)。

為什麼呢?理由很單純。如果誤用了不同血型的血液,會引起危及性命的「溶血反應」,這麼重大的資訊,不能光靠患者自我表述。

在輸血前一定會進行將患者血液與一部分血液製劑混合,觀察是否出現有害反應的「交叉配合試驗」。圖/Pixabay

另外,很多人是以出生時受檢的結果當作自己的血型,但新生兒的血液檢查不一定正確。有些人以為自己是 A 型,第一次手術時接受檢查才知道是 B 型,不能依賴自我表述的血型也有這個層面的考量。

什麼都不知道的緊急狀況下,到底該怎麼辦?

那麼,如果遇到不知道血型的患者大出血,也來不及做血型檢查的緊急狀況,該如何處置?這個時候就只能相信本人的自我表述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不能。這個時候就只能用 O 型血了,因為不管對方是什麼血型,應該都不會引起嚴重的反應。即使是緊急狀況,也不可能只利用自我表述的血型情報。

近年來因為有這樣的案例,所以出生時很多醫療機構不會驗血型。正在閱讀此書的你,或許不知道自己小孩的血型,完全不用擔心,需要的時候再去檢查即可。

順道一提,我也不知道自己小孩的血型。

緊急情況時,為什麼 O 型血能輸給所有人?

在 1900 年,奧地利人蘭德斯坦納發現「血液有不同類型」前,錯誤輸血的事故頻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蘭德斯坦納注意到人的血清和他人的紅血球混合後,有的會凝結破裂,有的不會。在經過確認很多樣本配對的反應後,歸納出人有 A、B、C 三種血液類型的結論。之後的研究又發現了第四種 AB 型,C 型被改稱為 O 型。

人有 A、B、O、AB 型四種血液類型。圖/Pixabay

所謂的血型,就是指紅血球表面的抗原種類。你可以想像細胞表面有很多棘刺狀物,輸血的時候最重要的「棘刺」有 ABO 和 Rh 二種系統。

A 型紅血球有 A 抗原,B 型紅血球有 B 抗原,AB 型則同時有 A 抗原和 B 抗原,O 型的沒有抗原;另一方面,A 型血清有抗 B 抗體、B 型血清有抗 A 抗體、O 型血清兩種抗體都有,AB 型則是兩種都沒有。

看起來非常複雜,但結論很簡單,我們只會有對自己的抗原不反應的抗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抗體和抗原就像鑰匙和鎖孔,如果 A 抗原對抗 A 抗體、B 抗原對抗 B 抗體就會產生凝集反應,紅血球就會被破壞。

抗體和抗原就像鑰匙和鎖孔,例如把 A 抗原對抗 A 抗體,紅血球就會被破壞。圖/Pexels

因此如果把 B 型的紅血球輸給 A 型患者、把 A 型紅血球輸給 B 型患者,紅血球抗原和抗體會相互結合,凝結破裂。

另一方面,O 型的紅血球不管對方是誰都不會凝結,是因為 O 型紅血球沒有 A 抗原也沒有 B 抗原。不管是稱為 C 或 O,都是代表「沒有」抗原,也就是「零」的意思。

此一發現在安全輸血普及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1930 年,蘭德斯坦納以此成就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血型不只有 ABO,Rh 也有超過 40 種抗原

如同 ABO 有 A 和 B 二種抗原,Rh 也有 C、c、D、E、e 等超過四十種抗原。其中有 D 抗原的統稱為 Rh 陽性、沒有的稱為 Rh 陰性。錯誤輸血會引起強烈反應的,是 D 抗原。

發現 Rh 的還是蘭德斯坦納,是在發現 ABO 後四十年的 1940 年。

Rh 是取恆河猴(Rhesus monkey,德語為 Rhesusaffe)頭兩個字母。因為 Rh 是恆河猴共通的抗原。順道一提,日本人罕有 Rh 陰性者,大約只有 0.5%,台灣人為 0.3%,但白人則有 15%。

血型還有很多其他分類。MNS 血型、P 血型、Lewis 血型、Kell 血型、Diego 血型等不勝枚舉。如果是罕見血型,即使 ABO 和 Rh 一致,也有可能發生錯誤輸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明明知道自己的血型沒什麼用,為什麼大家都很在意?

「血型」本來是沒有必要知道的醫學資料,但為什麼很多人都會記得呢?而且不只是自己的血型,有的人連家人、朋友、同事、上司的血型都一清二楚,實在是很驚人。

理由恐怕是很多人都認同血液性格學說。當然,血液和個性之間的關聯毫無科學根據,只要想到血型的機制,就會知道紅血球表面抗原跟個性有關的說法有多無稽。

當然,也不能受到「你是 O 型所以會有〇〇個性」的暗示,因而影響到人格形成。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對本人是有害的。

不管如何,還是有很多人期待用血型將人歸類。現在電視或雜誌上「O型的人一板一眼」「A 型和 B 型速配指數?」等不可思議的企畫仍舊源源不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與人之間,要靠直接對話、一起相處,才能初步互相認識。很遺憾的,這真的不是靠血型就可以了解的事。

——本文摘自《了不起的人體:如此精妙,如此有趣,說不定還能救你一命》,2022 年 7 月,如何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如何出版
6 篇文章 ・ 2 位粉絲

14

26
2

文字

分享

14
26
2
面對似是而非的醫療資訊,我們究竟該如何查證?|【科科齊打交】
stage_96
・2021/02/14 ・214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0 ・七年級

S編按:【科科齊打交】是我們網站改版過後,希望可以與大家一起進行的全新對話形式。

泛科學編輯部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非常期待能夠塑造一個開放與理性討論的空間。

現在,我們想邀請你,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在此文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告訴我們:你認為,面對似是而非的醫療資訊,我們究竟該如何查證?

May the knowledge be with us.

肝膽排石法大戰?蒼藍鴿與愛莉莎莎的論點

2020 年 11 月 27 日,愛莉莎莎 Alisasa 上傳了一支影片,以親身經歷搭配書籍介紹了一種「印度古代流傳自然療法」──肝膽排石法,分享自己通過食用瀉鹽(硫酸鎂)、橄欖油與葡萄柚汁,進而排出體內結石的經歷。

今 (2021) 年年初,台大醫院兒科醫師吳其穎(蒼藍鴿)發布影片駁斥前述影片充滿不實資訊,直言橄欖油中的三酸甘油酯與葡萄柚汁中的鉀離子,會通過皂化反應形成皂化石,並非膽結石。

圖/截自蒼藍鴿 YouTube

2 月 12 日,愛莉莎莎上傳了新的影片,片中嘗試回應蒼藍鴿的說法,說明自己「並不是沒有做功課」,且參考資料《神奇的肝膽排石法》獲得多名權威人士推薦,應為可信內容。影片一出,引發不少討論。

圖/截自愛莉莎莎 YouTube

這樣的查證過程,有哪些值得討論之處?

Google 搜尋到資料後,就算完成了查證的工作了嗎?

在回應蒼藍鴿的影片中,愛莉莎莎反覆強調自己有做功課、看了很多資料。然而,無論是 Google 而來的資料,或是已經出版的書籍,都可能存在錯誤,如果未經判讀,僅因搜尋了資料便認為瞭解了所有知識,可能接觸到錯假訊息而不自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只要是專家,說的都可信?

影片中,愛莉莎莎一一列舉出推薦《神奇的肝膽排石法》的各方大大與醫生,認為有專家背書,足以證實其真實度。

然而,專家誤導大眾的事情,在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像是諾貝爾獎得主鮑林 (Linus Pauling) 便曾大力推薦維生素 C 的好處,然而,高劑量的維生素 C 不但沒有益處,還可能造成脹氣及腹瀉等等副作用。

由此可見,即便是所謂「權威」,也可能由於某方面的知識不足,自身既有偏見,甚至是利益,而誤導他人。盡信專家、不信專家之外,我們更應該去理解並判斷專家所言背後的脈絡。

我的經驗,就能代表一切?

愛莉莎莎最初的影片中,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認為排石過後,對不好的東西都非常敏感。同時,也不斷引用書中的內容,「證明」肝膽排石法是有用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截自愛莉莎莎 YouTube

然而,若是將自身經驗當作真理,其實容易陷入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的泥淖之中,不斷蒐集有利自己想法的訊息、忽略不利的內容,這樣帶著偏見去解讀訊息,就會產生「我想的都是對的,你看別人也都這麼說」的輪迴之中。

那麼,我們要如何知道資訊是否「科學」呢?

哲學家卡爾·波普爾 (Karl Raimund Popper) 認為,科學的假說需要具備「可證偽性」 (falsifiability)。如果 A 假說擁有可證偽性,並不表示 A 假說是錯的,而是表示,我們有辦法去反駁 A 假說。

反智》一書中,便曾舉出以下例子:

「星期二紐約將會下雨」就是可證偽性的;因為當天紐約如果沒下雨,該揣測就可以被駁倒。一個靈媒聲稱無形的鬼魂對自己耳語,則不是可證偽性的,即便這樣的聲明很可能是假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面對各式各樣的「健康資訊」或「科學新聞」時,我們也不妨參考此文整理的步驟,一一拆解文章:

  1. 此研究做在「誰」身上?
  2. 支持此研究的人或單位?
  3. 此研究的「受試人數」有多少?
  4. 有無隨機分派、雙盲控制、對照組?
  5. 顯著程度如何?有沒有說明 P 值大小?
  6. 同樣主題下,其他研究的結果如何?
  7. 受試者的人數多寡?

各位科夥伴們,在日常面對各式各樣的醫療資訊時,是如何辨別真偽的呢?如果身邊的人向你提倡所謂「新式療法」,你又會如何回應?

本次的延伸閱讀為 y編私房推薦書單:

所有討論 14
stage_96
2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此為「科科齊打交」系列討論專用帳號!希望能藉由大家的討論,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魔幻舞台! PanSci編輯部將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 想邀請科夥伴們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藉由留言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麗娜貝貝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