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寧為花下死?

陸子鈞
・2012/08/16 ・604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613 ・十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普遍認為性行為有助於男性的健康甚至還能延長壽命-除非是婚外性行為。一則今年四月發表在《性醫學期刊》(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的文獻回顧指出,婚外性行為是健康的殺手。

事實上,在性交過程中猝死的情況非常罕見,不過還是會發生,尤其在「偷吃」的男性上。1963年一篇日本醫師的報告中,記錄了34名在性交中死亡的男性,其中將近八成是婚外性行為;死因多為心血管問題。2006年,一位南韓的病理學家記錄了14筆男性在性交中猝死的案例,其中只有一位男性的性交對象是他的太太。同年,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的研究人員在一篇報告中提到;68位死因和性交有關的案例中,有十位的性交對象是情婦,39位的性交對象是娼妓。

為什麼對男性這麼不公平?特別還死在做愛做的事的時候(die doing what they love to do)。這篇文獻回顧的作者,義大利佛羅倫斯大學(University of Florence)的性學專家費雪(Alessandra Fisher)表示:「婚外性行為有其風險。或許情婦都年輕許多,性愛方式較為激烈,或者在性愛之前大吃大喝過。」

罪惡感或許也增加了死亡風險。研究團隊在2011年調查過1700名有穩定婚外關係的男性,和其他調查的結果相比,他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高了兩倍,尤其當這名男性也還和妻子有性行為時。也許性愛同時又欺瞞和伴侶以外的性關係,加深了罪惡感,諸如此類的精神壓力提高了心血管意外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Why Extramarital Sex Can Kill. Scientific American [July,2, 2012]

文章難易度
陸子鈞
294 篇文章 ・ 4 位粉絲
Z編|台灣大學昆蟲所畢業,興趣廣泛,自認和貓一樣兼具宅氣和無窮的好奇心。喜歡在早上喝咖啡配RSS,克制不了跟別人分享生物故事的衝動,就連吃飯也會忍不住將桌上的食物作生物分類。

0

4
3

文字

分享

0
4
3
鑑識故事系列:性虐主奴契約無效
胡中行_96
・2023/04/24 ・173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警告:本文不適合18歲以下讀者。節錄自鑑識期刊的個案報告,雖已去除驗傷照片與部份敏感內容;但解釋辦案過程與精神狀態的段落,仍會提到非法的極端性愛行為。正文於圖片後開始。

圖/電影《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2015;IMDb

急診就醫

左眼窩外緣的瘀青,在妝粉下若隱若現。德國某急診室裡,30 來歲的女子聲稱,日前於浴室跌倒。[1]醫師見其右手臂橈神經麻痺(radial nerve palsy),決定轉診神經科。[1, 2]5 天後,她又來了,這次是嚴重呼吸困難。右側氣胸(pneumothorax)、肋膜積水(pleural effusion)、肋骨多處新舊骨折,而且食道還有 10 公分撕裂傷。女子解釋,自己「意外」吞下本想送進氣管的充氣物。醫療團隊從其胸腔引流出大量液體,並在食道手術後,刻意令她陷入誘導昏迷(induced coma),好好休養幾天。[1]

警方偵辦

住院期間,醫師驚覺女子全身到處血腫,而且沒有乳頭,因此請婦科檢查。警方稍後也獲報偵辦。年紀長女子幾歲的男性伴侶供稱:女子有極端癖好;自己單純配合。他向警察出示一份可疑的「契約」,顯示女子自願隸屬於他,並且無條件同意,包含虐待在內的所有活動。警方於其住所,找到施虐的用具和自錄的性愛影片。調查報告則指出:女子營養不良;有鞭笞、穿洞和菸頭燒燙引起的外傷與感染;而之前提及的神經麻痺,則是長時間不當肢體束縛所致。此外,她身上有個刺青,寫著「…先生的財產」。[1]

來自格雷的簡訊:「妳讀契約了沒?」圖/電影《格雷的五十道陰影》(2015;IMDb

依賴型人格障礙

女子被診斷為罹患依賴型人格障礙(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1]這類病患對自我照顧缺乏信心,非常害怕獨處,因此大小事情全聽特定人士的指令,完全不敢反駁。他們如果受到適切的認可與指導,其實有機會正常運作;但又通常會刻意避免做得太好,以防喪失庇護。如此無謂的分離焦慮,往往使病患學不到東西,最後真的只能仰賴別人生活。然而親密關係難免因故中止,他們便馬上飢不擇食地濫抓浮木。[3]恐懼失去依靠的心態,很可能就是女子緊黏暴力伴侶的原因。

性施虐症

至於男子性施虐的癖好,若僅於雙方合意的範圍內輕微地執行,臨床上不算是毛病。[4]不過,他的程度已經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性施虐症(sexual sadism disorder)的標準:[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在幻想、衝動或行為上,反覆從傷害他人的身心,以得到強烈的性快感。[4]
  2. 在非合意的情況下,將性衝動宣洩在他人身上;或者這些性幻想和衝動,已經嚴重影響病患本人的工作、社交或其他重要領域。[4]
  3. 為期長達 6 個月以上。[4]

性施虐症強暴儘管類似,訴諸暴力的動機卻不同:前者從他人的痛楚,得到性高潮;後者則旨在強迫受害者臣服[5]不到一成的強暴犯,有性施虐傾向;然而在性愛兇殺案件的罪犯中,37% 到 75% 具此特質。此外,當性施虐與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並存,會變得格外危險,難以治療。[4]

回到本文的個案,男子提出的「契約」,文字上雖然看似雙方合意,但是在警方深入調查後,不被視為充分證據。他不僅遭判重傷害罪與危險傷害罪,還因為過往的恐嚇、交通肇事逃逸、偽造文書,以及持有非法性愛素材等犯罪紀錄,而被限制不得假釋。男子服刑才一年半,就在獄中自殺。將近 20 載後,協助辦案的法醫等人,整理當時的病歷和判決書等資料,於 2023 年把這個故事公諸於世。[1]

  

參考資料

  1. Koelzer SC, Bunzel LM, Holz F, et al. (2023) ‘Esophageal rupture through extreme sadomasochistic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2. Glover NM, Murphy PB. (29 AUG 2022) ‘Anatomy, Shoulder and Upper Limb, Radial Nerve’.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3. Zimmerman M. (SEP 2022) ‘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DPD)’. MSD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4. Brown GR. (SEP 2022) ‘Sexual Sadism Disorder’. MSD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5. Frances A, Wollert R. (2012) ‘Sexual sadism: avoiding its misuse in sexually violent predator evalu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iatry and the Law, 40(3):409-16.

4

28
9

文字

分享

4
28
9
關注大麻合法化,先了解大麻的大小事
Charlotte 熊_96
・2022/05/28 ・303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泰國衛生部長 Anutin Charnvirakul 最近為了響應即將在六月上路的新法--家戶種植大麻合法化--並加速大麻轉型為該國的經濟作物,在今年五月八號時宣佈政府即將在下個月發放百萬棵大麻植株,以鼓勵民眾種植[3]。這些大麻為醫藥用大麻,但若要轉為商用大麻,只要向地方政府申請即可。雖然聽起來可能讓很多人躍躍欲試,但是目前在泰國娛樂性使用大麻,仍然會面臨牢獄之災。

泰國新法上路,那台灣呢?

至於台灣,雖然大麻仍然被列為二級毒品,近年來台灣也逐漸有大麻合法化、放寬大麻管制等等的聲音。綠色浪潮是台灣民間推動大麻合法化的主要團體之一,在今年四月更舉行了第一屆的「大麻祭」。近期積極推動的連署主要訴求有三:上修四氫大麻酚(THC)容許值,與美國同步(美國規定 0.3%,原因是有證據支持 0.3% 以下不會有成癮性,台灣目前容許 0.001%);比照聯合國最新版本的《麻醉品單一公約》來修法來管制大麻;以及將大麻從反毒宣導中移除[6]。而在政府層級,大法官於 2020 年於釋字第 790 號中,宣布毒品管制條例中的「意圖供製造毒品之用,而栽種大麻者,處 5 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 500 萬元以下罰金。」違憲。因為其不論情節輕重,都處以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違反比例原則[9]

目前在泰國娛樂性使用大麻,仍然會面臨牢獄之災。圖/Pexels

從醫學角度看大麻

大麻是什麼,每個人腦袋裡大概都會有些既定印象,就讓我們以醫學的角度來看看大麻。大麻為一種草本植物,而既然是自然界的生物,組成成分想當然耳非常複雜。但是引發最多討論的是對人類中樞神經有作用的化學成分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 THC),以及有藥用潛能但不影響精神狀態的大麻二酚(cannabidiol , CBD)。進入生物體內後,四氫大麻酚會由體內細胞上的 CB1 受器(cannabinoid receptor 1)以及 CB2 受器(cannabinoid receptor 2)接收,引發細胞下游反應。四氫大麻酚接上大腦的 CB1 受器後,就可以產生欣快感。大麻二酚反而不太愛接上 CB1 受器,甚至有時候會在旁邊干擾四氫大麻酚與 CB1 受器的接合。大麻二酚主要接到 CB2 受器,非但沒有讓人「變嗨」的作用,研究還指出醫用大麻二酚會降低焦慮症的症狀,有止痛功效,也運用在一些運動神經疾病[7]

當攝取方式為「抽」大麻時,由肺臟吸收大約 50%,當以食品方式「吃」的話,大約 10% 會被吸收。吸食未經萃取大麻相關的副作用包括:認知功能改變、慢性支氣管炎、及肺癌、生育力下降、精子動力降低、睪固酮濃度降低等等[5]。胎兒在子宮中暴露到大麻,會增加低體重嬰兒以及早產的可能性、也會增加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率[1]。成癮性的大麻使用者腦部的獎賞迴路會被大麻所改變,而無法控制對於大麻的依賴程度。而在驟然停止使用大麻時,成癮性的大麻使用者也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焦躁易怒、睡眠障礙、食慾下降、體重減輕、憂鬱等等。

成癮性的大麻使用者也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焦躁易怒、睡眠障礙、食慾下降、體重減輕、憂鬱等等。圖/Pixabay

大麻與心臟疾病

一般人聽到「心臟病」、「心肌梗塞」應該會聯想到比較有年紀的病人。但在一篇研究中指出,古柯鹼以及大麻的使用在「年輕」的病人(總共收案 2,097 位 50 歲以下心肌梗塞病人)中,會增加心肌梗塞後的心因性死亡率以及總死亡率[4]。原因之一是四氫大麻酚會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的發炎,進而造成血管粥狀硬化。同樣的血管變化也會發生在腦部,如果血管斑塊破裂,就有可能造成阻塞性中風。而這些過程都跟前面提到的 CB1 受器有關。CB1 受器除了存在於腦部,引發止痛鎮靜甚至欣快的效果,也存在於血管內皮細胞上。當四氫大麻酚接上這個受器之後,會引發細胞內一連串的生物化學作用,增加氧化壓力,進而引發發炎,以及血管粥狀硬化[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吸食大麻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有解嗎?

於是由目前任教於台大藥理所的魏子堂副教授,領導史丹佛團隊,發起了尋找 CB1 拮抗劑之旅,結果發現在大豆內的 Genistein 是天然的 CB1 拮抗劑[8]。所謂的拮抗劑就是會在結合受器後,不引起下游的反應,如此一來,同樣在尋找同樣受器的不同受質,就無法結合到該受器,而引起下游反應。

在老鼠的模型中發現同時給予 Genistein 以及四氫大麻酚的老鼠,比起單獨使用四氫大麻酚的老鼠有表現較低的發炎物質。而且在犧牲老鼠後得到的病理切片也有同樣的結論。在另一組實驗中,本來被為了高脂餐的「胖胖鼠」,在經過單獨給予四氫大麻酚之後,血管斑塊增大的幅度,也比同時給予 Genistein 的胖胖鼠還要更多。

在老鼠的模型中發現同時給予 Genistein 以及四氫大麻酚的老鼠,比起單獨使用四氫大麻酚的老鼠有表現較低的發炎物質。圖/Pixabay

與此同時,可能有些醫用大麻擁護者會擔心,那我們想要從醫用大麻得到的中樞神經系統止痛與鎮靜效果呢?在這個實驗裡發現 Genistein 並不會擾這方面的效果。

不過目前在 Cell 發表的這篇實驗仍在動物模型階段,如果要進一步在臨床醫學上使用,還是需要長期的臨床試驗觀察。Genistein 已經可以在一些補品或是健康食品中看到,所以安全性應該是無虞,但是若要證明它能讓吸食大麻的「人」避免掉心血管副作用,還是要經過二期、三期、四期臨床試驗。何況通常心血管疾病的病程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才能看到變化。最有名的心血管研究是在二十世紀中期的佛萊明漢研究(Framingham study),一開始的設計為一個長達 20 年計畫,而也是因為這個重要的研究,得以奠基當代心臟科學的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語

大麻除罪化、合法化、醫療化等議題,在大部份台灣人腦海裡可能還有毒品管制條例中深植的「二級毒品」形象。這不僅僅是科學證據上的辯論,更有著歷史文化、社會觀感的拉扯。但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對大麻管制鬆綁、醫用大麻的出現、甚至泰國鼓勵轉植大麻當經濟作物的風氣開始興盛,以及台灣民間團體的推動,公民討論勢必會越來越多。新研究的出現--譬如本文中 Genistein 在未來臨床試驗後,可能可以保護大麻使用者,免於心血管副作用--可以豐富公民討論的內容。如何創造社會對於大麻議題,一個理性討論的空間,值得大家一起關注。

參考資料

  1. Birth Outcomes of Neonates Exposed to Marijuana in Utero: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Neonatology | JAMA Network Open | JAMA Network [WWW Document], n.d. URL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88451 (accessed 5.13.22).
  2.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marijuana and synthetic cannabinoid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WWW Document], n.d. UR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cardio.2017.130 (accessed 5.13.22).
  3. CNN, H.C., n.d. Thailand to give away one million free cannabis plants, minister says [WWW Document]. CNN. URL https://www.cnn.com/2022/05/11/asia/million-free-cannabis-plants-to-be-distributed-to-thai-households-intl-hnk/index.html (accessed 5.13.22).
  4. DeFilippis, E.M., Singh, A., Divakaran, S., Gupta, A., Collins, B.L., Biery, D., Qamar, A., Fatima, A., Ramsis, M., Pipilas, D., Rajabi, R., Eng, M., Hainer, J., Klein, J., Januzzi, J.L., Nasir, K., Di Carli, M.F., Bhatt, D.L., Blankstein, R., 2018. Cocaine and Marijuana Use Among Young Adul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Am. Coll. Cardiol., SPECIAL FOCUS ISSUE: CARDIOVASCULAR HEALTH PROMOTION 71, 2540–2551.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18.02.047
  5. Pathophysiology – Elsevier eBook on VitalSource, 7th Edition – 9780323169448 [WWW Document], n.d. URL https://evolve.elsevier.com/cs/product/9780323169448?role=student (accessed 5.13.22).
  6. petition – 綠色浪潮 GreenWave, 2021. URL https://greenwavetw.com/ (accessed 5.13.22).
  7. Shahbazi, F., Grandi, V., Banerjee, A., Trant, J.F., 2020. Cannabinoids and Cannabinoid Receptors: The Story so Far. iScience 23, 101301.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301
  8. Wei, T.-T., Chandy, M., Nishiga, M., Zhang, A., Kumar, K.K., Thomas, D., Manhas, A., Rhee, S., Justesen, J.M., Chen, I.Y., Wo, H.-T., Khanamiri, S., Yang, J.Y., Seidl, F.J., Burns, N.Z., Liu, C., Sayed, N., Shie, J.-J., Yeh, C.-F., Yang, K.-C., Lau, E., Lynch, K.L., Rivas, M., Kobilka, B.K., Wu, J.C., 2022. Cannabinoid receptor 1 antagonist genistein attenuates marijuana-induced vascular inflammation. Cell 185, 1676-1693.e23.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2.04.005
  9. 釋字第 790 號-全國法規資料庫 [WWW Document], n.d. URL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ExContent.aspx?ty=C&CC=D&CNO=790 (accessed 5.13.22).
  10. 大麻究竟有多可怕? – PanSci 泛科學
所有討論 4
Charlotte 熊_96
5 篇文章 ・ 7 位粉絲
著迷於世界的多彩,也希望帶給人對生命的熱愛。現任美國愛因斯坦醫學中心小兒科住院醫師,畢業於台大醫學系。目前最希望成為小兒心臟科醫師,也沒忘從高中就想去無國界醫生當臨時醫師的夢想。 https://www.instagram.com/charlottethesunbear/

2

3
0

文字

分享

2
3
0
「初夜」最早發生在幾歲?以及為什麼要調查
miss9_96
・2022/01/19 ・292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青春期是人體變化最劇烈的時期,除了身體上的「第二性徵」開始發育蠢動外,身體內的賀爾蒙也開始活躍流竄,讓你在課堂間、捷運上,都時不時對他人陷入「可以色色」與「不可以色色」的理智與慾望的拉鋸戰……。你是未滿18歲的青少男女嗎?是否對該如何理解「性」感到迷惘?這次《談性先修班》專題,以「未滿 18 歲可以看」的初衷製作系列文章,邀請各位讀者認識那些「能看A片前,你要知道的性知識」!

性病就是透過性交而傳染的疾病。不可能期待孩子的性伴侶,都擁有足夠的保護措施,因此用疫苗等保護她們,是最好的方式。

世界各地的「初夜」調查

第一次性行為,在幾歲?」是個很難得到正確答案

  • 台灣、香港
    如表 1,2018 年調查顯示,台灣國中生、極少數已有性交經驗(1.6%),而有性經驗者、初次性交最早,同時也是最大比例是在 11 歲以前(表 2)[1]

    而香港的數據和台灣接近。2016 年調查發現,約 1~2% 的國一、二年級學生有性經驗,而到了國三~高三,比例達 6~7% [2]
(表 1)國中生性經驗調查。資料來源/參考文獻 1
(表 2)有性經驗之國中生,其初次性交年齡調查。註:各年齡層的百分比,以表 1「有性經驗」的人數為分母。資料來源/參考文獻 1
  • 巴西
    在歐美,青少年初次性經驗的年齡似乎較台灣低,性活躍的比例似乎較高。

    一項針對巴西高中生的小規模調查(202 人)顯示,女生第一次性經驗年齡分布為 7~17 歲。超過六成已有性生活(63.4%)、性伴侶人數平均 2.4 名。男生第一次性經驗年齡分布為 7~18 歲,超過三成有性經驗(36.6%)[3]

    該 2020 年的研究發現,約 10% 的巴西青少年,在 13 歲前就有性行為;並且不分男、女孩,首次性行為的最小年齡,都是 7 歲。
  • 愛爾蘭、加拿大
    愛爾蘭 2018 年訪問超過四千名青少年(15~18 歲)的調查,25.7% 的男孩、21.2% 的女孩已有性經驗。而有性經驗者,超過兩成的男孩(22.8%)、超過一成的女孩(13.4%),首次性交是在 14 歲以前 [4]

    而加拿大訪問 11~16 歲的學生,發現近兩成青少年在 15 歲以前已有性經驗(表 3),而約一成的比例,小於 12 歲時發生初次性經驗 [5]
(表3)加拿大青少年,有早期性經驗(定義:初次性經驗 ≦ 15 歲)之比例,和初次性交年齡調查。註:因部份問卷不願透露性別,故整體之總人數 ≠ 男生 + 女生。資料來源/參考文獻 5

為什麼要調查「初夜」

為什麼要研究初次性交的年齡?因為性交、或接觸性器官,就可能染上性病。而子宮頸癌等惡性腫瘤,其實都是性病;換言之,只要進行性行為,就可能導致罹癌。幸好,已經有疫苗可預防子宮頸癌。調查初次性交的時間,是希望孩子在染上性病之前,就先打到疫苗、產生免疫力

癌症通常不會傳染,但極少數癌症,會透過病毒感染、在人類之間傳播癌症。有個龐大的病毒家族,叫人類乳頭瘤病毒(HPV, Human Papillomavirus),它能反覆感染人類;而在漫長、多年的反覆感染、刺激細胞後,可能會讓誘發出惡性腫瘤 [6]

  • 子宮頸癌、陰道癌等(cervical, vaginal, and vulvar cancers)
  • 口咽癌(oropharynx cancer)
  • 陰莖癌(penile cancer)

人類乳頭瘤病毒透過親密接觸(性交、碰觸性器官等)傳播。更可怕的是,因為感染後幾乎沒有症狀,所以該病毒的感染,在人類之間非常、非常普遍。幾乎所有的男性、和女性,都一定會被感染;多數人的免疫系統能清除病毒,但少數人會和病毒永存、惡化成癌 [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子宮頸癌會死人,而且多數不到 60 歲就罹癌

台灣最新的(2019 年)的癌症統計發現,子宮頸癌仍名列女性十大癌症。該年有超過一千名女性被醫師告知罹癌、發生的年齡中位數是 57 歲 [7],換言之,數千個家庭因此劇烈震盪、數千人的生活從此繞著癌症而轉。

幸好,這些癌症可以打疫苗預防

本世紀初,多個國家推動 HPV 公費疫苗,藉此預防子宮頸癌等癌症。HPV 疫苗屬蛋白質類型疫苗,原理和 B 型肝炎、COVID-19 高端疫苗類似

因為疫苗是「避免感染」,因此需在病毒未感染前接種,才能發揮最大效力。而從前述可知,青少年初次性經驗、最早可能在 11 歲左右,因此政府通常建議 11 歲以前接種 HPV 疫苗(9 價 HPV 疫苗最早可在 9 歲施打)[8]

打疫苗真的能減少子宮頸癌發生嗎?

那,打疫苗,真的能減少子宮頸癌嗎?瑞典在追蹤 170 萬人後發現,疫苗讓癌症的風險從 5.27 降至 0.73(每 10 萬人年),而且越早接種、保護效果越好(圖 1)!17 歲以前接種,能讓罹癌風險減少 88 % [9]

美國在 2006 年、澳洲在 2007 年,開始提供公費疫苗。台灣直至 2018 年,才向全國的國一女孩,推廣公費 HPV 疫苗 [10]。其實,我個人覺得應該可以更早接種,同時考量 9 價 HPV 疫苗(台灣公費 HPV 疫苗是 2 價,預防的病毒較少)。畢竟,當孩子們長大時,活在沒有癌症威脅的世界裡,多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 1)調查約 170 萬名女性,接種 HPV 疫苗與否、不同年齡層之罹患子宮頸癌累積人數。資料來源/參考文獻 9

參考文獻

  1. 107年度「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國民健康署
  2. 「二零一六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06/12
  3. Emanoela Priscila Toledo Arruda, Luiz Gustavo Oliveira Brito. et. al. (2020) Sexual Practices During Adolescence. Revista Brasileira de Ginecologia e Obstetrícia. https://doi.org/10.1055/s-0040-1713411
  4. Honor Young, Lorraine Burke & Saoirse Nic Gabhainn (2018) Sexual intercourse, age of initiation and contracep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Ireland: findings from the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 Ireland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DOI: https://doi.org/10.1186/s12889-018-5217-z
  5. Naomi Gazendam,Kathryn Cleverley,Nathan King,William Pickett,Susan P. Phillips (2020) Individual and social determinants of early sexual activity: A study of gender-based differences using the 2018 Canadian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Study (HBSC). PloS One.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8515
  6.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Vaccin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0/09/09
  7. 公布108年國人癌症發生資料 防癌防疫一起來 重視癌症篩檢的重要性。國民健康署。2022/01/13
  8. Elissa Meites, Peter G. Szilagyi. et. al. (2019)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ation for Adults: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DOI: http://dx.doi.org/10.15585/mmwr.mm6832a3
  9. Jiayao Lei, Ph.D., Alexander Ploner, Ph.D., K. Miriam Elfström, Ph.D., Jiangrong Wang, Ph.D., Adam Roth, M.D., Ph.D., Fang Fang, M.D., Ph.D., Karin Sundström, M.D., Ph.D., Joakim Dillner, M.D., Ph.D., and Pär Sparén, Ph.D. (2020) HPV Vaccination and the Risk of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10.1056/NEJMoa1917338
  10. 蔣維倫 (2020) HPV/子宮頸癌疫苗有用嗎?看看12年的百萬人實證研究怎麼說。泛科學
所有討論 2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1016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