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走十公尺都很困難,嚴重恐截肢——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careonline_96
・2020/10/22 ・269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30 ・七年級

「醫師,我的腳都很冰冷,走一點路就會痠痛,得停下來休息。」老太太捶著腿抱怨著。

聽完描述,黃柏森醫師便為老太太量測腳背的脈搏,因為這些都是下肢血管阻塞的典型表現,屬於心血管的治療範疇,但因為民眾對此疾病的認識不足,誤以為是關節或筋骨的問題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柏森醫師指出,導致下肢血管阻塞的原因主要是動脈粥狀硬化,也就是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血管管徑愈來愈小,使得組織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供應而產生各種症狀。

腿麻、疼痛,走路會跛?下肢血管阻塞未即時治療恐截肢

黃柏森醫師解釋,除了足部冰冷、腳麻以外,下肢血管阻塞進展到中度時會以「間歇性跛行」來表現,也就是在行走一段距離後便感到腿部痠麻、疼痛、無力,必須停下來休息才能繼續行走。隨著疾病惡化,行走距離將愈來愈短。尤其是天氣較冷的時候,血管收縮,這些症狀會更加明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血管阻塞程度變高,腿部缺乏養分供應將會導致持續性的疼痛,且一旦受傷,即使是很小的傷口也會難以癒合;若未即時治療,皮膚將缺血壞死,而變成紫黑色,甚至併發感染而需要截肢處理。

身為醫師,最不樂見的就是截肢,因為截肢不僅影響患者外觀、行走功能、工作能力,此外,截肢後死亡率在一年內高達34%,對家屬的心理與經濟皆是很大的負擔。

治療下肢周邊動脈阻塞,務必將三高控制達標

黃柏森醫師說明,下肢血管阻塞、冠狀動脈阻塞、中風皆屬於血管阻塞的疾病,面對各種血管阻塞,務必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嚴格控制,並視情況搭配使用預防血栓形成的藥物,並且定期回診追蹤調整用藥。

而針對民眾常詢問的促進血液循環的健康食品,不論是國際治療指引或是臨床經驗都覺得治療反應不一,只能當作附加治療,民眾務必還是需要找尋專業醫師並配合醫師處方用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單靠藥物不足以治療:手術也是治療選項之一

黃柏森醫師說,當血管阻塞程度已經太高,單靠藥物不足以治療時,進一步下肢血管阻塞的治療可分為外科繞道手術或導管介入手術。

外科繞道手術是取下一段病患的靜脈或是用人工血管嫁接於血管上游和血管下游健康的部位,讓血流可以繞道跨過狹窄阻塞的地方恢復遠端的血流供應,手術需要全身麻醉,侵入性及麻醉風險較高,但目前研究認為長期維持血流暢通的機會較高。

介入性導管手術的侵入性則較低,過程類似於大家熟悉的「心導管手術」,醫師會在 X 光輔助下,將導管放入狹窄的動脈中,利用醫療器材來拓寬血管管徑。由於下肢血管管徑較大,而且血管會隨著腿部動作伸縮、扭曲或彎折,如果置放堅硬的金屬支架,可能有支架變形折斷的風險,因此目前國際上的共識是「leave nothing behind」,盡量不要在體內放入金屬支架。

進行導管手術,最常見的有氣球導管擴張術,利用氣球導管將硬化的膽固醇斑塊壓扁而擴大血管管徑,然而當斑塊太硬或阻塞程度太高時,其效果有限。假使氣球導管撐過之後,管徑依舊狹小,必要時會再放入金屬支架以維持血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氣球導管與支架以外,為了防止日後血管壁發炎、纖維化導致血管再度狹窄,可考慮使用塗藥球囊將紫杉醇藥物塗至血管壁內,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避免或是延緩血管再次阻塞,目前研究指出,使用一般氣球擴張術,二年內血管暢通率約五成,若是使用塗藥球囊,二年內血管暢通率則可提高到約八成左右。

黃柏森醫師解釋,部分患者的鈣化斑塊在氣球擴張術之後不易壓扁,而鈣化如同牆壁的斑塊也會影響塗藥球囊的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考慮採用斑塊旋切術,也就是一種去除血管內斑塊的裝置,透過刮除或旋磨的方式去除粥狀硬化斑塊,恢復血管管徑,讓血管更持久地暢通、不阻塞。

由於治療的方式很多,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選用合適的做法,並非每個病灶都需要使用斑塊旋切裝置這樣的治療方式,但在某些特別的病灶就得多花點精力來處理,例如阻塞長度較長、鈣化嚴重的病灶等,尤其是位於關節處的血管,因為比較不適合放置支架,因此比較建議使用斑塊旋切搭配塗藥球囊來治療。

黃柏森醫師回憶,曾經有位 90 歲的老太太,右腳跛行已經兩、三年之久,漸漸嚴重到走 10 公尺去上廁所都會痠痛到無法行走。檢查發現右鼠蹊部的血管有嚴重鈣化的斑塊導致血管幾乎完全阻塞,當時花了 30 分鐘才終於穿過病灶,使用氣球導管擴張仍無法打開血管管徑,於是決定進行斑塊旋切術,經過多次刮除終於將塞滿血管的斑塊刮除,再搭配塗藥球囊完成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續經過一年半的追蹤,沒有發生再狹窄,病人也沒有跛行症狀,能夠自行上廁所或走到隔壁跟鄰居串門子,讓老太太十分開心。

如何改善下肢周邊動脈阻塞?記得按時服藥、適當行走

黃柏森醫師再次強調,患者務必按時服藥,好好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可以有效降低下肢血管阻塞的風險。適度的行走復健能夠改善下肢血液循環,也能刺激側枝循環血管增生。

此外,氣溫較低時,血管容易收縮使症狀惡化,因此要多多注意保暖。由於糖尿病患者大多合併神經病變導致感覺遲鈍,平日須留意足底及腳指頭皮膚的狀況,若有傷口便需謹慎照顧或就醫,以免感染惡化,甚至截肢。

黃柏森醫師提醒,因為民眾對於下肢血管阻塞較不熟悉,容易延誤就醫,甚至拖到腳趾發黑,此時治療難度很高效果也較差,因此呼籲民眾要對腿部冰冷、痠麻、疼痛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及早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血液循環不佳的組織容易出現不易癒合的傷口,若發現足部傷口超過兩周仍未有癒合跡象,便須檢查是否有動脈阻塞或靜脈疾病的問題。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456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4

28
9

文字

分享

4
28
9
關注大麻合法化,先了解大麻的大小事
Charlotte 熊_96
・2022/05/28 ・303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泰國衛生部長 Anutin Charnvirakul 最近為了響應即將在六月上路的新法--家戶種植大麻合法化--並加速大麻轉型為該國的經濟作物,在今年五月八號時宣佈政府即將在下個月發放百萬棵大麻植株,以鼓勵民眾種植[3]。這些大麻為醫藥用大麻,但若要轉為商用大麻,只要向地方政府申請即可。雖然聽起來可能讓很多人躍躍欲試,但是目前在泰國娛樂性使用大麻,仍然會面臨牢獄之災。

泰國新法上路,那台灣呢?

至於台灣,雖然大麻仍然被列為二級毒品,近年來台灣也逐漸有大麻合法化、放寬大麻管制等等的聲音。綠色浪潮是台灣民間推動大麻合法化的主要團體之一,在今年四月更舉行了第一屆的「大麻祭」。近期積極推動的連署主要訴求有三:上修四氫大麻酚(THC)容許值,與美國同步(美國規定 0.3%,原因是有證據支持 0.3% 以下不會有成癮性,台灣目前容許 0.001%);比照聯合國最新版本的《麻醉品單一公約》來修法來管制大麻;以及將大麻從反毒宣導中移除[6]。而在政府層級,大法官於 2020 年於釋字第 790 號中,宣布毒品管制條例中的「意圖供製造毒品之用,而栽種大麻者,處 5 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 500 萬元以下罰金。」違憲。因為其不論情節輕重,都處以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違反比例原則[9]

目前在泰國娛樂性使用大麻,仍然會面臨牢獄之災。圖/Pexels

從醫學角度看大麻

大麻是什麼,每個人腦袋裡大概都會有些既定印象,就讓我們以醫學的角度來看看大麻。大麻為一種草本植物,而既然是自然界的生物,組成成分想當然耳非常複雜。但是引發最多討論的是對人類中樞神經有作用的化學成分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 THC),以及有藥用潛能但不影響精神狀態的大麻二酚(cannabidiol , CBD)。進入生物體內後,四氫大麻酚會由體內細胞上的 CB1 受器(cannabinoid receptor 1)以及 CB2 受器(cannabinoid receptor 2)接收,引發細胞下游反應。四氫大麻酚接上大腦的 CB1 受器後,就可以產生欣快感。大麻二酚反而不太愛接上 CB1 受器,甚至有時候會在旁邊干擾四氫大麻酚與 CB1 受器的接合。大麻二酚主要接到 CB2 受器,非但沒有讓人「變嗨」的作用,研究還指出醫用大麻二酚會降低焦慮症的症狀,有止痛功效,也運用在一些運動神經疾病[7]

當攝取方式為「抽」大麻時,由肺臟吸收大約 50%,當以食品方式「吃」的話,大約 10% 會被吸收。吸食未經萃取大麻相關的副作用包括:認知功能改變、慢性支氣管炎、及肺癌、生育力下降、精子動力降低、睪固酮濃度降低等等[5]。胎兒在子宮中暴露到大麻,會增加低體重嬰兒以及早產的可能性、也會增加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率[1]。成癮性的大麻使用者腦部的獎賞迴路會被大麻所改變,而無法控制對於大麻的依賴程度。而在驟然停止使用大麻時,成癮性的大麻使用者也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焦躁易怒、睡眠障礙、食慾下降、體重減輕、憂鬱等等。

成癮性的大麻使用者也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焦躁易怒、睡眠障礙、食慾下降、體重減輕、憂鬱等等。圖/Pixabay

大麻與心臟疾病

一般人聽到「心臟病」、「心肌梗塞」應該會聯想到比較有年紀的病人。但在一篇研究中指出,古柯鹼以及大麻的使用在「年輕」的病人(總共收案 2,097 位 50 歲以下心肌梗塞病人)中,會增加心肌梗塞後的心因性死亡率以及總死亡率[4]。原因之一是四氫大麻酚會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的發炎,進而造成血管粥狀硬化。同樣的血管變化也會發生在腦部,如果血管斑塊破裂,就有可能造成阻塞性中風。而這些過程都跟前面提到的 CB1 受器有關。CB1 受器除了存在於腦部,引發止痛鎮靜甚至欣快的效果,也存在於血管內皮細胞上。當四氫大麻酚接上這個受器之後,會引發細胞內一連串的生物化學作用,增加氧化壓力,進而引發發炎,以及血管粥狀硬化[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吸食大麻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有解嗎?

於是由目前任教於台大藥理所的魏子堂副教授,領導史丹佛團隊,發起了尋找 CB1 拮抗劑之旅,結果發現在大豆內的 Genistein 是天然的 CB1 拮抗劑[8]。所謂的拮抗劑就是會在結合受器後,不引起下游的反應,如此一來,同樣在尋找同樣受器的不同受質,就無法結合到該受器,而引起下游反應。

在老鼠的模型中發現同時給予 Genistein 以及四氫大麻酚的老鼠,比起單獨使用四氫大麻酚的老鼠有表現較低的發炎物質。而且在犧牲老鼠後得到的病理切片也有同樣的結論。在另一組實驗中,本來被為了高脂餐的「胖胖鼠」,在經過單獨給予四氫大麻酚之後,血管斑塊增大的幅度,也比同時給予 Genistein 的胖胖鼠還要更多。

在老鼠的模型中發現同時給予 Genistein 以及四氫大麻酚的老鼠,比起單獨使用四氫大麻酚的老鼠有表現較低的發炎物質。圖/Pixabay

與此同時,可能有些醫用大麻擁護者會擔心,那我們想要從醫用大麻得到的中樞神經系統止痛與鎮靜效果呢?在這個實驗裡發現 Genistein 並不會擾這方面的效果。

不過目前在 Cell 發表的這篇實驗仍在動物模型階段,如果要進一步在臨床醫學上使用,還是需要長期的臨床試驗觀察。Genistein 已經可以在一些補品或是健康食品中看到,所以安全性應該是無虞,但是若要證明它能讓吸食大麻的「人」避免掉心血管副作用,還是要經過二期、三期、四期臨床試驗。何況通常心血管疾病的病程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才能看到變化。最有名的心血管研究是在二十世紀中期的佛萊明漢研究(Framingham study),一開始的設計為一個長達 20 年計畫,而也是因為這個重要的研究,得以奠基當代心臟科學的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語

大麻除罪化、合法化、醫療化等議題,在大部份台灣人腦海裡可能還有毒品管制條例中深植的「二級毒品」形象。這不僅僅是科學證據上的辯論,更有著歷史文化、社會觀感的拉扯。但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對大麻管制鬆綁、醫用大麻的出現、甚至泰國鼓勵轉植大麻當經濟作物的風氣開始興盛,以及台灣民間團體的推動,公民討論勢必會越來越多。新研究的出現--譬如本文中 Genistein 在未來臨床試驗後,可能可以保護大麻使用者,免於心血管副作用--可以豐富公民討論的內容。如何創造社會對於大麻議題,一個理性討論的空間,值得大家一起關注。

參考資料

  1. Birth Outcomes of Neonates Exposed to Marijuana in Utero: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Neonatology | JAMA Network Open | JAMA Network [WWW Document], n.d. URL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88451 (accessed 5.13.22).
  2.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marijuana and synthetic cannabinoid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WWW Document], n.d. UR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cardio.2017.130 (accessed 5.13.22).
  3. CNN, H.C., n.d. Thailand to give away one million free cannabis plants, minister says [WWW Document]. CNN. URL https://www.cnn.com/2022/05/11/asia/million-free-cannabis-plants-to-be-distributed-to-thai-households-intl-hnk/index.html (accessed 5.13.22).
  4. DeFilippis, E.M., Singh, A., Divakaran, S., Gupta, A., Collins, B.L., Biery, D., Qamar, A., Fatima, A., Ramsis, M., Pipilas, D., Rajabi, R., Eng, M., Hainer, J., Klein, J., Januzzi, J.L., Nasir, K., Di Carli, M.F., Bhatt, D.L., Blankstein, R., 2018. Cocaine and Marijuana Use Among Young Adul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Am. Coll. Cardiol., SPECIAL FOCUS ISSUE: CARDIOVASCULAR HEALTH PROMOTION 71, 2540–2551.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18.02.047
  5. Pathophysiology – Elsevier eBook on VitalSource, 7th Edition – 9780323169448 [WWW Document], n.d. URL https://evolve.elsevier.com/cs/product/9780323169448?role=student (accessed 5.13.22).
  6. petition – 綠色浪潮 GreenWave, 2021. URL https://greenwavetw.com/ (accessed 5.13.22).
  7. Shahbazi, F., Grandi, V., Banerjee, A., Trant, J.F., 2020. Cannabinoids and Cannabinoid Receptors: The Story so Far. iScience 23, 101301.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301
  8. Wei, T.-T., Chandy, M., Nishiga, M., Zhang, A., Kumar, K.K., Thomas, D., Manhas, A., Rhee, S., Justesen, J.M., Chen, I.Y., Wo, H.-T., Khanamiri, S., Yang, J.Y., Seidl, F.J., Burns, N.Z., Liu, C., Sayed, N., Shie, J.-J., Yeh, C.-F., Yang, K.-C., Lau, E., Lynch, K.L., Rivas, M., Kobilka, B.K., Wu, J.C., 2022. Cannabinoid receptor 1 antagonist genistein attenuates marijuana-induced vascular inflammation. Cell 185, 1676-1693.e23.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2.04.005
  9. 釋字第 790 號-全國法規資料庫 [WWW Document], n.d. URL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ExContent.aspx?ty=C&CC=D&CNO=790 (accessed 5.13.22).
  10. 大麻究竟有多可怕? – PanSci 泛科學
所有討論 4
Charlotte 熊_96
5 篇文章 ・ 7 位粉絲
著迷於世界的多彩,也希望帶給人對生命的熱愛。現任美國愛因斯坦醫學中心小兒科住院醫師,畢業於台大醫學系。目前最希望成為小兒心臟科醫師,也沒忘從高中就想去無國界醫生當臨時醫師的夢想。 https://www.instagram.com/charlottethesunbear/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下肢冰冷、間歇性跛行,察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症狀!
careonline_96
・2022/05/24 ・271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我爸的腳黑掉了!」家屬焦急的說。

60 歲的王伯躺在急診推床上,右下肢已經明顯發黑,小腿前方冒出一個很大的水泡,這是組織缺血的表現。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急性發作可能是有血栓造成阻塞,所以先使用導管進行溶解血栓的治療,但是沒有明顯改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許智翔醫師表示,因為患者的血栓較硬,單靠血栓溶解劑沒辦法解決,於是採用外科手術取出血栓、恢復血流,成功保住了下肢。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會影響下肢血液循環,一定要及早處理,才能避免截肢的命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周邊動脈阻塞讓下肢缺氧、壞死

下肢血管是容易發生動脈阻塞的部位,許智翔醫師指出,下肢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可能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而漸漸狹窄的慢性變化,也可能是來自於其他部位的血栓造成急性發作。動脈粥狀硬化造成的阻塞較為常見,在一般民眾的發生率約 6.9%,急性發作的發生率大概只有 0.015%。

無論是慢性或急性的血管阻塞,都會造成肢體的血液供應量不足,剛開始會造成疼痛、行動不便,最終會造成肢體壞死、截肢,甚至死亡。

最常見的慢性周邊動脈阻塞是由動脈粥狀硬化所引起,許智翔醫師說,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原因就會造成周邊動脈阻塞,年齡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因子,大概從 40 歲以後就會開始進入動脈硬化的階段,一直到 70 歲之後,盛行率會上升到達 14.5%;男性也是危險因子之一,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現周邊動脈阻塞疾病,這兩個因素是沒有辦法經由人為改變。

其他可以改變的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而抽菸造成的風險是非抽菸者的 4 倍。比較少見的原因是末期腎病變,由於鈣離子代謝異常,會加速血管硬化的速度與硬化的程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急性動脈栓塞的成因與危險因子不太一樣,許智翔醫師解釋,急性動脈栓塞是因為心血管系統的某個部位產生血栓,血栓掉落進入血液循環後,最終的終點經常是飄到下肢血管造成急性栓塞。最常見血栓是源自於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是一種心律不整,容易在心臟形成血栓,而造成全身性的血栓問題,例如腦中風、腸中風、肢體中風。主動脈瘤亦是急性血栓的來源,當主動脈瘤內部的血栓破裂,飄到下肢便會造成急性動脈栓塞。

下肢冰冷、脫毛、跛行,要及早就醫!

周邊動脈逐漸狹窄,流到下肢的血液會逐漸減少,許智翔醫師說,初期患者沒有感覺,直到血流供應無法滿足組織、肌肉的需求才開始出現症狀,例如毛髮脫落、皮膚蒼白、肌肉萎縮、指甲掉落等。

自體感覺的症狀以「間歇性跛行」最具代表性,間歇性跛行是在休息的時候沒有不舒服,但在行走一段距離後會感到痠痛不適,必須停下來休息,休息一陣子後症狀緩解,又能繼續走。隨著病情惡化,患者可以行走的距離會越來越短,臨床上會以能否走 200 公尺,作為嚴重度的分界點。

當下肢動脈阻塞繼續惡化,這些問題會逐漸放大,許智翔醫師說,外在表現改變朝肢體壞死的方向發展,從腳趾末端開始,由原本稍微蒼白變成紫紅色,再變成黑色壞疽,黑色壞疽是不可逆的狀況,而且壞死的範圍會逐漸擴大,影響到更多腳趾,甚至整個腳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體感覺的症狀惡化,是走路的距離和可以走路的時間逐漸縮短,嚴重時只要走幾步路就開始痠痛,甚至休息、睡覺的時候也會痛,讓生活品質大幅下降。

肢體壞死後大多需要截肢,以控制感染,否則壞死的組織會孳生大量細菌,容易造成全身性感染,導致敗血症以及死亡。

「遇到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因為患者的另一隻腳和其他器官都可能有動脈粥狀硬化。」許智翔醫師提醒,「動脈粥狀硬化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可能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發生在腦部、頸部的血管,可能造成腦中風;發生在腎臟的血管,就會變成腎衰竭,務必要小心!」

積極治療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治療動脈阻塞疾病,必須積極控制潛在疾病,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並搭配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栓形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血管阻塞變嚴重時,藥物的治療效果會逐漸下降,這時候就需要使用介入性治療,許智翔醫師解釋,目前主流有兩種,一種是導管治療,一種是傳統手術,導管治療類似心導管的做法,利用導管去治療下肢血管,打通狹窄、阻塞的位置。導管治療是微創手術,傷口僅一個小孔,疼痛較少、恢復較快。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的導管治療,一般會從鼠蹊部穿刺,放入導線,然後將氣球導管伸到病灶處加以擴張,把狹窄的地方撐開,許智翔醫師說,如果血管嚴重狹窄、鈣化,在撐開之後可能會立即縮回,這時候就要搭配支架把血管撐開。針對嚴重鈣化的血管斑塊,也可以使用斑塊旋切裝置,刮除硬化的斑塊,拓寬血管的管徑。

為了降低病灶位置再次狹窄的機會,可以使用塗藥氣球或塗藥支架,塗藥氣球展開時,能夠釋放藥物進入血管壁,大幅延緩再次狹窄的速度。

「心血管外科醫師不只是會做導管治療,還能做繞道手術,」許智翔醫師說,「繞道手術就好像是開闢一條外環道路,繞過塞車嚴重的區域,可以使用人工血管或拿取自體靜脈來嫁接,繞過狹窄阻塞的部位。繞道手術可以快速且長久的維持血流暢通,是相當有效益的治療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貼心小提醒

「要活就要動!」許智翔醫師叮嚀,「多走路、多運動,是對於下肢動脈阻塞疾病的最佳預防方式。如果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請務必好好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升高的時候,患者大多沒有感覺,出現症狀的時候,往往已經出事了。」

香菸會傷害肺部,也對心臟血管系統造成很大的影響,讓血管阻塞的速度大幅上升,大概會提早 20 年發生心血管疾病,增加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的風險,對健康危害非常大,越早戒菸越好。

若有發現下肢冰冷、痠痛、間歇性跛行等狀況請盡早就醫,與醫師詳細討論,選擇適合的治療策略。

1

4
2

文字

分享

1
4
2
血糖超標易損害血管,糖尿病足、肢體中風要預防!
careonline_96
・2020/12/29 ・254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94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阿姨被診斷出糖尿病,她聽從醫師的建議開始積極運動,因此每天早晨都到公園散步,原本一天都能走上四圈,約莫 2000 公尺的距離。但最近張阿姨只走一小段路,就會開始腳痛,必須停下來休息。張阿姨發現自己走的距離越來越短,有次竟然走不到 50 公尺,就開始感到痠痛,雖然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又能繼續走,但走不到 50 公尺,那種難受的痠麻痛感又再度襲來。

張阿姨就診後得知來這是「下肢周邊動脈阻塞」,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屏東基督教醫院張雲德主任評估後認為要盡快處理。張阿姨接受微創手術,使用氣球導管擴張術將血管的管徑擴張開來,並使用塗藥球囊降低再次阻塞的可能。

術後張阿姨復原得很順利,很快又能回到公園運動,即使走 4000 公尺都沒有問題,相當開心!

過高的血糖會傷害血管,造成足部病變

過高的血糖對全身上下的器官都會造成損傷,其中一個糖尿病患者最容易遭遇的問題就是「糖尿病足」。當血糖過高,全身血管就像是泡在糖水裡,會使血管壁發炎、受損,並引發血小板聚集而導致「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的管徑越來越狹窄。由於腿部的血管負責肌肉的血液供應,當動脈狹窄血液循環不足時,便會出現各種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週邊血管科徐中和主任解釋,腿部的神經同樣需要血液才能獲取足夠的氧氣與養分,隨著血管窄化阻塞,神經會出現病變,使患者感覺變遲鈍,容易出現麻木或燒灼般的痛感。此外,由於腿部皮膚毛囊的功能也會變差,使患者的腳毛脫落。

下肢冰冷,當心動脈阻塞、腳中風

張雲德主任指出,患者高血糖的時間越久,腿部的血液循環越不好,容易出現下肢動脈阻塞的問題。血液循環差的部位皮膚顏色變得暗沉,摸起來也會發現腳比較冰冷。在冬天較寒冷時,如果發現兩隻腳的溫度差異很大,是下肢動脈阻塞的警訊。因為血流供應不足,患者只要走一段路,腳就會因為缺血而變得無力、痠痛,需要停下來休息,才有辦法繼續行走。

下肢動脈阻塞的另一個徵狀是傷口難以癒合。當我們受傷時,傷口需要有充足的血液循環,才有辦法修復組織。倘若下肢動脈狹窄、阻塞,血液循環太差,傷口便難以復原,甚至可能從一個小傷口,漸漸變成慢性潰瘍。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心臟內科李信賦主任表示,臨床上可以把下肢動脈疾病的嚴重度分成四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期,下肢動脈狹窄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

第二期,患者出現「間歇性跛行」,也就是在走路或運動時,下肢肌肉會感到痠痛,需要稍加休息,症狀才會緩減。隨著動脈狹窄的程度惡化,患者能夠行走的距離會越來越短。

第三期,患者連在休息或夜間睡覺等非活動的時候,也會感到腿部疼痛。

第四期,腿部遠端組織開始出現難以癒合的潰瘍、甚至壞死,若沒有積極介入處理,患者可能因大範圍缺血,或因傷口引發次發性感染,導致截肢的命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信賦醫師提醒,尤其像冬天氣溫降低,熱漲冷縮的原理讓血管收縮得更為嚴重,糖友更需要加強注意照護,原本已經狹窄的血管可能完全阻塞、症狀加劇,甚至造成腿部急性缺血、壞死,相當棘手。如果原本就有心血管病史,亦可能導致下肢動脈阻塞的病情急速惡化。此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年紀大、抽菸等因素皆會影響血管健康,加重下肢周邊動脈疾病的進展,務必提高警覺。

及早打通血管,才能避免截肢

張雲德主任說明,當糖友發現有糖尿病足問題時,控制好血糖仍是當務之急,以及務必戒菸。若經過檢查之後,狹窄的狀況較嚴重,或出現難以癒合的傷口,就要考慮用介入性治療處理。

徐中和主任說明,介入性治療其中一個較常聽到就是「氣球導管擴張術」,患者接受局部麻醉,醫師從鼠蹊部開一個小傷口放進導管,找到動脈血管阻塞的位置,再撐開氣球將鈣化的斑塊擠小壓扁,這樣就能擴張血管的管徑,必要時則會放入支架維持血管暢通。

介入性治療完成之後,患者的症狀大多可以改善,然而隨著時間經過,血管內皮細胞會繼續增生,術後可能會有再狹窄、再阻塞的可能。李信賦主任說,為了降低再次阻塞的機會,另一個選擇是塗有藥物的球囊。在撐開血管時,會釋放藥物進入血管壁,抑制細胞增生,有助於維持血管的暢通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部分患者的血管鈣化特別嚴重,僅僅使用氣球擴張術,無法將血管完全撐開,可以考慮使用斑塊旋切裝置執行斑塊清除術,先刮除血管內堅硬的斑塊,再用塗藥球囊或塗藥支架,以維持血管暢通。

做好血管保養,常保雙腳勇健

臨床上偶爾會遇到糖尿病友因為腳上出現小範圍的擦傷、燙傷,卻遲遲無法癒合,後續又遭到細菌感染,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症,甚至需要截肢保命。因此,糖友一定要好好保養血管,並學習照顧自己的雙腳:養成每天檢查雙腳的習慣,以免因為神經麻木,而疏忽腿部傷口。平時盡量不要赤腳走路,穿襪子與包鞋可以多一層保護。如果想要泡腳、泡溫泉,記得先用手肘測試水溫,避免在不自覺中燙傷。

萬一發現腳部出現傷口,請找醫師評估,不要覺得是小傷口,就疏於照顧,倘若拖到傷口惡化、感染,恐怕難以收拾。

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的雙腳溫度不同、腳毛脫落,或走路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狀況,要小心下肢周邊動脈狹窄,務必及早就醫、即早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