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資訊獲取的方式之外,不安全依戀者對於關係的記憶也與安全者不同。一項經典的記憶扭曲研究就是由依戀研究的翹楚Simpson所帶領。Simpson, Rholes, & Winterheld (2009)邀請了148位大學生進行「衝突討論」(Problem discussion)的實驗。他們將受試者安排在一個房間中,請他們討論自交往以來,最重要、未獲解決的衝突事件,以V8記錄其討論的過程,雙方的支持行為、溝通方式等等,並請他們在討論衝突後立即評估對方對自己支持的程度,然後一週後,再進行同樣的評估,應計算兩次評估的差異。即使在關係狀況較差的戀情中,安全者傾向在兩週後產生一種正向知覺的扭曲,認為自己的另一半當時是支持自己的,逃避者則相反地產生一種負向錯覺,認為當時伴侶相當不支持自己;關係狀況較差的焦慮者則在一週後錯誤地知覺自己跟伴侶當初討論的時候,情感上是很親近的--當然事實上並非如此。
這些結果說明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不同依戀風格的個體,的確會依照他們對關係的期待來處理、調整並曲解訊息。這種解釋傾向的差異,會給關係帶來怎樣的後果呢?最新的研究顯示,這使得逃避依戀者在同理伴侶的感受的時候,相當地不精確(Simpson et al., 2011)。不過或許該慶幸的是,Simpson等人也指出在面對威脅關係的親密、衝突事件、或感到失落的時候(負面事件),焦慮依戀者比安全依戀者更能精確地同理對方的感受。
交互作用:從擁抱我開始
看到不安全依戀者面臨這樣悲慘的命運,心理學家也有領五年五百億(?)當然應該要出來面對。Interdisciplinary Center Herzlyia的Mikulincer等人長期以來進行一種叫Secure priming的實驗,他們發現呈現安全的刺激(例如溫暖的笑臉,聖母的圖像,讓人聯想到安全感的字:安全,保護,舒適,親密…)有助於建立一個人的安全感(Bartz & Lydon, 2004; Mikulincer, Birnbaum, Woddis, & Nachmias, 2000; Mikulincer et al., 2003)。但是過去對於Secure priming為什麼有效,仍然像是黑盒子一樣費解。
近年Beckes, Simpson, & Erickson (2010)提出一個看法:Secure priming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在威脅情境中出現安全的訊息,會使我們聯想到與安全相關的基模。他們進行了一個實驗,首先在螢幕上快速呈現一張駭人的圖片如蛇、受傷的士兵,或是一張一般的圖片如菜籃(當然所有受試者都沒有察覺這些圖片),然後再呈現一張微笑的臉賦予他們安全感,最後請受試者判斷出現的英文單字是不是一個真存在的字[6]。結果發現,受試者在看到威脅圖片時比起控制圖片時,對於安全感相關的單字反應更為快速。Beckes等人根據此實驗提出一項建議是:雖然不安全依戀者傾向用負面的基模解釋這個世界的訊息,但是如果在每次面臨衝突、威脅性的事件時,伴侶都能給與安全感的支持,將負面威脅與安全感進行連結,便能漸漸制約並改變不安全依戀者的認知基模,走出不安全的迴圈。
當然許多人或許會質疑,這樣的效果可以推論到這麼遠嗎?走出實驗室之後,這樣的結果究竟還在不在呢?同樣與Simpson合作的Rholes很可能會大力的點頭。還記得文首曾提及,不安全依戀者傾向在婚後當了父母之後,有更多心理上的適應困難與憂鬱症狀嗎?Rholes在他的長期追蹤研究中發現,如果能給予不安全依戀的伴侶足夠的支持與鼓勵、較少進行負面訊息的交換、較多的合作與關心,他們便能較快走出憂鬱(W. Steven Rholes et al., 2011)。可見,不安全依戀者還是有救的,指是要看伴侶願不願意像多拉A夢一樣伸出援手、付出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