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反覆腹瀉、血便?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恐增腸癌風險!

careonline_96
・2025/03/28 ・219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位 30 多歲的女性患者,平時工作相當忙碌,壓力很大,經常腹瀉。雖然發現排便帶血,但自認為是痔瘡,而沒有放在心上。」臺北榮民總醫院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王彥博醫師指出,「因為持續解血便,患者經常感到頭暈,才終於就醫檢查。」 

大腸鏡檢查發現患者的直腸、結腸有嚴重發炎、潰瘍。經過一系列檢查,確診 為潰瘍性結腸炎,王彥博醫師說,接受傳統藥物治療後,患者的症狀緩解,但 是一段時間後又會復發,於是向健保申請使用生物製劑。 

王彥博醫師說,至今持續使用生物製劑已經過了三年,患者的狀況穩定下來, 沒有復發的狀況,回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是一種慢性腸道發炎 疾病,主要分為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王彥博醫師解釋,潰瘍性結腸炎主 要影響結腸、直腸,常見症狀包括腹瀉、血便、腹痛等。克隆氏症可能影響所 有的消化道,常見症狀包括腹痛、腹瀉、營養不良、貧血、體重減輕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的腸胃炎會出現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大多會在幾天內緩解。」王 彥博醫師強調,「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的症狀則是反覆發作,如果持續較久、經 常發作,便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檢查。」 

除了影響腸道之外,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可能影響腸道以外其他器官,而出現眼 睛發炎、皮膚紅疹、關節疼痛等症狀。王彥博醫師說,大約四分之一的病人會出現腸道外症狀,曾經有病人是先以關節痛來表現,後來做檢查後才發現,原 來是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警訊
圖 / 照護線上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成因尚未完全明瞭,目前認為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基 因、飲食、環境、壓力等。王彥博醫師說,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中具有家族史 的比例約為 10%。可能在遇到某些感染、飲食、環境的影響,而激發出針對腸 道的免疫反應,對自己的腸道組織發動攻擊,造成腸道慢性發炎。 

潰瘍性結腸炎通常是呈現連續性病灶,從直腸向結腸延伸。克隆氏症的病灶會 呈跳躍式分布,包括食道、胃、小腸、結腸、直腸等皆可能受到侵犯。王彥博 醫師說,潰瘍性結腸炎通常侵犯黏膜層,可能造成腸道穿孔、腸道狹窄、毒性 巨結腸症等;克隆氏症會侵犯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若未接受治療,恐 導致腸道狹窄、穿孔、瘻管、膿瘍等嚴重併發症。倘若腸道長期處於發炎的狀 態,將使罹癌風險增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
圖 / 照護線上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會經常腹瀉、血便,而導致營養不良、貧血,且嚴重影響生 活品質,甚至無法好好工作。王彥博醫師說,如果因為嚴重併發症而反覆接受 手術,可能造成短腸症候群,恐導致失能,對患者與家屬造成極大的衝擊。 

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追求腸道黏膜癒合 

診斷發炎性腸道疾病後,醫師會根據抽血檢查、影像檢查、內視鏡檢查、病理 切片的結果,評估疾病的嚴重度,並擬定合適的治療計畫。 

首先要做好飲食控制,不要吃生食。王彥博醫師說,藥物治療包括 5-ASA 抗發 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等。 

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造成月亮臉、水牛肩、增加感染風險等副作用,因此類固 醇通常僅作短期內控制急性病情之用,治療上主要會以 5-ASA 抗發炎藥物、免疫調節劑來控制發炎。倘若傳統治療成效不佳,便會考慮介入生物製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追求腸道黏膜癒合
圖 / 照護線上

相較於傳統藥物,生物製劑的治療機轉較精準,可以有效抑制發炎反應,且副 作用較少,能夠幫助腸道黏膜癒合。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目標有幾項,第一、臨床症狀緩解,降低腹瀉、血便頻率;第二、發炎指數回復正常;第三、腸道黏膜癒合,降低復發風險;第四、達到病理緩解,長期穩定控制病情。王彥博醫師說,在症狀改善後,患者還是要按時回診,持續接受治療。 

貼心小提醒 

天氣寒冷時,很多人喜歡進補,但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最好不要任意進補。 王彥博醫師叮嚀,規律用藥、均衡飲食、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才能把疾病控制 穩定,維持理想的生活品質,降低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53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發炎性腸道疾病警訊:腹痛與血便,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的徵兆!
careonline_96
・2024/12/20 ・229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照護線上

「有位 30 多歲的女性患者,平時工作相當忙碌,壓力很大,經常腹瀉。雖然發現排便帶血,但自認為是痔瘡,而沒有放在心上。」臺北榮民總醫院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王彥博醫師指出,「因為持續解血便,患者經常感到頭暈,才終於就醫檢查。」 

大腸鏡檢查發現患者的直腸、結腸有嚴重發炎、潰瘍。經過一系列檢查,確診 為潰瘍性結腸炎,王彥博醫師說,接受傳統藥物治療後,患者的症狀緩解,但 是一段時間後又會復發,於是向健保申請使用生物製劑。 

王彥博醫師說,至今持續使用生物製劑已經過了三年,患者的狀況穩定下來, 沒有復發的狀況,回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是一種慢性腸道發炎 疾病,主要分為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王彥博醫師解釋,潰瘍性結腸炎主 要影響結腸、直腸,常見症狀包括腹瀉、血便、腹痛等。克隆氏症可能影響所 有的消化道,常見症狀包括腹痛、腹瀉、營養不良、貧血、體重減輕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的腸胃炎會出現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大多會在幾天內緩解。」王 彥博醫師強調,「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的症狀則是反覆發作,如果持續較久、經 常發作,便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檢查。」 

除了影響腸道之外,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可能影響腸道以外其他器官,而出現眼 睛發炎、皮膚紅疹、關節疼痛等症狀。王彥博醫師說,大約四分之一的病人會出現腸道外症狀,曾經有病人是先以關節痛來表現,後來做檢查後才發現,原 來是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警訊
圖/照護線上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成因尚未完全明瞭,目前認為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基 因、飲食、環境、壓力等。王彥博醫師說,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中具有家族史 的比例約為 10%。可能在遇到某些感染、飲食、環境的影響,而激發出針對腸 道的免疫反應,對自己的腸道組織發動攻擊,造成腸道慢性發炎。 

潰瘍性結腸炎通常是呈現連續性病灶,從直腸向結腸延伸。克隆氏症的病灶會 呈跳躍式分布,包括食道、胃、小腸、結腸、直腸等皆可能受到侵犯。王彥博 醫師說,潰瘍性結腸炎通常侵犯黏膜層,可能造成腸道穿孔、腸道狹窄、毒性 巨結腸症等;克隆氏症會侵犯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若未接受治療,恐 導致腸道狹窄、穿孔、瘻管、膿瘍等嚴重併發症。倘若腸道長期處於發炎的狀 態,將使罹癌風險增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
圖/照護線上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會經常腹瀉、血便,而導致營養不良、貧血,且嚴重影響生 活品質,甚至無法好好工作。王彥博醫師說,如果因為嚴重併發症而反覆接受 手術,可能造成短腸症候群,恐導致失能,對患者與家屬造成極大的衝擊。 

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追求腸道黏膜癒合 

診斷發炎性腸道疾病後,醫師會根據抽血檢查、影像檢查、內視鏡檢查、病理 切片的結果,評估疾病的嚴重度,並擬定合適的治療計畫。 

首先要做好飲食控制,不要吃生食。王彥博醫師說,藥物治療包括 5-ASA 抗發 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等。 

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造成月亮臉、水牛肩、增加感染風險等副作用,因此類固 醇通常僅作短期內控制急性病情之用,治療上主要會以 5-ASA 抗發炎藥物、免疫調節劑來控制發炎。倘若傳統治療成效不佳,便會考慮介入生物製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追求腸道黏膜癒合
圖/照護線上

相較於傳統藥物,生物製劑的治療機轉較精準,可以有效抑制發炎反應,且副 作用較少,能夠幫助腸道黏膜癒合。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目標有幾項,第一、臨床症狀緩解,降低腹瀉、血便頻率;第二、發炎指數回復正常;第三、腸道黏膜癒合,降低復發風險;第四、達到病理緩解,長期穩定控制病情。王彥博醫師說,在症狀改善後,患者還是要按時回診,持續接受治療。 

貼心小提醒 

天氣寒冷時,很多人喜歡進補,但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最好不要任意進補。 王彥博醫師叮嚀,規律用藥、均衡飲食、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才能把疾病控制 穩定,維持理想的生活品質,降低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新型生物製劑對抗全身膿疱!皮膚專家揭示治療突破的秘密
careonline_96
・2024/11/22 ・279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照護線上

「那是一位年輕女性,從小就診斷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也反覆發作過好幾次。」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助理教授曾涵琪醫師表示,「每次急性發作時,患者全身會冒出大量膿疱,伴隨發燒、劇烈疼痛、且癢得很厲害,苦不堪言。由於皮膚會持續流出膿水,患者經常需要住院治療,無法上班。為了遮蓋遍布全身的膿疱,患者都只能穿著長袖,也不敢外出。」

患者有申請使用傳統的生物製劑,讓病情初步獲得控制,不過因為肝膿瘍的關係,又導致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急性大面積發作。曾涵琪醫師指出,由於這位病患在接受基因檢測後,確認具有 IL36RN 基因突變,所以有機會改採用針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致病機轉 IL-36 的新型生物製劑。接受治療後,患者的疼痛、搔癢快速緩解,大約一週後膿疱便幾乎清除,能夠較快恢復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帶給患者很大的幫助。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是一種少見的皮膚疾病,發病率大約是十萬分之一。因為患者可能面臨嚴重的併發症,是種會危及生命的重症。

有些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是由其他形式的乾癬轉變而來,也有些患者是自發性膿疱性乾癬。曾涵琪醫師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特徵是皮膚出現紅斑和膿疱,並且可能伴隨發燒、畏寒、疼痛、搔癢等症狀。患者全身上下、從頭到腳都可能受到影響,皮膚上會出現一顆顆膿疱,嚴重時這些膿疱會融合成一大片「膿疱湖」,且滲出膿液,急性發作時來的又急又猛,常常導致患者需要住院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又痛又癢恐致命
圖/照護線上

急性發作時,抽血檢查會發現白血球和發炎指數異常升高。常被誤認為是嚴重的感染,因為表現出來的症狀像是全身感染膿疱。然而,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其實是一種由嚴重發炎反應所引起的自體發炎性疾病,而非細菌或病毒感染。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發病因子包括基因變異(如IL36RN)、藥物、感染、壓力、懷孕等。曾涵琪醫師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並沒有特定的好發族群,兒童或成人都有可能發生。有些患者在小時候就出現症狀,有些患者則是在成年後發病。

臨床上可使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整體評估工具(GPPGA)來評估病情的嚴重度,分別根據膿皰、紅斑、脫屑的狀況從到 0 分(無症狀)至 4 分(最嚴重)來評分,三項加總後除以三,可以得到平均分數。治療過程中也可利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整體評估工具來評估治療成效。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整體評估工具(GPPGA)
圖/照護線上

新型生物製劑幫助快速緩解膿疱症狀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發作時會讓患者全身劇烈疼痛、搔癢,嚴重影響生活、睡眠品質,苦不堪言,所以大家都希望能盡快緩解症狀,讓膿疱消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傳統治療藥物包括口服 A 酸、免疫調節劑、類固醇等,但是治療成效較有限,必須使用一段時間後,症狀才會漸漸緩解,或有生物製劑選擇,但大多是針對一般乾癬的 IL-17、IL-23 發炎路徑所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隨著醫學進步,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致病機轉較為清楚,所以可以針對致病機轉「IL-36 發炎路徑」所開發的藥物,目前已有針對此特定細胞激素發揮作用的新型生物製劑供患者選擇。

目前健保也已針對基因檢測確認具有 IL36RN 基因突變,急性大面積膿疱性乾癬的患者給付新型生物製劑。曾涵琪醫師說,針對 IL-36 的新型生物製劑可以精準的阻斷發炎的連鎖反應,達到快速控制急性發作的效果。

臨床試驗顯示,在急性發作期使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有超過5成患者在首週即可達到膿疱完全消退,GPPGA 的膿疱評分從 2-4 分降低至完全消除的 0 分,疼痛也大幅緩解,顯著提升生活品質,幫助患者較快回到原本的生活與工作,而且在接受治療後有 6 成患者維持膿疱清除達 12 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型生物製劑幫助快速緩解症狀
圖/照護線上

新型生物製劑採靜脈注射,若狀況許可,注射完後患者就可以回家,有超過半數的患者在注射一次後便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成效,對於急性大面積膿疱性乾癬的患者來說是一項突破性的治療選擇。

筆記重點整理

目前健保也已針對基因檢測確認具有 IL36RN 基因突變,急性大面積膿疱性乾癬的患者給付新型生物製劑,可以精準的阻斷發炎的連鎖反應,達到快速控制急性發作的效果。有超過5成患者在首週即可達到膿疱完全消退,GPPGA 的膿疱評分從 2-4 分降低至完全消除的 0 分,疼痛也大幅緩解,顯著提升生活品質,幫助患者較快回到原本的生活與工作,而且在接受治療後有 6 成患者維持膿疱清除達 12 週。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特徵是皮膚出現紅斑和膿疱,並且可能伴隨發燒、畏寒、疼痛、搔癢等症狀。患者全身上下、從頭到腳都可能受到影響,皮膚上會出現一顆顆膿疱,嚴重時這些膿疱會融合成一大片,且滲出膿液,讓患者非常不舒服,常常需要住院治療,是種可能危及生命的重症。

臨床上可使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整體評估工具(GPPGA)來評估病情的嚴重度,分別根據膿皰、紅斑、脫屑的狀況從 0 分(無症狀)至 4 分(最嚴重)來評分,三項加總後除以三,可以得到平均分數。治療過程中也可利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整體評估工具來評估治療成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傳統治療藥物包括口服A酸、免疫調節劑、類固醇等,但是治療成效較有限,必須使用一段時間後,症狀才會漸漸緩解,或有生物製劑選擇,但大多是針對一般乾癬的 IL-17、IL-23 發炎路徑所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53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認識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腸道黏膜癒合是關鍵!
careonline_96
・2022/07/19 ・234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醫師好!」老先生中氣十足地打招呼。

「你是…」醫師回過頭,愣了一會兒才認出來,「哇!你變好多啊!」

「是啊,我現在都吃得下,身體狀況好很多了。」

那是一位克隆氏症的病患,常常因為腹瀉、腹痛而住院,體重也減輕很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胃腸科林毅軒醫師分享,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期間,他的白血球一度降到只剩 100 顆/ul,遠低於正常值,狀況不甚樂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腸道有狹窄的狀況,建議手術治療,林毅軒醫師說,為了控制病情,當時有使用生物製劑治療,讓腸道更加穩定。經過半年多,患者的體重回升了 20 公斤,整體狀況大幅改善,讓人非常開心!

什麼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腸道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林毅軒醫師指出,可能是因為環境、感染而誘發身體免疫反應,使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腸道組織,甚至全身器官,而造成一連串併發症。

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致分為兩大類,潰瘍性大腸炎以及克隆氏症。林毅軒醫師解釋,潰瘍性大腸炎病患主要會有腹瀉、血便等狀況,可能因為裡急後重而坐立難安。在腸道慢性發炎下,患者可能有貧血的情形,容易感到倦怠,恐影響學業、工作及生活品質。

克隆氏症可能對所有消化道造成影響,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等,林毅軒醫師說,克隆氏症會產生腹痛、腹瀉,並使吸收功能變差,導致體重減輕,由於整層腸壁發炎,病患可能出現瘻管、穿孔、腸道狹窄等嚴重併發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合評估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嚴重程度

我們可以從病患的主觀症狀,包含腹瀉腹痛次數、嚴重程度,以及病患生活品質做評估。林毅軒醫師說,從客觀的角度,可以抽血觀察發炎指數、檢驗糞便鈣衛蛋白(Fecal calprotectin),另外也可藉由內視鏡,包含大腸鏡、小腸鏡以及膠囊內視鏡,觀察腸道黏膜紅腫、出血、潰瘍的分布範圍及嚴重程度。

除此之外,還能運用影像檢查,如小腸攝影、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等,綜合各項資訊可以評估發炎性腸道的嚴重程度。

臨床上會依據主觀和客觀的證據,將發炎性腸道疾病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林毅軒醫師解釋,如果以廚師做料理來比喻腸道的發炎程度,輕度是小火燉煮,中度到重度則是大火快炒。

輕度到中度發炎性腸道疾病可以使用傳統的 5-ASA 藥物、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把小火控制住。林毅軒醫師說,若是中度到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使用傳統藥物可能緩不濟急,因此除了使用類固醇,也會盡快以生物製劑介入,減少月亮臉、水牛肩、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的發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物製劑屬於單株抗體藥物,作用機轉較精準,治療成效優於傳統藥物。林毅軒醫師分析,若有皮膚、關節、眼睛等腸道外症狀,可以選擇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若以腸道表現為主,可以使用淋巴球遷徙阻斷劑,因為專門作用於腸道,所以安全性較高,有較少感染風險、較少癌症風險。

「生物製劑能夠改善臨床症狀,有助達到腸道黏膜癒合,」林毅軒醫師說,「腸道黏膜癒合可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降低後續需要手術治療的機會。若是病患出現腸道狹窄需要開刀,使用生物製劑也可以讓腸道在手術前後維持在較穩定的狀態。」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重點是腸道黏膜癒合

經過治療後,腹瀉、血便等主觀症狀改善,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逐漸受到控制,但不代表腸道沒有發炎反應,林毅軒醫師提醒,我們需要透過各種客觀證據來評估,包含抽血、糞便鈣衛蛋白、內視鏡檢查等。

「腸黏膜癒合」是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時非常重要的目標,林毅軒醫師強調,在治療前我們會用大腸鏡、小腸鏡觀察腸道黏膜狀況,看看是否有紅腫、潰瘍;而在治療期間,更需要用內視鏡檢查,觀察腸道黏膜紅腫是否改善,黏膜的血管紋路是否明顯。如果可以達到腸黏膜癒合,看起來跟一般人無異的狀態,可以減少嚴重併發症的發生,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持續接受治療,維持在腸道黏膜癒合的狀態,能夠減少病情反覆發作的機會,降低使用類固醇的機會,生活品質能獲得顯著改善,未來較不會因為嚴重併發症而開刀,罹患腸胃道腫瘤的風險也能夠下降。

貼心小提醒

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人出現腹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炎,往往需要至腸胃科就診,進行完整的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經過治療,症狀改善後,患者仍要定期追蹤治療,林毅軒醫師叮嚀,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目標是腸黏膜癒合,保持腸黏膜癒合,能有較好的預後,對於課業、工作、生活品質都有正面的幫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careonline_96
553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