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撰文/陳亭瑋│自由寫手
美麗新世界的靈藥?誤會大了
歷史上人類對於化學物質的應用,由後人的眼光來看,常常充滿各種不可思議的莽撞。二次大戰結束前的 1941 年,滴滴涕(DDT)進入商業市場,由於此物質對人類的「急性毒性」相當低、對昆蟲的毒性高,只要一點點就可以將生活環境中的瘧蚊、跳蚤消除得清潔溜溜,因而成為炙手可熱的殺蟲劑,當時眾人都覺得:能解決各種昆蟲困擾的靈丹妙藥終於橫空出現了!
在那個受苦於瘧疾與傷寒的年代,DDT 的問世的確避免了許多傳染病;但 DDT 在上市後將近 20 年的時間中近乎被濫用,出現各種不在乎劑量、四處噴灑的現象。化學物質的系列文章看到現在,客官們應該都很清楚,在化學物質的使用上,「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多噴多保庇」百分之百是錯誤的觀念。
於是隨著時間過去,壞消息逐漸冒出來:跟 DDT 同世代的許多化學殺蟲劑,在後世被我們稱之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這類化學物質被發現會導致生物體內分泌紊亂、生殖及免疫機能失調、神經及發育紊亂。2001 年在瑞典簽訂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就是希望集合全世界的力量減少甚至消除這類化學物質的影響。
化學農藥的「蚱蜢效應」
究竟這類化學物質有多恐怖,需要勞師動眾各國簽訂一個公約管制其使用呢?
斯德哥爾摩公約關注的 POPs 化學物質主要為早期的強效殺蟲劑(如 DDT),少數為工業副產物(如戴奧辛)[1]。POPs,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有幾個共同的特性,讓它們對生物體的影響特別大,包括毒性很強、「持久性」在環境可以存留很久、「半揮發性」能跟著水與空氣傳播,「生物累積性」可以食物鏈高階消費者的脂肪層中累積。
毒性強無須解釋(不然幹嘛要禁止它呢),另外兩個特性組合成了 POPs 惡名昭彰的的「蚱蜢效應」; POPs 的「持久性」會讓它即使受風吹日曬雨淋也能維持原狀與毒性,而「半揮發性」使得它能蒸發或附著在大氣顆粒上隨著大氣移動。POPs 往往由溫暖的地方蒸散移動,抵達寒冷的地方才又隨大氣沉降。這種「隨大氣移動」的特性讓它的污染影響全球化:受污染地可以離排放地非常遙遠,就像蚱蜢隨處亂跳。
於是時至今日,即使連南北極這樣偏遠的所在也曾驗出 DDT 的污染。(Chen & Blume, 1997; Lia & Macdonald, 2005)加上大家很熟悉的「生物累積」作用以及 POPs 可以在脂肪層中累積的特性 ── 而高緯度地區的生物往往是靠脂肪層禦寒 ── 於是胖胖的、又位於食物塔頂層的肉食動物因此飽受威脅。(北極熊淚目:活下來好難)
美國滅蚊撒了太多殺蟲劑,結果五年後極圈的北極熊中毒,是不是感覺有哪裡不太公平?簡單來說,已經痛定思痛、決心全部禁用 POPs 的某國,卻因周遭國家繼續使用、經過大氣傳播仍受到了污染,這筆帳該如何算起?
除了禁用,還得提出替代方案
2001 年 5 月 22 日,《斯德哥爾摩公約》在瑞典簽立,2004 年 5 月 14 日,此公約正式生效。公約的主要目標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讓地球未來不再受到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危害。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先訂出首要的處置名單。首批列管名單包括 12 種 POPs,後續隨著證據增加,截至 2017 年 5 月 5 日,受到管制的化學物質已達 28 種。
不過,公約除了列出危險的化合物名單,更重要的是支持各地區尋找安全的替代品。有些化學物質可能在已開發國家停用已久(如第一批列管的 POPs 在臺灣多已禁用超過 20 年);但對某些發展中國家來說,替代品可能太難製造、太過昂貴或是不夠好用。舉例來說,在室內少量噴撒 DDT 殺死瘧蚊,目前仍是將近 20 個國家用以控制瘧疾傳播最便宜、有效的辦法。
不用 DDT,許多國家立即迎來瘧疾肆虐;用了 DDT,全世界就要繼續承受長期的污染。用?不用?這是個好問題。
要真正解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不准用」之後還有很多問題要面對。好比說已經製造出來的庫存農藥或是正在使用的設備應該如何處置?另外,有些國家本身可能缺乏相關技術,長期放置或遠距離搬移都會提高物質洩漏風險,這時就得借助國際力量。舉例來說,過去有許多電力系統的零件含有多氯聯苯,如果希望將環境中所有多氯聯苯消除,就需要相當龐大預算更換整套電力系統,這在許多開發中國家中並不切實際;同樣需要國際協助提出具體的改善方案。
而除了各國正在進行中的禁用、尋找替代方案、淘汰舊器材之外,那些已經擴散到大自然中的污染又該怎麼辦呢?
坦白說,現代科學對於已經進入環境的 POPs 目前並沒有太有效率的處置方法,只能像對待失戀一樣:讓時間治療一切。所幸 POPs 的半衰期並沒有想像中漫長,第一批 POPs 在田間環境中的半衰期 [2],最長的是滅蟻樂 8.2 年,最短為毒殺芬少於半年(詳細資訊見下表)。面臨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問題,只要能不再生產這些化學物質,積極處置現有的庫存,經過足夠的時間,就像處理氟氯碳化物的問題一樣 [3],人類終能有宣布勝利的一日。
註解
- 目前列管的化學品主要可分為:殺蟲劑(如阿特靈、可氯丹、地特靈、安特靈、飛佈達、六氯苯、滅蟻樂、毒殺芬等)、工業材料(如五溴二苯醚做為電子材料的阻燃劑)、無意產生的化學物質(如戴奧辛、呋喃等)
- 半衰期
- 蒙特婁議定書係迄今最成功之環境公約,成功減少全球95%之氟氯碳化物(CFCs),終止對臭氧層的破壞。
- 欲知更多可見斯德哥爾摩公約相關說帖《清除污染物指南》
參考資料
- 地理學中的人與自然:全球化的環境污染
-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資訊網站
- 環境外交
- 國內外環境毒物研究成果新知
- Chen, J., & Blume, H. P. (1997).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of Antarctica: a review. Polarforschung, 65(2), 83-92.
- Li, Y. F., & Macdonald, R. W. (2005). Sources and pathways of selected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to the Arctic and the effect of pathway divergence on HCH trends in biota: a review.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342(1), 8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