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2016國際豆類年,為什麼要排擠大豆?

葉綠舒
・2016/09/10 ・218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6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ybeans-182294_640

聯合國農糧署(FAO)訂 2016 年是「國際豆類年」。對居住在東亞地區的我們來說,提到豆類,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大豆(黃豆,Glycine max)。不過,根據農糧署的網站資料,所謂的「豆類」(pulses)包含了所有在收穫後用作乾粒糧食的一年生豆科植物(leguminous crops),包括扁豆(lentils,濱豆、兵豆,學名 Lens culinaris)、蠶豆(broad bean,學名 Vicia faba)、豌豆(peas,學名 Pisum sativum)與鷹嘴豆(chickpeas,學名 Cicer arietinum)等。

至於大豆呢?由於在國外大豆通常用來榨油,反而不在農糧署對豆類的定義中了。 大豆不是豆類?對於早上起來一杯豆漿、中午跟晚上的菜餚裡免不了會有豆腐、豆干、豆芽,茶點裡少不了一盤毛豆的我們來說,把大豆排除在外實在覺得非常「不蘇湖」!畢竟,黃豆對於東亞民族來說,可不是只用來榨油的呢。

黃豆發源於中國,可能在新石器時代便開始被食用了。秦漢之前大豆主要是以「豆飯藿羹」(豆粒飯與豆葉羹)的方式食用,到漢朝開始以豆製醬、做豆腐等等,使大豆成為華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好伙伴。光是包裝豆米漿在台灣一年就有 40 至 50 億元的市場,這還沒有把路邊攤、餐車以及連鎖早餐店的部分算進去呢!光是看臺灣去年進口多少大豆(271 萬多公噸)就可以理解,大豆對我們的重要性了。

1280px-Tofu_-_assorted_products_01-1024x771
各種豆製品。圖/wiki

成熟的大豆可以磨豆漿、發芽後作為蔬菜(黃豆芽)食用,豆漿凝固後的豆腐與豆皮,又可以製出五花八門的黃豆加工品:豆干、豆包、豆雞、豆腸……八分熟的大豆豆莢是零嘴(毛豆)、發酵豆製品是味噌、醬油、納豆,對東亞民族如此重要的黃豆,到了歐美,竟然只用來榨油跟以及工業使用,真的令人長嘆三聲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陪伴著我們一路走來的豆科作物可不只有大豆。在台灣,冬天一盅熱氣騰騰的紅豆(Vigna angularis)湯暖暖肚子,夏天一碗冰鎮綠豆(Vigna radiata)湯消暑解渴,真的是十分愜意的享受;如果不管農糧署的定義,光是可以端上桌當作蔬菜的豆科植物,就包括了菜豆(敏豆,學名 Phaseolus vulgaris)、豇豆(學名 Vigna unguiculata),當然還有豌豆與綠豆芽囉!至於蠶豆在台灣主要是油炸後當作零嘴,當作蔬菜反而少見。同樣在台灣被當作零嘴的豆科植物還有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另外花生還可以榨油。

當作主食的豆類作物,除了黃豆以外,在台灣的阿美、排灣、卑南、泰雅等原住民族食用的樹豆(pigeon pea,Cajanus cajan)也是其中之一。樹豆原產於印度,為多年生植物。它除了可以與米一起煮以外,也可以磨粉、煮湯、榨油、做豆腐、豆醬、孵豆芽作為蔬菜食用。不過,樹豆吃多了容易脹氣,所以也被稱為「放屁豆」。花蓮縣光復鄉的原名「馬太鞍」(Fata’an)在阿美族語意即為樹豆,據說是早期阿美族在此棲息時,隨處可見樹豆樹,因而將其作為地名。

1024px-Cajanus_cajan
樹豆。圖/wiki

提到豆類,可絕對不能錯過用作綠肥的豆類作物們。最早對於綠肥的記載出自於西晉郭義恭的《廣志》:「苕草,色青黃,紫花,十二月稻下種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葉可食。」苕草(苕子,學名 Vicia villosa)即是豆科植物。到了南北朝時,綠豆與紅豆也列入綠肥的行列;另外紫雲英(Astragalus sinicus)、黃花羽扇豆(魯冰花,Lupinus luteus)、太陽麻(Crotalaria juncea)也都是作為綠肥的豆科植物喔!豆科植物之所以能用作綠肥,是因為它們會與根瘤菌(Rhizobium)共生形成根瘤,根瘤菌能夠抓取空氣中的氮(N2)產生氨,提供給植物使用。由於農作物最常缺少的就是氮肥,在哈伯法(Haber-Bosch Process)尚未發明之前,農夫除了使用糞肥以外,就只能依靠豆科植物的綠肥來提升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了。 如果以為豆科植物只在農業上有貢獻,那就錯了。大名鼎鼎的豌豆,就在十九世紀時幫助了孟德爾發現了遺傳學;而大豆在早期光敏素的研究上,也有相當大的貢獻呢!

為什麼在「國際豆類年」裡面,要把大豆排除在外呢?可能是因為歐美人士沒有吃大豆製品的習慣吧!大豆在十八世紀才傳入歐洲與美國,由於未加工的大豆並不容易消化,雖然他們知道大豆營養豐富,但在缺乏加工技術的情況下,使得他們一開始只把大豆拿來當作地被植物、榨油與餵養牲畜。即便是大豆油,也要到 1920 年代,由於棉籽象鼻蟲肆虐、造成棉子油來源不繼之後,大豆油才逐漸受到重視。因此,雖然美國、巴西與阿根廷是世界三大大豆生產國,但他們卻鮮少將大豆作為糧食使用,也就難怪聯合國農糧署要把大豆排除在「國際豆類年」的行列之外了!不過,對於身為東亞民族一員的我們,講豆類卻不提大豆,怎麼說都覺得怪怪的,不是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文獻:

  1. 彭世獎著。2012。中國作物栽培簡史。中國農業出版社。ISBN:9787109169258
  2. Bill Laws著,王建鎧譯。2014。改變歷史的50種植物。積木文化。ISBN:9789865865351
  3. 郭信厚著。2011。臺灣經濟作物圖鑑。貓頭鷹。ISBN:9789861208695

編按:「紅豆!大紅豆!(芋頭!)ㄘㄨㄚˋㄘㄨㄚˋㄘㄨㄚˋ,你要加什麼料?」各種豆類不只是吃銼冰的好配料,它們默默成為我們生活中無比重要的一部分。 2016 年是國際豆類年,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針對各種常見豆類的基因體密碼作介紹,讓我們能更了解其中的「豆」知識。

本文原出自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其他單位需經同意始可轉載。

文章難易度
葉綠舒
262 篇文章 ・ 9 位粉絲
做人一定要讀書(主動學習),將來才會有出息。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豆類作物當綠肥還是輪作?問問老祖先吧!—— 2016國際豆類年
葉綠舒
・2016/10/22 ・140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24 ・七年級

豆類作物可以作為綠肥(green manure),這在農業上已經廣被應用了。事實上,中國在漢朝時便已經發展出複雜的輪作系統,將土地分成三份,第一年夏天第一塊地種黍、第二塊地種小米、第三塊地種大豆;每一塊地以黍→小麥→大豆→小米的順序輪作,田地的養分會因為有大豆加入輪作而不至於缺氮,而每年都可以有小米、黍、大豆、小麥可吃(參 1)。

不過,近代的綠肥,卻是將豆類作物(pulse crop,泛指一年生的豆科植物,參 2)種在田地裡,在開花後、結子前將它們的莖與葉割下後,將莖葉耕入土中或是留在土壤表面作為覆蓋。等到次年在田地裡種植其他非豆類作物時,去年的豆類作物便「化做春泥更護花」了!

在這樣的操作下,所選擇的豆類作物便不一定要是大豆、蠶豆這類可以食用的豆類作物了;只要是豆科一年生的植物都可以採用。

蠶豆(Vicia faba)。圖 / Wiki
蠶豆(Vicia faba)。圖 / Wikipedia

可是,這樣的操作,在種植綠肥的那段時間,農夫是沒有收入的。難道綠肥真的就只能夠當作肥料使用嗎?與漢朝的老法子相比,究竟是把豆類拿來輪作好,還是直接當作綠肥好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加拿大農業及農業食品部萊斯布里奇研究中心(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 Lethbridge Research Centre)的研究團隊,比較將豌豆(Pisum sativum)、蠶豆與野豌豆(chickling vetch,Lathyrus sativus)作為綠肥,或是列入輪作系統,兩種不同的操作對於往後數年土壤中氮與碳含量變化的影響(參 3)。

研究發現,以豆類植物作為綠肥時,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氮與碳都在第一年釋放到土壤中了。第三年以後,只有百分之三到五的氮與碳釋放出來。相對的,當我們把豆類植物列入輪作系統時,雖然第一年釋放的氮與碳較少(百分之七十的碳、百分之六十三的氮),但是到了第三年,還是有不少的氮與碳(氮百分之十三到十六,碳百分之九到十八)釋放到土壤裡。而且,比較豌豆與蠶豆發現,輪作能提供的碳與氮,相較於綠肥要多一倍

野豌豆。圖 / Wiki
野豌豆。圖 / Wikipedia

除此之外,豌豆、蠶豆與野豌豆裡面,固氮效果最好的是蠶豆與野豌豆;尤其當把蠶豆納入輪作時,能固定的氮量更高。考慮到蠶豆是很好的食物(對蠶豆症患者除外),研究團隊建議可以把蠶豆納入輪作系統,而非只充作綠肥使用。如此一來,農夫可以有蠶豆作為收成的一部分,比單純將豆類作物當作綠肥的收益更高;且蠶豆在種植後數年,都會持續釋放出氮與碳,農夫也可以調整肥料的使用量,降低成本;再加上輪作可以使得單一作物的害蟲無法持續繁殖,真的是一舉數得唷!

我們不知道為何古人選擇輪作而非綠肥,畢竟古代的中國人並沒有將實驗數據一一整理留下的習慣;不過,看到加拿大的研究團隊的成果,不論古人是湊巧也好、是實驗後刻意的選擇也好,看來老祖宗們還真的走了一條經濟又方便的路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文獻

  1. T.R. Sinclair,C.J. Sinclair. 2010. Bread, Beer and the Seeds of Change:Agriculture’s Imprint on World History. ISBN:9781845937058
  2. Wikipedia. Pulse (legume).
  3. Newton Z. Lupwayi and Yoong K. Soon. 2015. Carbon and Nitrogen Release from Legume Crop Residues for Three Subsequent Crop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79 (6): 1650 DOI: 10.2136/sssaj2015.05.0198

編按:「紅豆!大紅豆!(芋頭!)ㄘㄨㄚˋㄘㄨㄚˋㄘㄨㄚˋ,你要加什麼料?」各種豆類不只是吃銼冰的好配料,它們默默成為我們生活中無比重要的一部分。 2016 年是國際豆類年,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針對各種常見豆類的基因體密碼作介紹,讓我們能更了解其中的「豆」知識。

本文原出自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其他單位需經同意始可轉載。

葉綠舒
262 篇文章 ・ 9 位粉絲
做人一定要讀書(主動學習),將來才會有出息。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2016國際豆類年,為什麼要排擠大豆?
葉綠舒
・2016/09/10 ・218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6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ybeans-182294_640

聯合國農糧署(FAO)訂 2016 年是「國際豆類年」。對居住在東亞地區的我們來說,提到豆類,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大豆(黃豆,Glycine max)。不過,根據農糧署的網站資料,所謂的「豆類」(pulses)包含了所有在收穫後用作乾粒糧食的一年生豆科植物(leguminous crops),包括扁豆(lentils,濱豆、兵豆,學名 Lens culinaris)、蠶豆(broad bean,學名 Vicia faba)、豌豆(peas,學名 Pisum sativum)與鷹嘴豆(chickpeas,學名 Cicer arietinum)等。

至於大豆呢?由於在國外大豆通常用來榨油,反而不在農糧署對豆類的定義中了。 大豆不是豆類?對於早上起來一杯豆漿、中午跟晚上的菜餚裡免不了會有豆腐、豆干、豆芽,茶點裡少不了一盤毛豆的我們來說,把大豆排除在外實在覺得非常「不蘇湖」!畢竟,黃豆對於東亞民族來說,可不是只用來榨油的呢。

黃豆發源於中國,可能在新石器時代便開始被食用了。秦漢之前大豆主要是以「豆飯藿羹」(豆粒飯與豆葉羹)的方式食用,到漢朝開始以豆製醬、做豆腐等等,使大豆成為華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好伙伴。光是包裝豆米漿在台灣一年就有 40 至 50 億元的市場,這還沒有把路邊攤、餐車以及連鎖早餐店的部分算進去呢!光是看臺灣去年進口多少大豆(271 萬多公噸)就可以理解,大豆對我們的重要性了。

1280px-Tofu_-_assorted_products_01-1024x771
各種豆製品。圖/wiki

成熟的大豆可以磨豆漿、發芽後作為蔬菜(黃豆芽)食用,豆漿凝固後的豆腐與豆皮,又可以製出五花八門的黃豆加工品:豆干、豆包、豆雞、豆腸……八分熟的大豆豆莢是零嘴(毛豆)、發酵豆製品是味噌、醬油、納豆,對東亞民族如此重要的黃豆,到了歐美,竟然只用來榨油跟以及工業使用,真的令人長嘆三聲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陪伴著我們一路走來的豆科作物可不只有大豆。在台灣,冬天一盅熱氣騰騰的紅豆(Vigna angularis)湯暖暖肚子,夏天一碗冰鎮綠豆(Vigna radiata)湯消暑解渴,真的是十分愜意的享受;如果不管農糧署的定義,光是可以端上桌當作蔬菜的豆科植物,就包括了菜豆(敏豆,學名 Phaseolus vulgaris)、豇豆(學名 Vigna unguiculata),當然還有豌豆與綠豆芽囉!至於蠶豆在台灣主要是油炸後當作零嘴,當作蔬菜反而少見。同樣在台灣被當作零嘴的豆科植物還有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另外花生還可以榨油。

當作主食的豆類作物,除了黃豆以外,在台灣的阿美、排灣、卑南、泰雅等原住民族食用的樹豆(pigeon pea,Cajanus cajan)也是其中之一。樹豆原產於印度,為多年生植物。它除了可以與米一起煮以外,也可以磨粉、煮湯、榨油、做豆腐、豆醬、孵豆芽作為蔬菜食用。不過,樹豆吃多了容易脹氣,所以也被稱為「放屁豆」。花蓮縣光復鄉的原名「馬太鞍」(Fata’an)在阿美族語意即為樹豆,據說是早期阿美族在此棲息時,隨處可見樹豆樹,因而將其作為地名。

1024px-Cajanus_cajan
樹豆。圖/wiki

提到豆類,可絕對不能錯過用作綠肥的豆類作物們。最早對於綠肥的記載出自於西晉郭義恭的《廣志》:「苕草,色青黃,紫花,十二月稻下種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葉可食。」苕草(苕子,學名 Vicia villosa)即是豆科植物。到了南北朝時,綠豆與紅豆也列入綠肥的行列;另外紫雲英(Astragalus sinicus)、黃花羽扇豆(魯冰花,Lupinus luteus)、太陽麻(Crotalaria juncea)也都是作為綠肥的豆科植物喔!豆科植物之所以能用作綠肥,是因為它們會與根瘤菌(Rhizobium)共生形成根瘤,根瘤菌能夠抓取空氣中的氮(N2)產生氨,提供給植物使用。由於農作物最常缺少的就是氮肥,在哈伯法(Haber-Bosch Process)尚未發明之前,農夫除了使用糞肥以外,就只能依靠豆科植物的綠肥來提升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了。 如果以為豆科植物只在農業上有貢獻,那就錯了。大名鼎鼎的豌豆,就在十九世紀時幫助了孟德爾發現了遺傳學;而大豆在早期光敏素的研究上,也有相當大的貢獻呢!

為什麼在「國際豆類年」裡面,要把大豆排除在外呢?可能是因為歐美人士沒有吃大豆製品的習慣吧!大豆在十八世紀才傳入歐洲與美國,由於未加工的大豆並不容易消化,雖然他們知道大豆營養豐富,但在缺乏加工技術的情況下,使得他們一開始只把大豆拿來當作地被植物、榨油與餵養牲畜。即便是大豆油,也要到 1920 年代,由於棉籽象鼻蟲肆虐、造成棉子油來源不繼之後,大豆油才逐漸受到重視。因此,雖然美國、巴西與阿根廷是世界三大大豆生產國,但他們卻鮮少將大豆作為糧食使用,也就難怪聯合國農糧署要把大豆排除在「國際豆類年」的行列之外了!不過,對於身為東亞民族一員的我們,講豆類卻不提大豆,怎麼說都覺得怪怪的,不是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文獻:

  1. 彭世獎著。2012。中國作物栽培簡史。中國農業出版社。ISBN:9787109169258
  2. Bill Laws著,王建鎧譯。2014。改變歷史的50種植物。積木文化。ISBN:9789865865351
  3. 郭信厚著。2011。臺灣經濟作物圖鑑。貓頭鷹。ISBN:9789861208695

編按:「紅豆!大紅豆!(芋頭!)ㄘㄨㄚˋㄘㄨㄚˋㄘㄨㄚˋ,你要加什麼料?」各種豆類不只是吃銼冰的好配料,它們默默成為我們生活中無比重要的一部分。 2016 年是國際豆類年,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針對各種常見豆類的基因體密碼作介紹,讓我們能更了解其中的「豆」知識。

本文原出自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其他單位需經同意始可轉載。

文章難易度
葉綠舒
262 篇文章 ・ 9 位粉絲
做人一定要讀書(主動學習),將來才會有出息。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紅豆生南國,那黃豆生哪國?晚餐桌上聊科普(系列5)
小牛頓電子書_96
・2013/01/16 ・113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76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的一年,小編也開始構思新的主題,不過在這之前,還有好多的晚餐桌科普可以和大家聊聊,今天就從黃豆開始吧!

紅豆生南國,那黃豆生哪國?

中國人「吃豆腐」的歷史可追溯到漢朝年間,因此我們對黃豆一點都不陌生,而且黃豆營養價值極高、富含油脂、蛋白質,也是素食者主要的蛋白質來源,但是大家知道嗎?雖然紅豆和黃豆不同國,不過黃豆和毛豆可是同一國呢!其實毛豆就是只有八分成熟的黃豆!毛豆成熟後會變小、脫水變硬成為黃豆。

小編知道這個資訊時,也著實嚇了一跳,後來查過資料後,發現不止黃豆,甚至黑豆也同屬食用大豆,在未成熟的時候,豆莢呈綠色帶有毛,也就是毛豆哦!大家不妨也上網搜尋一下,毛豆的營養和黃豆(也就是大豆)有什麼不同呢?

熱牛奶的白色薄膜哪兒來?

無論是喝黃豆製的豆漿,或是喝熱牛奶時,嘴唇常常會碰到一層薄薄軟軟的薄膜,有的人特別愛吃這層薄膜〜但薄膜究竟是哪裡來的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或許大家知道牛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質有許多種類,他們的組成及分子大小都不相同。加熱時,牛奶中的各種成分分子包括蛋白質,會激烈的流動,其中分子較小較輕的蛋白質紛紛浮上表層,遇到比牛奶冷的空氣後迅速冷卻凝固,而結合形成了一層薄膜。當然囉!大豆裡一樣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就和牛奶一樣,加熱後也會在表層形成薄膜。

哎呀!這個小常識好像該改成「早餐桌上」的科普話題、或是「宵夜」科普話題啊!因為熱牛奶和豆漿總是早餐和宵夜的常客。小編還沒寫新的系列,先偷偷收錄在晚餐桌分享給大家。

芝麻小事?「鈣」重要!

前面說到牛奶,裡面的營養,第一個就想到「鈣」。鈣質也是對人體很重要的元素哦!除了骨骼牙齒的發育,對於神經和肌肉也很重要,缺鈣時可能會有骨質疏鬆、神經緊張、肌肉痙攣(也就是抽筋)等現象。

除了多喝牛奶,還有什麼食物能幫助我們攝取鈣質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不只動物類食物如牛奶、大骨中含有鈣質,許多植物包括食用的豆類或種子中也都富含鈣質,舉個例子來說,100公克的芝麻中約含400毫克的鈣,含量非常高呢!

大家還有沒有什麼「補鈣良方」呢?譬如說小魚乾、莧菜……等等。

 

以上資料節錄編修自小牛頓出版品,透過小牛頓Facebook專頁對外分享。小牛頓電子書每天都有好玩的科學新知、以及最棒的親子科普話題喔〜〜

小牛頓電子書_96
7 篇文章 ・ 3 位粉絲
提供孩子科學養分、方法和方向,走向正確的科學道路! 小牛頓致力於兒童青少年科普推廣,而透過Facebook粉絲團的近況分享,小牛頓電子書每天都會有新知或貼近親子的科普分享給大家。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2016國際豆類年,為什麼要排擠大豆?
葉綠舒
・2016/09/10 ・218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6 ・七年級

soybeans-182294_640

聯合國農糧署(FAO)訂 2016 年是「國際豆類年」。對居住在東亞地區的我們來說,提到豆類,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大豆(黃豆,Glycine max)。不過,根據農糧署的網站資料,所謂的「豆類」(pulses)包含了所有在收穫後用作乾粒糧食的一年生豆科植物(leguminous crops),包括扁豆(lentils,濱豆、兵豆,學名 Lens culinaris)、蠶豆(broad bean,學名 Vicia faba)、豌豆(peas,學名 Pisum sativum)與鷹嘴豆(chickpeas,學名 Cicer arietinum)等。

至於大豆呢?由於在國外大豆通常用來榨油,反而不在農糧署對豆類的定義中了。 大豆不是豆類?對於早上起來一杯豆漿、中午跟晚上的菜餚裡免不了會有豆腐、豆干、豆芽,茶點裡少不了一盤毛豆的我們來說,把大豆排除在外實在覺得非常「不蘇湖」!畢竟,黃豆對於東亞民族來說,可不是只用來榨油的呢。

黃豆發源於中國,可能在新石器時代便開始被食用了。秦漢之前大豆主要是以「豆飯藿羹」(豆粒飯與豆葉羹)的方式食用,到漢朝開始以豆製醬、做豆腐等等,使大豆成為華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好伙伴。光是包裝豆米漿在台灣一年就有 40 至 50 億元的市場,這還沒有把路邊攤、餐車以及連鎖早餐店的部分算進去呢!光是看臺灣去年進口多少大豆(271 萬多公噸)就可以理解,大豆對我們的重要性了。

1280px-Tofu_-_assorted_products_01-1024x771
各種豆製品。圖/wiki

成熟的大豆可以磨豆漿、發芽後作為蔬菜(黃豆芽)食用,豆漿凝固後的豆腐與豆皮,又可以製出五花八門的黃豆加工品:豆干、豆包、豆雞、豆腸……八分熟的大豆豆莢是零嘴(毛豆)、發酵豆製品是味噌、醬油、納豆,對東亞民族如此重要的黃豆,到了歐美,竟然只用來榨油跟以及工業使用,真的令人長嘆三聲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陪伴著我們一路走來的豆科作物可不只有大豆。在台灣,冬天一盅熱氣騰騰的紅豆(Vigna angularis)湯暖暖肚子,夏天一碗冰鎮綠豆(Vigna radiata)湯消暑解渴,真的是十分愜意的享受;如果不管農糧署的定義,光是可以端上桌當作蔬菜的豆科植物,就包括了菜豆(敏豆,學名 Phaseolus vulgaris)、豇豆(學名 Vigna unguiculata),當然還有豌豆與綠豆芽囉!至於蠶豆在台灣主要是油炸後當作零嘴,當作蔬菜反而少見。同樣在台灣被當作零嘴的豆科植物還有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另外花生還可以榨油。

當作主食的豆類作物,除了黃豆以外,在台灣的阿美、排灣、卑南、泰雅等原住民族食用的樹豆(pigeon pea,Cajanus cajan)也是其中之一。樹豆原產於印度,為多年生植物。它除了可以與米一起煮以外,也可以磨粉、煮湯、榨油、做豆腐、豆醬、孵豆芽作為蔬菜食用。不過,樹豆吃多了容易脹氣,所以也被稱為「放屁豆」。花蓮縣光復鄉的原名「馬太鞍」(Fata’an)在阿美族語意即為樹豆,據說是早期阿美族在此棲息時,隨處可見樹豆樹,因而將其作為地名。

1024px-Cajanus_cajan
樹豆。圖/wiki

提到豆類,可絕對不能錯過用作綠肥的豆類作物們。最早對於綠肥的記載出自於西晉郭義恭的《廣志》:「苕草,色青黃,紫花,十二月稻下種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葉可食。」苕草(苕子,學名 Vicia villosa)即是豆科植物。到了南北朝時,綠豆與紅豆也列入綠肥的行列;另外紫雲英(Astragalus sinicus)、黃花羽扇豆(魯冰花,Lupinus luteus)、太陽麻(Crotalaria juncea)也都是作為綠肥的豆科植物喔!豆科植物之所以能用作綠肥,是因為它們會與根瘤菌(Rhizobium)共生形成根瘤,根瘤菌能夠抓取空氣中的氮(N2)產生氨,提供給植物使用。由於農作物最常缺少的就是氮肥,在哈伯法(Haber-Bosch Process)尚未發明之前,農夫除了使用糞肥以外,就只能依靠豆科植物的綠肥來提升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了。 如果以為豆科植物只在農業上有貢獻,那就錯了。大名鼎鼎的豌豆,就在十九世紀時幫助了孟德爾發現了遺傳學;而大豆在早期光敏素的研究上,也有相當大的貢獻呢!

為什麼在「國際豆類年」裡面,要把大豆排除在外呢?可能是因為歐美人士沒有吃大豆製品的習慣吧!大豆在十八世紀才傳入歐洲與美國,由於未加工的大豆並不容易消化,雖然他們知道大豆營養豐富,但在缺乏加工技術的情況下,使得他們一開始只把大豆拿來當作地被植物、榨油與餵養牲畜。即便是大豆油,也要到 1920 年代,由於棉籽象鼻蟲肆虐、造成棉子油來源不繼之後,大豆油才逐漸受到重視。因此,雖然美國、巴西與阿根廷是世界三大大豆生產國,但他們卻鮮少將大豆作為糧食使用,也就難怪聯合國農糧署要把大豆排除在「國際豆類年」的行列之外了!不過,對於身為東亞民族一員的我們,講豆類卻不提大豆,怎麼說都覺得怪怪的,不是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文獻:

  1. 彭世獎著。2012。中國作物栽培簡史。中國農業出版社。ISBN:9787109169258
  2. Bill Laws著,王建鎧譯。2014。改變歷史的50種植物。積木文化。ISBN:9789865865351
  3. 郭信厚著。2011。臺灣經濟作物圖鑑。貓頭鷹。ISBN:9789861208695

編按:「紅豆!大紅豆!(芋頭!)ㄘㄨㄚˋㄘㄨㄚˋㄘㄨㄚˋ,你要加什麼料?」各種豆類不只是吃銼冰的好配料,它們默默成為我們生活中無比重要的一部分。 2016 年是國際豆類年,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針對各種常見豆類的基因體密碼作介紹,讓我們能更了解其中的「豆」知識。

本文原出自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其他單位需經同意始可轉載。

文章難易度
葉綠舒
262 篇文章 ・ 9 位粉絲
做人一定要讀書(主動學習),將來才會有出息。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冷凍食物比不新鮮的食物營養高
PanSci_96
・2012/12/26 ・117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98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大衛.阿格斯 / 譯者:陳婷君

冷凍蔬果會比放在外面好幾天的蔬果還要好!它們通常都在貨車裡旅行不到一天就送到了超市,因為「新鮮農場品」其實沒有我們所想的或包裝所宣稱的那麼新鮮。

這一點非同小可啊!水果從樹上掉下來時,就會馬上開始降解(degrade)。這是自然的意旨,讓水果的養分能回到土壤裡去滋潤樹木,產生另一代多汁又營養的水果。蔬菜也是一樣,一旦蔬菜採收了之後,其內部化學物質就會開始變化。蔬果被摘取之後,不久就會啟動基因(原本是睡眠狀態)來自我降解;等到絕大多數農場品送達當地市場的容器和走道時,就沒有剛摘下時那麼有營養了。

假如蔬果在成熟前就被摘下來,儘管是為了捱過長途運送的緣故,但也會讓蔬果有比較少的時間發展出完整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蔬果外表的成熟雖然還會繼續進行,但已達不到在枝幹上完整成熟的營養價值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者,從農場到市場的長途運送當中,新鮮蔬果會遭受到很多的熱氣和光線,這也會降解掉一些養分,尤其是像維生素C、維生素B1這些脆弱的維生素。我們最後吃到嘴裡的,是養分貧乏的產品,其中可能也包含我們想避免的降解產品。低溫可能會終止酵素活動,因此選擇冷凍食品的建議,其實是「失效但安全」(fail-safe)的措施。

選來冷凍的蔬果通常會在成熟顛峰期就被凍起來了,這個時候的蔬果是最具營養價值的(這是基本原則)。冷凍包裝農場需要技術來將鮮度和養分鎖住,冷凍蔬菜的第一步是用熱水燙或蒸蔬菜來殺死細菌、並鎖住食物分解黴菌的過程,這雖然會讓維生素C和維生素B等水溶性養分分解或被過濾掉,但這樣速凍蔬菜的結果會保持比較營養的狀態。

趁蔬菜當季,可到農民市場去買「剛進貨」或買得到的新鮮成熟蔬菜。但記得,在「淡季」的時候,冷凍蔬菜也能帶給你高濃度的營養。盡量找多元的顏色,因為大自然會用顏色來區分養分;因為養分混合,所以橘色的胡蘿蔔和綠色的蔬菜養分不同,但都很營養。

冷凍魚也比不新鮮的魚有營養

很多人都已經知道,另一個營養的來源和維生素D的天然來源是魚類,以下是可以幫助你選擇最佳海鮮食材的大原則:如果你住的地方離海岸或離鮮魚的乾淨來源地在數百哩之內,請務必找出哪些地方買得到鮮魚(在地和當季的魚貨);但如果你住得離海岸很遠,或是想吃非當季的海鮮,那就別忘了你有冷凍魚這個選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代冷凍技術讓許多冷凍區的魚類都比鄰近架上魚的品質還要好。為什麼?因為很多魚都是在船上冷凍的,而且是被捕上船後幾分鐘內就冷凍了,速凍裝置的溫度遠比家庭冷凍還要低溫。很多的「鮮」魚事實上都是預先冷凍的,最有聲譽的魚販會標明魚是預凍,但不是所有的魚販都會這樣做的。

本文摘錄自《無病時代:終結盲目醫療、無效保健,拒絕在病痛中後悔!》,漫遊者文化出版。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