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步道師」用鋤頭、石頭和木材鋪設山林合一的小徑——徐銘謙專訪

Suzuki
・2019/12/24 ・348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03 ・六年級

爬山是許多人熱愛的休閒運動,而台灣得天獨厚,儘管在繁華的市區附近,也不乏許多親山步道。爬山時除了眺望美景外,你是否低頭留意腳下的步道,以及雙足與土地親近踩踏的感覺呢?

「為什麼郊山距離短走完膝蓋痛,但百岳的步道走很久,可爬起來卻比較舒服?」10 多年前徐銘謙是個熱愛征服百岳的年輕人,她從爬山的經驗拋出這個問題,沒想到在找解答的過程中,竟轉換了自己的生涯方向,開始在台灣推動手作步道,成為台灣少數的資深步道師,現為「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亦是臺大國發所兼任助理教授。

徐銘謙以前熱愛爬山,她從爬山的經驗中省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決定在手作步道領域中耕耘。圖/徐銘謙提供

大學就讀歷史系,畢業後在臺大國發所攻讀碩博士,以海洋政策、兩岸政策作為她的研究領域。那是怎麼跟「步道」結緣的呢?

在2002年時,她只是個熱愛攀登百岳的登山客,但注意到陽明山坪頂古圳步道安山岩的石階因生青苔被挖起棄置路旁的消息,新的步道工程為了搬運外來材料,必須砍樹作施工便道,以換上新的花崗岩石階,這才讓她開始留意到一般工程對山林破壞的問題,遂接二連三參與環保、文史及許多民間團體的運動,包括陽明山「刷青苔、救步道」、「愛山林、反纜車」等倡議活動。然而,在當時她及這些民間團體都是工程「外行」,面臨「欠缺步道工程專業」的質疑,步道難道只能用修築馬路的工程形式修建嗎?修步道還有無更好的方式呢?於是 2006 年她帶著好多問題,加入阿帕拉契山徑志工的行列,在山林裡待了快兩個月,每天揮汗如雨地學習如何用鋤頭、石頭和木材鋪設山林合一的小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徐銘謙(前排左一)2006年赴阿帕拉契山學習手作步道。圖/徐銘謙提供

她笑著表示,手作步道的精髓就是「渾然天成、大隱無形」,施作時通常會就地取材,讓步道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表面上看來它僅是一條鋪著落葉、塵土或石子的路痕,你甚至感受不到人工斧鑿的痕跡。

這與郊山常見的塑膠木棧道、水泥強制固定的石階,或是各大風景區瘋狂蓋的天空步道是差很多的!

手作步道不安全?手作步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經歷阿帕拉契山徑志工的洗禮後,徐銘謙加入徐仁修、小野、黃武雄辦理的「千里步道協會」,在 2007 年與林務局合作開始「步道工作假期」,以志工自費出力的工作假期形式,希望結合公民與志工的力量,以手作步道的工法進行步道日常維護,喚起大眾對山林步道受到工程過度破壞的問題。

然而,缺乏工程背景的人做步道安全嗎?山區常見的土石流、山崩問題,不是應該靠水泥才將石階穩穩黏在地上嗎?上述是大家對手作步道工法常見的質疑。

「礫石地、泥土都是質地軟硬不同的,你拿水泥去黏石板,面對大自然的水沖刷怎麼會穩?」徐銘謙表示,一下大雨,水泥與土壤的黏接接縫容易被掏空,步道很容易就壞了,相反地石頭卡進泥裡抓地性更強,土壤亦不容易受到沖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傳統工程做的步道大都由外來運來建材,然後直接以水泥鋪在土坡上,一來破壞步道景觀,二則容易造成土石沖刷,步道並不耐用。圖/徐銘謙提供

手作步道反而能解決很多傳統工程無法解決的問題呢!擦拭天使的眼淚,修補嘉明湖的沖蝕溝就是個好例子。

嘉明湖是登山客熱點,被譽為一輩子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但這段通往天使眼淚的陡坡上,地質相當破碎,遊客數量太多,產生凹陷,再有水沖刷就形成深溝,久之步道就形成深度超過「100 公分」的沖蝕溝,人就避開走旁邊,在好漢坡路段上更有四五條複線步道,這不是遊覽車輾過的車道,而是人走出來的瘡疤!

為了拯救沖蝕溝,千里步道協會與台東林管處合作,自 2014 年起每年辦理手作步道工作假期。30 名志工得連續七天不洗澡,在酷寒天裡排起一列的人龍傳遞現地石塊,用大量石塊把沖蝕溝補起來,並用土石設計導流裝置,讓水順利排除。

嘉明湖步道的沖蝕溝原來深達一公尺左右(左圖),後來經過手作志工團隊回填土石、導流排水,步道的沖蝕狀況明顯改善。圖/徐銘謙提供

步道補完並不代表傷痕就消失,步道師每年都會回來巡查,確保步道狀況,若原路沖蝕狀況仍然嚴重,就需要另尋平緩路段改道。她也建議,政府應針對脆弱地質環境,定期做環境乘載量評估和踩踏分析,必要時限制入山人數,調節森林的呼息節奏,找到環境與人更好的共處之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師法大自然、耆老學修步道

手作步道的工法看似樸實,但裡頭藏著許多 know-how。去年徐銘謙、幾位步道師以及千里步道協會同仁,受林務局委託,集結國內外、自身修建步道的經驗,編纂《步道工法設計手冊》。

手冊厚達 400 頁,裡頭涵蓋 120 種工法、44 張施工設計圖,說「手作步道是門紮實的學科」一點也不為過!

特別的是,步道學的建立並非只有師法國際經驗,還有許多是向台灣在地資深步道師請教的成果。這才發現每條步道都有豐富歷史文化意涵,且與工法的施作是息息相關。

徐銘謙舉例,竹苗山城客家庄一帶的步道常見大顆鵝卵石鋪設的階梯,細看鵝卵石並不是平卡進斜坡,而是有些斜卡入土中,稱為「龍抬頭」,這是因為卵石表面比較圓不夠平整,為了防止往下滑的設計。此外,每階的高度亦是精準估計,讓人扛著扁擔爬階梯時,配合步調能夠省力,有時步道旁還有平滑的斜坡,那是古代牽牛時,牛在走的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鵝卵石鋪設古道,石頭並不是單純放平,而是有個角度讓人好踩踏,此稱為「龍抬頭」。圖/徐銘謙提供

屏東排灣族的「舊達來部落」則可見另一種步道修建方式。

舊達來部落大都是易碎頁岩石板,但碎石塊其實很難鋪在斜坡上、咬住地面,因此族人採用日本人教導的「立砌小石」工法:

先將步道挖凹槽,然後回填石塊,將大塊的放在第一層增加摩擦力,並以石塊長徑埋入為原則,每塊石頭都要交錯、咬合,像排拼圖一樣,最後再將細碎的石子卡入石頭縫隙中,即完成平整美觀又兼顧水土保持的砌石步道。

族人稱這個工法「cemu kad」(類似國語「怎麼幹」音),徐銘謙笑說:「當時聽到族人講『怎麼幹』時,就有點嚇到,想說自己是不是冒犯他們了。」後來才知道這個「立砌小石」工法的動詞用法在排灣族語就唸成「怎麼幹」,一經解釋後,大家才豁然開朗,算是在舊達來部落遇到的歡樂插曲。

排灣族的砌石工藝實在了得,石頭更是排灣族的靈魂 ,每顆石頭依大小都有不同的名字,太大顆的石頭 (ta gulj) 還不能動,否則會帶來厄運。徐銘謙表示,當工法加入脈絡和在地歷史特色時,我們看工法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在做步道的同時,也將老祖先的智慧給傳下去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扼殺步道生態的怪獸:發包工程制度

千里步道協會自 2006 年成立至今,已辦理數百場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修築的步道遍佈全台,累積超過 100 多條。為了系統化訓練手作步道人才,2015 年提出「步道學課程體系」及公布「步道師」認證方式,現在全台已有 40 多位的手作步道師。

從環境運動開始,一路走來快 20 年。徐銘謙坦言:「做步道不難,最困難的還是改變體制。」過往國家訂立各類工程發包制度,主導步道景觀設計,但發包制度卻成為扼殺步道生態的怪獸。

她感嘆,政府發包工程的「建造百分比」規定,以及長期最低標惡性競爭,將步道設計費壓低,設計費佔實際工程決算的比例往往須低於 5%,因此步道設計圖大都畫得簡略,僅大致說明步道材質、寬度而已,然後施工者就照著做了,而工程大部分的費用除了用於鋪設人力之外,就是買更多外來建材。

發包工程的作法完全違背手作步道的精神,徐銘謙苦笑說:「照現在的發包制度,廠商根本沒有誘因採用手作步道工法,所以集結公民社會的力量,改變現存國家和營建業者為主的工程技術模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持續辦理工作假期、培育手作步道人才,甚至為政府設計手作步道工程發包的 SOP 及系統化整理手作步道工法……這些都是必要的事情。唯有如此,才能喚起更多人的重視,進而推翻鞏固以久的體制。

千里步道協會辦理步道師培訓課程。圖/徐銘謙提供

「我一個人絕對做不了這些事情,要大家一起才行!」徐銘謙表示,今年淡蘭古道修建,政府決定全面採用手作步道的工法,這正是公民社會一起促成步道施工技術改善的結果。

台灣山多,步道還很長,但徐銘謙相信在公眾齊心努力下,有天全台步道都可以是手作步道,讓山林得以用渾然天成的樣貌迎接每位登山者。

徐銘謙期盼大家一起投入手作步道運動,重新省視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山林的景觀才能獲得改善。圖/徐銘謙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Suzuki
18 篇文章 ・ 0 位粉絲
超純社會組學生,對未知的一切感到好奇,意外掉入科技與科學領域,希望在猛點頭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將箇中妙趣分享給大家。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台灣面臨海嘯威脅時,該如何應對?專訪海嘯專家吳祚任
活躍星系核_96
・2019/06/19 ・3717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60 ・八年級

 2018 年印尼發生兩起海嘯重創當地; 2004 年南亞海嘯與 2011 年東日本海嘯亦造成當地嚴重災情。近十年鄰近地區發生數次致命海嘯,它們為何如此致命?台灣百年歷史亦有多起海嘯紀錄,台灣面臨海嘯威脅時,又該如何應對?

本文專訪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吳祚任,分享海嘯專業知識,及台灣如何運用世界領先技術預警自救。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吳祚任。攝影/古國廷。

為什麼海嘯比一般巨浪更致命,造成災害更嚴重?

A:回答這問題,要從它們的特性開始說起。

海嘯跟一般海浪都是波浪,波浪又可以分成長波短波。長波的波長很長,幾乎看不到也感覺不到;短波的波長短,可以明顯看到它的波動起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波浪的波長非常長,遠比它的水深還要長,則稱之為淺水波;反之則稱為深水波。海嘯就是一種淺水波,例如 2004 年的南亞海嘯來說,它的波長大概 200 公里以上,但印度洋水深才 4 至 5 公里。

這樣子的淺水波有一個特性,就是這些水分子的運動非常一致,就好像團結做事有效率的公司,沒有速度的差異也沒有摩擦阻力。

因此海嘯在行進間能量的消耗很少,到岸邊時幾乎保留地震或火山山崩垂直擾動的能量。

再來,海嘯的波長很長,代表它很「厚實」;一般海浪波長較短,相對較「單薄」。因此同樣抵達岸邊,一般波浪就像潑水一樣,潑出去就結束了;而海嘯就像一長串高鐵列車往岸上衝。以 2011 年東日本海嘯為例,它的波長大概 200 公里,就像從台北到雲林這麼長的高鐵往岸上衝。

這樣保有當初地震或火山山崩垂直擾動的能量,且「厚度」很厚的海嘯往岸上衝,不僅衝擊陸地上各種設施的結構,也掏刷它們的地基。加上海嘯移動時也夾帶碎石和樹幹等等各種沖刷過的物體,讓人們尚未溺斃前就可能被這些物質撞擊而失去求生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簡單來說,海嘯來臨時,逃生的方法就是不要把身體弄濕了。因為一旦被海嘯捲入,就很少有活命的機會。

 2011 東日本海嘯和 2018 印尼兩起海嘯有甚麼不同?

2011 年東日本海嘯是地震引起的。2018 年 9 月印尼蘇拉威西海嘯,目前判斷比較可能是地震引發海底山崩所致;而 2018 年 12 月印尼喀拉喀托之子海嘯則幾乎可以認定是火山山崩造成。

在這邊先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概念,要造成海嘯最直接有效率的方法,就是讓海水受到垂直方向擾動,像是地殼垂直抬升或陷落所造成的地震型海嘯。

火山也是造成海嘯的成因之一。

山崩也會造成海嘯,就像你從岸邊滾落到游泳池產生大浪。這種山崩型海嘯又分成兩種機制,一種是地震造成陸地或海底的山崩,另一種是火山造成的山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火山噴發時又有兩種方式驅使山崩,一種是火山震動使火山邊壁崩落一大塊;另一種是火山一直噴發,結果火山裡面的結構空掉了,使火山承受不住水壓而往內下陷,使海水產生向下垂直運動引發海嘯。

雖然沒有經過很仔細的統計,但一般來說 90 %以上的海嘯是地震引起,剩下有一些是海底山崩造成的,少數是由火山噴發造成。

地震型海嘯與山崩型海嘯有甚麼不同?

A:地震造成的海嘯,大部分都是很強烈的地震才會造成海嘯。

雖然不敢說全部,但一般來說要造成致災型的海嘯,地震矩規模( Moment magnitude scale , Mw )通常要大於 7.5 ,且震源深度大多離地表 35 公里以內。地震矩規模超過 8 海嘯就很嚴重,規模超過 9 就是毀滅型的海嘯,像是造成南亞海嘯的地震就是這樣的規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造成這樣大規模的地震,比較高的機會是海溝型地震,也就是板塊之間碰撞及隱沒。這種板塊破裂的長度很長, 2004 年南亞地震的板塊破裂長度大約 1,200 公里,大概 4 個台灣這麼長; 2011 年日本地震板塊破裂長度也有 500 公里。

這樣大面積的抬升,導致地震型海嘯的影響範圍非常寬廣,海嘯的寬度可以接近板塊破裂的長度。以 2011 東日本海嘯為例,寬度大約 500 公里;而它的波長也很長,以日本海嘯來說可以到 200 公里。

2011 東日本海嘯襲擊福島縣磐城市的災後景象。圖/維基百科 ryuki_a_g攝影

這樣規模是甚麼概念呢?假設高鐵列車的寬度是 5 公尺,那 2011 年東日本海嘯就像從台北到雲林這樣長的高鐵,以 10 萬台併排的規模往岸上衝。不過地震型海嘯高度相較起來不會太高,以日本海嘯來說波高大概 10 到 30 公尺,但已經是毀滅級的海溝型海嘯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山崩型的海嘯就很不一樣了,它的波高可以很高。同樣的崩落量,陸上的山崩其崩落的高度越高,海嘯就越高;海底的山崩越接近水面,海嘯就越高。而山崩崩落的體積與質量越大,其海嘯高度就越大。但範圍就不像地震那麼廣,山崩海嘯的初始寬度大概就是它崩落範圍。

整體來說,地震引起的海嘯影響範圍寬廣但波高相對不高;山崩造成的海嘯影響程度很強但範圍很窄。

台灣較容易受到哪種海嘯威脅?很不幸的,都有可能。

台灣東部外海有琉球島弧,發生大規模地震時海嘯會影響東海岸;台灣西南部外海有一整段叫馬尼拉海溝,大規模地震產生的海嘯對墾丁到台南一帶影響比較嚴重。在帛琉附近的亞普海溝雖然離我們比較遠,但因為地形關係,地震發生海嘯時,台灣北部蘇澳一帶、東部以及高雄至台南沿海都會受到影響。

而台灣北部金山一直到三貂角,雖然不是那麼肯定,但因為地形關係,可能會有海底山崩造成的海嘯,且過去有類似的事件發生。 1867 年基隆發生規模 7 的地震。照理說海嘯高度應該不高,但卻發生 7 至 12 公尺的海嘯,這是地震規模 8 左右才會產生的海嘯高度。目前我們推估很有可能 10 %是地震造成, 90 %是山崩造成的,但這數據只能說是推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西南岸也有海底斜坡地形,其海底山崩威脅也不容忽視。另外台灣的火山大部分分布在東北海域,雖然說目前看到都不大,但也很難說什麼時候會影響到,只能盡量預警。

Q:台灣要如何預警海嘯的發生?

A:我以前是用情境分析了解海嘯如何影響台灣。

情境分析就是判斷可能造成海嘯的來源,例如說哪個斷層或海溝地震會產生海嘯?它如何影響台灣?但就如上述提到,有很多造成海嘯的原因,像是地震、海底山崩或火山,很多可能性,算都算不完。於是我們發展出海嘯影響強度評估法( Impact Intensity Analysis Method ),簡稱 IIA 法

它的原理像是醫生想要知道你身體哪個地方感覺特別疼痛,就在每個部位都敲敲看,敲這個地方沒感覺再換下一個地方,當敲到某個地方你特別痛,代表同樣的力道發生在這個地方對你衝擊特別大。

吳祚任與研究團隊用海嘯影響強度評估法分析金山地區。圖/吳祚任副教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所謂 IIA 法就像這樣,針對要研究的特定地區或基礎建設,在其周邊海域都模擬同樣力道的水體擾動,運用水動力學搭配海底地形,去檢視哪個地方水體擾動形成的海嘯威脅最大。像是上圖這個例子是研究基隆金山一帶,紅色地區發生海嘯的威脅程度較大,發生在其他淡藍色區域就比較不用擔心。

如此我們就可以先排除淡藍色區域,針對紅色區域聚焦做情境分析,研究這個海域地形如何,有甚麼原因可能引發海嘯,會如何影響沿岸地區或基礎建設等等。

而 IIA 法,可以再進一步製作成地震–海嘯關係圖( Seismic Tsunami Relation ),白話來說就是「不用電的海嘯預警圖」,不需要靠電力運作,就能在地震時知道海嘯會不會威脅到所在地區。它是針對沿海每個村里,繪製外海各個方位發生多大的地震規模時,其產生的海嘯會影響到該社區。所以當地震發生,村里長可以快速用地震發生方位和規模這兩個最簡單的資訊,自主判斷是否可能有海嘯威脅。

海嘯發生時要如何自救?

巨浪來襲時該如何逃生?圖/pixabay

A:事發當下,如果是地震引發的海嘯,台灣目前技術能夠在地震發生以後,結合中央氣象局的地震速報,將其轉成海嘯源去模擬各地海嘯高度,過程只需要 1.5 分鐘。以近海海嘯抵達台灣最快 15 分鐘來說,這樣的預警時間算是足夠。

但這樣的海嘯預警需要地震來當作 Enter 鍵,如果海底山崩沒有地震,就等於沒人按下 Enter 鍵,所以山崩型海嘯又稱之為「沉默的海嘯」,我們還在規劃如何預警它。

一般民眾在海嘯來臨的時候,記得要向上逃生垂直逃生。海岸邊大多都是透天厝而且三層樓以上,所以發生時就逃到頂樓。不要跑到路上,因為會塞車。如果是開車或在機車上,就趕快下車借民宅逃到頂樓。如果開車時不幸海嘯已經衝過來,留在車內時不要開門開窗,等海嘯退去,趕快逃往民宅頂樓。

至於平常的時候,沿海的重要基礎建設要知道 IIA 的結果,知道哪個地方來的海嘯影響特別大,北部的設施和南部的設施要注意的海嘯來源絕對不同。當知道哪個地方來的海嘯衝擊特別嚴重,再進一步做情境分析,了解海嘯如何衝擊這些基礎建設,然後判斷是用工程抵擋或是放棄這個設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也有海嘯災害潛勢圖,可以事前知道最大情境海嘯會淹到什麼地方。

其實就台灣三四百年歷史,紀錄到的海嘯次數不少,歷史上已經有教訓了,老天都給我們那麼多機會,真的要多注意一下才行。

※本文亦刊載於環境資訊中心,原作者Mediu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降雨預報難度高?讓氣象雷達參一腳吧
劉珈均
・2015/11/15 ・122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91 ・九年級

雷達站(3)_photopin
photo credit: IMG 1449 via photopin (license)

降雨預報向來是氣象科技的一大挑戰,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發展「雷達資料同化」技術,將氣象雷達的觀測資料整合進數值預報模式,更精準地推估未來6小時逐時雨量,協助相關單位及早因應防災。

雷達為目前觀測雲雨的主要工具,可在短時間內取得大量高解析度資料,「雷達資料同化」是將氣象雷達的觀測資訊放入天氣預報模式,以獲得更準確的中小尺度極短期天氣預報。

氣象預報的原理是觀察大氣現況,將這些觀測數據放進數值模式以運算未來天氣狀況,中央氣象局現今使用的數值模式有來自衛星、探空氣球、地面氣象站的觀測數據,尚未包含氣象雷達。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副主任呂國臣說,15年前就有人提出此構想,但雷達資料解析度高(目前氣象雷達解析度可達100公尺,比解析度三公里的數值模式還高),需要大量運算資源且相當耗時,當年技術不夠成熟而未成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的天然災害常為豪雨所致,但降雨機制複雜,有些物理過程至今仍未確定,只能透過參數簡化,加上台灣的複雜地形影響,颱風路徑偏差50公里(就目前氣象科技,誤差值50公里已非常精確),降雨分佈可能就截然不同,十、二十公里範圍的中小尺度降雨預報相當不易。模式中的大氣環境要模擬的對,才能與現實狀況相對應,若能提升放入模式的觀測數據品質,就能提高降雨預報的準確度。

投影片16
以蘇拉颱風為例,與觀測數據相較,加入雷達資料後的預測較準確。圖/國研院提供

颱洪中心自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引進雷達資料同化技術,依台灣地形與氣候條件調整參數,並以蘇花公路與高屏溪流域為對象研究,選取幾個颱風事件各進行上百次雨量推估實驗。有個評估雨量預報能力的指標稱為「預兆得分(threat score, TS)」,國際間氣象作業單位針對豪雨的TS約為0.2~0.3。颱洪中心實驗得出,對蘇花公路區域而言,使用雷達資料同化系統的TS較傳統預報提升20%(0.22升至0.31);高屏區則提升了47%(0.25升至0.36)。

更精確的降雨預報能提升預警及防災決策,例如封鎖容易土石崩塌的公路。根據公路總局統計,蘇花公路平均每年阻斷達24天、管制天數達32天,嚴重事故如2010年梅姬颱風期間,因外圍氣流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三小時內降雨444毫米,導致土石崩塌,造成32車超過400人受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同公路段有不同封路標準,像蘇花公路就有三種封路標準,目前這些標準皆依照實際「觀測雨量」,來不及事前預警。颱洪中心助理研究員蔡直謙說,蘇花公路平均行車時間為3~5小時,若加入雷達同化的數據,就能及早應變,在六小時前就封路、淨空公路車輛。

颱洪中心此系統剛建置完成,資料定期幾小時更新,並傳給氣象局。呂國臣說,氣象局現有技術的TS為0.36,颱洪中心此系統的數據若要進入中央氣象局的預報模式,還須經過校驗程序。除了與氣象局合作,未來颱洪中心也計畫與公路總局成立「強降雨致山區道路災害評估平台」,監測全台易於颱風豪雨時發生崩塌的路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劉珈均
35 篇文章 ・ 1 位粉絲
PanSci 特約記者。大學時期主修新聞,嚮往能上山下海跑採訪,因緣際會接觸科學新聞後就不想離開了。生活總是在熬夜,不是趕稿就是在屋頂看星星,一邊想像是否有外星人也朝著地球方向看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