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環境生態
・2015/11/15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發展「雷達資料同化」技術,將氣象雷達的觀測資料整合進數值預報模式,更精準的推估未來6小時逐時雨量,此技術可協助公路總局等單位因應防災。
分析 / 評論
專欄
・2015/11/15
對於研究細菌的細菌人來說,為什麼會願意每天花大量時間把玩細菌呢?我訪問了自己研究室裡的年輕細菌人,看看他們到底是被細菌的哪一點煞到。
分析 / 評論
・2015/11/15
若只是一味地武科文教,科學精神便無法在華人社會中紮根,也造成了過去這些年來,種種偽科學在臺灣社會中盛行的怪現象。
太空天文
・2015/11/15
《銀河系大定位》一書中如此描述赫歇爾:「他像個先知般,領先運用現代方法展開深遠太空的天文學研究。當許多天文學家仍在使用視野狹窄的折射式望遠鏡窺視行星時,他已經截獲無數由極遠星雲和星系在遠古時代所發出的光芒。當其他天文學家正在將太陽系裡的各項距離修正至小數點後第二位時,他已經在測繪星系與星系之間的一些星群了。當他們還在以估計出來的光速調整木衛的軌道計算時,他已經探索至宇宙深處,並知道他所見者為數百萬年前的宇宙模樣。」誰能想像這位領先時代,被稱為「恆星天文學之父」的赫歇爾其實正職是音樂家,而且在35歲之前都還沒碰過望遠鏡!
分析 / 評論
・2015/11/14
中部的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需要長期改善措施,但短期呢?夜間灑水降溫是一個可能的做法。
化學物語
・2015/11/14
我們都知道黑黝黝的石墨與晶瑩剔透的鑽石其實都是由碳元素所構成,差別只在於結構不同。石墨中的碳原子是像蜂巢狀那樣六角形排列的平面結構,鑽石內部的碳原子是結構緊密的正四面體。長久以來,科學家相信單一碳元素形成的結構就這兩種,然而,1985年11月14日,科學期刊《自然》上的一篇論文卻推翻了這看法。
文明足跡
・2015/11/13
1839年,惠斯登(Charles Wheatstone)和庫克(William F. Cooke)在英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條商用電報線路;約莫同時,美國的摩斯(Samuel Morse)也和維爾(Alfred Vail)發表其電報系統。自此以後,歐洲與美國各地紛紛沿著現成的鐵路,在城市與城市間架起線路。陸上的電報網迅速成形,但海洋卻是一大阻礙。
精神心理
・2015/11/13
你是否也碰過這樣子的困擾,明明知道我和這個人再這樣下去就是不會有未來、明明知道我和他已經試過各種能試的方法了,卻還是不斷地吵架,但我仍然放不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也許,心理學的研究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考的方向。
專欄
・2015/11/12
就在一週前,中國政府在中全會上宣布結束一胎化政策,但論者咸認開放二胎並不會改變強制控制生育的本質。耐人尋味的是,五、六年前還有官員曾宣稱計畫生育對生態環境和全球暖化「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這樣的論點正是生物學家埃利希(Paul Ehrlich)在他1968年的名著《人口炸彈》中強調的:人口過剩必將導致生態災難、人類滅亡的後果。中國改弦易轍的消息一出,不少人紛紛提起埃利希的名字,有人語帶諷刺地說,他「幾乎可以聽到埃利希的慘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