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10/07
動物需要氧氣,好將食物變成有用的能量。我們對於氧氣的重要性非常了解,不過,細胞要如何面對不同的氧氣濃度變化做出調整,曾經是個謎題。 2019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 和 Gregg L. Semenza 等三人,發現了細胞如何感測並且適應氧氣濃度變化。他們發現了一種分子機制,細胞能利用這個機制去改變基因的活性,以適應不同的氧氣濃度。
・2019/04/02
愛因斯坦的策略是利用廣義相對論與統一場論,來解釋物質本身的起源,亦即從幾何學中建造出物質。一九三五年,愛因斯坦與羅森研究一種新穎的方式,讓量子粒子(如電子)會成為其理論的自然結果,而非是基本的物體。他希望利用這種方式,可以不必面對或然率的問題而導出量子理論。在絕大多數理論中,基本粒子是以奇異點出現,也就是方程式變為無限大的地方。例如在牛頓的方程式中,力與兩物體間的距離平方呈反比,當距離為零時,引力會變得無限大,也產生了奇異點。因此愛因斯坦想從更深的理論中導出量子理論,他了解到自己需要一個完全沒有奇異點的理論(在簡單的量子理論當中,便可找到這種例子,稱為「孤立子」[soliton],就像是太空中的結一般。這類孤立子非常平滑,不是奇異點,但卻會彼此碰撞反彈,並保持相同形狀。)
・2018/10/08
今年的經濟學獎項頒給了 William D. Nordhaus 和 Paul M. Romer,他們藉由擴大了經濟分析的範圍,分別針對經濟與自然、經濟與知識之間的互動關係做出了解釋。
・2017/12/03
每年的 12 月總有少數的一些科學家、作家及和平運動者,因諾貝爾獎而發了一筆「大」財,這些得主是如何運用這筆「財」的呢?有些得主捐給幫助過他們的研究機構,有些得主捐給弱勢團體,然而有也有部分得主將他們的獎牌拍賣出去,以維持生活所需。
・2017/11/22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項頒給了霍爾(Je­ery C. Hall)、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與楊(Michael W. Young)三位教授,表彰他們在發現生物時鐘(circadian rhythm)控制之分子機轉研究上所作的貢獻。雖說三位教授實至名歸,但今年這個獎項的頒發還是令人玩味的。現今生物科技研究發展大多以臨床應用等議題為顯學,連本次的受獎人之一的霍爾都公開的抱怨,自己因得不到研究經費上的補助,在 10 年前已經不得已退出了科學研究的工作。顯然的,諾貝爾獎遴選委員會繼去年之後,再度提出有別於世俗的看法,以實際的行動將榮耀歸諸於這個小眾的基礎領域研究。在本篇文章中,我想談的是除卻對科學實質內容的關注,非科學領域的社會大眾更想知道的,或許是更形而上的問題--像諾貝爾獎這樣受到關注的著名獎項,為何會對這樣的小眾研究青睞?
・2017/11/15
什麼?竟然有天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無法解決的問題?甚至讓他在演講上這樣說:「如果你問我有沒有重力波,我必須回答:『我不知道!』」,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終究對重力波的問題困惑不解。直至 2017 年,重力波的謎題開始一一被揭開,還揭露了意想不到的現象,:怎麼會出現這麼大的黑洞?故事未完,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17/02/16
被譽為「藍光之父」的中村修二教授於2017 年2月8日在中研院演講。除了帶大家了解藍光二極體的發明過程、其中的辛酸和突破點。藍光 LED 在現在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多,除了照明之外,通訊也成為下一個發展重點。
・2017/02/14
普朗克會面希特勒後,已經對於領導人徹底失去信心,在假裝科學家們都全力配合的情況下,他們唯一的喘息是,「納粹領導人裡,沒有人知道科學可以怎麼利用」,也一直到即將開戰之前,新的量子理論、相對論和核子物理看來都沒有為任何人帶來多大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