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12/02
「遺傳學」是現代炙手可熱的科學領域,但在遺傳學之父孟德爾還在種豌豆的年代,他的研究幾乎完全忽視,直到一整個世代後,才有人認真看待。
・2020/11/09
孩子從小被期待為「被照顧」的角色,長大有能力照料家人後,和爸媽的互動卻仍被「小孩」的模樣綁住。在親子雙方都有生存能力時,家人關係開始轉變,親子權力反轉。成年子女、年長父母都特別需要心理調適的,也是一個梳理過往關係經驗的契機。打破過去的惡、延續過去的善,重新定位成年子女與父母的「親子角色」。
・2020/05/04
防疫期間,許多人都受疫情、作息變動而苦。躁動不安的物種長時間相處在一起,該如何保持心理的相互支持、不吵架和平相處?本文使用「親子界線」理論觀點,帶你看家人之間「心」的社交距離,多遠才恰恰好?
・2019/12/13
們時常討論著青少年藏在「叛逆」背後的身心需求,卻忘了關注親子關係中的另一方「家長」多半正值 30-50 歲之間,很可能正值「中年危機」。青少年和爸媽同時經歷著身心劇烈變化的「風暴期」,究竟雙重身心風暴的相遇會發生什麼事?有和平共處的可能嗎?
・2019/10/06
奪得多座金鐘的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播出後,引起了許多親子關係的討論,也讓更多人直視親子間的傷痛,很多人都呼籲爸媽不要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然而,孩子對「爸媽」這個角色懷抱敵意,其實難以真正解決問題。如果我們願意嘗試聽聽看父母的心聲,或許才是親子和解的真正契機。
・2015/11/27
保羅‧雷伯恩(Paul Raeburn)用《父親重不重要?讓科學告訴你!》(Do Fathers Matter?: What Science Is Telling Us About the Parent We’ve Overlooked)來為父親的新認識而立碑!這是一位父親旺盛好奇心的科學探索之旅!他走訪了許多科學家和實驗室,為大家帶來精彩的報導。其中有許多是從其他不同動物的研究而來的,讓我們思索人為何為人?
・2015/08/27
「代幣制度」是行為治療中的一項技術,很多家長在家裡都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導正孩子的行為,希望小孩的正向行為變多,負向行為變少。但多數家庭實行起來經常遇到困難,也不知如何改善,最後只好虎頭蛇尾、不了了之。本篇文章將為你介紹代幣制度的使用方法,作為與孩子們互動的參考。
・2015/07/25
臉書(Facebook)與智慧型手機的興起,讓我們的孩子活在一個無法下線的世界。這些「少年f」們,已經不再像過去的我們,靠電話、寫信來維繫感情,而是用FB、Line、RC語音來建立關係、經營人際。當網路變成戀愛重要的媒介,孩子的戀情就不再單純了:他們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在臉書上,瀏覽其他人的感情動態、玩著永遠無法破關的遊戲、回應朋友的訊息。一眨眼,大把時間消失,作業卻一題也沒寫。眼看段考、會考一天一天逼近,孩子卻一點警覺都沒有,到底該怎麼辦?
・2014/02/04
這本書分兩個部分,第一部份以如何啟發孩子們的自然觀察能力,當然會舉許多我小時候的經驗加上這幾年帶著親子團看到的現象為例子,另外把野外觀察時需要規劃、注意、安排的建議條列出來。
・2013/02/07
人類的小嬰兒,仰躺著也能保持安定。小嬰兒很可愛。包括人類在內,凡是父母親會照顧子女的動物,小寶寶都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愛而惹人憐愛。但人類嬰兒的可愛程度,卻是超乎尋常,異樣地惹人憐愛。小嬰兒常常微笑,微笑的頻率多到讓人深深不解為什麼小嬰兒怎麼笑得如此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