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9/06
8月14日〈能源政策橋接與溝通論壇〉中,廖英凱以「能源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科學角色」為題,邀請大家思考「能源議題是科學議題嗎?」雖然能源議題中包含著科學,但它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我們知道科學重要,但究竟多重要?我們該以什麼樣的角度對待科學呢?
・2017/09/18
手機像是一堵無形的牆,橫亙在我們與蟲魚鳥獸之間。但是,在泛科學院與億觀生技合作辦理的夏日 STEAM 營中,手機也能搖身一變成為顯微鏡,讓孩子們隨身帶著實驗室。透過手機顯微鏡,孩子可以在平凡中看見美麗,這樣的課程,就如種子一樣,或許有朝一日能灌溉出他們對科學的熱愛。
・2017/08/05
此訪問發生在 5/13 號禮拜六清晨,由 R 編、Y 編與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賴以威線上與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數學大觀念》作者亞瑟.班傑明教授對談,討論教授眼中的數學教育以及數學的美妙。
・2016/10/01
在隨處可接觸到資訊的年代,科學新聞是民眾獲取科學議題的便捷管道,但是科學新聞如果沒有好的判讀力是會造成很大的後果的,除了本身內容可能不夠嚴謹外,記者可能也未受過專業的訓練,因此唯有自己培養好的判讀力,才不會在這個世代失足。
・2015/12/18
國中生物老師經常都在趕課,以至於擠不出時間帶學生作實驗。除了把正課和活動的順序反轉之外,還可以把活動用切割和重組的方法,重新安排在正課的教學之間,訓練學生理性思考的能力,這些科學教育想要達成的目標。
・2015/12/12
很多人都會問:「博士班讀那麼久到底在學什麼?」博士班生活是孤獨而且苦悶的,在路途往往需要“不科學”的熱情以及好奇心所推動,它所能帶給你的可能就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兩項能力。
・2015/12/07
這標題好像很嗆,嗆到好像不把我們過往的自然老師擺在眼裡。但我想批判的不是針對老師,體制內的老師已經夠辛苦了,而我也不是要把大眾科學素養不足完全歸因於科教問題,而是把一個現在顯而易見的事實拿出來談:從社會上數不清的偽科學、核電爭論、食安議題……等社會性科學議題來看,我們的科學教育似乎沒有照著我們想像中的達到增進科學素養、理性對話的效果。或許把這些科教的病灶抓出來,再來看學校教育、科普傳播有沒有什麼著力點,才是我更深遠的期待。
・2015/11/15
若只是一味地武科文教,科學精神便無法在華人社會中紮根,也造成了過去這些年來,種種偽科學在臺灣社會中盛行的怪現象。
・2015/11/04
以教材的知識向度來說,我們的科學教育強到嚇死人!生物、理化(物理、化學)、地科都教的不算少耶…舉凡遺傳學、演化論、生態學、氧化還原、電磁學、板塊運動、天氣預報…還要背至少三分之一的元素周期表,感覺這些東西學好了要進理組一點都不難吧?
・2015/10/27
美國物理學家理查.費曼,1965 年的物理諾貝爾獎得主,曾對科學下了一段定義︰「科學家總嘗試想盡快證明自己是錯的」。這句話,也其實是所有科學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