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6/08
所有對數學感到頭痛的人,求學期間應該都曾痛不欲生地心想:「為什麼要逼我學數學呢?」 在此,我想向各位分享一句愛因斯坦的名言:「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透過這股力量培養出能夠獨立思考、行動的人,並解決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 學習數學是一種培養邏輯思考能力的方式。當想法不同的人聚在一起,解決前所未見的問題時,必須具備解析難題的眼光,和理解他人想法並且陳述自己觀點的表達能力。這,就是邏輯思考的能力。
・2015/02/03
在這裡介紹過了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資料編輯庫基耶(Kenneth Cukier)的《大數據》(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這本好書,他們探討大數據(巨量資料)是什麼碗糕,大數據有什麼意義,還有大數據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對經濟、社會和科學會帶來什麼影響,我們又能如何趕搭上這波新潮流,如何懂得保護自己,避免個人資料和隱私受到侵害等等(請參見〈快準狠的大數據〉)。
・2014/10/20
人們對行為理論作為教育小孩的方法是否正當至今還爭論不休,但是許多人對於行為理論的批評是來自於對行為理論認識的淺,以為只有古典制約、操作制約、懲罰才是行為理論,削弱(extinction)、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系統減敏感(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型塑(shaping)、代幣制度(token economies)等等應用部分,卻自行判定與該理論無關。
・2014/09/04
鳥兒是否具有學習能力?對於養過鳥的朋友來說,這件事應該不是個問題。不過,鳥兒是否能發明新技術,並將之傳授給其他的同伴呢?最近一項結合了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以及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at Seewiesen)的研究證明了,鳥兒不但會發明工具,還可以將使用工具的技術傳授給其他同伴!
・2014/09/03
《記憶與認知》期刊(Memory & Cognition)最近有一篇論文,研究學習心態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力,結果顯示,透過簡單的指令,僅僅告訴學生他們將為人師,就足以改變他們的心態,讓他們選擇較有效的學習方法,並且對所學內容有更完整、更有組織的記憶。
・2014/06/17
中文說「失敗為成功之母」,西方物理學家Niels Bohr也曾將專家定義為「在狹窄的領域中犯盡一切可能錯誤的人」。究竟對失敗的看法對學習會有什麼樣的影響?WIRED的這篇"Why Do Some People Learn Faster?"所提及的兩個實驗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線索。
・2014/04/12
人類的注意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成熟,然後在過了某一年齡後逐漸衰退。那麼,狗兒的注意力又是如何變化的呢?維也納獸醫大學的聰明狗兒實驗室,針對 145 隻 6 個月~14 歲的邊境牧羊犬進行實驗,分析狗兒的注意力和年齡之間的變化。相關的研究結果刊載於學術期刊《心理學前線》(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3/09/04
又到了開學的季節,Scientific American及Scientific American:MIND都分別有跟教育有關的特別報導,之前已經介紹過Scientific American的特別報導:「數位時代的學習」,這次要介紹的是Scientific American:MIND中的特刊:我們如何學習 How we learn。
・2013/08/12
這裡特別要討論數位時代的學習(之前有討論過數位時代對認知的影響),這個概念在台灣並不是太新,很多人都在談,但在正規教育體系,似乎還沒有發揮甚麼樣的影響力。
・2013/08/11
一九九九年,印度物理學家沙加達.米特拉(Sugata Mitra)對教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他知道世界上有些地方沒有學校,世界上也有些地方,是好老師不會願意到那裡任教的。他的問題是:他可以為那些地方的孩子們做些什麼。自主學習是可能的解決方法;然而,生活在貧民窟的孩子們能夠掌握自我決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