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7/01
每到夏天體育課結束後,教室總會瀰漫一股可怕的汗臭味,是否曾經覺得聞著臭味,接下來的英文課都無法專心呢?根據研究,環境氣味與記憶力和學習效果真的有關聯。
・2021/05/23
有忘東忘西的困擾,常常等到開天窗才想起那件事嗎?能記得更多事情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能記得每件事情的細節卻是另超憶症患者苦惱的一件事情。
・2021/01/03
從認知角度來說,大腦為了完成學習的任務,不僅要維持專注度,也得在處理這些刺激的同時參考過去的記憶,好讓我們能做出適當的回應,只是,這類由內部形成的感覺記憶 (sensory memory) 機制為何,一直都不太清楚。近日,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研究團隊,透過小鼠實驗,發現這些訊息可能與新皮質 (neocortex) 頂部及視丘(thalamus) 有關。
・2020/12/30
不容易中斷的沉浸感 (immersion) 是 VR 「個人化」 (personalize) 視聽體驗的最大優勢。看看《一級玩家》裡面可以重現觸覺刺激、實現完全體感操作的連身衣,又或者是最近火紅的《電馭叛客2077》的大腦幻舞 (brain dance) ,這些都是人們距離理想 VR 體驗的最後一哩路。特別是電馭叛客 2077 的幻舞,相較於單純的「虛擬」實境,這項技術更像是部第一人稱的紀錄片。任何人只要植入錄影插件,啟動後就能將自己所有的感官經驗與生理反應記錄下來供他人「欣賞」。只不過幻舞真的能讓人「感同身受」、經驗分毫不差的心理變化嗎?本篇文章帶你從心理學討論。
・2020/12/26
長期以來,新聞媒體和公眾討論一直將金融危機說成是人們在經濟風險控管方面過度自滿一段時間之後,一連串的經濟失靈驟然發生所造成的恐慌。使用具強烈感情色彩的字詞如「恐慌」和「自滿」,可能顯得像媒體炒作。但是,在這種金融事件中,人們多數似乎完全理性;這些事件發生在人們大致正常生活的幾個月或幾年裡,而人們期間往往表現得像是在梳理事實。即使在金融「恐慌」期間,多數人看來很正常和放鬆,不時說笑。但是,使用恐慌和自滿這兩個詞真的離譜嗎?這兩個詞都描述必須靠神經結構支持的精神狀態。我們必須研究這些結構,以確定金融恐慌與其他恐慌、金融自滿與其他類型的自滿在神經學上是否有共同之處。
・2020/10/04
一搬認知中,接受麻醉手術的病人應該不會記得手術時發生的實情。然而在醫師的實驗中,發現病人雖然認為自己不記得,但身體反應卻顯示內隱記憶仍在運作。
・2020/10/03
麻醉之後,人們是否完全失去意識?實驗結果揭示聽覺感官也許仍然悄悄接收資訊、創造記憶,然而這樣的實驗也出現了紛紜的解釋,正確性受到質疑,究竟實驗要如何指點迷津......
・2019/07/03
掌控意識便可影響人生品質,能夠掌握自我意識的人也比較快樂。在進入「心流」知前,我們必須理解意識的限制,才能掌控自己的精神能量,優化人生品質。
・2019/04/26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我們會睡覺。最明顯的答案是因為我們疲倦了。但大腦在睡眠時仍有百分之九十五和清醒時一樣活躍。再考慮到我們在演化史中一直是大型掠食者的獵物,更別提我們花在繁殖與採集食物上的時間,在在都讓睡眠的理由更加神祕。數十年來出現一些解釋睡眠的理論,從傷口療癒、熱調節,到鞏固記憶與夢境誘發創意思考等各種說法皆有,但最近由頂尖科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則主張,睡眠或許亦是為了讓大腦免於阿茲海默症而存在。
・2019/04/24
廣泛來說,大腦主要是由兩種細胞類型所構成——神經元與神經膠質。神經元,即大腦的神經細胞,是一種放電細胞,它會利用名為突觸的特殊接觸點,互相傳送化學訊息。它們經常被比喻為茂密森林中的樹,或是電信網路中的電線。你也可以把它們想成社群媒體中的名人:每個神經元就有如擁有約八百五十億「 朋友」的人,而它們只是多達百兆突觸連結的「 網路」之一部分。這意味著在你腦中的最深處,每一秒便有數十億的神經元正傳送著數兆個突觸訊息。神經膠質(glia,希臘文的膠)乃是保護與支持神經元的不帶電細胞。過去被認為不具有太多其他作用,因此有此貶抑的希臘文翻譯。但現在有很好的證據顯示神經膠質在大腦中扮演著更傑出的角色,而站在阿茲海默症研究最前線的眾多神經科學家,正忙著破解這些角色,試圖將它們運用在治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