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登入/註冊
最新
熱門
科資源
臺灣公民科學入口網
研之有物
分類
人體解析
地球脈動
太空天文
文明足跡
環境生態
生命奧祕
科學傳播
科技能源
自然生態
萬物之理
醫療健康
電影中的科學
Lab
科科齊打交
社群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Line
科電報
Podcast
精選
看A片學性教育
百工裡的科學人
她是科學家
異星知識王
COVID-19專區
所有特輯
贊助我們
搜尋
登入/註冊
+追蹤
科學研究
12 篇文章・ 0 位粉絲
+追蹤
常用關鍵字
二次世界大戰
專利
抗藥性
盤尼西林
科學研究
細菌
青黴素
史蒂芬霍金
物理
真相
黑洞
同儕審查
掠奪性期刊
科學雜誌
論文
台灣植物
植物標本
標本
模式標本
臘葉
所有文章
熱門文章
書籍
長評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選擇年份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文明足跡
賴昭正
・2020/12/23
忘了收培養皿就去度假,回來後發現世上第一個抗生素!
事實上科學上的許多大發現可以說大都是「意外」的,像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就是靠機緣巧合及運氣而發現第一個抗生素——盤尼西林。不僅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舉足輕重的貢獻。
二次世界大戰
專利
抗藥性
盤尼西林
科學研究
細菌
青黴素
29
2
太空天文
PanSci
・2020/11/07
在所有可能性中尋找不存在黑洞的宇宙——《時空行者 史蒂芬.霍金》
霍金在2004年參加都柏林的研討會,發表他對黑洞資訊悖論的看法,在描述了他的想法之後,霍金承認他賭輸了,立刻成為全球的頭版新聞。對於霍金本人來說,他的這項轉變算是一個重大時刻,甚至是一個歡樂的時刻。
史蒂芬霍金
物理
真相
科學研究
黑洞
1
1
專欄
彭士桓
・2020/07/28
投稿之前停看聽,認識正在毀壞科學界的「掠奪性期刊」
身為科學的愛好者,就需要能夠辨別科學內容的真偽。但毀壞科學界的兇手之一 ── 掠奪性期刊,卻不斷在破壞現今的學術界。我們該怎麼判別掠奪性期刊?又該怎麼抵制?本篇就來解析掠奪性期刊!
同儕審查
掠奪性期刊
科學研究
科學雜誌
論文
1
0
專欄
活躍星系核
・2019/06/26
認識植物世界的 Pokemon GO:植物標本是這樣製成的
作者蘇昱透過在嘉義大學森林系的課堂中,分享他在課堂中採集標本、製作標本一系列的過程,製作標本不只是為了收藏,更是為了追蹤紀錄植物的獨有的生命演化史。
台灣植物
植物標本
標本
模式標本
科學研究
臘葉
自然博物館
0
0
活動
活躍星系核
・2019/06/09
我念土木系,現在在做科學計算軟體──「不務正業」徵文
我目前在一間台灣的軟體公司上班,其中大一部份是在做流體相關計算,以及協助開發軟體,提供使用者良好的服務,這個工作與土木系的學科略有相關,並不是正相關。然而不管是大學或是博班的訓練,都對我目前的工作內容都有關係:土木系五大組中,大地水利組可架接水文以及土壤方面的知識,跨組別的數值方法、程式設計也可做為入門訓練,而測量組所習得的GIS與遙測知識,則是從事地球科學模擬時的一大利器。
土木系
地球工程
數學建模
民生工程
科學研究
0
0
分析 / 評論
科學月刊
・2018/12/26
日本籍科學家近年屢獲諾貝爾醫學獎,是怎麼辦到的?──《科學月刊》
科學研究的成效是什麼?是得到諾貝爾獎的光環加持,學術期刊發表數,全民素質的提升,抑或是科研活動所產生的產業技術推動力?一直以來就是科學界爭論的議題。
2018諾貝爾醫學獎
科學教育
科學月刊
科學研究
閱讀
0
1
Promo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18/09/20
院長,給問嗎?網友提問中研院廖俊智院長
中央研究院,是隸屬於總統府的最高層級研究機構。「院長」這個職位,是帶領研究方向、激勵研究士氣的要角;另一方面,也是媒體和輿論的焦點。本文蒐集網友各種提問,和現任廖俊智院長輕鬆聊聊!
中研院
中研院廣告
研之有物
科學研究
0
0
專欄
貓心——龔佑霖
・2015/08/31
科學與謬誤──尋找科學研究的意義
但是,隨著科學的進展,來到了現今的我們,真能確保我們所知的一切就是事實嗎?就好比中古時代的人,以當時的社會、科學背景,並無從突破當時的知識,現今的我們,同樣難以突破我們所見所聞的一切,只能活在現有的知識背景之下而已
心理學研究
懷疑論
研究偏誤
科學研究
追求真理
0
0
環境生態
果殼網
・2014/10/30
讓彩虹旗飄揚在研究室-科學界LGBT族群的困境
即便研究強國對LGBT族群的態度已友善許多,但許多LGBT科學家還是害怕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因為論文發表、職業發展和晉升很大程度上都基於同行的評審,而他們的態度則會多少受到有意無意的偏見影響,而許多學生可能乾脆不選擇研究道路。特羅特表示:「我擔心科學界可能因此喪失了一大批人才。」而改變這一現狀的唯一辦法,就是科學家群體能夠認真去傾聽他們中的LGBT成員的聲音,並展開真誠的對話,而實驗室正是極佳的場所。
LGBT
同志
同性戀
科學研究
職場
0
0
動物世界
Gene Ng
・2014/03/07
【Gene思書齋】E. O. 威爾森給青年科學家的信
在這本《給青年科學家的信》中,E. O. 威爾森述說了許多他的研究經驗,這些出自大師的想法,是在一般論文學不到的。《給青年科學家的信》裡廿封信,真誠、平易且完整呈現了E. O. 威爾森對於科學之道的洞見哲思,值得任何年紀的科學家一讀!
大自然的獵人
威爾森
研究科學的第一步
科學研究
給青年科學家的信
0
0
1
2
下一頁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
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
。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