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登入/註冊
徵才!
最新
科資源
臺灣公民科學入口網
科技大觀園
研之有物
讀力書展
科學生
文章分類
人體解析
地球脈動
太空天文
文明足跡
環境氣候
生命奧祕
科學傳播
科技能源
自然演化
萬物之理
醫療健康
電影中的科學
Lab
【核四公投】模擬器
【反萊豬公投】模擬器
【藻礁公投】模擬器
從打掃方式看出你是哪種人?
你是哪個系的寶可夢大師?
防疫小尖兵測驗!
你能得到搞笑諾貝爾獎嗎?
用陰謀論測你的陣營!
世界地球日知識大挑戰!
用陰謀論測陣營─外星人篇
【光棍節】你是哪種單身?
會考考題大挑戰!
精選特輯
所有特輯
搞笑諾貝爾獎
性教育專區
COVID-19專區
童年崩壞!?
一切都是泛科學的陰謀
她是科學家
百工裡的科學人
SDGs
讀力書展
社群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Line
Podcast
請贊助泛科學
搜尋
登入/註冊
+追蹤
科學傳播
57 篇文章・ 0 位粉絲
+追蹤
常用關鍵字
物理雙月刊
研之有物
科學傳播
科學月刊
科技大觀園
科普網站
食力
人工智慧
半導體
哥倫布計畫
射月計畫
愛因斯坦計畫
科技部
學習
教育
STEM
同溫層
民粹主義
職涯
科學影片
所有文章
熱門文章
書籍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選擇年份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專欄
科學月刊
・2017/10/11
知識時代襲來,科技部的「科技大觀園」在新世紀的角色是什麼?
「科技大觀園」是一個歷經近十載的老牌科普平台,如圖書館般典藏眾多國內外科研成果,但在知識產業蓬勃的當代,仍有不少需積極改進之處。
物理雙月刊
研之有物
科學傳播
科學月刊
科技大觀園
科普網站
食力
0
0
來自台灣
鄭國威 Portnoy
・2017/09/08
陳良基:我會跟外星人交朋友
陳良基成為科技部成立後第四任部長,上任後力推人工智慧,同時也接手處理諸多棘手挑戰,包括研究誠信爭議、高等人才流失、以及科技部定位模糊等。
人工智慧
半導體
哥倫布計畫
射月計畫
愛因斯坦計畫
科學傳播
科技部
0
1
分析 / 評論
鄭國威 Portnoy
・2017/08/01
如何讓孩子愛上科學?
作為科學傳播工作者,我常被問的問題是「該如何讓孩子愛上科學?」 我的女兒跟泛科學同年,都是 2011 年誕生,所以我也會問自己同樣的問題。但當我陪著她成長,我很快就發現,這問題搞錯了方向。
學習
教育
科學傳播
0
0
好書搶先看
物理雙月刊
・2017/07/31
科學議題該如何突破同溫層?——《物理雙月刊》
鼓勵研究人員參與群眾運動,去對抗社會中那股普遍不信任科學的浪潮,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然。更困難,但卻更具有實質意義的是,如何能讓受有嚴格科學訓練的博士,轉戰其它領域,而在政府部門或私營企業有好的職涯發展,從而發展科學所應有的影響力。
STEM
同溫層
民粹主義
科學傳播
職涯
0
0
社會群體
活躍星系核
・2017/05/28
電視和網路時代下的科學節目,有什麼不一樣?
或許我們過去都把「科學節目」想得太過狹隘了,換個角度想,網路科學影片就只是「科學節目」演變到數位時代下的樣貌,就像過去在電影時代和電視時代,科學影片都有一套呈現方式一樣,不應將網路科學影片框架於既有的刻板印象,如此則可能忽視其潛在的傳播能量與發展性。不管怎樣,只要有帶給我們不一樣得科學知識或概念,無論是以什麼形式呈現的,仍是一部好的科學影片,不是嗎?
科學傳播
科學影片
科學節目
科普節目
0
0
活得科學
科學月刊
・2016/05/12
我們畫出了希格斯粒子,卻從未真的看到它——《科學月刊》
在媒體報導希格斯粒子的熱潮中,除了文字說明之外,一批色彩豔麗、線條清晰的數位影像被大量使用;它們像是照片,似乎捕捉了希格斯粒子在對撞機內被發現的瞬間。然而,我們真的能夠以肉眼見證比原子還小的粒子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這些數位影像呈現出了什麼樣的事實?身為一個觀看者,這些問題縈繞在我心中,久久不去。
CERN
希格斯粒子
強子對撞機
科學傳播
0
0
分析 / 評論
科學月刊
・2016/01/07
在實驗中找回好奇心的癌症醫師:陽明大學臨醫所教授楊慕華專訪--《科學月刊》
光是今(2015)年,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楊慕華就獲得兩個獎項的肯定,包括「有庠科技論文獎」和「徐千田癌症研究傑出獎」,其中有庠科技論文獎得獎理由讚揚他的研究「在觀念上提供了突破性見解」、「研究成果自基礎及醫藥科學觀點來看皆極重要」。他同時也是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但在他身上看不到大教授、大醫師的架子,而是個笑瞇瞇、親切和謙沖的學者。
楊慕華
科學傳播
陽明大學
1
0
分析 / 評論
雷雅淇 / y編
・2015/12/15
2015年,科青們為誰在泛科學流連?–【OKAPI ╳ PanSci:讀者告訴我們的事】
生活離不開科學,但說到科學,憶起的還是那條黑板上想破頭也解不開的方程式。科學與科技的發展無疑是帶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不論是生活常識、科技應用,乃至於對公共議題的思辨,都存在著對科學知識的大量需求;但在台灣,學界或是科研機構所積攢的能量,在我們的生活和網路世界中卻近乎真空。科學,到哪裡去了?
泛科學
科學傳播
科普
0
0
分析 / 評論
鄭國威 Portnoy
・2015/02/22
P編報告:新年假期,讓我問泛科學一個尷尬的問題
2015年,我們依舊會把握每個跟大家聊科學的機會,輕鬆,或不那麼輕鬆。近一年來我們也看見許多新加入知識傳播領域的夥伴,跟我們用不同的方式,爲類似的目標努力。最後,不免俗地來個新年新希望:希望2015年,我們都能更樂於把科學融合生活、整個社會能把更多資源跟希望投資在科學跟未來上。
新年
溝通
科學傳播
0
0
科學傳播
PanSci
・2014/12/04
誰在乎科學新聞?德國教授 Hans Peter:科學傳播不只新知,更是科技治理與民主政治的關鍵
雖然新媒體大幅度地增進了科學傳播的方式與生態,但是科學記者的存在依然是必要的,若缺少了他們的判斷力與品味把關,他擔憂各種公關與廣告公司會取而代之,影響新聞的專業性。
Hans Peter Peters
哲學星期五
哲學非星期五
活動紀實
科學傳播
羅尹悅
0
0
文章導覽
上一頁
1
2
3
4
...
6
下一頁
繁
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