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12/24
螞蟻以分工合作著稱,而多數種類的女性螞蟻會分為「蟻后」與「工蟻」兩種角色,稱作「真社會性 (eusociality)」。透過對畢氏粗角蟻這只有女性的蟻群研究發現,決定螞蟻的生殖能力是胰島素基因!
・2018/12/24
從拉馬克和居維葉對演化的爭辯中,我們能明白科學證據的侷限性嗎?當主流權威提出詳實的證據,以堅定的語調發言,支持某一立場時,我們是根據證據與推演而認同他的觀點?或是因為權威講話一定是對的,由於信仰權威而盲目跟從呢?
・2018/10/24
來自緬甸克欽邦的琥珀 (9900 萬年前,晚白堊世,森諾曼階),因保存了大量完好的古代昆蟲遺骸,成為古昆蟲學者所專注的焦點,而不久前我和澳洲國立昆蟲標本館 Adam Ślipiński 博士、廣州中山大學俞雅麗博士、鄧從雙博士和龐虹教授也在一塊特別的緬甸琥珀中,有了新發現──史前偽蕈甲新物種「白堊異特偽蕈甲」。
・2018/09/09
狐狸對小王子說:「拜託⋯⋯馴服我吧!」但是,馴化狐狸有那麼容易嗎?俄羅斯進行了 60 年的銀狐馴化實驗,的確出現了「較親人」的狐狸,但是人與狐狸想要像人與狗狗一樣緊密相處,還有很長一段路,並且,野生與馴化的界線難以斷定,而馴化從來都是一件漫長又不知所終的事......。
・2018/06/30
這本書探討的固然是演化生物學的各種有趣問題,可是《動物的武器》另一妙處,是他把生物演化證據及行為研究,連結到人類軍事史,並重新詮釋競爭、防禦、示威、偷襲等行為,他除了每章忍不住要談人類的武器演化,乾脆另立三章大談特談。人類的軍備競賽中,攻和守的工具也會演化,一時的優勢卻也會在另一方的演化下成為搞笑的劣勢,許多人類軍事史和動物武器演化史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不否認是個軍迷,雖然我也自認是個和平主義者,只是希望戰爭只會發生在電影裡頭,所以書中的軍事史令人讀起來趣味盎然,除了生物學還能瞭解人類的文化歷史。
・2018/06/19
冰島位於歐洲外海,面積不大、氣候寒冷,直到公元 870 到 930 年之間,來自挪威的維京人才在此建立較大的殖民地。數百年來冰島的人口都不多,介於 8 千 到 1 萬 6 千左右,1850 年前很少超過 5 萬人,即使經歷最近的成長,目前也只有 33 萬人,與台灣的花蓮縣差不多。
・2018/06/04
大約1萬年前,農業開始發展,人口大幅增加,基因突變的數量也與日俱增。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基因突變的機率沒有改變,但基數(人口數)越多,實際上發生的突變數量也會變多。突變增加了基因的多樣性,而基因多樣性正是生物演化的最大關鍵。總結來說,人口增加為生物演化提供了大量而豐富的素材,讓人類演化在無形中加快了腳步。
・2018/05/22
非洲、歐洲族群則幾乎不存在箕形門齒,EDAR 基因的第 370 號氨基酸也多半是纈胺酸;而在美洲原住民與東亞族群中,此一位置是丙胺酸(可以以 EDAR V370A 表示)的比例很高。過去曾有研究估計過此一遺傳變異大約在 3 萬年前誕生,世界上兩群人間差異如此巨大,許多學者認為是受到天擇影響。 那到底箕形門齒到底是否曾替東亞與美洲人帶來什麼好處呢?
・2018/04/29
雖然在《生命如何創新》一書中,安德里亞斯使用的例子都是數學、生物學或科技的,但由此可見,許多複雜的系統都有相似的結構與行為,這也是複雜科學的魅力所在。上述段落中,我用社會和企業的例子來比喻,並不見得完全恰當,但大自然能否為師,端看有沒有天才能有所悟。科技趨勢專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科技想要什麼》(What Technology Wants)中也揭示了人類科技也出現類似趨同演化和反熵等等類似生物的現象,例如不同文明為了解決類似的問題而創造出相似的技術或工具等等。因此,書中提到的創新力奧祕,或許在我們身處的經濟和社會中,說不定也會有異曲同工之妙,非常值得我們再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