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3/30
每日生活就算未如同電視上的腥風血雨,內心也常會對同事、主管,或朝夕相處的家人充滿怨言;多說話會被批評「話不投機半句多」,少說話則被虧是「句點王」。人生好難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
・2021/02/01
《月薪嬌妻》特別篇中,新手爸爸平匡說著「我要做我心目中的『理想父親』」。但究竟什麼樣才是「理想」,才夠好?媒體中好爸爸形象充滿著一個個「既視感」很強的「很會賺錢、會做家事、疼愛妻子、和孩子玩耍嘻笑」的形象。但,好爸爸真的只能是這樣嗎?
・2020/12/28
「有聽沒有懂」的原因百百種,通常和耳朵聽力、智能、注意力或是行為障礙方面的缺陷脫離不了關係。不過,聽覺處理障礙的罪魁禍首卻是因為聽覺系統在「處理」聽覺訊息上有缺失,進而導致訊息解讀效率不佳。聽覺處理障礙的患者「不一定」會有聽力損失。不同於重聽的長輩聽不見小聲的聲音,聽覺處理障礙的患者可以感知並察覺聲音,但卻沒辦法處理後端傳到大腦的訊息,因而產生聽覺信號扭曲並出現溝通問題。
・2020/12/03
語言的有趣之處在於「詮釋」,同樣一句話在不同脈絡下,會有完全不同的意思,而聲調也蘊蘭著詮釋語言的脈絡。
・2020/11/09
孩子從小被期待為「被照顧」的角色,長大有能力照料家人後,和爸媽的互動卻仍被「小孩」的模樣綁住。在親子雙方都有生存能力時,家人關係開始轉變,親子權力反轉。成年子女、年長父母都特別需要心理調適的,也是一個梳理過往關係經驗的契機。打破過去的惡、延續過去的善,重新定位成年子女與父母的「親子角色」。
・2020/11/06
在霍金確診後逐漸喪失了他的口語能力,只有少數人能夠聽懂他說的話。在一次肺炎感染後,霍金從此喪失了開口說話的權利,後來他被配備了一套通訊系統,往後的一生都伴隨著他。霍金的好友兼同事 雷納.曼羅迪諾分享他們一同寫書的時,在與霍金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到關於「溝通」這件事的感悟。
・2020/05/04
防疫期間,許多人都受疫情、作息變動而苦。躁動不安的物種長時間相處在一起,該如何保持心理的相互支持、不吵架和平相處?本文使用「親子界線」理論觀點,帶你看家人之間「心」的社交距離,多遠才恰恰好?
・2019/03/15
在網路平台架設簡易、資訊傳播快速、內容大爆炸的發展下,連「新媒體」都已經不再是新的現象時,那麼,我們到底還需要怎樣的「媒體」? 本場對談邀請了《報導者》總編輯何榮幸、《端傳媒》主編李志德、臺灣吧共同創辦人 DJ Hauer (謝政豪),從媒體平台、內容製作方式和獲利模式等不同面向來檢視台灣媒體的現況,並且進一步反思、討論一些問題。
・2018/09/12
讀者們,不管你吃不吃培根,在你生命中某個時間點罹患腸癌的風險都一樣高,大約是6%。如果你每天都吃五十克培根(那可是不少的培根—一家五口如果都這樣吃,一個星期就要吃掉一點七五公斤),風險就會升高到7%左右。從6%增加到7%,這數字算是一種絕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