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泛知識節紀實:在新媒體已經不新的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媒體人?

泛知識節
・2019/03/15 ・328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 文/史比野塔|自由文字工作者。此刻希望多一點勇氣及溫柔看待這個世界,然後讓更多的美好被看見。

什麼是新媒體?如果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便是泛指利用電腦與網路等新科技傳遞新聞資訊。

真要說起來,1995 年就成立的中時電子報似乎能在這個定義下,被劃歸為新媒體。然而加上爾後陸續在網路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其他報業,這幾個典型傳統媒體的轉型,可能離我們現在想像中的「新媒體」有些差距 ── 並不是將內容放上網路就能稱作新媒體。依附互聯網而生的新媒體,在 2004 年臉書出現後便來到狂飆期。與網路共同成長的世代,接收資訊的管道就此與父母輩分道揚鑣;近幾年,新媒體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然而裡頭卻有九成可能活不過兩年。究竟在「新媒體生存戰」中留下來的倖存者,到底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

這次的泛 · 知識節,邀請到《報導者》創辦人暨總編何榮幸、《端傳媒》主編李志德及臺灣吧共同創辦人謝政豪(DJ Hauer),來談談「在新媒體已經不新的時代,我們需要怎麼樣的媒體人」,並在討論產業人才的問題之餘,也聊聊作為一個新媒體,核心與營運模式可以是什麼。

左起為時任《端傳媒》台灣區主編李志德、《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臺灣吧共同創辦人 DJ Hauer 與主持人陳建瑋

新媒體,「新」在哪?

或許有人會認為新媒體就是要透過新科技,吸引大眾目光,但《端傳媒》與《報導者》網站中,多的是成千上萬字的報導,依然受到許多人關注。《報導者》以公益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媒體姿態出現,便是為了解決自傳統媒體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新聞」的獨立性與市場的拉扯。而臺灣吧則是回到「媒體」最根本的源頭 ──「傳遞資訊」這件事,提供不同的想像。

「中年大叔的逆襲」是何榮幸為自己的《報導者》之路所下的標。在擔任 25 年的記者後,看到年輕世代間流行著「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玩笑話,多少有些不甘願,新聞的公信力正不斷下降,為此他只能「自己的新聞自己救」。當然不僅是因為自己正身處這個產業裡,更重要的是,民主世代,台灣不信任媒體是最大的危機。

同樣的,李志德也認為,新媒體是「重建公共資訊可信任度的運動」,然而在改革的同時,也必須要時時留意,否則媒體容易淪為宣傳之用。

臺灣吧的出現則是因為在 2014 年學運結束後,DJ Hauer 等人意識到需要一個媒體促進社會溝通。他們發現,大眾不參與討論並不是因為反對,而是不關心。因此透過「內容」與「故事」引起觀眾的興趣,使其與議題建立連結。但是就新媒體常見的「互動參與」特點,DJ Hauer 分享了自己或許沒那麼「政治正確」的觀點:其實臺灣吧並不是 100% 的互動參與,因為某種程度上仍必須做大家不知道的事情。

「畢竟有營收不代表有利潤,做出別人沒有的東西才能長久。而在這個資訊爆炸、製造成本低廉的時代,新媒體是用五分鐘的時間,讓你之後願意用五小時、五個月的時間關心議題。就像七、八年前開始流行的懶人包文化,同樣是為了引發興趣,進一步不斷溝通。」

「端傳媒的意義在於以香港與中國新聞,帶給台灣讀者不同的面向。」李志德說,《端傳媒》面對的是全球華人,因此會出現用詞不一致的問題;而除了在地用語的不同,也會牽扯到政治權力。比方應該用「馬習會」或「習馬會」,便傷透腦筋,最後他們選擇以作者當地的習慣為主。不過也因為是跨境媒體,不同地方的作者能夠檢查別人的題目對該地區有沒有意義,例如「醫師過勞」的議題最早是從中國爆出,後來變成跨區域的題目。

他表示,《端傳媒》首先要處理的是新聞與讀者相關性的問題:需要建立本地新聞與其他地區的連結性,否則可能會有高達 2/3 的讀者不在直接關聯內。

做為跨域媒體,得注意在地新聞與其他地區的連結。圖/By PACAF @ flickr, CC BY 2.0

新媒體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以往想要進入媒體工作,大學選擇念相關科系是條路徑,但這件事在新媒體上還適用嗎?「臺灣吧在徴人時多是看作品集跟面試狀況,不看履歷自傳。我認為內容產業將會越來越回到事情的本質上。」DJ Hauer 說。

何榮幸則分享《報導者》剛成立時「海選記者」,對他們來說,是否為新聞系畢業並不重要,重點是「願意用新的數位敘事方式做新聞」。一直到後來《報導者》刊出「急診人生」的互動遊戲時,過程中也經歷世代的碰撞。何榮幸想像中的新聞遊戲,應該會在某些步驟裡停下來跳出資訊,是知識含量高的遊戲;但製作團隊堅持要重現真實景況,激起興趣後自然會看其他報導。

「他們相信做出來的東西是好東西,清楚知道要用什麼東西說故事,反倒回過頭來說服主管執行。」

學習力以及對公共事物的了解,是李志德認為想進入新媒體工作的關鍵配備。「當然就專業養成上,新聞科系仍舊有存在的必要。」他說,「畢竟媒體本是政治團體用來宣傳的工具,一百年以來漸漸從這樣的角色脫出,大家賦予它公共性,誰也沒想到如今又要回到一百年前,我們要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另一方面,營運模式也是需要考慮的要素。過去媒體賣廣告,倫理界線非常清楚;但當原生廣告大行其道,如何劃分界限?這便需要回到學院、課堂上的討論。」

新媒體可能的營運模式

科技所帶來的改變,是媒體產業根本性的變化。當代新媒體要考慮的不只有內容形式的轉變,還有維持營運的商業模式。何榮幸說,想不付錢給臉書、自己衝流量,又要有優質內容,其實很難。「最後《報導者》走上非營利媒體的路,所有營運經費來自社會捐款。前三年不可避免需要大的捐款者,但希望在這期間能建立品牌信任基礎,或是透過採訪計劃募資等方式,讓大筆捐贈比例下降,小額捐款能夠佔一半以上。目的是為了讓台灣社會願意在罵媒體的同時,改變『新聞就該免費』的觀念。

臺灣吧與《報導者》差不多,主要營收的方式有三種:自發性收入(例如群眾募資)、商品販售、IP 授權。DJ Hauer 說,未來發展目標將以「授權 IP」為主。「台灣的內容產業不太發展 IP 這部分,可是以「米老鼠」為例,它最初出現的原因與過程可能是為了娛樂;但當這樣的角色進入教育,有了長時間的硬需求,將比純娛樂更有機會商品化。」

李志德則說,雖然做過各種嘗試,但現實是文章成本非常高,《端傳媒》目前還是靠點擊量換廣告。「當然,媒體是企業建立公信力的做法,端能夠藉著這樣的公信力再去承接其他案子。不過,即使大家在談『新媒體』,但面對的還是『古典問題』,也就是所謂編輯室公約:盈利部門與媒體部門應該保持何種關係?」

降低對臉書的依賴,預防典範轉移

回到最開始提到的,臉書幫助新媒體快速成長,同時也成為束縛。大家不免好奇,如果沒有了臉書,如何做新媒體?

何榮幸說,多數可能需要砍掉重練,因為目前的確有七、八成的新媒體流量是透過臉書導入,平台所造成的同溫層與極化現象,也成為新媒體「溝通」的阻礙。「《報導者》能做的防禦,便是建立品牌形象,使其有一定辨識度。讓典範(臉書)改變後,能順利轉移。」

對此,DJ Hauer 也同意,現在面對臉書出現的待解決問題,就如同拉曹操打董卓一樣,永遠不能期待下一個人是完全符合預期。因此不論做什麼努力,起碼讓品牌活過典範轉移。至於《端傳媒》則是推出自己的 App,讓 App 與網站的流量各占一半。「我們努力降低對臉書的依賴,目前流量約有五成來自臉書。做法同樣是建立品牌忠誠度及核心讀者,在茫茫網海中讀者會想到你,並主動以各種方式找到你。」

雖然都使用臉書導流,但三家新媒體都努力建立自己的品牌與辨識度

 

筆者身為一個從傳播科系畢業沒多久的人(感謝李志德主編,讓我並沒有那麼絕望!)聽完演講後,想起資深媒體人黃哲斌 2016 年中在天下所寫〈在世界中心呼喊「新媒體」〉一文內提到,新媒體是個過程,而非解答。我們依舊處在變化的風暴中,未來的樣貌不甚清晰,說不定「新媒體」也會有成為過去式的一天。但不論以何種形式,只要能滿足當代人「知」的權利與需求,那就夠了。

文章難易度
泛知識節
24 篇文章 ・ 4 位粉絲
從「科學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交給科學家」,到「科學家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懂科學」,再到「知識太重要了,所以不能讓它關在牆裡」,「泛知識節」為泛科知識召集之年度大型活動,承繼 PanSci 泛科學年會的精神與架構,邀請「科學」「科技」「娛樂」「旅行」四個領域的專家與耕耘者,一同談說、分享、攻錯。 這是一個大型的舞台,我們在此治茶拂席,虛位以待,請你上座。

0

6
5

文字

分享

0
6
5
最討厭像你這種直覺敏銳的小鬼了!太會判斷情緒反而有點討人厭?
Peggy Sha
・2022/08/12 ・201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許多人在感受到壓力時,會不自覺出現一些小動作,有研究發現,這些小動作不僅有助他人感受到你的壓力值,也會讓你顯得可可愛愛~

But 如果你身邊有個傢伙,能夠藉由這些小動作精準掌握你的狀態,會不會反而讓人覺得有些……不蘇胡呢?

被別人盯著看的時候,總是難免會有一點……不蘇胡? 圖/IMDb

不會看臉色,難怪沒朋友!

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在今年 4 月發表了一個實驗,找來了 133 個人來擔任「評估者」,並請他們透過影片來判斷另外 31 位受試者在壓力下出現的反應。

有趣的是,在這些評估者進行評估前,研究人員也對他們進行了評估(?)他們用的分別是這兩項工具:

  • 「社交網路指數」(SNI),去確認他們與親朋好友間的聯繫頻率與規模。
  • 「柏克萊表達能力問卷」(BEQ),去評估他們如何表達消極情緒、積極情緒與他們的衝動程度。

聰明如你,肯定能想像到情緒判斷能力跟交友狀況之間的關聯:那些很不會判斷別人的壓力和情緒的傢伙們,朋友也會比較少。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悲劇的判斷能力間接影響了溝通效率,進而導致他們較難建立和維持社會關係。

直覺敏銳討人厭?朋友會少一點點

不過,這可不代表判斷能力越強、朋友就越多喔!研究結果發現,那些「直覺敏銳」、超擅長判斷壓力的人呢,社交圈也會變小!

這可就奇了怪了,研究者們對此表示:欸這個……我們也不太確定原因欸。

看到這麼矛盾的結果,研究者也只能兩手一攤。圖/GIPHY

對此,他們提出了天使版推論與惡魔版推論。這天使版本呢,是這樣的:影響社交的因素本來就很多很複雜,可能這些人的社交圈雖然小但品質很高,那麼一來,就算身處較小的社交圈中,也能獲得類似大社交圈的各種好處。

另一方面,溝通可不一定是誠實的,有時也能被拿來當作操控別人的工具。因此,太會精準判斷各種蛛絲馬跡的人,或許反而稱不上是理想夥伴,畢竟,有時候我們就是想要隱藏一部分的自己,要是你朋友在這時候可以把你看透透,實在是會有點令人不舒服對吧?

當然啦,這兩種說法都只是推論,而且這個發現也有許多研究限制,所以我們也不該說直覺太敏銳是件壞事對吧……嗎?

直覺太敏銳,也不見得是件壞事對吧……? 圖/IMDb

能力是好是壞,取決於你如何使用!

光是說「直覺敏銳」聽起來有些模糊,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比較精確地描述這種判斷能力呢?欸,還真有,就是我們都再熟悉不過的「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EI)。情商包含的內容其實十分廣泛,每個學者所提出的理論框架也略有不同,但大致會包含:辨識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社會意識、關係管理等等面向。

說到「情商高」,許多人都會聯想到「人緣好」、「成就高」等等正面詞彙,不過,最近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情商高這件事,似乎隱藏了一些黑暗面……它似乎與「黑暗三角人格」(Dark Triad),也就是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和精神病態有關。

比如說,曾經有研究發現,許多具有自戀傾向人常會給人留下特別好的第一印象。他們通常穿著乾淨亮麗、口氣幽默、肢體語言充滿自信、表情迷人……誰能不愛呢?但這些人也同時具有操縱傾向而且自命不凡。聽起來有點矛盾對吧?我們通常會討厭自戀的特質,但當人們擁有自戀特質時,又特別容易吸引人。

自戀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圖/GIPHY

不只如此,2011 年的另一項研究更發現,具有操縱他人傾向的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者如果擁有更高的情緒調節知識,就越容易做出一些偏差行為,比如說在工作場域讓人家難堪之類的。

此外,劍橋大學的教授也發現,當領導者們發表充滿感情又鼓舞人心的演講時,聽眾通常不會仔細聆聽其中的訊息,甚至無法真正記下其中的內容,但他們會記得那種感動,放棄批判性思考,而是順著自己的心去支持講者。如果你聽的是馬丁路德的演講,那可能不太需要擔心;但若是站在台上的是希特勒,但可就有點不妙了。

無論如何,大部分研究者都同意,情商能力本身並無好壞之分,最終還是要取決於運用的人本身,不過,這些新的實驗或許能帶給人們另一種看待情商的角度,而不會一味將「情商高」與「優秀的好人」畫上等號了。

Peggy Sha
69 篇文章 ・ 387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閨蜜怎麼會決裂?——透視《華燈初上》影響蘇媽媽與蘿絲媽媽友情的因素
雞湯來了
・2022/04/05 ・255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文/雞湯來了特約作者吳心予
  •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翁欣容
  •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電視劇《華燈初上》以日式酒店為背景,描述劇中人物的愛恨情仇。其中最受到關注的是劇中兩位女主角:蘿絲跟蘇之間發生的故事。蘿絲和蘇在高中時期成為好姐妹,一路以來發生了蘿絲離家出走、蘇未婚懷孕、蘿絲因為前夫的債務坐牢、兩人共同經營「光」酒店、各自面對不同的愛情煩惱等等人生轉折的時候,蘿絲跟蘇都一直陪伴在彼此身邊、不離不棄。

「就像我和蘇一樣,有人在背後支撐妳,不管發生什麼事,只要有她在就心安」
-《華燈初上》蘿絲

然而,在第二季的劇情裡,蘇跟蘿絲親密的情感卻出現裂痕,發生激烈的爭吵。在爭吵之中,蘇頻頻說出傷人的話,甚至讓蘿絲拿起煙灰缸想要砸向蘇。是什麼原因讓原本要好的閨蜜決裂?原生家庭的溝通模式,如何影響她們的相處?

「同情就像一把刀子,一刀刺死我,這種你最擅長,

又假裝一副清高溫柔、與世無爭的樣子,妳就是要證明妳是最優秀、贏的那個。」
-《華燈初上》蘇

圖/《華燈初上》

女生的感情為什麼這麼好?獨特性的閨蜜情感

從蘿絲跟蘇的感情互動中,可以看到女性親密情感關係的獨特性,它自成一格,獨立於女同志以及異性戀關係框架之外。相較常見女性的人生規劃以原生家庭或另一半為主,劇中蘇跟與蘿絲都把對方當作人生規劃的重心,事業跟養育子女的計畫都與彼此相關。不論是生活安排或者情緒感受,蘇跟蘿絲的狀態緊緊相連,除了考慮對方的感受與處境,也將對方視為生命中重要的夥伴。

甚至當蘿絲跟蘇兩人在面對「情人跟閨蜜」二選一的情境時,都選擇了彼此。蘿絲跟江瀚在一起之後,蘇選擇隱忍自己對江瀚的情愫,支持好姊妹的感情。蘿絲與江瀚分手後,蘇與江瀚無縫接軌的戀情曝光,一開始蘿絲非常憤怒,但是蘿絲在蘇與他人衝突或遇到人生困境的時候,都站在蘇的立場處理事情,可見閨蜜情感對蘇跟蘿絲來說都勝過愛情。 

《華燈初上》的劇情,讓我們不只看見愛情如何影響閨蜜情感,而是兩個原生家庭及婚姻破裂的異性戀女生,如何成為互相支持的角色,以及緊密的關係如何受到兩人的自我價值感、成長背景以及戀愛經驗影響,發生劇烈的爭吵與誤會。

閨蜜情感總是脆弱?3大因素影響友情

蘇跟蘿絲在學生時期跟成年後曾經歷強烈的爭吵,在吵架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兩人面對衝突時的不知所措。她們看待友誼跟處理衝突的方式,都受到家庭關係、自我價值感跟戀愛經驗的影響。

因素1|家庭關係影響溝通習慣

原生家庭的互動方式,大幅影響蘇跟蘿絲看待自我與人際關係的角度。蘇的媽媽與蘇之前沒有良好的溝通與照顧關係,導致蘇缺乏與親近的人溝通的能力。蘿絲的爸爸用權威的方式教育子女,所以蘿絲沒有機會跟父母表達內心想法,也無法被父母理解,年少的時候就離家出走。

因為兩人都生在缺乏良好溝通的家庭,每當蘇跟蘿絲的關係出現矛盾,都是用大聲爭吵的方式跟對方互動,無法順暢面對衝突。不管青少年時期或者成年後的蘿絲跟蘇,對於關係都缺乏安全感與溝通能力,無法坦誠對人際關係中的對象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期望,只會習慣性地用傷害對方或自己的形式,期望情感關係朝向理想的方向發展。

因素2|自我價值影響自尊與安全感

青少年時期形塑的自我價值,也進一步影響蘇與蘿絲的閨蜜感情。當青少年的自我價值感低落,認為自己不值得獲得友情支持,就不容易感受到身邊朋友的情感支持。

蘇從小被母親拋棄,在學校除了蘿絲沒有其他朋友,在戀愛關係中用激烈的手段離開或者挽留關係,對於人際關係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與不自信,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低落的自我價值感影響蘇從蘿絲身上感受到的支持,讓蘇認為「蘿絲跟其他人一樣可能會背叛自己」,難以獲得關係中的安全感。

因素3|戀愛經驗影響自我覺察深度

戀愛關係的結束,可能引爆原本隱藏的感受,以及對閨蜜情感進一步的覺察,也可能因此動搖原本的姐妹情誼。蘿絲因為跟江瀚分手,發現堅強的內心也有脆弱的地方;蘇也在跟江瀚分手之後,發現自己面對感情沒有想像中理性,一旦面對破裂的關係,沒有復原的能力與勇氣。

蘇與蘿絲激烈爭吵後,無法面對蘿絲可能傷心的情緒,同時出於對於現有生活的逃避,離開與蘿絲共同經營的日式酒店,連股份也劃分得一乾二凈。

閨蜜吵架怎麼辦?2個方法梳理過去、尋找關係共識

蘿絲跟蘇因為長期在生活上跟情感上互相扶持,累積了深厚的情誼,但感情在突發事件爆發後,引爆過去的家庭、自尊與戀愛經驗議題帶來的影響,尤其兩人跟原生家庭成員溝通不良的經驗,持續影響她們的友情發展,難以維持像是學生時期一樣的單純互動。

面對閨蜜情感中的爭吵,可以透過自我覺察與表達感受兩個方式,找到能夠一起長期經營閨蜜關係的模式。

  • 自我覺察|
    回顧過往的家庭關係與人際關係(戀愛經驗),思考過去與家人溝通的方式,能不能對家人說出內心的想法?心裡的想法有沒有被聆聽?跟家人互動的時候,能不能感受到愛和支持的正向感受?
  • 表達感受|
    從過去的人際互動經驗中,找到順利溝通的方式,用來與閨蜜表達內心想法。或者從過去不愉快人際經驗中,反思自己不適應的互動模式,以及期望的互動方式,並嘗試與閨密討論兩人對關係的期待,一起尋找共識。

參考資料

張晏榛(2011)。「非標準親密關係」的女性友「情」:以異性戀女性為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皓宜(2004)。姊妹情誼的舊曲與新調~戀愛經驗對成年前期女性友誼影響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Niobe Way & Melissa L. Greene(2006)。Trajectories of Perceived Friendship Quality During

Adolescence: The Patterns and Contextual Predictors。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16(2),293–320。

雞湯來了
49 篇文章 ・ 461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1

5
0

文字

分享

1
5
0
青點教主的廣播、配音與新媒體之路!ft.歐馬克【科科聊聊 EP.57】
PanSci_96
・2021/09/22 ・187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童年崩壞專題的最後一集,我們終於訪問到童年「沒有」崩壞的厲害人士!這位高人不僅保持了少年時期的廣播夢,還在廣播沒落的年代成功轉型成新媒體,通吃 Youtube 與 Podcast 界。給個提示,他也是泛科學的御用配音,長期出演帽斯與景陸。各位聽眾,讓我們歡迎青點教教主:歐馬克!

圖/歐馬克提供
  • 00:55 帽斯與景陸的聲音設定
  • 04:18 童年種下的廣播種子

小時候的馬克因為家裡沒有電視只能聽廣播,從小就癡迷於中華職棒的廣播轉播。國中時期新聞局開放民營電台,能聽的節目變多了,他更是常常熬夜聽到隔天上學起不來。現在的馬克也感慨已經很少人家裡有收音機,應該很難體會當時的心情。

  • 08:54 初生之犢不畏虎

18 歲時參加了當時滿是大學生的飛碟電台 DJ 甄選,雖然七百多人只取六位,剛成年的他還是通過了初試與複試,在電台開了新節目。從此之後就沒有離開廣播業,當完兵後更是開始主持《青春點點點》。馬克表示因為主持人業務單純,實際從事廣播業的經驗與之前想像的相差不多。

  • 14:18 馬克最愛 Call-in 節目了

廣播、Youtube、Podcast,馬克還是最喜歡做現場廣播,尤其是有即時互動的 call-in 節目。他提到以前的 call-in 很難接通,當聽眾好不容易與自己喜愛的主持人通話了,反而常常腦袋空白甚至直接掛電話,就連他自己 call-in 到其他人的節目也會緊張。講到這裡順便置入馬克的 call-in 節目《哥哥妹妹有意思》,週一到週五下午兩點到四點,飛碟聯播網。

  • 21:05 廣播的沒落

相較於網路媒體興起後電視的沒落,廣播沒落的幅度沒這麼大,因為廣播已經是上上一代的媒體,早就被電視取代過一次。只要習慣收聽的人還在,廣播就不會繼續衰退。不過馬克也為了因應逐漸下滑的產業趨勢另外開發了配音員的工作,只是…沒想到當他成為配音員之後配音員的產業也在萎縮…

  • 26:30 泛科學與歐馬克的新媒體轉型

如同泛科學在 2020 年投入 Podcast 成立頻道,馬克早在 2017 年就因為《青春點點點》停播而轉進 Youtube。雖然當年進入 Youtube 已經算晚了,但馬克仍然秉持好好做廣播節目的初衷,沒有因為新平台調整太多內容。馬克信箱的「廣播魂」是想收集不同的人生故事,讓聽眾體會自己接觸不到的人生經驗,娛樂、陪伴、啟發、學習,成為華語世界的解憂雜貨店。

  • 33:09 聲音的感官轉譯

廣播節目單純的聲音比起文字更近乎人情、也比影像有更多想像空間,馬克舉了運動賽事與美食家的例子,說明兩者都成功使用聲音轉譯其他感官資訊,帶領聽眾進入賽事、品嚐美食。

  • 35:45 泛科學與歐馬克的不一樣

泛科學與歐馬克同樣身為網路媒體,但泛科學身為企業必須追求永續經營,馬克輕鬆地說,經營自媒體開心的地方就是不用煩惱商業、流量、管理,可以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雖然 Youtube 與 Podcast 未來都有可能沒落,但是馬克還是會繼續做喜歡的內容,期待與聽眾一起成長。

  • 41:52 自媒體的流量詛咒

就算是自媒體也需要追求流量,看著百靈果爆炸性的成長,歐馬克坦言自己內心也會有股必須效仿的聲音。他也分享另外一個比較好的做法是「追時事」,像是奧運、金曲獎的是可以事先準備內容的。追完時事,其他時間就佛系經營,不要為了流量失去初衷,做自媒體是為了自我成長,就算沒人看那又怎樣?他在個人頻道的節目《馬克讀書會》講述冷門書籍《國富論》,每週直播的收看人數就很少,他得時時提醒自己不管流量而是為自己而做。

延伸閱讀:歐馬克個人頻道

  • 48:28 泛科學的長期合作關係

在幫泛科學配音的大量作品中,馬克偏好生活類的主題,印象深刻的像是咖啡微生物,長期下來體會過歷任影音企劃寫腳本的風格,最近還常與泛科業配同一廠商。感謝配音無極限的馬克願意與我們合作這麼久,也請馬克等待 y 編 call-in 進他節目的一天!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035 篇文章 ・ 1345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