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1/22
很多人好奇,心理師是不是可以回答來談者的所有問題?因此可能常被詢問:你和我有相似的經驗嗎(感覺才能了解自己的處境)?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我們其實沒有讀心術)?你年紀幾歲(想知道是否歷經風霜或處在同一個時代)?背後無非是想瞭解,心理師真的能幫助我嗎?
・2017/03/13
在2013年時的發表指出,看文學小說(短篇經典小說)可以有助於提升心智理論,而且是非常立即的效果,然而經歷了三年的他人實驗,並沒辦法得到相同的效果,甚至還是沒有影響的。因此閱讀文學小說是不是有幫助的?這還沒辦法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其他更關鍵的因素在影響著。
・2016/04/13
捷運隨機殺人案、內湖女童案......等事件發生後,在憤怒之餘,我們或許更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找到事件背後的社會結構問題,讓社會變得更美好。
・2016/01/07
一般來說,同理心指的是「能想像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藉此瞭解對方的感受與看法,然後再思考自己要怎麼做」﹝1﹞。不曉得你在生活中意識到自己同理心的程度有多少?或是實際上應該怎麼做到「站在對方立場」?或是如何「瞭解對方的感受與看法」?可以想像,在多數的諮商過程當中,它對心理師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項能力,多數學派中更是被賦予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2015/02/25
當別人難過、沮喪、挫折時,你是如何安慰他呢?如果你是要他開心點、往好處看,甚至給了一堆建議,你可能會弄巧成拙喔!
・2015/02/13
相關的研究指出「空虛寂寞覺得冷」不光是個人的事,這些感觸還可能會傳染給周遭的人。其中關於寂寞的研究,利用了一個持續了近70年還沒停止的祖父級實驗。 1948年時,為了要找出引發心臟血管疾病的因子,美國國立心臟研究所(現在改制為心、肺、血液研究所)與波士頓大學合作,在波士頓近郊的夫拉明罕(Framingham)小鎮招募了5,209位男女居民參與實驗,長期追蹤他們的身心狀況。這個實驗原本預計要執行20年,沒想到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當年參與者的第二代及第三代也願意擔任受測對象,於是實驗延續至今。「吸菸會提高心臟病風險」、「高血壓者易中風」等等被我們視為一般常識的觀念,都是從這個實驗取得科學驗證。
・2014/05/07
當我們看電影,見到有人左手中了一刀,你的左手相同的區域也莫名的感到痛痛的。不過這樣莫明出現的疼痛感,是怎麼出現的?
・2013/07/16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製作了一個頭盔,受試者戴上頭盔後,必須用兩手兩腳走路,同時在鏡子裡看到自己成了一頭牛。
・2013/01/23
學理工的人比較沒有同理心嗎?根據研究指出,是的,比較沒有同理心。
・2013/01/07
狗兒與人類一樣,易受打哈欠的傳染。「年輕」的狗兒卻對打哈欠免疫。而究竟「年輕」是有多年輕?那又是什麼原因使得牠們免疫於這種傳染性的行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