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3/27
伯茲艾在冷凍食品上的突破,既是慢慢成形的直覺想法的體現,也是幾個大相逕庭的地理空間、知性空間碰撞的產物。瞬間冷凍食品擴大了食品供應的時間與空間:夏季採收的農產品能在幾個月後供人食用;在丹佛或達拉斯能吃到在北大西洋捕獲的魚。與其等五個月吃新鮮豌豆,不如一月時就吃冷凍豌豆。
・2017/03/27
我們的日常生活十分仰賴健全的工作記憶,所以不意外的有蠻多研究者都致力於工作記憶的訓練方式的開發,這之中又有人把希望寄託在跨顱直流電刺激(tDCS)上,並且在2016年和2017年的研究得到支持。然而,後來有些研究者利用 tDCS驗證一些理論的同時也發現到施打 tDCS會改變人們某些認知功能表現。這些研究結果被簡化再簡化之後,又變成了廠商口中能讓人變聰明的宣傳口號。於是2016年,神經學家們寫了一封給民眾的公開信,呼籲民眾若打算自行在家使用 tDCS,請務必三思。
・2017/03/26
坊間有許多化妝品強調控油功能,在問有沒有效之前,得先搞清楚「控油」的定義。如果檢視化妝品中的成分,會發現裡頭的許多「粉體原料」都有吸附油脂或水分的功能,因此使用之後可以讓肌膚表面暫時不會油光滿面,容易上妝、保養。但是如果要「控制」油脂的分泌,那還是得從自己的生活習慣做起啦!
・2017/03/26
傳統的電子顯微鏡雖然解像力較光學顯微鏡高出 1000 倍以上,但因為是以電子訊號成像,轉換成人眼可見的光訊號時只能輸出灰階影像,較不易辨識。為了讓電子顯微鏡兼有光學成像的高辨識度和電子成像的高解像力,科學家嘗試過許多方法。終於在 2016 年錢永健博士及研究團隊提出以鑭系重金屬替細胞「染色」的解決方法。
・2017/03/26
波以耳《懷疑的科學家》以角色對話的方式,先拋出元素的定義來討論,再回頭用討論出的定義和實驗證據來反駁舊有的四元素說和三元素說。簡單來說就是主角先提出問題然後引誘其他人回答,等他們上鉤以後就說「哈哈!!你們錯了,你看我做的實驗結果根本不是這樣!所以你們給我乖乖聽我說」大概就是這麼嘲諷的一本書。
・2017/03/25
語言學只是外衣,心理學才是真正的核心。如果我們不同理外星人,也無法協助人類好好活下去。生命體所共同需要的是共存共榮,而非你死我活。或許,下次遇到自己不理解的事物,不要先批判,不要先武裝自己,改換成停下來傾聽對方,理解其表達之意義,才可能真正得知其內心的意圖。
・2017/03/24
自理查歐文爵士創立「恐龍」此一類群起,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在英格蘭與西歐各地被發現,如果要進一步了解這些獨特的滅絕動物,建立新的分類絕對是必要的。然而如何分類呢?從之前以牙齒與足部分為三類,到後來以骨盆作為分類的兩類,都不足以解釋或是有所偏誤,現在可能有推翻傳統分類方法的出現了!雖然不能就此斷言但仍令人期待。
・2017/03/22
1905 年物理獎得主菲利普.萊納(Philipp von Lenard),他因為陰極射線的相關研究而得獎。他原本是著名的電磁波發現者赫茲(Hendrik Hertz)的助手。當時所有陰極射線的研究都被局限於真空管內,而德國物理學界普遍認為陰極射線是與紫外光一樣、在以太中傳播的波動。萊納在赫茲的建議下,用鋁片成功把真空管一分為二,在確保陰極射線的產生條件下,首次把陰極射線分離出來。這個鋁造的真空管「窗戶」,就被稱為萊納窗戶。而他也因此確認了陰極射線的性質以及電子的存在。
・2017/03/21
在廣闊的沙漠中,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它可能是光線彎折的結果,看到綠洲的時候請先三思不要太高興啊!
・2017/03/21
雖然巨型史前昆蟲在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中悉數滅亡,然而在中侏儸世的陸地上仍有著多樣的昆蟲相。在檢視了約1.65億年前內蒙古道虎溝化石層生物群的化石,發現了尚未描述過的史前大花蚤科物種,研究團隊以中華創世神話神祇女媧將其命名為「媧皇始源大花蚤」。本種是已知大花蚤科年代最早的化石紀錄,故此發現可對日後類群分化的定年研究進行輔助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