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8/05
7月22日,臺北市立動物園溫帶動物區誕生了一隻河狸寶寶——娜豆。娜豆的爸爸是羅賓,媽媽是羅娜,保育員在娜豆誕生兩天後觀察到牠已經下水游泳了。河狸有兩種,分別是北美河狸和歐洲河狸,是加拿大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動物。河狸天生就是水利工程師,會咬樹皮、砍倒樹木來搭建水壩,並圍成自己的巢穴。河狸的尾巴是扁平的,水獺的尾巴是長條的,在分類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2015/07/08
康乃狄克大學生態學家Mark Urban分析了上百篇研究,並從中歸納出一個令人震驚的結果 – 如果全球平均氣溫持續上升,全世界將有六分之一的物種會消失。
・2015/04/22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薛攀文教授在臺灣發現世界新種鼠蟬蟹,並以發現地點命名為臺灣鼠蟬蟹(Emerita taiwanensis),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年3月出刊的甲殼類國際期刊Crustaceana。
・2015/03/29
二十世紀中期以後,人們才開始了解各種物種之間互相牽連,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於生態的破壞最後都會危及我們自己的生活,甚至未來的生存。這樣的進步,英國生物學家艾爾頓可說是居功厥偉。
・2015/02/17
《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生物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Vom Verstummen der Welt: Wie uns der Verlust der Artenvielfalt kulturell verarmen lässt),則是要帶領大家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看我們身邊的生物多樣性逐漸消失的問題。與其述說那些消失的物種,在科學上有多重要,羅比森從一個很特別,也是生態學家比較少著墨之處來探討這個問題,就是從人類文化如何因生物物種大規模滅絕而變得貧乏的角度來著手
・2015/01/07
目前全球近7000種的兩棲類動物中,約40%的物種面臨生存上的威脅,正在逐漸地消逝中。直到1999年學界才發現到這樣種喪心病狂的殺戮高手,是一種命名為為蛙壺菌的真菌,另外又發現一種與蛙壺菌互為姊妹種的蠑螈壺菌,讓這一切雪上加霜...
・2015/01/05
《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這本好書,是上個月的泛科學選書,更難得的是,它是今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年度十大好書!《第六次大滅絕》並沒有像許多倡導生物保育的書籍一樣,聲嘶力竭地為將永遠消失於地球上的生物請命,而是用生動的筆觸,讓人感到大滅絕事件是歷歷在目的。
・2014/12/16
年底的地方政府大選結束,許多候選人都提出了流浪動物相關的政見,其中不乏包含或支持TNVR等等的作法。先前在泛科學平台上,我們已經介紹過兩篇探討TNR效果的模型模擬研究,在此就不贅述其效果。這一篇文章想要針對的,是「結紮」這個事情對「流浪動物個體」和「降低流浪動物數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