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7/05
太平洋群島蝸牛多樣性世界第一,卻因人類的一個錯誤決定,讓島上原生種蝸牛陷入滅絕危機。然而在殘酷的屠殺下,竟有一種蝸牛逃過一劫,在微型電腦的神助攻下,科學家得以一探箇中原因。
・2021/02/07
人屬之一的尼安德塔人於四十萬年前出現,三萬九千年時滅絕。但很明顯的,尼安德塔人的 DNA 確實存在於智人的基因內。除了十多萬年以來,每個祖先都是非洲原住民的人們之外,其他現存人類的基因中,都有一部分的基因來自尼安德塔人。
・2021/02/06
可繁殖後代之族群的整體基因,稱作基因庫,但如果個體數很少,基因庫自然也會非常少。這麼小的基因庫內,雖然仍可以交配,卻會成為近親交配。即使個體數增加,也常無法順利復育物種。當鳥與哺乳類的個體數少到一定程度,物種便很難避免走向滅絕的命運。
・2021/02/04
有些物種是因為其他物種的因素而滅絕,而人類便具有這種壓倒性的「滅絕壓力」。在許多例子中,野生生物之間確實會因為競爭、捕食、被捕食等關係,使個體數量減少。但大多數的野生生物並不會因為競爭或被捕食而滅絕。
・2019/04/23
斑鱉(Rafetus swinhoei)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淡水龜類之一,曾廣泛分布於中國長江下游和太湖地區。古人稱之為癩頭黿。過去幼體常被當成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成體常被當作黿(Pelochelys cantorii),早在 1873 年便已命名卻直到 2002 年後才被確認為有效種。因為人為獵捕和環境破壞數量急遽減少,早期的人撈到或看到大鱉就直接吃了,誰管牠是什麼?而雌性個體又因需要上岸產卵的原因,更容易被抓去吃掉。長年下來,能對族群較有貢獻的大母鱉被越吃越少,最後從曾經的廣布物種變成今天苟延殘喘的局面。
・2015/07/08
康乃狄克大學生態學家Mark Urban分析了上百篇研究,並從中歸納出一個令人震驚的結果 – 如果全球平均氣溫持續上升,全世界將有六分之一的物種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