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群體
2361 篇文章・ 229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05/12
很多人對童工議題表示反對,對壓榨勞工的企業不滿,或是對不人道的肉品動物宰殺過程嚴正抗議……然而,這樣的道德價值觀,當人們進入了「市場」,你想買到最廉價的3C產品,想吃便宜又大碗的肉品時,就把這些價值觀拋在腦後了。
・2013/05/11
盲視背叛並不是在玩把戲。有時我們知道了背叛的事實,但故意假裝不知情,以避免社會關係緊張。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曾提到,當我們知道或認為某些話講白了可能有點危險時,就會開始玩把戲。舉例來說,我們要賄賂警察時大概不會直接說出口,但會在話語中小心暗示自己願意給錢打通關,比如詢問警察:「我現在可以買票了嗎?」國王的新衣這個寓言也是此種情形的經典例子。
・2013/05/06
新研究指出,父母不當教養的孩童(如虐待、被疏忽、過度保護)更可能會經歷童年霸凌。一項由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綜合分析(包括了70項研究,超過二十萬名孩童參與)指出不當教養的兒童同時成為霸凌施暴者及受暴者的程度會比單純成為受暴者的程度高。
・2013/05/06
蘋果電腦與美國惡名昭彰的 FBI、 DHS、 司法部之間, 是否存在著不可告人的曖昧關係? 除了海關移民局明顯淪為蘋果的走狗之外, 其他有太多的疑點, 但似乎都沒有明確的結論。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面對政府調閱客戶個資時, 蘋果保護客戶隱私的努力與承諾, 甚至輸給臉書。
・2013/05/04
愈來愈多研究指出怕錯過朋友的新消息,因而錯失樂趣,驅使著facebook跟Twitter的使用。專家指出社群媒體前所未有的盛行,讓我們能掌握彼此的一舉一動造成了「害怕錯過任何訊息(fear of missing out-FoMO) 」的現象。一個新研究提供了衡量FoMO的模表。
・2013/04/28
儘管「厄運之握」的傳說不斷,不過根據一則發表在《認知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的研究顯示,握手具有正面的神奇力量-能增加陌生人的第一印象。
・2013/04/23
從以前心理學的觀點來說,當購買決策時有著不確定性,會降低人們的購買意願。因為不確定性會使人焦慮不安,難以下決策。像是 Tversky 和 Shafir 所提出的分離效應 (Disjunction Effect),提到人們總是想等待資訊被披露後再做決策。但也有學者發現,其實不確定性有時反而會增加人們的購買慾望。
・2013/04/19
雖然美國青少年抽菸的比例不高,不過有很多人會吸食大麻,而且越來越多人認為這沒什麼不好。2012年12月,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監測未來計畫」發表研究顯示,美國高三學生只有44.1%認為經常吸食大麻有害處,是1973年以來最低的比例。
・2013/04/14
「我以為我有興趣的是愛情,幾年的寫作下來,我才發現我有興趣的其實是『失去』。」擔任國中輔導老師,同時也是Pansci專欄作者的程威銓(海苔熊),用自己失去愛情的歷程做自我剖析,親身演示了分手心理學的應用。